..续本文上一页大呢?象,香象,一个一个加上去,十倍十倍地增。最后,这个身力是什么为体性的?触,它是触为体性。
释曰:身那罗延力者,佛生身力,等那罗延。此云人种神。或节节皆然者,或言表有余师说,佛身支节,一一皆具那罗延力。大德法救说:诸如来身力无边,犹如心力。大觉、独觉,及转轮王,支节相连,有差别者,诸佛世尊,似龙盘结,独觉似钩锁,轮王似相钩,故三相望,力有胜劣。
“释曰:身那罗延力者,佛生身力”,佛身体的力量,跟那罗延神那么大。什么叫那罗延呢?“此云人种神”,一种神的名字,大概跟人差不多的样子。这是第一种,他就说佛的力量跟那罗延神气力那么大。“或节节皆然”,有的说法还不了,每一个骨节都有那么大力量,那么全身有那么多骨节,有那么多的那罗延神的力量。“或言”,或这个话,“表有余师说”,另外还有一些论师他说,佛身上的支节、关节,每一个关节都有那罗延神那么大的力量,那个力量就比一个身体全部那罗延神那么力量要超过得多了,每一个关节都有那么大的力量。
“大德法救说,诸如来身力无边,犹如心力”,法救论师说的更大,佛的身体力量没有边的,就是大得不可说的,跟佛的心力一样,也是无边的,那么这是把这个力量更扩大化了。
“大觉、独觉及转轮王,支节相连,有差别者”,人的身的气力大小跟他的骨节有关系,那么我们说,福报最大的是佛,其次是独觉,再下是转轮圣王,他们是力量都是比一般人要超过的。总的比较起来,他们的骨节的形状也不一样,骨节相连,两个骨节,关节相联的地方,不一样的。
“诸佛世尊,似龙盘结”,佛,大觉的身上的骨节,每一个关节它连起来地方跟龙盘的节结住的,那就是牢得不得了的。“独觉似钩锁”,独觉的骨节,他两个骨节相连之处,好象有钩的锁一样,扣起的。“轮王似相钩”,轮王的要差一点了,两个钩子钩起来一样,没有锁住了。那么龙盘结那个钩起来,那不是一节了,卷起来。所以说,“故三相望,力有胜劣”,因为他的身体力量的结构不一样,那么产生的力量也就不一样,有胜有劣。最胜的是佛,中间是缘觉,那么转轮圣王是最差。这是相对的,转轮圣王比一般的人说起来要是大的多了。
以前一个秦王,他一个千斤的鼎可以举得起,那是人间的王,还不是转轮圣王,他就举得起,那就是这个跟普通的人就不一样,他的福报特别大。我们普通的人两百斤担在背上,就感到重得很,如果你拿一个手或者两个手把它举起来,恐怕吃不消了。
象等七十增者,明那罗延力量也。象等七力,十十倍增:一、十凡象力,当一香象力;二、十香象力,当一摩诃诺健那力此云大露形神;三、十摩诃诺健那力,当一钵罗塞建提力此云胜蕴神;四、十钵罗塞建提力,当一伐浪伽力此云妙支神;五、十伐浪伽力,当一遮弩罗力此云执持神;六、十遮弩罗力,当一那罗延力。故象等七,十十倍增,名那罗延力也。此触处为性者,如是身力,触处为体。谓所触中,大种差别。
那么那罗延神的力量到底多大呢?“象等七十增者,明那罗延力量也”,他的力到底有多少大?“象等七力”,他有七种的增长,先是象,它十倍十倍地增。“一、十凡象力,当一香象力”,普通的象,一般的普通的象,它十个象顶一个香象。香象就是印度的宝象,打仗用的,特别厉害的象,那么这个象顶十个普通象的力量那么大。再第二个,十个香象力,顶一个摩诃诺健那力,一个大露形神,十个香象力量只顶上一个大露形神的那么大的气力。十个大露形神的力量顶一个钵罗塞健提力,这个胜蕴神,他又是比他大十倍。那么再第四个,十个钵罗塞健提力,当一个伐浪伽力,也是妙支神;十个伐浪伽力,顶一个遮弩罗力,也是一个叫什么执持神,也是神的名字神。反正这个神就是一个比一个气力大,大都是大十倍十倍的大。第六,十个遮弩罗力,顶一个那罗延力,所以说那罗延的力量顶十个执持神的力,那么比象的力量要十倍十倍十倍的,七个十倍了。“故象等七,十十倍增”,十个十个十个增上去,就是现在的十的七次方了,那就是那罗延神的力,那就是很大很大了。如果一个人有那么大的力,已经大得不得了,每一个支节有那么大,那是气力更大。
这些我们在佛传里边也看到的,佛在小的时候,他游街,这个街上开始是一个提婆达多,他是气力大了,心也暴躁,看见一个象在那里跑,东窜西窜的,他一拳把那个象打死了,就打在地上。打在地上,他跑掉了,不算,这个象,那么大一个象,以前的路又不是象现在那么大的宽的路,那么大一个象倒在路上,人车拥挤不堪,路挡住了,等于说堵住了。那么怎么办呢?后来难陀他经过之后,他看到这个象把路挡住了就拿起来一个手把象一拖,拖到边上去了,那难陀力量也很大。一个大一个了,提婆达多拼命一拳,把象打死,难陀轻轻一提,就把象扯了一边去了。那么释迦牟尼太子,那时候太子了,他跑出来看到怎么路边上一个象,毕竟还是把路弄得走路还是不太通畅,有时看起来也不好看,他就把象提起来,往城外一丢,一直拋得很远,掉在地下,那个掉下去,成了个坑,象因为很高的下来了,地下就打一个坑。据说这个坑,到现在古迹还在。那佛的力量,从小就可以显出来了。他有一次射箭的时候,他一般的弓箭,拿在他手里一拉就断了,他的气力大嘛,卫兵把库房里以前他们祖王的那个最大的弓箭,从来没有人用的,他拿出来一用,还行,那时候射箭不但是射中了这个鼓,而且穿了七道的鼓,都射穿,射穿了七道鼓之后,还不算,还要一直埋在地下,很深很深,那就是这些地方都显示出,佛从小做太子的时候,已经气力大得不得了了,这些都是佛传里有的。
