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但是辯才無礙,其他的一切功德都從定慧上生。定慧二道,是能起辯說的,道是辯因,所以也叫辯。一個是因,一個是果,果本身是辯。因,能起它的因也叫辯。這是什麼釋?你們自己去想去,六離合釋裏邊,因立果名,這是什麼釋?

  

  “名無退智,是利根故”,什麼叫無退智?這個智慧是利根的智,鈍根要退,利根是不退的,所以叫無退智。“智緣名等,決斷無礙,名無礙解”,那麼先說什麼叫無退智,利根的智叫無退智。那麼什麼叫無礙解呢?智,這個無退智,它緣名、義、詞、辯,“決斷無礙”,它能夠決斷它,沒有阻礙,叫無礙解。 “故四無礙,以無退智爲體也”,這是總結一句話,這個四無礙解都是以無退的智爲體,無退智緣這個的起這個作用,緣那個的起那個作用,就分了四個無礙解。

  

  

  

  

  法詞唯俗智者,此二無礙,緣名身等,及世言詞,事境界故,唯俗智攝。五二地爲依者,法無礙解,通依五地,謂欲界、四靜慮也,無色界中,無名等故;詞無礙解,唯依二地,謂欲界、初靜慮也,二禅已上,以無尋伺故。

  

  “法詞唯俗智者”,法無礙解跟詞無礙解,體是世俗智。那麼這個無退智,無退智,到底十個智裏邊,是哪個智呢?法、詞屬世俗智。

  

  “此二無礙,緣名身等,及世言詞,事境界故,唯俗智攝”,這個法無礙解緣的是名句文身,那麼詞無礙解是世間上的語言,這是都是事上的境界的,都是屬于世俗智所攝的,不是理方面的,不是共相。我們說理方面的,我們的無漏智緣的都是,假使苦谛,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這些都是共相的智。這是說自相的那些,都是世俗智。

  

  “五二地爲依”,那麼要起法無礙解跟詞無礙解,依那些地呢?“法無礙解通依五地,謂欲界、四靜慮也,無色界中,無名等故。詞無礙解,唯依二地,謂欲界、初靜慮也,二禅以上,以無尋詞故”,這個我們先講下邊的。詞無礙解,說話。說話,我們前面講過的,說話要有尋伺,沒有尋伺就不說話,你心裏沒有尋伺的話,你說什麼呢?推動說話的因都沒有。那麼所以說呢,有尋有伺地才能有語言,二禅以上,無尋無伺,那麼就不說話了,所以說詞無礙解決定只依二地,依欲界、初地可産生這個詞無礙解。

  

  法無礙解,我們說法無礙解依五地,欲界、四靜慮。那麼,爲什麼詞無礙解只有初禅跟欲界,法無礙解緣名句文身,名句文身,跟言詞,我們說話也是說的名句文身,那麼爲什麼它可以通四禅呢?所以這個地方在一本注解裏,他就是有這一段,這兩個差別的原因。

  

  

  

  

  婆沙一百八十雲:地者法無礙解。有說:在二地,謂欲界、初靜慮;有說:在五地,謂欲界、四靜慮;有說:在七地,謂欲界、未至、靜慮中間,及四靜慮。然無評家。有人雲:初說據名隨語系故,說法無礙解且依二地;後二說據名隨身系,說法無礙解通依上地。以緣法難,要自地智緣自地法。21

  

  我們先看《大毗婆沙》的。他說法無礙解有叁個說法。有的說跟詞無礙解一樣,二地,初禅跟那個欲界,因爲它也是緣的法,法也是名句文身,跟那個詞無礙解一樣。有的說是五個地,我們這裏采取的是這個說法,欲界跟四靜慮。有的說七個地,包括未到地、中間定。那麼在《大毗婆沙》裏邊,沒有評論,就是叁個說法並列,沒有說哪個對,哪個不對。

  

  第一個說法。法無礙解,我們說這個體要知道,法就是名句文身,名句文身根據語言說,兩個有聯系的,那麼語言,只是欲界、初禅有,所以說只依二地。那麼有的說法,名句文身不一定屬于語言,它只要有身,它就有名句文身,那麼這個有身,一直到四禅都是有身的,無色界就沒有身,沒有名句文身,所以說一直通到四禅,就是說五地,欲界、四靜慮。

  

  那麼這裏要解釋一個問題,就是說無色界沒有名句文身,所以說無色界沒有法無礙解,“無色界中,無名等故”。無色界緣下地的名句文身,能不能緣?不能緣。這個法無礙解緣它不是那麼容易的,只能自地的法緣自地法,不能上地緣下地。本來上地能緣下地,現在這個法無礙解,這個法只能自地緣自地的,所以無色界本身沒有,緣下地的也不行,無色界沒有法無礙解。這是一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法、詞以名言爲境,何故依地,二、五不同耶?答:詞無礙解緣粗動,上地寂靜,故無;法無礙解緣微細,上地寂靜,許緣法。故二差別。問:法、詞二種並依于聲,何緣粗細有別?答:雖同依聲,然世俗言詞是粗,名句是細也。22

  

  這是《大毗婆沙》說的原因,另外有一個遁麟,很有名的,他的疏裏面說詞無礙解比較粗,上靜慮(二禅以上)靜,沒有。法無礙解,名句文身比較細,所以說上地可以有。所以說,法無礙解跟詞無礙解,都是以名言爲境而有差別。

  

