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都是修滿了的,這是佛佛佛相同的。
“二、由法身等成辦故”,都證到五分法身,也可以說徹底地把佛的法身全部證到的。
“叁、利他等究竟故”,利益衆生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方,這是佛相同的,這是一切佛都同樣的。
但是,“約壽、種性、身量等”有差別,“等殊,佛有差別”。“言壽別者,謂佛壽有長短”,有的佛壽很長,有的佛壽也不太長。言種性不同,“謂佛有生剎帝利種,有生婆羅門種”,都是高貴種,有的是剎帝利裏邊出來的,有的是婆羅門種出來的。“言姓別者”,那麼他的種不同,姓也不同,釋迦牟尼佛,姓喬答摩,有的姓迦葉婆,迦葉佛,這麼姓氏也不同。這當然,你生在哪一個地方,不會每一個佛都叫釋迦牟尼佛,也不一樣的。“言量別者”,身量有差別,“謂佛身有長丈六”,一丈六,“有長千尺”,一千尺,等,各式各樣的,還有更大的也有。
“頌言等者,顯佛法住久近等故”,佛法住得長,正法長,或者短,這也是每一尊佛不一樣。我們在《律海十門》裏邊就講起,有些佛他沒有結戒,那就他的正法很短時間,結了戒的正法就會長,所以後來舍利弗就請佛結戒了,希望正法久住,那麼我們現在要知道正法久住,就是佛結戒,如果依戒而行,那就是正法久住,如你不依戒行,佛戒是結了,你不去聽他的話,正法還住不了,所以這個戒是很重要的事情。(150A)偏偏有的人就反對戒,認爲戒是束縛身心的,對現在時代是不適合的。臺灣有這個輿論說:現在的比丘尼,還要不要行八敬法?好象八敬法是對女性有屈辱的,屈辱女性的,這裏邊,他們辯論了很多。有的是決定要堅持,不能動的,佛說的話不能改的,有的說,在現代的時代,要現代化了,八敬法不一定要行的,這些論調經常可以聽到的。那我們說正法久住不久住,就看戒久不久住,如果戒改掉了,正法決定要滅掉的,這個是擺在那裏的。
“如是別者,所化有情,機宜別故”,這些差別都不是佛的功德的差別,因爲所化的有情他的機,逗機的關系,因爲這些有情,需要這樣的佛化他,那些有情要那樣的佛化他,所以有差別,因爲所化的有情差別不同,佛顯的壽量、種性等等,也有不同,並不是佛的功德有不同。所以說有同有不同,就是這個關系。
下邊說佛的功德。我們說,念佛、念佛,念了半天,佛的功德知不知道?這裏就把佛的功德給你講了之後,你念佛才能真正地起那個虔誠的恭敬的心念佛。我記得以前有一篇公案,有一個做官的一個人,當然,這是世間上的一篇東西,不是佛教內部的,一個做官的,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,他也名望很高,但是他的太太,信佛的,一天到晚,“南無觀世音菩薩!南無觀世音菩薩!南無觀世音菩薩!”……那麼人家對這位做官的,就是對他很尊重,但是好象他的太太,怎麼好象一天到晚念觀音幹啥呢?感到有點不大理解,那麼這個做官的,也好象感到很難爲情,他也想了個辦法,他一天坐在房間裏,他在叫他女人的名字,太太,太太,太太,盡叫,他太太說,你什麼事啊?不睬,太太!太太!太太!他太太問了半天不說話,他太太發脾氣了,你盡喊我話,問你又不說。他說我喊了這麼幾句,你發脾氣了,你天天喊觀音菩薩,他不會發脾氣啊?他太太上了他的當,她就不念了。這個你搞錯了,觀音菩薩是聖者,你念他,專心念,把心系在他身上,能得他感應,一個凡夫你念他,他當然不一樣的,他把凡夫跟觀音菩薩劃起等號來了,搞這麼一個公案。他們以爲這個是破除迷信的,實際上,他自己愚癡。這個東西不能比的。佛的功德他又不知道,把凡夫當佛來看,那就是搞錯了。
佛有叁德不可思議:一、因圓德,二、果圓德,叁恩圓德。因圓德者,複有四種:一、無余修,福德智慧修無遺故;二、長時修,叁阿僧祇耶,修無倦故;叁、無間修,剎那剎那,時無廢故;四、尊重修,恭敬所學,修無慢故。
我們現在就是說佛的功德要大家知道一下,“佛有叁德不可思議”,佛有叁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,一是因圓德,二是果圓滿德,叁是恩圓德。
什麼叫因圓德?“因圓德者,複有四種”。“一、是無余修,福德、智慧修無遺故”,他的因的圓滿四個方面說,修是無余,徹底圓滿了,他的福德、智慧修得沒有余,就是全部修夠,圓滿是透頂的。
第二是“長時修”,叁阿僧祗劫耶,“修無倦故”。這個長時修,有的人說叁大阿僧祗劫,唉呀,那麼長,我們修密法,即身成佛不是好嗎?你要把你養成一個不怕疲勞的心,這個長久性要養成功,你說太貪圖懶了,最好少受些苦,一輩子成就,叁大阿僧祗劫苦就不要受,這個心就占便宜心要不得。這個叁大阿僧祗劫發長遠心,“修無倦”,即使頭目腦髓,叁大阿僧祗劫不斷地在布施,沒有厭倦,這個心要生起來,這才是成佛的心。你這個心你生不起,你想占便宜,最好一分鍾就成佛了,那個太便宜了吧?
