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但是辩才无碍,其他的一切功德都从定慧上生。定慧二道,是能起辩说的,道是辩因,所以也叫辩。一个是因,一个是果,果本身是辩。因,能起它的因也叫辩。这是什么释?你们自己去想去,六离合释里边,因立果名,这是什么释?
“名无退智,是利根故”,什么叫无退智?这个智慧是利根的智,钝根要退,利根是不退的,所以叫无退智。“智缘名等,决断无碍,名无碍解”,那么先说什么叫无退智,利根的智叫无退智。那么什么叫无碍解呢?智,这个无退智,它缘名、义、词、辩,“决断无碍”,它能够决断它,没有阻碍,叫无碍解。 “故四无碍,以无退智为体也”,这是总结一句话,这个四无碍解都是以无退的智为体,无退智缘这个的起这个作用,缘那个的起那个作用,就分了四个无碍解。
法词唯俗智者,此二无碍,缘名身等,及世言词,事境界故,唯俗智摄。五二地为依者,法无碍解,通依五地,谓欲界、四静虑也,无色界中,无名等故;词无碍解,唯依二地,谓欲界、初静虑也,二禅已上,以无寻伺故。
“法词唯俗智者”,法无碍解跟词无碍解,体是世俗智。那么这个无退智,无退智,到底十个智里边,是哪个智呢?法、词属世俗智。
“此二无碍,缘名身等,及世言词,事境界故,唯俗智摄”,这个法无碍解缘的是名句文身,那么词无碍解是世间上的语言,这是都是事上的境界的,都是属于世俗智所摄的,不是理方面的,不是共相。我们说理方面的,我们的无漏智缘的都是,假使苦谛,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这些都是共相的智。这是说自相的那些,都是世俗智。
“五二地为依”,那么要起法无碍解跟词无碍解,依那些地呢?“法无碍解通依五地,谓欲界、四静虑也,无色界中,无名等故。词无碍解,唯依二地,谓欲界、初静虑也,二禅以上,以无寻词故”,这个我们先讲下边的。词无碍解,说话。说话,我们前面讲过的,说话要有寻伺,没有寻伺就不说话,你心里没有寻伺的话,你说什么呢?推动说话的因都没有。那么所以说呢,有寻有伺地才能有语言,二禅以上,无寻无伺,那么就不说话了,所以说词无碍解决定只依二地,依欲界、初地可产生这个词无碍解。
法无碍解,我们说法无碍解依五地,欲界、四静虑。那么,为什么词无碍解只有初禅跟欲界,法无碍解缘名句文身,名句文身,跟言词,我们说话也是说的名句文身,那么为什么它可以通四禅呢?所以这个地方在一本注解里,他就是有这一段,这两个差别的原因。
婆沙一百八十云:地者法无碍解。有说:在二地,谓欲界、初静虑;有说:在五地,谓欲界、四静虑;有说:在七地,谓欲界、未至、静虑中间,及四静虑。然无评家。有人云:初说据名随语系故,说法无碍解且依二地;后二说据名随身系,说法无碍解通依上地。以缘法难,要自地智缘自地法。21
我们先看《大毗婆沙》的。他说法无碍解有三个说法。有的说跟词无碍解一样,二地,初禅跟那个欲界,因为它也是缘的法,法也是名句文身,跟那个词无碍解一样。有的说是五个地,我们这里采取的是这个说法,欲界跟四静虑。有的说七个地,包括未到地、中间定。那么在《大毗婆沙》里边,没有评论,就是三个说法并列,没有说哪个对,哪个不对。
第一个说法。法无碍解,我们说这个体要知道,法就是名句文身,名句文身根据语言说,两个有联系的,那么语言,只是欲界、初禅有,所以说只依二地。那么有的说法,名句文身不一定属于语言,它只要有身,它就有名句文身,那么这个有身,一直到四禅都是有身的,无色界就没有身,没有名句文身,所以说一直通到四禅,就是说五地,欲界、四静虑。
那么这里要解释一个问题,就是说无色界没有名句文身,所以说无色界没有法无碍解,“无色界中,无名等故”。无色界缘下地的名句文身,能不能缘?不能缘。这个法无碍解缘它不是那么容易的,只能自地的法缘自地法,不能上地缘下地。本来上地能缘下地,现在这个法无碍解,这个法只能自地缘自地的,所以无色界本身没有,缘下地的也不行,无色界没有法无碍解。这是一个。
问:法、词以名言为境,何故依地,二、五不同耶?答:词无碍解缘粗动,上地寂静,故无;法无碍解缘微细,上地寂静,许缘法。故二差别。问:法、词二种并依于声,何缘粗细有别?答:虽同依声,然世俗言词是粗,名句是细也。22
这是《大毗婆沙》说的原因,另外有一个遁麟,很有名的,他的疏里面说词无碍解比较粗,上静虑(二禅以上)静,没有。法无碍解,名句文身比较细,所以说上地可以有。所以说,法无碍解跟词无碍解,都是以名言为境而有差别。
