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恐怖,也没有畏惧,心里很安稳。
我们自己想想看,有的人说我什么都懂了,人家一个问题提上来了,你有没有怖畏?你如果有怖畏的话,那就是说不踏实,没有知道透彻。如果你对一个事情,你彻底地比较透彻地知道之后,人家这么问你,你不会恐怖的,也不会畏惧。有的人,他人多了之后,就慌掉了。有一位法师,他写文章写得很好,修也修得很好,这法师我没看过,但是我的学生,他们碰到过的,他们上过他课的,他上课的时候就是抄黑板,他不能讲话,讲两句话脸就红得不得了,讲不下去了,那就是没有办法了。这个他不晓得过去有什么因缘,反正在大庭广众之前,不敢说话的,说两句,脸就绯红了,没办法再说了,只好写黑板去了。那写文章写得很好,学问也有。这个说起来他内部是充实的,但是他某些地方,脸红就是有畏惧。但是还有一些硬充的,明明乱说,当了人家面前,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套,好象是自己很有理一样,实际上人家听了乱说八道,不晓说啥东西,这样子人也有,这些都是不正规的。
佛才是正等觉,你如果去立难的话,毫无怖畏,他可以给你解释。
第二种,漏永尽无畏。“谓佛自言,我于诸漏已得永尽,若沙门等,依法立难,言佛于漏未得永尽,佛为通释,无怖畏故”,佛自己说,我对一切烦恼、习气完全除完,一点也没有了,假使有些沙门、婆罗门、梵志、天魔等等,他如果依法来刁难的话,那就是没有办法驳得住的,他假使说你佛有些烦恼还没有完,还有留点尾巴等等,或者习气还没有搞清、搞干净。这个佛一点也没有怖畏,他可以给你解释,这是怎么怎么回事,这是你看错了,哪些地方怎么怎么,给他解释。毫无怖畏,心里不虚的。
(149B)说障法无畏,第三种。“佛说染法必能为障,若外道难,言染非能障,佛为通释,无怖畏故”,佛说一切染污的法,必定是障道的,我们说男女的淫欲是障道法,这是佛说的。你说“这个不障道的,这个我们生活的需要,有了女的还可以帮助我们修行”等等,这个话是乱说,这个决定是障道,佛也不会恐惧,可以给他解释,决定没有这样的一回事的。
下边,说出苦道无畏,“佛说修道必能出苦,若外道言道非出苦,佛为通释,无怖畏故,答难无惧,故名无畏”,佛说的道,出苦道,佛说你修我说的道,决定能出苦的;假使外道来给他刁难,他说你这个道修了不能出苦的,修了之后还在轮回里边的,怎么怎么的,说了很多,佛一点也不怖畏。因为佛是彻底看清楚了的人,他再也不会一问就慌了,或者是一怔,騃了,想不出来了,不会的;他心里毫无恐惧地、安安稳稳地给你解释。那么这是出苦道,道决定能出苦。过去有个,他不是阿罗汉,他修了第四禅,很寂静,他以为得了阿罗汉果了,后来他临终的时候,轮回相又显出来了,他就奇怪了:怎么得了阿罗汉果还要轮回呢?他就产生诽谤。这就是他搞错了。这不能怪佛,自己没有好好地修,增上慢,得了第四禅,你认为是证涅槃,那当然不行的。如果真正依佛的道修,那个到了真正的尽智、无生智,你说还要轮回,绝对没有那个事情,决定出苦。
丁三、明三念住
从此第三,明三念住。论云:佛三念住,相别云何?颂曰:
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
“从此第三,明三念住”,四念住大家都听到过的,三念住,好象没有见过面,还有个三念住啥东西?“论云:佛三念住”,这个三念住是佛的功德,不是我们修的这个四念住。“相别云何”,三念住的相是怎么回事?
