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”,這六個功德都是依邊際定而有,所以前面我們說的,四無礙解,你不得邊際定,四個得不到的,但是得了邊際定,四個,得一必具四,就是從這一點來的。“邊際六後定”,邊際定的體有六個,這個講體的時候,卻不包含詞無礙解。因爲詞無礙解是依邊際定得,邊際定是因,詞無礙是果,這個對的。但是邊際定體,詞無礙卻不能包進去了,詞無礙是初禅、欲界,邊際定是第四靜慮,不能包進去。所以說邊際定的體有六個,這六個把詞無礙要除掉,另外加一個“後定”,決定依第四禅,四個靜慮最後一個靜慮是第四禅,所以後定,第四個那個禅定。“遍順至究竟”,什麼叫邊際?它有遍順的意思,到究竟的意思,叫邊際定,這個下面裏邊要講。“佛余加行得”,哪個怎樣子得到呢?佛是離染得,其余聖者加行得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六依邊際得者,無诤、願智、四無礙解,此六皆依邊際定得。邊際六者,此邊際定,體有六種,謂四無礙、無诤、願智,此六除詞,更加延促壽等邊際,故體成六,謂無诤邊際,乃至延促等邊際也。詞無礙解,雖依第四邊際定發,體是欲界、初靜慮攝故,詞無礙解,非邊際體。後定者第四定也,此明邊際唯依第四禅故。

  

  “釋曰:六依邊際得者”,六個功德是依邊際定而得到的。哪六個呢?“無诤、願智、四無礙解,此六皆依邊際定得”,前面說的,雖然詞無礙解它依的地是初禅跟欲界,依這兩個地可以起詞無礙解,但是你要得詞無礙解,單靠這兩個地方還不行的,要靠得了第四禅的邊際定才能得詞無礙解,所以從這一點說,得一必具四。所以說,《順正理論》的其他的論師,他就是沒有看到這一點,他說不一定得一個就得四個。看到這一點的話,都是依邊際定來的,那麼詞無礙解也是要到邊際定才有,那得一必得四,決定是如此。“此六皆依邊際定得”,這句話就肯定了,這六個功德,一定要第四禅的邊際定(就是最高的那個定)才能得到。那麼詞無礙解,雖然它的體是初禅、欲界,但是沒有得邊際定的話,得不到的。

  

  “邊際六者,此邊際定,體有六種”,那麼前面講的,邊際定是因,能得這六個功德的果,但是邊際定的本體也是六個,卻不是這六個。“此邊際定,體有六種,謂四無礙、無诤、願智”,還是前面六個,但是要除一個,四無礙裏邊,要除詞無礙,因爲詞無礙的體是初禅、欲界,那麼其它叁個無礙都是通四禅的,所以說第四禅在裏邊的。那麼願智跟那個無诤,當然是第四禅定來的,所以說這六個邊際定的體,有六個,就是四無礙、無诤、願智裏邊除一個,“此六除詞”,那麼除一個,不是只有五個了嘛?“更加延促壽邊際”,延促壽,加一個這個東西。什麼叫延促壽呢?得了這個邊際定之後,他假使要看到壽命快完了,他可以盡量修布施等等,福報的那些,修福,然後得了這個定把這個福氣轉成壽命,可以把壽延長。那麼我們密法裏邊修一個長壽法,也是同樣的道理,他不過不是得邊際定,邊際定一般人得不到,它就靠佛的法的加持力,佛的本尊加持力,修那個長壽法,盡量做布施、供養的事情,把這個福氣由修法的力量,本尊的加持力量,轉成壽命,每修一次,增壽十叁歲,那麼這是延促壽的意思。延促壽,有些阿羅漢,他是要爲了要成就他的事業,要壽命延長,也有些阿羅漢,要成就事業,他壽命很長他不在乎,但是福報不夠,可以把壽命改成福氣,來擴大他的事業,這也可以,所以說延壽、促壽都可以,得了第四禅的邊際定,就有這個自在。所以說這個邊際定的體是六個,四無礙裏邊除了詞無礙,一個願智,一個是無诤,延促壽這個邊際,就是說無诤所依的邊際,叁個無礙所依的邊際,願智所依的邊際,延促壽所依的邊際,有這麼六個體。“故體成六”,所以體是六個。這個一定要分清楚,六個功德是它爲因能夠産生六個功德是一碼事,它本身的體六個又是一碼事,雖然兩個都是六,卻不是一回事情,這個一定要搞清楚。它爲因産生的功德有詞無礙解,而它的本體卻沒有詞無礙解,這個一定要搞清楚,雖然都是六個。

  

  “詞無礙解,雖依第四邊際定發,體是欲界、初靜慮攝,故詞無礙解,非邊際體”,詞無礙解,它是依第四邊際定得到的,所以說它是它的因,六依邊際得,這六個功德都是邊際裏邊得到的。但是它得到的因固然是邊際定,體卻不是邊際定,體是欲界、初禅,所以說詞無礙解不屬于邊際定的體,這個是一定要它搞清楚。本來搞混了,一會兒有它,一會兒沒有它,怎麼一回事呢?那個裏邊是有差別的,一個是因,一個是體,不要混淆,因跟體不能混的。

  

