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恐怖,也沒有畏懼,心裏很安穩。

  

  我們自己想想看,有的人說我什麼都懂了,人家一個問題提上來了,你有沒有怖畏?你如果有怖畏的話,那就是說不踏實,沒有知道透徹。如果你對一個事情,你徹底地比較透徹地知道之後,人家這麼問你,你不會恐怖的,也不會畏懼。有的人,他人多了之後,就慌掉了。有一位法師,他寫文章寫得很好,修也修得很好,這法師我沒看過,但是我的學生,他們碰到過的,他們上過他課的,他上課的時候就是抄黑板,他不能講話,講兩句話臉就紅得不得了,講不下去了,那就是沒有辦法了。這個他不曉得過去有什麼因緣,反正在大庭廣衆之前,不敢說話的,說兩句,臉就绯紅了,沒辦法再說了,只好寫黑板去了。那寫文章寫得很好,學問也有。這個說起來他內部是充實的,但是他某些地方,臉紅就是有畏懼。但是還有一些硬充的,明明亂說,當了人家面前,滔滔不絕說了一大套,好象是自己很有理一樣,實際上人家聽了亂說八道,不曉說啥東西,這樣子人也有,這些都是不正規的。

  

  佛才是正等覺,你如果去立難的話,毫無怖畏,他可以給你解釋。

  

  第二種,漏永盡無畏。“謂佛自言,我于諸漏已得永盡,若沙門等,依法立難,言佛于漏未得永盡,佛爲通釋,無怖畏故”,佛自己說,我對一切煩惱、習氣完全除完,一點也沒有了,假使有些沙門、婆羅門、梵志、天魔等等,他如果依法來刁難的話,那就是沒有辦法駁得住的,他假使說你佛有些煩惱還沒有完,還有留點尾巴等等,或者習氣還沒有搞清、搞幹淨。這個佛一點也沒有怖畏,他可以給你解釋,這是怎麼怎麼回事,這是你看錯了,哪些地方怎麼怎麼,給他解釋。毫無怖畏,心裏不虛的。

  

  (149B)說障法無畏,第叁種。“佛說染法必能爲障,若外道難,言染非能障,佛爲通釋,無怖畏故”,佛說一切染汙的法,必定是障道的,我們說男女的淫欲是障道法,這是佛說的。你說“這個不障道的,這個我們生活的需要,有了女的還可以幫助我們修行”等等,這個話是亂說,這個決定是障道,佛也不會恐懼,可以給他解釋,決定沒有這樣的一回事的。

  

  下邊,說出苦道無畏,“佛說修道必能出苦,若外道言道非出苦,佛爲通釋,無怖畏故,答難無懼,故名無畏”,佛說的道,出苦道,佛說你修我說的道,決定能出苦的;假使外道來給他刁難,他說你這個道修了不能出苦的,修了之後還在輪回裏邊的,怎麼怎麼的,說了很多,佛一點也不怖畏。因爲佛是徹底看清楚了的人,他再也不會一問就慌了,或者是一怔,騃了,想不出來了,不會的;他心裏毫無恐懼地、安安穩穩地給你解釋。那麼這是出苦道,道決定能出苦。過去有個,他不是阿羅漢,他修了第四禅,很寂靜,他以爲得了阿羅漢果了,後來他臨終的時候,輪回相又顯出來了,他就奇怪了:怎麼得了阿羅漢果還要輪回呢?他就産生誹謗。這就是他搞錯了。這不能怪佛,自己沒有好好地修,增上慢,得了第四禅,你認爲是證涅槃,那當然不行的。如果真正依佛的道修,那個到了真正的盡智、無生智,你說還要輪回,絕對沒有那個事情,決定出苦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叁、明叁念住

  

  從此第叁,明叁念住。論雲:佛叁念住,相別雲何?頌曰:

  

  叁念住念慧  緣順違俱境

  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叁念住”,四念住大家都聽到過的,叁念住,好象沒有見過面,還有個叁念住啥東西?“論雲:佛叁念住”,這個叁念住是佛的功德,不是我們修的這個四念住。“相別雲何”,叁念住的相是怎麼回事?

  

  “頌曰:叁念住念慧,緣順違俱境”,叁念住,是念慧爲體。四念住也是慧爲體,以念持慧,能夠在境上住。那麼這個也是念慧,好象有點一樣吧?不一樣!“緣順違俱境”,他緣的境,叁個念住分開,一個是緣順境,一個是緣的違緣,一個是緣俱境,俱境就是有順有違的境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叁念住者,以念慧爲體。一、緣順境不生歡喜念住,謂有弟子,一向敬佛,如來緣之,不生歡喜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一念住。第二、緣違境不生憂戚念住,謂有弟子,不恭敬佛,如來緣之,不生憂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二念住。第叁、緣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,謂有弟子,一類敬佛,一類不敬,如來緣之,不生歡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叁念住。頌言俱者,即順違俱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叁念住者,以念慧爲體”,這是說體。第一個,什麼念住呢?“緣順境不生歡喜念住”,緣順的境,心裏不生歡喜。有的人順境來了,飄飄然的,沾沾自喜,高興得不得了。人家贊歎他一句法師。他說,“哇!人家稱我法師”,好象是了不得了,這個就是心浮,沒有沈著的氣概。佛是再順的境也不過如此,沒有特別歡喜。

  