再问一个问题。法无碍解也好,名句文身,名句文身还是以声音来的,词无碍解说的话,语言,也是以声音来的,都是声音,为什么有粗细呢?回答,“虽同依声,然世俗语言是粗,名句是细”,虽然所依靠都是声音,但是世俗的语言是比较粗,名句文身要细一点。这是另外一个注解的说法,这是我们去参考。
这是法、词两个无碍解,一个是依初禅跟欲界,这个很好懂,因为是有寻有伺,说话没有寻伺不能说。法无碍解可以扩展到五个地,四个静虑都有。
义十六辩九者,义无碍解,或十智或六智为体。谓若诸法皆名为义,十智为体,若唯涅槃,名为义者,六智为体,如漏尽通说。辩无碍解,九智为体,唯除灭智。谓辩无碍,缘说道故。皆依一切地者,此义及辩,二无碍解,通依一切地起,谓九地也。
“义十六辩九”,义无碍解可以十个智,或者是六个智。“谓若诸法,皆名为义,十智为体,若唯涅槃,名为义者,六智为体,如漏尽通说”,假使一切法都叫义的话,那个义就是广泛的都叫义,那么十智体,这个义无碍解十个智都有;假使涅槃,最殊胜的法,叫义无碍解的话,只有涅槃,这个义无碍解的义只是涅槃的话,六智为体,只有六个智。那么这个漏尽通的时候,讲过了,一个十智,一个六智的差别,前面讲过了,“如漏尽通说”。
“辩无碍解,九智为体”,辩无碍解以那些智为体呢?九个智,就是除灭智。“谓辩无碍,缘说道故”,辩无碍,它缘的是无滞的言词或者是定慧二道,这个都是有为法,灭智只缘择灭,无为法,所以说不是灭智的事情,它以九智为体,九个智都可以有。
(151A)“皆依一切地者,此义及辩,二无碍解”,前面说的法、词两个,一个是依五地,一个是依二地;那么义跟辩,这二个无碍解通依一切地,九个地都有,欲界到有顶,全部都有它。那么,义通九地没有问题,一切法都有它的义,九地都有;那么辩无碍解,怎么通九地呢?辩才无碍,说话,只有欲界跟初禅有,怎么到九地都有呢?这个里边,就是有这个关系,我们说辩无碍解,一个是缘无滞言说,滔滔不绝的话,当然这是欲界、初禅,但是它也缘定慧二道,这个定慧二道是通九地的,所以说不管你缘一个无滞言说也好,或者你单缘一个定慧二道也好,这都属于辩无碍解,那么所以辩无碍解通九地。因为辩无碍解不仅仅限于言说,也可以言说的因,定慧二道,也属于辩无碍解的,所以能通九地。
但得必具四者,随得一时,必皆具四。余如无诤说者,此四无碍,依不动性,依三洲身,如无诤说。
“但得必具四者,随得一时,必皆具四”,随你得哪一个,这个四无碍解得到一个的话,四个都会得到。那么这个里边有辩论,《顺正理论》的里边,他有另外一个论师说,他说你得到一个,要得四个的话,没有理由,为什么得一个,四个都能得到呢?不可能,不会具得的。但是《俱舍论》里边,根据什么说得一必具四呢?他就是说你得四无碍解,它的依据,就是要得到第四禅的这个边际定(后头马上要讲),得了第四禅的边际定,这个四无碍都得自在,都得到了,所以说得了第四禅的边际定,第四禅最高的边际定,到边边上了,最超级的那个定,那么四无碍的体,都得到自在,这个时候叫得四,那时候四个都得到了,得一个就得四个。但是它体不一样,体呢,词无碍只有属于初禅跟欲界的,他从这一点说,就是得了第四禅的边际定之后,得了四无碍的自在,那么这个时候,得一得四,从这一点说的,并不是说得了词无碍解,也能够得到其它,因为词无碍是初禅跟欲界。但是你真正要得到词无碍解,虽然依的是初禅跟欲界,但你要得到它,非从第四禅的边际定得不可,那么你得到它的话,四个都自在,所以叫得一必具四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依据。这个你在这里看不出来了。
“余如无诤说”,这个四无碍解,他依不动的阿罗汉,依人的三洲,这些跟无诤一样,同样的说法。
重复一下,为什么得一必具四,“但得必具四”?就是说这四无碍解真正得到的话,一定要得到第四禅的边际定,这四无碍解都得自在。假使没有得第四禅边际定的话,这个四无碍解起不了的,那么得到第四禅边际定的话,四个都得到了,你随便哪一个,其它三个都会有,所以从这一点说得一必具四,如果没有得到第四禅边际定的话,那当然不会得一必具四,那就得不到的。
那么什么叫边际定?跟着就会来。
戊四、明依边际定力得
从此第四,明依边际定得。论云:如是所说无诤行等。颂曰:
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
“从此第四,明依边际定得”,边际定能够得到哪些功德呢?“论云:如是所说无诤行等”,我们前面说的无诤行,还有这个愿智,还有四无碍解,这些都是依边际定来的。
“颂曰:六依边际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