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乙二、明共功德

  

  丙一、總標名

  

  從此第二,明共功德。就中有二:一、總標名,二、別解釋。且總標者,論雲:已說如來不共功德,共功德今當辨。頌曰:

  

  複有余佛法  共余聖異生  謂無诤願智  無礙解等德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共功德”,不共的功德,就是佛一個才有的,那麼其他的,跟聲聞、緣覺相共的功德,這是叫第二個。

  

  “就中有二:一、總標名,二、別解釋,且總標名者,論雲:已說如來不共功德,共功德今當辨”,佛的不共的功德,十八個不共法講完了,下邊共聲聞、緣覺的功德,應當辨。這些功德,聲聞、緣覺也有,但是不如佛的殊勝。

  

  “頌曰:複有余佛法,共余聖異生,謂無诤願智,無礙解等德”,還有其它的佛法,這個佛法,這個功德,跟聖者(就是其他的聲聞緣覺那些聖者)共,都有的;那麼“異生”,乃至異生也有的,異生共的就是五通,凡夫沒有證聖者的也有五通;那麼漏盡通,共這個聲聞緣覺。哪些功德呢?“無诤”,無诤定,願智、四無礙解等等,等就是下邊的五神通之類的,那些功德,有的是共聲聞緣覺的,有的是共異生的。但是他跟聲聞、緣覺,跟異生雖然共有功德,但是佛的是最殊勝的,其他的是等而下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複有佛法,與余聖者,及異生共。謂無诤、願智、四無礙解,此叁二乘亦有。五通、靜慮、四無色、八等至、叁等持、四無量、八解脫、十遍處等,異生亦有。雖佛功德,超過一切,然依類同,故說爲共。

  

  “釋曰:複有佛法,與余聖者及異生共”,還有其它的一些法,那就是功德,跟余的聖者,跟其他二乘的聖者,跟異生,那些沒有證聖者的凡夫,共同所有的。哪些呢?“謂無诤”,無诤定,“願智、四無礙解”。“此叁二乘亦有”,這是共余聖的。那麼還有五通、四靜慮、四無色、八等至、叁等持,還有四無量、八解脫、十遍處等,這些功德凡夫也能有。

  

  “雖佛功德,超過一切,然依類同,故說爲共”,雖然佛的功德超過一切,異生跟余聖是不能比的,但是從它的同類來說,它的類相同,所以說是共的功德。余聖、凡夫雖然有些功德跟佛同類,但是層次的高下卻不可比,佛是最高的,超過一切的,聖者又是超過凡夫的,凡夫雖然也有通,但是這是等而下之的。

  

  這是標名,下邊是別解釋,各別地分開解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二、別解釋

  

  丁一、明共聖德

  

  戊一、明無诤行

  

  從此第二,別解釋。就中二:一、明共聖德,二、明共凡德。就共聖德中四:一、明無诤行,二、明願智,叁、明無礙解,四、明依邊際定力得。且初無诤者,論雲:且辨無诤者,頌曰:

  

  無诤世俗智  後靜慮不動  叁洲緣未生  欲界有事惑

  

  “從此第二,別解釋,就中二:一、明共聖德,二、明共凡德”,先說共二乘聖者的功德,第二明共凡夫(異生)的功德。先說共聖功德中,“一、明無诤行,二、明願智,叁、明無礙解,四、明依邊際定力得”,那麼這些都是聲聞緣覺也有,佛也有,但是佛的功德比他們要高。

  

  “且初無诤者,論雲:且辨無诤者”,《俱舍論》說:什麼叫無诤呢?

  

  “頌曰:無诤世俗智,後靜慮不動,叁洲緣未生,欲界有事惑”,無诤定,入了這個定,使對方的煩惱不起來。“佛說我得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”,這是《金剛經》的須菩提尊者,他得無诤叁昧的,得了這個定的人,最殊勝,人家對他不會起煩惱。那麼無诤定十智裏邊哪一個智呢?是世俗智,它依的是依四靜慮。哪一個人能得到這個無诤定的呢?不動阿羅漢。鈍根的還不行,一定要是不退的利根的阿羅漢能得無诤定。

  

  那麼哪些人能修這個無诤定呢?是叁洲的人,人間只有叁洲,要除北俱盧洲,是沒有佛法的。那麼他緣的是什麼東西呢?緣的是還沒有生的煩惱,欲界的煩惱,這個煩惱有事惑,就是修所斷的煩惱,迷事的惑,不是迷理的惑。迷理的惑是沒有辦法製止,迷事的惑,他入了這個定之後,一切有情對他一切煩惱會生不起來,不起煩惱就不會墮惡趣,所以說這個定是從悲心出發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無诤世俗智者,煩惱名诤,謂阿羅漢,觀有情苦由煩惱生,恐他煩惱複緣己生,故思引發如是相續。此智生時,令他有情,不緣己身生貪瞋等,息煩惱诤,得無诤名。此行但以俗智爲體。

  

  “釋曰:無诤世俗智者,煩惱名诤”,這個前面《界品》一開頭就講了的,煩惱叫有诤。煩惱叫诤,“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”,阿羅漢他是聖者,他看到有情的苦從哪裏來?從煩惱而來的,就是由煩惱造業而感苦果,那麼根子在煩惱,如果你煩惱不生,這個苦也不會有。“恐他煩惱複緣己生,故思引發如是相續”,他因爲知道一切有情從煩惱起業而感苦果,他爲了避免其他的那些有情對自己生起煩惱來,生起煩惱就要生苦了,所以他“故思引發”,他就是這樣子故意地引發一種定,“如是相續”。