“颂曰:三念住念慧,缘顺违俱境”,三念住,是念慧为体。四念住也是慧为体,以念持慧,能够在境上住。那么这个也是念慧,好象有点一样吧?不一样!“缘顺违俱境”,他缘的境,三个念住分开,一个是缘顺境,一个是缘的违缘,一个是缘俱境,俱境就是有顺有违的境。
释曰:三念住者,以念慧为体。一、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,谓有弟子,一向敬佛,如来缘之,不生欢喜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一念住。第二、缘违境不生忧戚念住,谓有弟子,不恭敬佛,如来缘之,不生忧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二念住。第三、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,谓有弟子,一类敬佛,一类不敬,如来缘之,不生欢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三念住。颂言俱者,即顺违俱也。
“释曰:三念住者,以念慧为体”,这是说体。第一个,什么念住呢?“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”,缘顺的境,心里不生欢喜。有的人顺境来了,飘飘然的,沾沾自喜,高兴得不得了。人家赞叹他一句法师。他说,“哇!人家称我法师”,好象是了不得了,这个就是心浮,没有沉着的气概。佛是再顺的境也不过如此,没有特别欢喜。
怎么样子顺境呢?“谓有弟子,一向敬佛,如来缘之不生欢喜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一念住”,佛的弟子很多,有一类的对佛是一向恭敬,从来没有不恭敬,一向是恭敬的,佛说的话能够正受行的,能够如法修行的,这样子的人,佛应该欢喜吧?也不过如此,“舍而安住正知正念”,也不是说不知道,木而木壳的也不是,人家好好地修行,听你的话,哎,不知道,当他是一个不听话的人那么看,那个也糊涂了。佛是知道他是一向敬佛,也是能够跟着佛的话,照他做的,但是心里并不是起特别高兴的心。只有凡夫才特别高兴的,佛是平等心,“舍”,就是没有特别高兴的心起来,“安住正念正智”,不是糊涂,安住正念正智在智慧上、念头上,知是知道这个事情的,但是能够正知正念,并不起一种凡夫的冲动的欢喜心。
第二种,“缘违境,不生忧戚念住”,对违的境不生忧恼悲戚的念住。“谓有弟子不恭敬佛,如来缘之,不生忧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二念住17”,佛在世也有一些弟子调皮的,对佛不恭敬,对佛的话不听、不做,那这个现在是多得不得了,佛明明教你怎么怎么。 《广论》讲得很好,佛教你怎么怎么修行,听了好象无所谓,来一个什么看相的,“你今年是要什么的,赶快要怎么怎么做才可以避免”,那相信得不得了,赶快去做。还有一些愚痴的写一封信写来,“我这封信你看了之后,一定要照样的写一百封寄出去,你才能怎么怎么好,如果不写的话,你要倒霉怎么怎么的”,害怕得不得了,赶快写一百封,甚至于超过,写两百封,这个东西听话得不得了。佛经上说那么多东西,叫你不要贪着财色名食睡,什么什么说了很多,马而虎之,还是要贪,这个我们想想看,对佛的信心到底怎么样呢?这个是现在末法时期的人,就是可怜得很。那么在当时佛世也有不恭敬佛的弟子,不听话的弟子也有,如来对他们是不是生气?我们说父母,孩子不听话,气得不得了,打啊!佛也无所谓,你不听话是你的事情,佛是尽力量教你。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”,还是住在正念正智上,不动心,这是佛的厉害。
第三种,“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”。“谓有弟子,一类敬佛,一类不敬,如来缘之,不生欢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三念住”,佛的弟子是两类,一类是听佛得很,听话得很,又非常恭敬佛,一类又不恭敬又不听话,那么普通的父母,假使两个孩子,一个是孝顺,一个不孝顺,肯定是对孝顺的很欢喜,家产都给他,不孝顺的,气得不得了,骂,天天骂他,佛就不是这样的了,你信佛的也好,不信佛的也好,对信佛的也不生欢喜,对不信佛的、不听话的,也不生忧戚,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”,还是心里平等心,住在正念正智上。这个力量,只有佛做得到,一般人做不到,一般人只能自己克制,能够在某些地方,不冲动,某些地方不生气。气得饭都吃不下,那些东西,那你又何必呢?你饭吃不下,你自己倒霉,他又没有感到什么,有的人,你吃不下,他还高兴,最好你气死了,他还高兴些,这个你划不来了。所以说这个碰到那些,佛一点也不生忧恼的心,那你高兴不起来了。外道种种办法想害佛,有的时候把毒药给佛吃,佛也吃,你高兴了,吃下去不死,你有什么办法?
丁四、明大悲
从此第四,明大悲。论云:诸佛大悲,云何相别?颂曰:
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
“从此第四,明大悲,论云:诸佛大悲,云何相别”,佛的大悲,它的体有什么差别?那么这里就是大悲,跟四无量心的悲,悲无量,要比较一下。
“大悲唯俗智”,大悲,要缘一切众生的,所以说世俗智。“资粮行相境,平等上品故”,它资粮、行相、境、平等都是上品,都是最大的。“异悲有八因”,它跟悲无量心有八种不同的地方。那就是一般修的四无量的悲跟佛的大悲差别在哪里,这里讲得非常仔细,八种不同的情况都给你说了。
释曰:如来大悲,俗智为体,以缘一切有情事境界故。
佛的大悲体性是什么?“如来大悲,俗智为体”,如来的大悲心,十智里边是哪一个智呢?世俗智。为什么世俗智呢?“以缘一切有情事境界故”,因为大悲是缘一切有情各式各样事情的,都是世俗智,其他的智都是无漏智,它缘的各别各别的行相不同的,它要缘一切有情的。
问:此大悲名,依何义立?答:由五义故。一、资粮大,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。二、行相大,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。三、所缘大释颂“境“字,谓是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。四、平等大,谓普利乐诸有情故。五、上品大,更无余悲能齐此故。
“问:此大悲名以何义立”,这个大悲的名字根据什么意思安立的?就是为什么叫大?“答:由五义故”,有五个原因,五种意义叫大悲。
“一、资粮大,谓大福德智慧资粮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