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遠遠看到一個人來了,一看,就是太子來了,他們五個人商量,這個太子他退心的人,我們不要睬他,隨他來好了,大家不理他,坐在那裏不要動。他們說得好好的,大家不要動,結果佛跑得稍微近一點了,不由自主地都站起來,磕頭頂禮來了,這個什麼?威光所感,沒有辦法,你說約好了也沒有用的,看到佛的樣子,自然自己起來要磕頭了,你說不睬他不行了,這是佛的威勢的圓德。各方面,我們只要佛經多看看,這些例子多得是。
色身圓滿,佛的色身也是圓滿的,也是四方面說。“具衆相”,叁十二相都具足。“具隨好”,八十個隨好都具足,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好,你們要看,《現觀莊嚴論》講得很多,叁十二相每一個相是怎麼樣子的功德造成的都講的有。當然《佛教大詞典》可能也查得到,具足叁十二相,具足八十隨形好。第叁,“具大力”,就是前面講過的,那羅延力,他的力量是很大。第四是“內身骨堅越金剛”,他身上的骨頭,比金剛還要硬還要堅固。他的骨節,骨頭的接連的關節是龍盤結,那堅固得不得了的。裏邊是內身骨堅越金剛,外邊,“外發神光,逾百千日”,內邊骨頭是很堅利,外邊有這個光明,這個光明,比一百個千的太陽那麼還要厲害,那就是光明非常熾盛的,但是也不刺眼睛。佛的光不刺眼的,這個大家該知道。如果你在修行的時候,看見,定中看見佛來了,那麼你要判斷,這個來的佛,是真的佛、假的佛,一個方法就是看那個光,佛的光越百千太陽,而不耀眼睛,不刺眼,看了很舒服,但是亮,亮得不可說的亮,而且呢,還有一個是沒有影子的,佛在前面照你,照你身上,一般說後頭該有個影子,沒有的,佛的光就是這樣子。如果魔光來了,那就是刺眼睛的,也是有影子的。我碰到個氣功師,他說他看到佛了,看到觀音菩薩什麼的,我說看到他光明大不大?噢,大!大!我說你眼睛睜不開了?唉!睜不開地亮。看到啥佛了?這是佛的色身的圓滿,四種。
後恩圓德,亦有四種:一、能令永解脫叁惡趣,爲叁也,二、令出善趣生死複爲一也,故名爲四。又解,安置善趣爲一,安置叁乘爲叁,故名爲四。
恩圓滿,佛的恩德圓滿也有四種。“一、能令永解脫叁惡趣,爲叁也”,恩德圓滿,一共四個,永遠解脫地獄,永遠解脫餓鬼,永遠解脫畜生,叁個。“二、令出善趣生死”,再加第四個,永遠超脫人天的生死,出叁界了。起先是超惡趣,然後是出叁界。我們出離心也是這樣子的,先說出離心,出離叁惡道,你要離叁惡道,你得行五戒十善,這是出離叁惡道,再進一層,叁惡道固然是苦,人天也有苦,那麼你要出離人天了,善趣也要出離,那個就是真正的出離心,叁界的出離心。永遠解脫人天的苦惱,這是第四個。“故名爲四”,前面叁個合一個,這裏說了兩個,實際上就是四個。
“又解”,另外一個四種。“安置善趣爲一,安置叁乘爲叁”,佛的恩把我們安置在善趣裏邊,那就是增上生,我們要修行,先要得人天身,圓滿的身,八圓滿十有暇,先要得到這個善趣,善趣才能夠見佛、聞法、修行,所以第一個,安了善趣是第一種。第二種,安置叁乘,安置聲聞乘、緣覺乘、佛乘,叁種,最後究竟決定是佛乘。那麼從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來看,又是四種,也是恩德裏邊又分這麼四種。
總說如來,圓德如是。若別分析,則有無邊,唯佛世尊,能知能說。諸有智者,聞說如斯,生信重心,徹于骨髓,彼由一念極重信心,轉滅無邊不定惡業,攝受人天,殊勝涅槃。故說如來出興于世,爲諸智者無上福田。如薄伽梵,自說頌曰:若于佛福田,能植少分善,初獲勝善趣,後必得涅槃。
如來圓德如是,總地來說,佛的圓滿的德是像這樣子,那就是說詳細地說的話,說不完了,總括地說,說了幾個四、幾個四、幾個四,這還是總略地說,如果明細地說,那是多得不得了,不可勝說。“若別分析,則有無邊”,假使你仔細分析的話,無量無邊,說不完地多。“唯佛世尊,能知能說”,這個佛的功德,多得那麼多,只有佛知道,我們沒有辦法知道。你說經上去看吧,經上看你畢竟是經上這麼幾個字,超出以外的,我們不知道了;你說師父教你的吧,師父教你就教了那麼多,再多的話,你又不知道了,只有佛才知道。那麼佛也能說,能知道才能說了,你知都不知道,你說什麼了?就亂說了。只有佛能夠知道他的功德的無邊,也能夠說無邊。所以說四十九年說無說,四十九年說了多少東西啊?說了一點點,大水一滴,還有很多沒有說的。