“叁、無間修,剎那剎那,時無廢故”,不但是長時,在長時裏邊也不休息地修,一剎那一剎那裏邊,沒有停的時候的,那這個是厲害。有的人出力了,幹工作幹得很疲勞了,幹得時候還蠻猛的,後來搞得精疲力竭,沙發上一坐,咖啡一杯,休息起來了;他不休息,一剎那也不休息,這個厲害!
“四、尊重修,恭敬所學,修無慢故”,他對所修的法,恭恭敬敬地學修,沒有慢、懈怠心,怠慢心都沒有,這個不容易。我們說,搞疲了,“老皮參”不會起恭敬心了,恭敬心起不起來,慢就要來了,慢來了,那就是說,修要得感應,要得成效,就不行了。一般的人,稍微有點名聞,有點什麼,恭敬的人多了,好話聽多了,就驕慢起來了。那你成功就沒有了,以後再進步就沒有了,到此爲止,甚至還會退。
這是因的圓滿,四個方面說。
次果圓德,複有四種:一、智圓德,二、斷圓德,叁、威勢圓德,四、色身圓德。智圓德中,複有四種:一、無師智,自覺悟故,二、一切智,照真理故,叁、一切種智,照俗事故,四、無功用智,任運起故。斷圓德中,亦有四種:一、一切煩惱斷,二、一切定障斷,叁、畢竟斷,四、並習斷。威勢圓德,亦有四種:一、難化必能化,二、答難必決疑,叁、立教必出離,四、惡黨必能伏。色身圓德,亦有四種:一、具衆相,二、具隨好,叁、具大力,四、內身骨堅越金剛,外發神光,逾百千日。
次果圓滿也分四個方面說:智圓滿、斷圓滿、威勢圓滿、色身圓滿。
智圓滿裏邊又分四種。“一、無師智”,佛成了佛之後,不要師了,自己覺悟的。那麼你說我沒有成佛,來個無師智行不行?不行!沒有成佛的人,決定要有師。“二、一切智,照真理故”,空性徹底地能夠照明。“叁、是一切種智,照俗事故”,世間上的緣起,清清楚楚絲毫不少,這是一切種智。“四、無功用智,任運起故”,這個無功用智,一切事情做的時候,不要用心的,他就任運而起。佛在路上走,提婆達多要想害佛,拿了一匹香象(就是最大的象,氣力很大,比十個象那麼大的氣力的象),把它灌醉了,知道佛從那條路來,當時的路很小了,就是知道佛在那條路來,就把醉象放過去,把它住前沖,沖過去。佛看到象來了,也不動念頭,就把手一伸,這一伸裏邊就每一指裏邊就出一個獅子,對著那個大象,哇!一起吼起來,那個象嚇得來屎尿都流出來了,趴在地上動也動不來了。這個佛任運而起,佛又沒有起個念頭——“我要起神通,要化五個獅子,把象降伏”,佛只要手一伸好了,馬上五個獅子自己來了,任運而起。這個功德不簡單,無功用智。那麼這是智的功德。
斷煩惱的功德有四種。“一切煩惱斷”,煩惱是斷完的。“一切定障斷”,定障是不染無知的一種,定障斷完的,就是俱解脫。叁是“畢竟斷”,斷了之後究竟的、不退的。有的時候斷了,又來了,這個東西割草一樣的,春風吹又生,割了半天,風一吹,又生起來了,怎麼辦呢?沒有用了,這煩惱斷不了了。他畢竟斷,斷了之後,再也不生了。第四“並習斷”,把習氣都斷完的,那就是一切種冥,那些也斷掉了。這是佛的斷德的圓滿。
威勢的圓滿,也是四種。一是“難化必能化”,再難化的有情都能化他的,決定能化他,這是佛的功德、威勢、威德。“二、答難必決疑”,佛要麼不答你疑難,一答你疑難的話,必定會把你疑解決掉的。第叁,“立教必出離”,佛立的教,必定使你出離的,決定不會立一個教,你不出離的。 《四十二章經》裏邊說,佛說的法猶似蜜,中邊皆甜,一樣的,一個味道,中間也好,邊上也好,只沾到一點味道好了,都能夠出離。那就是說佛的法決定出離的。第四“惡黨必能伏”,那些壞的破壞佛教的黨徒,決定能夠降伏他。那我們前面講過的提婆達多,引了一批無智的新比丘到另外一個山頭,拉山頭了,另外山頭去,另外自己要成新的佛了,把他們給破僧,結果不過夜,舍利弗去了就把他們領回來了,又和合了,必能服,決定能降伏的。這是威勢的圓滿。
佛的威光,就是這樣子的,我們說佛才成佛的時候,他就觀察,哪些要先度的,他就想那個憍陳如他們五個人,是父王派來照顧他的,跟他苦行了六年,這幾個人該度他們。那曉得跑了去呢,……。因爲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之前呢,到尼連河洗了澡,受了牧女的牛奶供了之後呢,他就是吃了東西,他本來是苦行一麻一麥,吃了很多的牛奶,結果他們五個就看他不起了,說太子他是苦行退了心了,吃起東西了,吃了那麼多牛奶,好的營養品吃了,那退心了,我們不睬他,隨他去。他們五個人自己修,他們還在那個地方修,苦行裏邊修。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就看他們幾個人根機快成熟了,該度他們,他們五個人坐在那裏修行呢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