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
“从此第二,明共凡德”,前面讲的无诤定也好,愿智也好,四无碍解也好,都是共二乘的功德,声闻、缘觉也有,但是不如佛的殊胜,凡夫是没有的。那么下边,凡夫也有的那些功德。当然,佛的功德,凡夫的功德是不能比,但是凡夫也有同类的作用,就是共凡德。
“就中分六,一、明六通”,这个六通,前五通共凡夫,漏尽通不共凡夫的,说六通,实际上是指的五通。“二、辨三明,三、明三示导,四、别明神境”,神境通,“五、别释眼耳”,天眼天耳通,“六明通种类”,那么讲那么多。
“且第一,明六通者。论云:已辨前三,唯共余圣功德”,那么前面三个跟其余的圣者共同有的功德,讲过了,三种。“于中亦共凡德,且应辨通”,那么其中还有凡夫也能有的功德,我们也要辨一下,通释一下。“先辨通”,跟凡夫同样的功德,我们先辨通,就是五通。
“颂曰:通六谓神境”,要说共凡夫的通,当然我们要说通,把六个通都要说一下,通一共是六种。“通六谓神境,天眼耳他心,宿住漏尽通”,通是六种,总的说数,然后呢,哪六个?神境通,这个最后第三句这个“通”是连前面六个的,谓神境,下面一个通,天眼通,下边一个通,天是跟着下边去,天耳通,天眼耳就是天眼、天耳,通是最后第三句那个最后一个通,他心,下面一个通,宿住通,漏尽通,成了六个。
“解脱道慧摄”,什么时候得?解脱道的时候得通,无间道、加行道不能得通。“慧摄”,它的体什么?慧,我们说通,还是智慧,搞了半天都是智慧的作用。所以说你要神通什么东西,你没有智慧,你哪里来神通呢?有些说他也有神通,又能看又能什么。这个通不是你的,你没有智慧,你没有通的,人家的,附在你身上的,这个没有还好些。
“四俗他心五”,四种通是世俗智,他心通有五个智,前面说过的,法、类、道、世俗、他心,“漏尽通如力”,漏尽通跟十力那个漏尽智力一样的,或者是六个智,或者是十个智。
“念住初三身,他心三余四”,要四念处来配的话,开始三个通(神境、天眼、天耳通)是身念住;他心通,三念住,它是心所法,它是心理状态的,不缘色法的;余四,其它的通,四个都有,四念住都有。那么三性来辨,天眼、天耳是属于无记的,其余四个通,都是善心,这是讲共神通。
释曰:初三句者,释列六通。一、神境智证通,神谓等持,境谓行化,智证神境无拥名通。二、天眼智证通。三、天耳智证通。天眼、天耳,所依根也。智是二识相应慧体,智证于境,无拥名通。四、他心智证通,智证他心无拥名通。五、宿住随念智证通,于宿住事,随所忆念,智证宿住无拥名通。六、漏尽智证通,漏尽者择灭也,智证漏尽无拥名通,或漏尽身中,所有智证,名漏尽智证通。
“释曰:初三句者,释列六通”,开始的三句就是说通有多少,有六个。哪六个?就是神境通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住、漏尽通,一共六个通。
那么六个通,具足的名字。第一,神境智证通,神是等持,就是定,境,行化,“智证神境,无拥名通”,这个智慧能够证就是踏实地趣入那个境,使这个境无拥,没有拥塞,就是自在,这个叫通。这个智慧在这个境上能够自在运行的,叫通。那么这个境是什么境呢?行化。行就是定生胜解,这个意思下面要讲。化,欲界的化、色界的化,两种化。一个是变化,一个是行,就是能够到处飞行。
第二,天眼智证通,第三,天耳智证通。天眼、天耳表所依的根,这个从它依的根来立名的。“智是二识”,这个智慧就是耳识、眼识相应的慧。“智证于境,无拥名通”,这个智达到那个境界,耳所闻境,眼所见的境,没有拥,没有阻塞,看得很远,听得很远,这个叫天眼通、天耳通。
第四,“他心智证通,智证他心”,这个智慧证实到他心,“无拥名通”,能够他心通达无碍,他心里有什么就知道什么,叫通。
第五,“宿住随念智证通,于宿住事”,宿住就是过去的事情,过去的有漏五蕴都叫宿住。这个过去事情,“随所忆念”,你要想起来什么,它就有个智能够记得起什么事情来,“智证宿住,无拥名通”,过去的事情,你可以由智慧证到它,没有拥,随你起什么念,要知道哪一个就知道哪一个,这个叫通。
第六,“漏尽智证通,漏尽者择灭,智证漏尽,无拥名通”,证到择灭,毫无阻碍,自在的,这个叫通,这是一种。或者,漏尽身中所有的智,都叫漏尽智证通。这是两种,十智六智为体。那么漏尽智证通,当然是凡夫没有的,从大部分的来说,前面五通,凡夫也可以有,但是有的水平很低,跟佛的当然不能比,跟声闻缘觉的也不能比。但是,凡夫也可以有通,那么我们说的鬼神通,气功师那个通,他是凡夫,大家都看到他的,十足的凡夫,有妻子,有儿女,吃荤,吃肉,什么东西都干的,但他有通,哪里来的通?凡夫的通,鬼神的通。
