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缘,愿智遍缘一切法,一切法你不知道的,你只要先发个愿,“我要知道这个事情”,然后引起妙智,这个妙智出来之后,你发的愿都能知道,这么叫愿智。
戊三、明无碍解
从此第三,明无碍解。论云:已辨愿智,无碍解者。颂曰:
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
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
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
“从此第三,明无碍解”,无碍解就是无碍辩。
“论云:已辨愿智,无碍解者。颂曰:无碍解有四,谓法义词辩,名义言说道,无退智为性”,什么叫无碍解?无碍解有四种,法无碍解、义无碍解、词无碍解、辩无碍解,总共四个无碍,就是四无碍辩。它所缘的一个是名,一个是义,一个是言,一个是说道。四无碍解以什么为体性呢?无退智,不会退的智慧为它的体。“法词唯俗智”,法无碍解、词无碍解,只有世俗智。“五二地为依”,法无碍解依五地,词无碍解依二地。“义十六辩九”,义无碍解可以十个智,或者是六个智。辩无碍解,以哪些智为体呢?九个智,就是除灭智20。“皆依一切地”,皆依一切地就是说,从欲界到有顶都能起这个无碍解。“但得必具四”,得了一个,必定四个都具足。“余如无诤说”,其余的跟无诤一样。“但得必具四”,这个里边还有一些辩论,我们等一下以后再说。
释曰:无碍解有四,谓法义词辩者,一、法无碍解,二、义无碍解,三、词无碍解,四、辩无碍解。名义言说道,无退智为性者,出体也。谓无退智,缘能诠名,名法无碍解。名句文三,总说为名。此名句文,持所说义,及生物解,故说名为法。又无退智,缘所诠义,名义无碍解。又无退智,缘方言词,立为词无碍解。又无退智,缘契正理无滞言说,及缘自在定慧二道,名辩无碍解。无滞言说,名之为辩。定慧二道,能起辩说,道是辩因,故亦名辩,是利根故,名无退智。智缘名等,决断无碍,名无碍解。故四无碍,以无退智为体也。
“释曰:无碍解有四,谓法义词辩者”,四无碍解或者叫四无碍辩,一共有四种,无碍解四种。哪四种呢?法无碍解、义无碍解、词无碍解、辩四碍解。那么先把四个名词说了,然后说它的差别。
“名义言说道,无退智为性者”,这是出体。“谓无退智”,它的体是无退智,不会退的那个智。这个智缘能诠名,它在缘名的时候,总的体是无退智,当他缘能诠的那个名,名句文身,这叫法无碍解。 “名句文三,总说为名”,名、句、文,我们前面不相应行里边讲过。名、句、文三个,这里合拢来就是名。那么这个智慧你是缘名的,你缘这个能诠的名,所能诠的就是意义,能诠的,能够诠表的这个名。名句文身,简单说一下,文就是字母,名就是一个概念,一个词,一个概念。句就是几个名兜拢来,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叫个句。那么,能够代表的就是名句文,所代表的就是义,所以缘名的,就是包括名句文三个,这样的无退智叫法无碍解。
“此名句文,持所说义,及生物解”,法无碍解一个法,“故说名为法”。我们一开始学《俱舍》的时候:什么叫法?能持自性,轨生物解,这个大家不要忘记!法的意思,能持自性,火,能够保持它暖的自性,水能够保持它湿的自性,不会失去的;那么生物解,能够使对方产生这个理解,这个叫法。法的意思就是,对内说、对自己说能持自性,不是今天这样子,明天改掉了,不会,一个法总是表这个法的自性;第二个,持自性之外,还要使对方了解,生物解,使对方大家知道,同样是产生这个理解,这个叫法。那么这个名句文就是这个法的意思。这个名句文能持所说义,他所说的意思,他能够靠名句文把它持,能够表示,那么也使对方产生理解,所以它就叫法,叫法无碍解。这是第一种。
“又无退智,缘所诠义,名义无碍解”,无退智缘法是能诠的名,那么这名所诠表的意思就是义了,当无退智缘它所表达的意思的时候,这个叫义无碍解。那么一个是名,一个是义,这个是一对。
“又无退智缘方言词,立为词无碍解”,还有一些无退智,它缘的是方言词。方言词就是语言,假使说我们中国是中国话,英国是英国话,美国又是美国话,那么各式各样的语言。我们在中国来说,高枧的高枧话,温州的温州话,上海有上海话,地方不同语言不同。这是叫方言词,各方面、各方面说的话不一样。
那么这个无退智,假使缘方言词的时候,叫词无碍解,那就是你什么话都听得懂,什么话说得来。那就是我们说要真正达到这个的,得了词无碍解的人,他就是没有语言的隔阂。我们现在语言的隔阂就给我们学法造成很大的困难,要学藏地的法,不通藏语,你跑到那里去,白白的……,有些人他跑到西藏去,什么灌顶,什么灌顶,不晓得受了多少,那么你受了那么多灌顶,你修了那一个法呢?什么都修不来的,灌的时候,都说的藏话,什么意思也不懂,念的什么咒也听不清楚,讲的什么意思也莫名其妙。灌了一百个顶,等于一个零,修不来,你听不懂。你至少能懂一点,你稍微修一点,得点好处。所以说,我们说传法,传戒,受归依,受戒,一定要语言能够听清楚的。你说来一个海外的戒师,给你传比丘戒,你得不得戒?不得戒的,他的话是外国话,你半句也听不懂,你坐在那里傻瓜一个,一堂戒受完了,你等于一个零,跑出去,戒体没有的。为什么?你不懂了,羯磨言词,说的问答对词都要历历分明的,你一句话含含糊糊听不清楚,尚不得戒,何况你一句话都不懂,一个字都不懂,你得什么戒呢?
