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叁余四  天眼耳無記  余四通唯善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共凡德”,前面講的無诤定也好,願智也好,四無礙解也好,都是共二乘的功德,聲聞、緣覺也有,但是不如佛的殊勝,凡夫是沒有的。那麼下邊,凡夫也有的那些功德。當然,佛的功德,凡夫的功德是不能比,但是凡夫也有同類的作用,就是共凡德。

  

  “就中分六,一、明六通”,這個六通,前五通共凡夫,漏盡通不共凡夫的,說六通,實際上是指的五通。“二、辨叁明,叁、明叁示導,四、別明神境”,神境通,“五、別釋眼耳”,天眼天耳通,“六明通種類”,那麼講那麼多。

  

  “且第一,明六通者。論雲:已辨前叁,唯共余聖功德”,那麼前面叁個跟其余的聖者共同有的功德,講過了,叁種。“于中亦共凡德,且應辨通”,那麼其中還有凡夫也能有的功德,我們也要辨一下,通釋一下。“先辨通”,跟凡夫同樣的功德,我們先辨通,就是五通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“頌曰:通六謂神境”,要說共凡夫的通,當然我們要說通,把六個通都要說一下,通一共是六種。“通六謂神境,天眼耳他心,宿住漏盡通”,通是六種,總的說數,然後呢,哪六個?神境通,這個最後第叁句這個“通”是連前面六個的,謂神境,下面一個通,天眼通,下邊一個通,天是跟著下邊去,天耳通,天眼耳就是天眼、天耳,通是最後第叁句那個最後一個通,他心,下面一個通,宿住通,漏盡通,成了六個。

  

  “解脫道慧攝”,什麼時候得?解脫道的時候得通,無間道、加行道不能得通。“慧攝”,它的體什麼?慧,我們說通,還是智慧,搞了半天都是智慧的作用。所以說你要神通什麼東西,你沒有智慧,你哪裏來神通呢?有些說他也有神通,又能看又能什麼。這個通不是你的,你沒有智慧,你沒有通的,人家的,附在你身上的,這個沒有還好些。

  

  “四俗他心五”,四種通是世俗智,他心通有五個智,前面說過的,法、類、道、世俗、他心,“漏盡通如力”,漏盡通跟十力那個漏盡智力一樣的,或者是六個智,或者是十個智。

  

  “念住初叁身,他心叁余四”,要四念處來配的話,開始叁個通(神境、天眼、天耳通)是身念住;他心通,叁念住,它是心所法,它是心理狀態的,不緣色法的;余四,其它的通,四個都有,四念住都有。那麼叁性來辨,天眼、天耳是屬于無記的,其余四個通,都是善心,這是講共神通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叁句者,釋列六通。一、神境智證通,神謂等持,境謂行化,智證神境無擁名通。二、天眼智證通。叁、天耳智證通。天眼、天耳,所依根也。智是二識相應慧體,智證于境,無擁名通。四、他心智證通,智證他心無擁名通。五、宿住隨念智證通,于宿住事,隨所憶念,智證宿住無擁名通。六、漏盡智證通,漏盡者擇滅也,智證漏盡無擁名通,或漏盡身中,所有智證,名漏盡智證通。

  

  “釋曰:初叁句者,釋列六通”,開始的叁句就是說通有多少,有六個。哪六個?就是神境通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住、漏盡通,一共六個通。

  

  那麼六個通,具足的名字。第一,神境智證通,神是等持,就是定,境,行化,“智證神境,無擁名通”,這個智慧能夠證就是踏實地趣入那個境,使這個境無擁,沒有擁塞,就是自在,這個叫通。這個智慧在這個境上能夠自在運行的,叫通。那麼這個境是什麼境呢?行化。行就是定生勝解,這個意思下面要講。化,欲界的化、色界的化,兩種化。一個是變化,一個是行,就是能夠到處飛行。

  

  第二,天眼智證通,第叁,天耳智證通。天眼、天耳表所依的根,這個從它依的根來立名的。“智是二識”,這個智慧就是耳識、眼識相應的慧。“智證于境,無擁名通”,這個智達到那個境界,耳所聞境,眼所見的境,沒有擁,沒有阻塞,看得很遠,聽得很遠,這個叫天眼通、天耳通。

  

  第四,“他心智證通,智證他心”,這個智慧證實到他心,“無擁名通”,能夠他心通達無礙,他心裏有什麼就知道什麼,叫通。

  

  第五,“宿住隨念智證通,于宿住事”,宿住就是過去的事情,過去的有漏五蘊都叫宿住。這個過去事情,“隨所憶念”,你要想起來什麼,它就有個智能夠記得起什麼事情來,“智證宿住,無擁名通”,過去的事情,你可以由智慧證到它,沒有擁,隨你起什麼念,要知道哪一個就知道哪一個,這個叫通。

  

  第六,“漏盡智證通,漏盡者擇滅,智證漏盡,無擁名通”,證到擇滅,毫無阻礙,自在的,這個叫通,這是一種。或者,漏盡身中所有的智,都叫漏盡智證通。這是兩種,十智六智爲體。那麼漏盡智證通,當然是凡夫沒有的,從大部分的來說,前面五通,凡夫也可以有,但是有的水平很低,跟佛的當然不能比,跟聲聞緣覺的也不能比。但是,凡夫也可以有通,那麼我們說的鬼神通,氣功師那個通,他是凡夫,大家都看到他的,十足的凡夫,有妻子,有兒女,吃葷,吃肉,什麼東西都幹的,但他有通,哪裏來的通?凡夫的通,鬼神的通。

