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緣,願智遍緣一切法,一切法你不知道的,你只要先發個願,“我要知道這個事情”,然後引起妙智,這個妙智出來之後,你發的願都能知道,這麼叫願智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叁、明無礙解

  

  從此第叁,明無礙解。論雲:已辨願智,無礙解者。頌曰:

  

  無礙解有四  謂法義詞辯  名義言說道  無退智爲性

  

  法詞唯俗智  五二地爲依  義十六辯九  皆依一切地

  

  但得必具四  余如無诤說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無礙解”,無礙解就是無礙辯。

  

  “論雲:已辨願智,無礙解者。頌曰:無礙解有四,謂法義詞辯,名義言說道,無退智爲性”,什麼叫無礙解?無礙解有四種,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、詞無礙解、辯無礙解,總共四個無礙,就是四無礙辯。它所緣的一個是名,一個是義,一個是言,一個是說道。四無礙解以什麼爲體性呢?無退智,不會退的智慧爲它的體。“法詞唯俗智”,法無礙解、詞無礙解,只有世俗智。“五二地爲依”,法無礙解依五地,詞無礙解依二地。“義十六辯九”,義無礙解可以十個智,或者是六個智。辯無礙解,以哪些智爲體呢?九個智,就是除滅智20。“皆依一切地”,皆依一切地就是說,從欲界到有頂都能起這個無礙解。“但得必具四”,得了一個,必定四個都具足。“余如無诤說”,其余的跟無诤一樣。“但得必具四”,這個裏邊還有一些辯論,我們等一下以後再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無礙解有四,謂法義詞辯者,一、法無礙解,二、義無礙解,叁、詞無礙解,四、辯無礙解。名義言說道,無退智爲性者,出體也。謂無退智,緣能诠名,名法無礙解。名句文叁,總說爲名。此名句文,持所說義,及生物解,故說名爲法。又無退智,緣所诠義,名義無礙解。又無退智,緣方言詞,立爲詞無礙解。又無退智,緣契正理無滯言說,及緣自在定慧二道,名辯無礙解。無滯言說,名之爲辯。定慧二道,能起辯說,道是辯因,故亦名辯,是利根故,名無退智。智緣名等,決斷無礙,名無礙解。故四無礙,以無退智爲體也。

  

  “釋曰:無礙解有四,謂法義詞辯者”,四無礙解或者叫四無礙辯,一共有四種,無礙解四種。哪四種呢?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、詞無礙解、辯四礙解。那麼先把四個名詞說了,然後說它的差別。

  

  “名義言說道,無退智爲性者”,這是出體。“謂無退智”,它的體是無退智,不會退的那個智。這個智緣能诠名,它在緣名的時候,總的體是無退智,當他緣能诠的那個名,名句文身,這叫法無礙解。 “名句文叁,總說爲名”,名、句、文,我們前面不相應行裏邊講過。名、句、文叁個,這裏合攏來就是名。那麼這個智慧你是緣名的,你緣這個能诠的名,所能诠的就是意義,能诠的,能夠诠表的這個名。名句文身,簡單說一下,文就是字母,名就是一個概念,一個詞,一個概念。句就是幾個名兜攏來,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的叫個句。那麼,能夠代表的就是名句文,所代表的就是義,所以緣名的,就是包括名句文叁個,這樣的無退智叫法無礙解。

  

  “此名句文,持所說義,及生物解”,法無礙解一個法,“故說名爲法”。我們一開始學《俱舍》的時候:什麼叫法?能持自性,軌生物解,這個大家不要忘記!法的意思,能持自性,火,能夠保持它暖的自性,水能夠保持它濕的自性,不會失去的;那麼生物解,能夠使對方産生這個理解,這個叫法。法的意思就是,對內說、對自己說能持自性,不是今天這樣子,明天改掉了,不會,一個法總是表這個法的自性;第二個,持自性之外,還要使對方了解,生物解,使對方大家知道,同樣是産生這個理解,這個叫法。那麼這個名句文就是這個法的意思。這個名句文能持所說義,他所說的意思,他能夠靠名句文把它持,能夠表示,那麼也使對方産生理解,所以它就叫法,叫法無礙解。這是第一種。

  

  “又無退智,緣所诠義,名義無礙解”,無退智緣法是能诠的名,那麼這名所诠表的意思就是義了,當無退智緣它所表達的意思的時候,這個叫義無礙解。那麼一個是名,一個是義,這個是一對。

  

  “又無退智緣方言詞,立爲詞無礙解”,還有一些無退智,它緣的是方言詞。方言詞就是語言,假使說我們中國是中國話,英國是英國話,美國又是美國話,那麼各式各樣的語言。我們在中國來說,高枧的高枧話,溫州的溫州話,上海有上海話,地方不同語言不同。這是叫方言詞,各方面、各方面說的話不一樣。

  

  那麼這個無退智,假使緣方言詞的時候,叫詞無礙解,那就是你什麼話都聽得懂,什麼話說得來。那就是我們說要真正達到這個的,得了詞無礙解的人,他就是沒有語言的隔閡。我們現在語言的隔閡就給我們學法造成很大的困難,要學藏地的法,不通藏語,你跑到那裏去,白白的……,有些人他跑到西藏去,什麼灌頂,什麼灌頂,不曉得受了多少,那麼你受了那麼多灌頂,你修了那一個法呢?什麼都修不來的,灌的時候,都說的藏話,什麼意思也不懂,念的什麼咒也聽不清楚,講的什麼意思也莫名其妙。灌了一百個頂,等于一個零,修不來,你聽不懂。你至少能懂一點,你稍微修一點,得點好處。所以說,我們說傳法,傳戒,受歸依,受戒,一定要語言能夠聽清楚的。你說來一個海外的戒師,給你傳比丘戒,你得不得戒?不得戒的,他的話是外國話,你半句也聽不懂,你坐在那裏傻瓜一個,一堂戒受完了,你等于一個零,跑出去,戒體沒有的。爲什麼?你不懂了,羯磨言詞,說的問答對詞都要曆曆分明的,你一句話含含糊糊聽不清楚,尚不得戒,何況你一句話都不懂,一個字都不懂,你得什麼戒呢?