所以说很多时候吃亏,也是语言不通。很多大德到汉地来弘法,有时打不开局面,也有这个原因。近代,汉人出现了法尊法师、海公上师、观空法师、隆莲法师等等这些通藏汉语言的大德之后,密法才有次第地、才有组织地传到汉地来。尤其是海公上师,他不但是把翻译过来,而且组织僧团,组织念诵,各方面的规模,基本上是小而全,虽然不是很大的规模,但是全了。这个是很难得了。我们说,尽管有的大德的学问很好,修持很高,就是语言不通,你没有办法。假使说来一个美国的法师,他要给你们说法,非靠翻译不可。经过翻译的口,打了不晓得多少折扣,他内部的东西一翻译的话,这翻译的人本身他理解多少,打了折扣,从他的语言翻出来,又打了个折扣。那就是听的人就差得远了,跟听原话完全不同。那么得词无碍解的人,他就可以一切语言都无碍。
“又无退智,缘契正理,无滞言说,及缘自在,定慧二道,名辩无碍解”, 这个无退智缘契正理的无滞言说,它缘这个契合正理的没有滞的言说。什么叫无滞言说呢?说话没有阻滞,说起来流畅得很。海公上师讲经就如瓶泻水,一连串下来,你接受都来不及,每一句话都有好多意思,这个辩才无碍,确实辩才无碍,海公上师讲经确实听了,都能够生起欢喜心。那无滞言说,一点没有这个阻碍的,这个滔滔不绝地说,不是乱说,契正理的无滞言说,这个就可贵在这里。滔滔不绝的话说的人不少,世间上有些演说家,或说相声的,话说得连串地来,什么话?无义之话,或者错误的话,那是不是契正理的。要契合正理的无滞言说,这是一种。
“及缘自在,定慧二道”,自在的,能够自在的,定慧二个道,缘这个的,这个自在的定慧二道,就是起辩说的因,因为有这个定慧的二道,能够自在地辩说无碍。那么这一个说缘无滞言说是它的果,缘自在定慧二道是它的因,不管你缘哪一个都叫辩无碍解。自在就是任运,不要经过思索、考虑了。假使你说没有得到辩无碍的人,提一个问题,一下子怔住了,騃掉了,想半天,想半天给你东扯西扯地搪塞一番,那就是没有这个辩无碍解。假使你得了这个得辩无碍解的,不要考虑的,任运,马上就给你拿出来了,因为他得了自在的定慧的二道,定慧二道得了之后,你什么问题来,自在地可以任运给你回答,不需要经过苦苦的思索。那么无滞的言说,叫辩,这个当然我们一看就懂的,说话滔滔不绝,没有留滞的,这叫辩。
“定慧二道”,定、慧这两个道,能够起辩说,“道是辩因”,有这个定慧二道才能辩说,没有定慧二道,辩说不来,没有这个因了,所以说有了定慧二道能够观察对方的机,能够有这个智慧,滔滔不绝地依了契合真理的话,不断地涌出来。那么这样子无滞言说的因就是定慧二道。
那么我们这里也可以得到一个很宝贵的教导,就是你想要无滞的言说、辩才无碍呢,你必须有定慧。如果没有定慧的话,你不会辩说无碍的。辩说无碍从定慧而来的,你要求那个果,从因上求。不要说我要辩说无碍,拼命地看人家辩说无碍的人,天天跟他学,看他嘴怎么说的,他说哪些话,讨两句口水来装饰自己的牙齿,这个你说的话都是生硬的,人家听了没有味道的。它的因什么?定慧二道,你把定慧二道学到了,那自己会有滔滔不绝的演说,就来了。
所以我们一切的果从因上求,就是缘生的道理,我们缘起论者的佛教,就是从缘起上看,你要得这个缘生的果,你要去学缘生的因。当然你假使要得辩才无碍,就是要定慧二道下功夫。慧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定要好好地修,心一境性,自己修。有的人就偏于慧,一本书,一天到晚拿了本书,一大堆,东看西看、东看西看,这个慧是干巴巴的慧,没有定的水滋润的,第一是说很吃力,看的时候,看得头昏脑胀,甚至看了又记不住,这边看、那边忘,结果效果极差。也有些人,偏于定,“唉呀!这个书不要看的,佛经,等我定修好了,开了悟,自然智慧就来了”,有这么设想的。那么这些都是偏了一边去的想法。我们一定要定慧均等,定慧两个都要有,然后不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