  “後定”,那麼這個邊際定依什麼定修來的呢?第四禅。“後定者,第四定也,此明邊際唯依第四禅故”,要修邊際定,決定第四禅修得出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遍順至究竟者,釋邊際名也。從一切地,遍所隨順,增至究竟,故名邊際。謂從欲界加行善心,入初靜慮;次第順入,乃至有頂,複從有頂,入無所有處,次第逆入,乃至欲界,複從欲界,次第順入,展轉乃至第四靜慮,名一切地,遍所隨順。謂專修習第四靜慮,從下至中,從中至上,如是叁品,複各分叁,上上品生,名至究竟,如是靜慮,得邊際名。

  

  什麼叫邊際呢?“遍順至究竟”,遍順、到究竟,就是邊際的意思,遍順就是廣,一個是廣度是遍,一個是深度是究竟,所以說既廣又深,才叫邊際。

  

  什麼叫廣?什麼叫深?“從一切地,遍所隨順”,一切地都隨順,增至究竟叫邊際。那麼這個還是籠統,具體怎麼說呢?一切地,叁界九地,“從欲界加行善心”,欲界起加行善,進入初靜慮,初靜慮到二靜慮,乃至叁靜慮,一直到四靜慮,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一直到有頂,一個一個隨順上去,這是順地上去;然後從有頂逆地下來,從有頂到無所有處,無所有處到識無邊處,識無邊處到空無邊處,乃至四禅,叁禅,二禅,初禅到欲界,“遍隨順”,順的、逆的都隨順。然後再重新欲界開始,按著次第,初禅,二禅,叁禅,四禅,這個叫一切地,遍所隨順,這是邊際的一個意思。一切地都隨順的,欲界到有頂,順的上去,逆的下來,最後又收到這個第四禅,一切都遍了。隨順,順逆都隨順。

  

  “謂專修習第四靜慮,從下至中,從中至上”,這是講究竟了。那麼第四禅裏邊,專修的時候,從下品到中品,中品到上品。“如是叁品,複各分叁,上上品生,名至究竟”,那麼從下品修到中品,中品到上品,每一品裏邊又是上中下,那麼從下下品,一直修到上上品的時候,到究竟,這是深度也夠了。“如是靜慮,得邊際名”。

  

  這個兩個意思:一個遍隨,九地都隨順,順逆隨順,二個就是說,只有第四禅修得最高的那一品,這個叫邊際定。“如是靜慮,得邊際名”,這樣子靜慮到邊際了。那麼這個邊際定,要得這樣的功能,只有第四禅才有堪能,所以叫第四禅,依第四禅才能修邊際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此中邊言,顯無越義,勝無越此,故名爲邊。際言爲顯類義、極義,如說一頌,有四句故,名爲四際,顯類義也,如說涅槃,名爲實際,顯極義也。佛余加行得者,此邊際定,佛離染得,所余聖者,唯加行得。

  

  那麼下邊辨這個名詞。 “此中邊言”,這個邊際的這個邊,“顯無越義”,到了邊邊,再也超不過去,就是最高的,不能再超越了。“勝無越此”,再好的,沒有超過它了,叫邊,就是最邊際,最最的邊上,就是最高點,不能再超越它,邊際這個邊。

  

  際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類,一個是極。類,他就舉個喻,“如說一頌,有四句故,名爲四際”,印度的一個頌就是四個句子,四個句成了一頌,我們做詩一樣的,四句一首詩。那麼這個叫四際,“顯類義也”,同類的,這麼講際。這個講際就是不太明顯,我們還是要根據注解來講一下。慧晖的注解,他是說無诤定這六個依第四禅,成個六際,就是六個類,“此六定是流類如一頌四句爲句之流類也”23,這個一句四頌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四句的頌,這個四句是每一句的同類的所依,就是一個四句,這個四個句,每一句都是跟四句,依它又是同類的,那麼每一個這個定的,這個六個功德,就是說都依第四禅的邊際,這個第四禅,它的依類,每一個都是它同類的東西,同類的意思。實際上意思就是它有同類性,裏面有同類的意思。

  

  另外一個意思是極,最高的。“如說涅槃名爲實際”,實際就是涅槃,真實的到極點了,就是叫涅槃。涅槃就是真實的東西到最極點了,就是實際。這個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,一切定裏邊,這個定是最最高的,到邊,就是最高峰了,實際就是證涅槃是一切法的擇滅,擇滅涅槃是一切法的最高的真實的邊際,那麼這個邊際定,是一切定裏邊最最高,登峰造極的定是邊際定。

  

  兩個意思,一個同類的意思,這六個東西都有同類的意思;另一個,這個定是到最高的頂。總說的話,沒有超越的意思,再不能勝過它了,就是這個邊際定。

  

  邊際定,哪個人,怎樣子得?“佛余加行得者,此邊際定,佛離染得”,佛,一切功德都是離染得,我們在《界品》裏就講過了;那麼其他的聖者,要加行得,唯加行得,不加行,它不來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、明共凡德

  

  戊一、明六通

  

  從此第二,明共凡德。就中分六:一、明六通,二、辨叁明,叁、明叁示導,四、別明神境,五、別釋眼耳,六、明通種類。且第一明六通者,論雲:已辨前叁,唯共余聖功德,于中亦共凡德,且應辨通。頌曰:

  

  通六謂神境  天眼耳他心  宿住漏盡通  解脫道慧攝

  

  四俗他心五  漏盡通如力  五依四靜慮  自下地爲境

  

  聲聞麟喻佛  二叁千無數  未曾由加行  曾修離染得

  

  念住初叁身  他心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