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成辦故”, 要成就大悲,這個資糧非常大,要大的福氣、智慧,這個資糧才能夠成辦這個大悲,那就是佛叁大阿僧祗劫修行之後産生的大悲。 我們說“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”,觀世音菩薩是大悲的代表性的一個菩薩,那就是十方諸佛的大悲都體顯觀音菩薩身上,觀音菩薩就是十方佛的悲心,大悲。這個悲心、大悲是要極大的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積集而成的。

  

  “二、行相大,謂此力能于叁苦境作行相故”,一般的悲只依苦的境,救苦,不是苦的境它就不管了;這個大悲,叁苦境都起它的行相,就是緣叁苦境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都緣的,這個叁個苦境裏邊,都有它的行相,它的行相大。

  

  “叁、所緣大”,就是這個頌裏邊的“行相境”,資糧大、行相大,境大就是所緣的境大。“謂是總以叁界有情爲所緣故”,一切的有情,叁界裏邊所有的有情,都是它的對象,它的所緣境,無緣大悲就是一切有情都要救的,一個沒有遺漏的。這個我們下邊要說,悲無量只緣欲界,因爲欲界有苦,上二界的都是在定中的境界,都是定生喜樂、離生喜樂、離喜妙樂,這個不需要起悲心了。但是它以叁苦境作行相,所緣的境就大了,叁界的有情,都在大悲的所緣的境裏邊。

  

  “四、平等大”,“謂普利樂諸有情故”,一切有情都作他益利,平等心大。一般的人,就是經常聽到的,要發菩提心,要利益衆生,一切衆生我都利益,就是這個人,我是不利益他的,這個是冤家,他對我太對不起了,我還要利益他,劃不來了,那這個心就不平等。那平等心,不管你冤家、親家都要平等的利樂,一個也不舍。這個我們要下點功夫,“我們僧團裏邊什麼人都講得來,就這個人我講不來”,這個心要去掉,一個僧團裏邊,不到二十個人,你都要這個見不得、那個見不得的話,你一切有情怎麼救呢?你說你現在出家幹啥?修行成佛,度衆生,你說你現在不到二十個人裏邊,有兩個見不得的人,那你一切有情,你能度多少啊?你這個心就太小了,所以說你要度一切衆生,就從度你的同修的人開始,每個人要對他起悲心,起好的心,不要起這個人見不得,“我只要一個見不得,其他我都好”,不行,一個也不行,都要可以,都要講得來。

  

  “五、上品大”,“更無余悲能齊此故”,最上品的悲,沒有其它的悲心,能夠跟它等齊、看齊的。

  

  那麼這裏有五種大,所以叫大悲。

  

  

  

  

  此與悲異,由八種因:一、由自性異,大悲以無癡爲體,悲以無瞋爲體;二、由行相異,大悲作叁苦行相,悲唯作苦苦行相;叁、由所緣異,大悲緣叁界,悲唯緣欲界也;四、由依地異,大悲依第四禅,悲依四靜慮;五、由依身異,大悲依佛身,悲依二乘身;六、由證得異,大悲離有頂證,悲離欲界證;七、由救濟異,大悲救濟事成,悲唯希望救濟故;八、由哀愍異,大悲哀愍平等,悲哀愍不平等故。

  

  

  我們說慈悲喜舍的悲無量心,跟大悲不是差不多嗎?初學的人,“大悲就是悲無量心,大悲,慈悲喜舍的大悲大悲”,對不對?不對!大悲跟悲無量有差異的,八個因。

  

  “一、由自性異,大悲以無癡爲體”,智慧,我們說一切佛的功德都由智慧爲導首的,般若爲導首,“無癡爲體”。大悲心不是單是一個女人慈悲啊,看到人家苦了,起動念頭了,無癡爲體,就是智慧的心。悲無量,“以無瞋爲體”,它是瞋的對立面,沒有瞋心,兩個不一樣。

  

  “二、由行相異”,大悲的行相作叁苦行相,它對叁個苦都是要救度的;而悲無量,只有苦苦行相,看到哪個有苦的,要救,那麼哪個在舒服得很的,享受的,不是它的對象,而大悲呢,卻是一切都是它對象,苦苦、壞苦也是。你享受很舒服——壞苦,還是苦,你說我不苦也不樂——行苦,還是要救。這個悲無量只是救苦苦,所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間的病痛,生老病死,這些要救,那些住在家裏很舒服,吃煙、吃鴉片,這個東西不是苦苦了,也不管了。

  

  “叁、由所緣異”,大悲緣叁界的衆生,悲無量只緣欲界的衆生,因爲欲界有苦,一般說是上二界的人都是享受的定中之樂,那有什麼苦呢?不緣了。大悲,叁界都有苦——行苦、苦苦、壞苦,所以行相不同,所緣也不同。

  

  “四、由依地異”,所依的地也不一樣,大悲,依第四禅的,最高的禅,定力均等當中的最高一層的第四禅,力量最大的;悲依四靜慮,悲無量,四個靜慮都可以做它的依地。

  

  “五、由依身異”,那麼起大悲心的人,跟修四無量心,悲心無量的人,依身也不一樣,“大悲依佛身”,大悲只有佛身有。所以,我們說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觀音菩薩就是佛,他是古佛化的,如果不是佛的話起不了大悲的,大悲只有佛身有。“悲依二乘身”,悲就是二乘也可以起,悲無量就是阿羅漢也可以起四無量心,所以說,悲通余身,這裏說二乘身,《俱舍論》裏邊說通余身,通余就是說二乘,聲聞、緣覺都有,當然佛也是有這些功德的了,但是真正的大悲,只有佛有,其他二乘沒有的。