  怎麼樣子順境呢?“謂有弟子,一向敬佛,如來緣之不生歡喜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一念住”,佛的弟子很多,有一類的對佛是一向恭敬,從來沒有不恭敬,一向是恭敬的,佛說的話能夠正受行的,能夠如法修行的,這樣子的人,佛應該歡喜吧?也不過如此,“舍而安住正知正念”,也不是說不知道,木而木殼的也不是,人家好好地修行,聽你的話,哎,不知道,當他是一個不聽話的人那麼看,那個也糊塗了。佛是知道他是一向敬佛,也是能夠跟著佛的話,照他做的,但是心裏並不是起特別高興的心。只有凡夫才特別高興的,佛是平等心,“舍”,就是沒有特別高興的心起來,“安住正念正智”,不是糊塗,安住正念正智在智慧上、念頭上,知是知道這個事情的,但是能夠正知正念,並不起一種凡夫的沖動的歡喜心。

  

  第二種,“緣違境,不生憂戚念住”,對違的境不生憂惱悲戚的念住。“謂有弟子不恭敬佛,如來緣之,不生憂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二念住17”,佛在世也有一些弟子調皮的,對佛不恭敬,對佛的話不聽、不做,那這個現在是多得不得了,佛明明教你怎麼怎麼。 《廣論》講得很好,佛教你怎麼怎麼修行,聽了好象無所謂,來一個什麼看相的,“你今年是要什麼的,趕快要怎麼怎麼做才可以避免”,那相信得不得了,趕快去做。還有一些愚癡的寫一封信寫來,“我這封信你看了之後,一定要照樣的寫一百封寄出去,你才能怎麼怎麼好,如果不寫的話,你要倒黴怎麼怎麼的”,害怕得不得了,趕快寫一百封,甚至于超過,寫兩百封,這個東西聽話得不得了。佛經上說那麼多東西,叫你不要貪著財色名食睡,什麼什麼說了很多,馬而虎之,還是要貪,這個我們想想看,對佛的信心到底怎麼樣呢?這個是現在末法時期的人,就是可憐得很。那麼在當時佛世也有不恭敬佛的弟子,不聽話的弟子也有,如來對他們是不是生氣?我們說父母,孩子不聽話,氣得不得了,打啊!佛也無所謂,你不聽話是你的事情,佛是盡力量教你。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”,還是住在正念正智上,不動心,這是佛的厲害。

  

  第叁種,“緣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”。“謂有弟子,一類敬佛,一類不敬,如來緣之,不生歡戚,舍而安住正念正智,名第叁念住”,佛的弟子是兩類,一類是聽佛得很,聽話得很,又非常恭敬佛,一類又不恭敬又不聽話,那麼普通的父母,假使兩個孩子,一個是孝順,一個不孝順,肯定是對孝順的很歡喜,家産都給他,不孝順的,氣得不得了,罵,天天罵他,佛就不是這樣的了,你信佛的也好,不信佛的也好,對信佛的也不生歡喜,對不信佛的、不聽話的,也不生憂戚,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”,還是心裏平等心,住在正念正智上。這個力量,只有佛做得到,一般人做不到,一般人只能自己克製,能夠在某些地方,不沖動,某些地方不生氣。氣得飯都吃不下,那些東西,那你又何必呢?你飯吃不下,你自己倒黴,他又沒有感到什麼,有的人,你吃不下,他還高興,最好你氣死了,他還高興些,這個你劃不來了。所以說這個碰到那些,佛一點也不生憂惱的心,那你高興不起來了。外道種種辦法想害佛,有的時候把毒藥給佛吃,佛也吃,你高興了,吃下去不死,你有什麼辦法?

  

  

  

  

  丁四、明大悲

  

  從此第四,明大悲。論雲:諸佛大悲,雲何相別?頌曰:

  

  大悲唯俗智  資糧行相境  平等上品故  異悲由八因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大悲,論雲:諸佛大悲,雲何相別”,佛的大悲,它的體有什麼差別?那麼這裏就是大悲,跟四無量心的悲,悲無量,要比較一下。

  

  “大悲唯俗智”,大悲,要緣一切衆生的,所以說世俗智。“資糧行相境,平等上品故”,它資糧、行相、境、平等都是上品,都是最大的。“異悲有八因”,它跟悲無量心有八種不同的地方。那就是一般修的四無量的悲跟佛的大悲差別在哪裏,這裏講得非常仔細,八種不同的情況都給你說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如來大悲,俗智爲體,以緣一切有情事境界故。

  

  佛的大悲體性是什麼?“如來大悲,俗智爲體”,如來的大悲心,十智裏邊是哪一個智呢?世俗智。爲什麼世俗智呢?“以緣一切有情事境界故”,因爲大悲是緣一切有情各式各樣事情的,都是世俗智,其他的智都是無漏智,它緣的各別各別的行相不同的,它要緣一切有情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此大悲名,依何義立?答:由五義故。一、資糧大,謂大福德智慧資糧所成辦故。二、行相大,謂此力能于叁苦境作行相故。叁、所緣大釋頌“境“字,謂是總以叁界有情爲所緣故。四、平等大,謂普利樂諸有情故。五、上品大,更無余悲能齊此故。

  

  “問:此大悲名以何義立”,這個大悲的名字根據什麼意思安立的?就是爲什麼叫大?“答:由五義故”,有五個原因,五種意義叫大悲。

  

  “一、資糧大,謂大福德智慧資糧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