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体性呢?“此触处为性者,如是身力。触处为体”,他这个身力的体,以触为体,身的对象是触。触,“谓所触中,大种差别”,能触是身,所触是有十一个。不要忘记,十一个,地水火风,涩滑,轻重,冷饥渴。这十一个触里边,四大种是它的体性。那么在有部里边认为是所触,大种能造触,跟所造触都是力的体性,而经部认为是四大种它的体性,所造触不是的,那么是世亲菩萨同意经部的话,所以说所触当中,大种差别,属于四大种的差异。这是讲力的体性。
丁二、明四无畏
从此第二,明四无畏。论云:四无畏相,差别云何?颂曰:
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
“从此第二明四无畏。论云:四无畏相,差别云何”,这是十八不共法之一,那么什么叫四无畏呢?
“颂曰:四无畏如次,初十二七力”,四个无畏挨着次第,第一个是初力,就是处非处智力,第二个无畏是第十个力,第三个无畏第二个力,第四个无畏是第七个力,我们一配就配上。
释曰:四无畏者:一、正等觉无畏,十智为体,犹如初力释初字也;二、漏永尽无畏,或六智、或十智为体,如第十力释十字也;三、说障法无畏,八智为体,如第二力释二字也;四、说出苦道无畏,或九智、或十智为体,如第七力释七字也。
什么叫四无畏?“一、正等觉无畏,十智为体”,十个智,“犹如初力”,初,处非处智力也是十个智为体,相当于初。“二、漏永尽无畏,或六智或十智为体”,相当于第十个力,就是漏尽智力。漏尽智力,你说是缘漏尽的,那就是六个智,假使漏尽身上的智,那是十个智为体,所以六个、十个都可以说,就是第十个力,漏尽智力。第三个“说障法无畏,八智为体”,第二个力,业异熟智那个力。第四个说出苦道无畏,九个智或者十个智,相当于第七个力,第七个力是遍趣行智力,这是出苦道,趣向涅槃的,那么九个智或者是十个智,跟第七个力相近。
下边解释这个无畏,它九智、十智,前面也讲过的,谓单能缘能趣为境,九智为力,假使所趣也包进去的话,那就是择灭也包进去,就十个智都有了,前面的对照一下都可以,这个都是不难的。下边说四个无畏什么东西。
正等觉无畏者,谓佛自言,我于诸法正等觉者,若有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魔、梵等,依法立难,言佛如来于如是法,非正等觉,无有是处,设当有者,我于是事,正见无畏,故得安稳,无怖无畏。漏永尽者,谓佛自言,我于诸漏,已得永尽,若沙门等,依法立难,言佛于漏未得永尽,佛为通释,无怖畏故。说障法无畏者,佛说染法,必能为障,若外道难,言染非能障,佛为通释,无怖畏故。说出苦道无畏者,佛说修道,必能出苦,若外难言,道非出苦,佛为通释,无怖畏故。答难无惧,故名无畏。
“正等觉无畏”,“谓佛自言,我于诸法正等觉者,若有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魔、梵等,依法立难,言佛如来于如是法,非正等觉,无有是处”,佛在大庭广众自己宣布,我是对一切法能够彻底真正地了解、觉了的,假使世间上一些人,或者是沙门(出家的人),或者是梵志(婆罗门里边修行的人),或者是天魔,或者是梵(梵王)等等,“依法立难”,依了如法的来难,说佛在这个地方不是正等觉,没有达到正等觉,依法地立难的话,“无有是处”,那不可能的。如果乱说,明明知道太阳很亮的,你说太阳没有光的,这个乱说,这个没有办法。如果依法立难,你真正依因明,或者其它的什么来难,那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的。
“设当有者,我于是事,正见无畏,故得安稳,无怖无畏”,假使有这些糊涂虫,他是说佛,“那个地方没有正等觉,不知道”,什么东西,佛一点也不担心,“我这个事情,正见无畏”,他看得很清楚,毫无畏惧给他解释。所以“故得安稳,无怖无畏”,一点也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