  

  所以說很多時候吃虧,也是語言不通。很多大德到漢地來弘法,有時打不開局面,也有這個原因。近代,漢人出現了法尊法師、海公上師、觀空法師、隆蓮法師等等這些通藏漢語言的大德之後,密法才有次第地、才有組織地傳到漢地來。尤其是海公上師,他不但是把翻譯過來,而且組織僧團,組織念誦,各方面的規模,基本上是小而全,雖然不是很大的規模,但是全了。這個是很難得了。我們說,盡管有的大德的學問很好,修持很高,就是語言不通,你沒有辦法。假使說來一個美國的法師,他要給你們說法,非靠翻譯不可。經過翻譯的口,打了不曉得多少折扣,他內部的東西一翻譯的話,這翻譯的人本身他理解多少,打了折扣,從他的語言翻出來,又打了個折扣。那就是聽的人就差得遠了,跟聽原話完全不同。那麼得詞無礙解的人,他就可以一切語言都無礙。

  

  “又無退智,緣契正理,無滯言說,及緣自在,定慧二道,名辯無礙解”, 這個無退智緣契正理的無滯言說,它緣這個契合正理的沒有滯的言說。什麼叫無滯言說呢?說話沒有阻滯,說起來流暢得很。海公上師講經就如瓶瀉水,一連串下來,你接受都來不及,每一句話都有好多意思,這個辯才無礙,確實辯才無礙,海公上師講經確實聽了,都能夠生起歡喜心。那無滯言說,一點沒有這個阻礙的,這個滔滔不絕地說,不是亂說,契正理的無滯言說,這個就可貴在這裏。滔滔不絕的話說的人不少,世間上有些演說家,或說相聲的,話說得連串地來,什麼話?無義之話,或者錯誤的話,那是不是契正理的。要契合正理的無滯言說,這是一種。

  

  “及緣自在,定慧二道”,自在的,能夠自在的,定慧二個道,緣這個的,這個自在的定慧二道,就是起辯說的因,因爲有這個定慧的二道,能夠自在地辯說無礙。那麼這一個說緣無滯言說是它的果,緣自在定慧二道是它的因,不管你緣哪一個都叫辯無礙解。自在就是任運,不要經過思索、考慮了。假使你說沒有得到辯無礙的人,提一個問題,一下子怔住了,騃掉了,想半天,想半天給你東扯西扯地搪塞一番,那就是沒有這個辯無礙解。假使你得了這個得辯無礙解的,不要考慮的,任運,馬上就給你拿出來了,因爲他得了自在的定慧的二道,定慧二道得了之後,你什麼問題來,自在地可以任運給你回答,不需要經過苦苦的思索。那麼無滯的言說,叫辯,這個當然我們一看就懂的,說話滔滔不絕,沒有留滯的,這叫辯。

  

  “定慧二道”,定、慧這兩個道,能夠起辯說,“道是辯因”,有這個定慧二道才能辯說,沒有定慧二道,辯說不來,沒有這個因了,所以說有了定慧二道能夠觀察對方的機,能夠有這個智慧,滔滔不絕地依了契合真理的話,不斷地湧出來。那麼這樣子無滯言說的因就是定慧二道。

  

  那麼我們這裏也可以得到一個很寶貴的教導,就是你想要無滯的言說、辯才無礙呢,你必須有定慧。如果沒有定慧的話,你不會辯說無礙的。辯說無礙從定慧而來的,你要求那個果,從因上求。不要說我要辯說無礙,拼命地看人家辯說無礙的人,天天跟他學,看他嘴怎麼說的,他說哪些話,討兩句口水來裝飾自己的牙齒,這個你說的話都是生硬的,人家聽了沒有味道的。它的因什麼?定慧二道,你把定慧二道學到了,那自己會有滔滔不絕的演說,就來了。

  

  所以我們一切的果從因上求,就是緣生的道理,我們緣起論者的佛教,就是從緣起上看,你要得這個緣生的果,你要去學緣生的因。當然你假使要得辯才無礙,就是要定慧二道下功夫。慧,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定要好好地修,心一境性,自己修。有的人就偏于慧,一本書,一天到晚拿了本書,一大堆,東看西看、東看西看,這個慧是幹巴巴的慧,沒有定的水滋潤的,第一是說很吃力,看的時候,看得頭昏腦脹,甚至看了又記不住,這邊看、那邊忘,結果效果極差。也有些人,偏于定,“唉呀!這個書不要看的,佛經,等我定修好了,開了悟,自然智慧就來了”,有這麼設想的。那麼這些都是偏了一邊去的想法。我們一定要定慧均等,定慧兩個都要有,然後不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