“諸有智者,聞說如斯,生信重心,徹于骨髓,彼由一念極重信心,轉滅無邊,不定惡業,攝受人天,殊勝涅槃,故說如來,出興于世,爲諸智者無上福田”,這個就是世親菩薩的悲心來了,在《俱舍論》裏邊分兩重講的,這是智者。還有愚者,那些愚癡的人聽了佛的那麼大的功德,起不起信心,那這樣子的人得不到好處。如果有智慧的,他聽了佛的話之後,起了極重的信心,“徹于骨髓”,這個信心一直能夠通到骨髓裏,不是表面上的,一直通到骨髓裏邊去了,那是最內部的地方,這個信心是浸透了,那就是徹底地充滿了信心,這樣子的人,一個念頭極重的信心,可以滅掉無邊的不定惡業,這個多厲害。只要對佛起一念的信心好了,就可以把無邊的不定惡業(那不是定業的),沒有定的,還沒有決定受果報的惡業都可以,無邊地可以滅掉。我們說念一句阿彌陀佛,能滅八十九億什麼什麼的生死大罪,這句話不是騙人的,你只要真正殷重的信心去念的話,確實有這個功德。但是問題就在你念的時候是不是殷重信心,是不是徹于骨髓了?這個東西你不能勉強的,你說,“我要得佛那麼大功德,我真的信心”,你說我信心,你這個信心,不是你嘴裏說了就信起來的,這個信心要修出來的。所以說你要修信心的話,那第一就是多聞了,看看這些佛的功德,那可以激發你信心。看了功德之後,信心生起來了,要退,退了又如何不退?那也是有辦法,所以說修四歸依等等,都是這一類的法,《叁歸依觀》也是修信心的,對佛生信心,就得到極大的加持,這些我們修行當中有辦法的,但是你不修行你就得不到這些好處。所以說對佛的功德能夠真正知道,生殷重信心的話,那一念裏邊極重的信心,可以免掉無邊的不定惡業,可以“攝受人天,殊勝涅槃”,從消惡業上面說,消滅無邊的惡業,從好的方面說,可以攝受人天殊勝的果,乃至最高涅槃,都可以從這個佛的信心裏頭得到。“信爲道源功德本”,這個不是騙人的話,也不是口頭禅,這是有一定的依據的。
“故說如來,出興于世,爲諸智者無上福田”,所以說佛出世,對那些智者、有智慧的人,是無上的福田。那麼對愚癡的,他還要誹謗,糟糕了,那就是造罪去了。所以說爲智者,我們始終強調智者,智慧,不但佛是智慧圓滿的人,你要得佛的加持,你要得佛教的利益,你還得要有智慧。所以說現在的人很多偏偏不要智慧,不願意學,你不學,你智慧哪裏來?你沒有智慧的話,你佛的功德的光都沾不到,你還說什麼要修行成佛呢?成佛是智德圓滿,你智德不要,這個差距多大呢?智慧你說要嘛,從哪裏來了?聞思修,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最後是無漏慧。這個路子是不能改異的。我們《俱舍論》一開始就是這個話,好象說離開了聞思修的對法,“若離擇法定無余,能滅諸惑勝方便”,你要離開了擇滅(阿毗達磨的淨慧)你要想滅煩惱,沒有辦法的。其它的方法,你說“我滅煩惱,我不要擇法,我不學阿毗達磨,我不要,我就是另外有辦法斷煩惱”,沒有,給你肯定地說,沒有,非學不可,除非你不要成佛。那你自己想自己要不要成佛。
所以說,“如薄伽梵,自說頌曰:若于佛福田,能植少分善,初獲勝善趣,後必得涅槃”,佛自己說過那個頌,假使你能夠在佛的這個福田上邊,能夠植少分的善,就是種少少的善根,那麼最起碼的可以得人天的果,最後達到無住涅槃的大果。我們出家人的袈裟,爲什麼一條一條?福田衣。佛在世,佛是福田,佛涅槃之後,僧就是佛的代表,也是人間的福田。所以說要做福田,如果沒有智慧,怎麼當得起福田呢?所以這個東西,我們做僧人的人,總要經常自己問問自己的:到底夠不夠格?我們在代佛宣化,做佛教的事業就是作佛的代表,你有沒有資格做佛的代表 ?這個是大問題。
一般說,作佛的代表的,起碼比丘二百五十條戒要清淨,幹幹淨淨持好,其它的定的功德、慧的功德,還在後頭再說了,先要把戒搞好。那麼現在可憐得很,戒德圓滿的有幾個?二百五十條戒不犯的有幾個人?很多是小戒逼著你犯。銀錢戒,在這個時候,不拿銀錢,你怎麼生活?斯裏蘭卡,他們現在還是原始佛教樣子,不要錢的,拿了個缽,馬上去要好了,吃好了,就坐在那裏修行了;衣服,你跑到店裏邊,假使你要這個布,往上看一看好了,馬上店主拿來供養你了;什麼東西,用具,你只要在廚窗裏看一看好了,他馬上供養你。我們現在漢地,你說你看了一個東西,你想要,你看了半天,人家看你一個和尚,幹啥?他不會給你的,這個福氣不一樣了。那麼現在說這個銀錢戒是一個大問題。
我們現在把銀錢戒縮小到十塊錢,應當是說還沒有嚴格製,但是,總算範圍縮小一點了,一切的醫藥、床敷、臥具、飲食都由常住供養。這個應當是很好的,偏偏不要,要自己發錢好。那時候有結緣的錢,一定要發錢。我說發其它東西,也不要,就要錢,甚至于說什麼法師背因果,怎麼人家居士供養的錢不發。你這個,你到底是學佛,還是學什麼?時間到了。
第129講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了佛的十八個不共的功德。後邊共聲聞的功德。
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