  

  

  

  

  解脫道慧攝者,出體也。此六神通,解脫道攝,慧爲其體。四俗他心五者,神境、天眼、天耳、宿住,此之四通,俗智爲體,他心智通,五智爲體,謂法、類、道、世俗、他心。漏盡通如力者,漏盡智通,如漏盡力,或六智,或十智爲體。

  

  “解脫道慧攝,此六神通,解脫道攝”,我們說道一共有四種道,加行道、無間道、解脫道、勝進道,那麼這個通,在這四個道裏邊,哪一個道所攝呢?解脫道攝,解脫道才能有。那麼是不是只有解脫道有呢?當然,解脫道只有一剎那,勝進道還是有,就是解脫道才開始有,加行、無間道還不能有通。那麼我們說爲什麼得了四禅,初禅,二禅,叁禅才能證五通?也是解脫道得到才行,你在無間道的時候,不能得通的,所以未到地定不能有通。通也是要根本禅才能有,前面講過的,他心智也是要根本禅才能有。“解脫道攝”。

  

  “慧爲其體”,解脫道裏邊的慧心所是它的體,就是智慧。

  

  那麼十個智裏邊來配,那怎麼配呢?“四俗他心五”,四個通是世俗智,他心通是五個智。神境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住隨念通,這個四個通“俗智爲體”,它以世俗智爲體,看的都是世俗的事情,天眼看東西的,天耳聽聲音的,神境要變化東西的,宿住是念過去的事情,有漏的事情的,都是世俗智。

  

  “他心智通,五智爲體,謂法、類、道、世俗、他心智”,五個智,它是他心智通這個通的體,法智、類智、道智、世俗智,這是他心智的體,再加一個他心智,那麼一共是五個智,他心通的智慧就是這五個智爲體。那麼有漏的他心智,就是世俗智爲體,無漏的他心智,法、類、道,這個前面講過的。

  

  “漏盡通如力”,漏盡智證通如漏盡力一樣,或者六個智,或者十個智,這個漏盡智力講過了。以擇滅爲體的,六個智,以得到擇滅的人的身上得到的智爲體,那十個智都全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五依四靜慮者,前之五通,依四靜慮。問:何緣此五,不依無色?答:初叁種通,緣色爲境。他心智通,初修之時,以色爲門。謂欲修時,先審觀己身心二相,變異相隨,謂心喜怒,形之于色,後複觀他身心二相,由此加行,後得他心,于他心等,能如實知。若宿住通,漸次憶念,分位差別。謂憶前念,漸複逆觀,于此生身,十位差別,次第而憶,乃至能憶中有已前一念之心,名宿住通加行成就。根本成時,能憶過去生中,某處、某姓、種種事故。

  

  “五依四靜慮”,前面五個通依四靜慮,普通的前五通,依四靜慮。

  

  “問:何緣此五,不依無色”,這個就提一個問題,爲什麼這些五個通不能依無色定?

  

  “答:初叁種通,緣色爲境,他心智通,初修之時,以色爲門,謂欲修時,先審觀己身心二相,變異相隨,謂心喜怒,形之于色,後複觀他身心二相,由此加行,後得他心,于他心等,能如實知。”那麼他心智,不是緣心的?怎麼無色界沒有呢?前面叁種緣色爲境,無色界沒有色的,那沒有問題,無色界沒有,不能依這個練、修這個通。他心智修的時候,也是以色爲門的。

  

  那麼宿住隨念通,“漸次憶念分位差別,謂憶前念,漸複逆觀,于此生身,十位差別,次第而憶,乃至中有已前一念之心,名宿住通加行成就。根本成時,能憶過去生中,某處、某姓、種種事故,依無色地,無如是能。”(151B)所以說無色定,不能修這五個通。他要回憶到過去的:你住在哪裏?你是叫什麼姓?過去有過什麼事情?這些要憶起來,無色界的沒有這些事情,無色界都是心裏,心的事情,哪裏生來生去的事情都沒有的,根本沒有身體,怎麼來來去去呢?所以說這五個通,決定依四靜慮,我們下邊還要仔細地講一下。

  

  “五依四靜慮”,前五通依四靜慮,爲什麼不能依無色?那麼這個先說,“初叁種通,緣色爲境”,前面叁個通,神境通,要變化出東西的,那你當然以色法爲境;天耳通要緣聲音的,聲是色法;天眼通,要緣色境的,色也是色法,那都是緣色爲境;當然,無色界沒有色,不會起這叁種通。他心通緣心的,無色界該起吧?不行。爲什麼原因?“他心智通初修之時,以色爲門”,初修他心通要靠色的,“謂欲修時,先審觀己身心二相,變異相隨,謂心喜怒,形之于色,後複觀他身心二相,由此加行,後得他心”,修觀的時候,他在定中,觀色,這個色不是我們的表面的那個色,心裏邊有一種顔色,這個在經上講得很仔細,它叫意色。當你心裏高興的時候,就會顯出什麼顔色,當你心裏愁憂的時候,又顯什麼一種顔色,都是顯色,會顯出來的,在定中能觀察出來,那麼你從這個地方,觀察色就知道你的心。先觀自己,自己心裏有什麼情況,起什麼喜怒哀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