  

  “此智生時”,這個引發他的這個相續的智生起來之後,可以使其他有情,對他自己不會生貪瞋等煩惱。一個阿羅漢是沒有煩惱的,但是凡夫緣阿羅漢身,不會不起煩惱,有的是討厭,起瞋心,有的是歡喜,生貪心。我們前面講過,就是《清淨道論》說有一個婦女,她跟丈夫吵了架,她自己心裏很生氣,把自己打份得跟天人一樣,在路上走,碰到一個比丘,她起了煩惱心,對他笑,那麼這就是對阿羅漢的貪心。這起貪心的結果當然是不好的,起貪心之後要感苦果的,貪瞋癡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根。他爲了要使一切有情對他不要起煩惱,不從煩惱生苦,所以入這個無诤定,這個無诤定生了之後,可以使他有情對自己一切貪瞋癡的煩惱都不會起來。

  

  “息煩惱诤,得無诤名”,一切煩惱的诤(煩惱是叫有诤)都給息下去,他自己的早就斷掉了,把有情的煩惱诤息下去,(150B)這個定叫無诤定。這個無诤的名字這麼來的。

  

  “此行但以俗智爲體”,它的體是什麼?世俗智。因爲對有情使他不起煩惱,這是屬于世俗智方面的事情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後靜慮不動者,此無诤行,依第四禅發,樂通行中,此最勝故。言不動者,六無學中,唯不動性,有無诤智,退法等五,不能自防,況能息他諸煩惱诤,故唯不動。叁洲緣未生者,唯人叁洲,有無诤智。緣未生者,緣未來惑,令不起故。欲界有事惑者,謂緣未生迷事煩惱,諸無事惑,不可遮防,內起隨應,總緣緣19境故。

  

  無诤依什麼的靜慮呢?後靜慮,“後靜慮不動者,此無诤行”,無诤體是世俗智。“依第四禅發”,要四靜慮才能産生,不但是四靜慮,還是要不動的阿羅漢才能修這個定。所以說有的人他吹牛:“我修什麼?我修無诤定”。你是阿羅漢利根啊?這個你不能亂說,無诤定,只有阿羅漢利根依第四禅才能生。“樂通行中,此最勝故”,樂通行不要忘記,得了四禅的叫樂通行,利根的是速,得了四禅的叫樂,那麼這是樂通行中最殊勝的那個定。

  

  “言不動者”,什麼叫不動?六個無學裏邊,只是不動性才能修這個,“有無诤智”。“退法等五,不能自防,況能息他諸煩惱诤”,只有不動性的阿羅漢,有無诤這個智慧,這個無诤智能防止其他的有情對自己生煩惱心,而退法等五,自己的煩惱還怕守不住,何況能息其他的有情呢?所以說,只有不動的阿羅漢才能有這個功能,有這個智慧。

  

  哪些人能修這個無诤智?叁洲,“唯人叁洲,有無诤智”,只有人間的叁洲的地方,有能夠修無诤智的。那就是說,生在北俱盧洲是不能修,叁洲的人,那人是阿羅漢的人,利根阿羅漢能生;那就是阿羅漢是天上也生不起來,無诤智,因爲要觀欲界的苦,天上沒有苦,看不到欲界苦,就不起這個定了。

  

  這個無诤定,無诤的智,它起什麼作用呢?“緣未生者”,對未來的沒有生的煩惱,令它不起來。如果已經生了,那就沒有用了;還有沒生的煩惱,你這個無诤智起了之後,使對方能夠不起來。

  

  “欲界有事惑”,哪些煩惱呢?欲界的煩惱。“緣未生迷事煩惱”,就是修所斷的煩惱。“諸無事惑,不可遮防,內起隨應,總緣境故”,那麼只能防止那個迷事的煩惱,就是修惑;迷理的煩惱,就是無事惑,不是從事上生的煩惱,就是迷理的見惑。這個見惑是不可防的,防止不了的,因爲見惑從是內起的,內心可以起來的,不要緣境可以起的,不是從事上起的。緣事惑,那是從事上産生的煩惱,迷理的煩惱,自己內心可以起的,內心可以起,你防不了了。所以說只能防止那些欲界的修所斷的迷事惑,這些煩惱,他入了這個定,起了這個無诤智,那麼一切有情不會對他生起貪瞋的煩惱。這是共聲聞、緣覺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二、明願智

  

  從此第二,明願智。論雲:辨無诤已,次辨願智。頌曰:

  

  願智能遍緣  余如無诤說

  

  釋曰:以願爲先,引妙智起,如願而了,故名願智。此智出體,依地種性,及所依身,與無诤同。唯所緣別,願智遍緣一切法故。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願智。論雲:辨無诤已,次辨願智”,無诤講好了,第二個要講的就是願智。

  

  “頌曰:願智能遍緣,余如無诤說”,願智能夠遍緣一切境,能夠通達。

  

  

  “釋曰:以願爲先,引妙智起”,先發一個願,從這個願引起殊勝的智慧,“如願而了,故名願智”,那麼這個智慧引起之後,你發的願要知道什麼,就能知道什麼?這個叫願智。

  

  “此智出體,依地種性,及所依身,與無诤同”,這個智的體,它依什麼地,它依什麼種性的人能修,依什麼樣子的身,就是人叁洲,這個跟無诤定相同,所以“余如無诤說”。但是能所緣的不一樣,所以叫遍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