  再問一個問題。法無礙解也好,名句文身,名句文身還是以聲音來的,詞無礙解說的話,語言,也是以聲音來的,都是聲音,爲什麼有粗細呢?回答,“雖同依聲,然世俗語言是粗,名句是細”,雖然所依靠都是聲音,但是世俗的語言是比較粗,名句文身要細一點。這是另外一個注解的說法,這是我們去參考。

  

  這是法、詞兩個無礙解,一個是依初禅跟欲界,這個很好懂,因爲是有尋有伺,說話沒有尋伺不能說。法無礙解可以擴展到五個地,四個靜慮都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義十六辯九者,義無礙解,或十智或六智爲體。謂若諸法皆名爲義,十智爲體,若唯涅槃,名爲義者,六智爲體,如漏盡通說。辯無礙解,九智爲體,唯除滅智。謂辯無礙,緣說道故。皆依一切地者,此義及辯,二無礙解,通依一切地起,謂九地也。

  

  “義十六辯九”,義無礙解可以十個智,或者是六個智。“謂若諸法,皆名爲義,十智爲體,若唯涅槃,名爲義者,六智爲體,如漏盡通說”,假使一切法都叫義的話,那個義就是廣泛的都叫義,那麼十智體,這個義無礙解十個智都有;假使涅槃,最殊勝的法,叫義無礙解的話,只有涅槃,這個義無礙解的義只是涅槃的話,六智爲體,只有六個智。那麼這個漏盡通的時候,講過了,一個十智,一個六智的差別,前面講過了,“如漏盡通說”。

  

  “辯無礙解,九智爲體”,辯無礙解以那些智爲體呢?九個智,就是除滅智。“謂辯無礙,緣說道故”,辯無礙,它緣的是無滯的言詞或者是定慧二道,這個都是有爲法,滅智只緣擇滅,無爲法,所以說不是滅智的事情,它以九智爲體,九個智都可以有。

  

  (151A)“皆依一切地者,此義及辯,二無礙解”,前面說的法、詞兩個,一個是依五地,一個是依二地;那麼義跟辯,這二個無礙解通依一切地,九個地都有,欲界到有頂,全部都有它。那麼,義通九地沒有問題,一切法都有它的義,九地都有;那麼辯無礙解,怎麼通九地呢?辯才無礙,說話,只有欲界跟初禅有,怎麼到九地都有呢?這個裏邊,就是有這個關系,我們說辯無礙解,一個是緣無滯言說,滔滔不絕的話,當然這是欲界、初禅,但是它也緣定慧二道,這個定慧二道是通九地的,所以說不管你緣一個無滯言說也好,或者你單緣一個定慧二道也好,這都屬于辯無礙解,那麼所以辯無礙解通九地。因爲辯無礙解不僅僅限于言說,也可以言說的因,定慧二道,也屬于辯無礙解的,所以能通九地。

  

  

  

  

  但得必具四者,隨得一時,必皆具四。余如無诤說者,此四無礙,依不動性,依叁洲身,如無诤說。

  

  “但得必具四者,隨得一時,必皆具四”,隨你得哪一個,這個四無礙解得到一個的話,四個都會得到。那麼這個裏邊有辯論,《順正理論》的裏邊,他有另外一個論師說,他說你得到一個,要得四個的話,沒有理由,爲什麼得一個,四個都能得到呢?不可能,不會具得的。但是《俱舍論》裏邊,根據什麼說得一必具四呢?他就是說你得四無礙解,它的依據,就是要得到第四禅的這個邊際定(後頭馬上要講),得了第四禅的邊際定,這個四無礙都得自在,都得到了,所以說得了第四禅的邊際定,第四禅最高的邊際定,到邊邊上了,最超級的那個定,那麼四無礙的體,都得到自在,這個時候叫得四,那時候四個都得到了,得一個就得四個。但是它體不一樣,體呢,詞無礙只有屬于初禅跟欲界的,他從這一點說,就是得了第四禅的邊際定之後,得了四無礙的自在,那麼這個時候,得一得四,從這一點說的,並不是說得了詞無礙解,也能夠得到其它,因爲詞無礙是初禅跟欲界。但是你真正要得到詞無礙解,雖然依的是初禅跟欲界,但你要得到它,非從第四禅的邊際定得不可,那麼你得到它的話,四個都自在,所以叫得一必具四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依據。這個你在這裏看不出來了。

  

  “余如無诤說”,這個四無礙解,他依不動的阿羅漢,依人的叁洲,這些跟無诤一樣,同樣的說法。

  

  重複一下,爲什麼得一必具四,“但得必具四”?就是說這四無礙解真正得到的話,一定要得到第四禅的邊際定,這四無礙解都得自在。假使沒有得第四禅邊際定的話,這個四無礙解起不了的,那麼得到第四禅邊際定的話,四個都得到了,你隨便哪一個,其它叁個都會有,所以從這一點說得一必具四,如果沒有得到第四禅邊際定的話,那當然不會得一必具四,那就得不到的。

  

  那麼什麼叫邊際定?跟著就會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四、明依邊際定力得

  

  從此第四,明依邊際定得。論雲:如是所說無诤行等。頌曰:

  

  六依邊際得  邊際六後定  遍順至究竟  佛余加行得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依邊際定得”,邊際定能夠得到哪些功德呢?“論雲:如是所說無诤行等”,我們前面說的無诤行,還有這個願智,還有四無礙解,這些都是依邊際定來的。

  

  “頌曰:六依邊際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