解脱道慧摄者,出体也。此六神通,解脱道摄,慧为其体。四俗他心五者,神境、天眼、天耳、宿住,此之四通,俗智为体,他心智通,五智为体,谓法、类、道、世俗、他心。漏尽通如力者,漏尽智通,如漏尽力,或六智,或十智为体。
“解脱道慧摄,此六神通,解脱道摄”,我们说道一共有四种道,加行道、无间道、解脱道、胜进道,那么这个通,在这四个道里边,哪一个道所摄呢?解脱道摄,解脱道才能有。那么是不是只有解脱道有呢?当然,解脱道只有一剎那,胜进道还是有,就是解脱道才开始有,加行、无间道还不能有通。那么我们说为什么得了四禅,初禅,二禅,三禅才能证五通?也是解脱道得到才行,你在无间道的时候,不能得通的,所以未到地定不能有通。通也是要根本禅才能有,前面讲过的,他心智也是要根本禅才能有。“解脱道摄”。
“慧为其体”,解脱道里边的慧心所是它的体,就是智慧。
那么十个智里边来配,那怎么配呢?“四俗他心五”,四个通是世俗智,他心通是五个智。神境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住随念通,这个四个通“俗智为体”,它以世俗智为体,看的都是世俗的事情,天眼看东西的,天耳听声音的,神境要变化东西的,宿住是念过去的事情,有漏的事情的,都是世俗智。
“他心智通,五智为体,谓法、类、道、世俗、他心智”,五个智,它是他心智通这个通的体,法智、类智、道智、世俗智,这是他心智的体,再加一个他心智,那么一共是五个智,他心通的智慧就是这五个智为体。那么有漏的他心智,就是世俗智为体,无漏的他心智,法、类、道,这个前面讲过的。
“漏尽通如力”,漏尽智证通如漏尽力一样,或者六个智,或者十个智,这个漏尽智力讲过了。以择灭为体的,六个智,以得到择灭的人的身上得到的智为体,那十个智都全的。
五依四静虑者,前之五通,依四静虑。问:何缘此五,不依无色?答:初三种通,缘色为境。他心智通,初修之时,以色为门。谓欲修时,先审观己身心二相,变异相随,谓心喜怒,形之于色,后复观他身心二相,由此加行,后得他心,于他心等,能如实知。若宿住通,渐次忆念,分位差别。谓忆前念,渐复逆观,于此生身,十位差别,次第而忆,乃至能忆中有已前一念之心,名宿住通加行成就。根本成时,能忆过去生中,某处、某姓、种种事故。
“五依四静虑”,前面五个通依四静虑,普通的前五通,依四静虑。
“问:何缘此五,不依无色”,这个就提一个问题,为什么这些五个通不能依无色定?
“答:初三种通,缘色为境,他心智通,初修之时,以色为门,谓欲修时,先审观己身心二相,变异相随,谓心喜怒,形之于色,后复观他身心二相,由此加行,后得他心,于他心等,能如实知。”那么他心智,不是缘心的?怎么无色界没有呢?前面三种缘色为境,无色界没有色的,那没有问题,无色界没有,不能依这个练、修这个通。他心智修的时候,也是以色为门的。
那么宿住随念通,“渐次忆念分位差别,谓忆前念,渐复逆观,于此生身,十位差别,次第而忆,乃至中有已前一念之心,名宿住通加行成就。根本成时,能忆过去生中,某处、某姓、种种事故,依无色地,无如是能。”(151B)所以说无色定,不能修这五个通。他要回忆到过去的:你住在哪里?你是叫什么姓?过去有过什么事情?这些要忆起来,无色界的没有这些事情,无色界都是心里,心的事情,哪里生来生去的事情都没有的,根本没有身体,怎么来来去去呢?所以说这五个通,决定依四静虑,我们下边还要仔细地讲一下。
“五依四静虑”,前五通依四静虑,为什么不能依无色?那么这个先说,“初三种通,缘色为境”,前面三个通,神境通,要变化出东西的,那你当然以色法为境;天耳通要缘声音的,声是色法;天眼通,要缘色境的,色也是色法,那都是缘色为境;当然,无色界没有色,不会起这三种通。他心通缘心的,无色界该起吧?不行。为什么原因?“他心智通初修之时,以色为门”,初修他心通要靠色的,“谓欲修时,先审观己身心二相,变异相随,谓心喜怒,形之于色,后复观他身心二相,由此加行,后得他心”,修观的时候,他在定中,观色,这个色不是我们的表面的那个色,心里边有一种颜色,这个在经上讲得很仔细,它叫意色。当你心里高兴的时候,就会显出什么颜色,当你心里愁忧的时候,又显什么一种颜色,都是显色,会显出来的,在定中能观察出来,那么你从这个地方,观察色就知道你的心。先观自己,自己心里有什么情况,起什么喜怒哀乐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