  

  “六、由證得異”,怎樣子證呢?不一樣。“大悲離有頂證,悲離欲界證”,大悲要把有頂的煩惱都斷完了,才能證到,而悲無量,只要得到四靜慮,初禅也可以,離了欲界之後,就能證到悲無量,就可以修悲無量了。那麼從這裏我們說,修四無量也得要得禅定的,沒有禅定,“我修四無量”,你修吧,你現在心裏打打妄想就是完了。這個我們說修《叁歸依觀》,有的人很謙虛,他說“我修啥個觀了,就是坐在那裏妄想就是了”,這個話謙虛是謙虛,也是實際話,凡夫,你沒有得定,沒有得定談不上修的,修慧就是定中的慧。那就是我們說也在修,就是以這個方式,將來能得定,也叫修,實際上不是修,因爲將來能達到修的境界,也就是說,你現在也在叫修。所以要謙虛一點,不要自以爲了不得,“我是出家人,我該吃你的供養,我在修,我修行的”。

  

  “七、由救濟異”,它救濟的視野也不一樣。“大悲救濟事成,悲唯希望救濟故”,大悲,救濟事情完成的,他要救就救,把事情圓滿的。悲心,悲無量就是發個願,希望能夠救度,實際上對方得不得救,這個他就管不到了。所以說一個,事上有成效的,一個就是主觀的願望。悲無量,就是去瞋心的,對一切衆生起一個悲心的話,把自己瞋心消掉幹幹淨淨,至于說人家得不得到你的救濟呢,那就不一定了;而大悲,卻是你對那個衆生決定能救它,觀音菩薩你救苦救難,只要聞名,專心念他的聖號的話,一切苦難都能救,《普門品》講得很多。

  

  “八、由哀愍異”,他的悲心的哀愍的程度也不一樣。“大悲哀愍平等,悲哀愍不平等故”,大悲心哀愍是平等的,就是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看待,而悲是哀愍的方式不夠平等。怎麼叫不夠平等呢?苦要救,拔苦予樂,那麼沒有苦的,哀愍心就起不來了。而大悲,不管你是苦苦、行苦、壞苦,都一樣的要救你,所以說他的哀愍的範圍也不一樣的。這個是智慧的關系,所以一切東西,你有智慧,範圍就擴大,智慧不夠的,範圍小一點,這個悲無量不能說沒有智慧,就是不如大悲的智慧。大悲是成佛的智慧才能夠證到的,悲無量,只要離開欲界就行了,所以他智慧也差一點,他的哀愍程度也是不一樣,一個平等,一個不平等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五、明佛同異

  

  從此第五,明佛同異。論雲:已辨佛德異余有情,諸佛相望法皆等不?頌曰:

  

  由資糧法身  利他佛相似  壽種性量等  諸佛有差別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佛同異”,我們說把十八不共法講完,十力、四無畏、大悲、叁念住都講完了,那麼說佛的功德有那麼大,佛有很多啊,每一尊佛到底是不是一樣的?

  

  “論雲:已辨佛德異余有情”,已經說了,佛的功德不共法有十八種,對于其他的有情,不管二乘獨覺、聲聞、緣覺,都不一樣,凡夫更比不上了;那麼佛與佛之間來比,是不是一樣的呢?

  

  “諸佛相望,法皆等不”,佛與佛之間他的法是不是同樣的?這是不共法,跟其他的有情不共,佛與佛之間是不是相同呢?我們說無等等,無等,其他的不能跟他等,但是等,佛與佛之間是相等,這個就是功德是相等的,但是裏邊也有不同的,下邊要說。

  

  “頌曰:由資糧法身,利他佛相似,壽種性量等,諸佛有差別”,由資糧證到的五分法身,叁大阿僧祗劫修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,證到的五分法身,利一切有情,這個佛佛相同,都一樣的。但是,壽、種性、量,佛的壽命的長短,無量壽佛,壽命無量,釋迦牟尼佛八十歲,不一樣。種性,釋迦牟尼佛是剎帝利種,有的佛是婆羅門種,不一樣。量,身高大,釋迦牟尼佛一丈六金身,有的佛是盧舍那身18,長得不得了,高得不得了。好象一個經上有講起,目犍連神通第一,他跑到一個佛國裏面去,他跑到那個佛國裏邊去,那裏人大得不得了,比丘在吃飯,目犍連就跑到那個比丘的缽上邊,缽的邊邊上在走,那個吃飯的那個比丘看到這個缽上怎麼有個蟲啊?他看成大概是一個蟲,那就大得不得了,那個比丘那麼大,那個佛的身更大。所以說佛的身量也有大小不同,就是諸佛有差別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謂佛叁等,一、由資糧等圓滿故,二、由法身等成辦故,叁、由利他等究竟故。約壽、種性、身量等殊,佛有差別。言壽別者,謂佛壽有長短。言種別者,謂佛有生剎帝利種,有生婆羅門種。言姓別者,謂佛有姓喬答摩,有姓迦葉婆等。言量別者,謂佛身有長丈六,有長千尺等。頌言等者,謂顯佛法住久近等故。如是別者,所化有情,機宜別故。

  

  “釋曰:謂佛叁等”,佛有叁個是相同的,佛佛相同的,所以無等等,我們前面說,有等,有不等。叁個是相等的。“一、由資糧等圓滿故”,福德資糧同樣的圓滿了,叁大阿僧祗劫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