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事情,它就变化什么颜色,然后你观他,他这个颜色,他的心喜了也是这个颜色,他心怒了也那个颜色,那你只要观他色,就可以把他心里状态就知道了。那么这不是那么简单了,你心里做个念头,又起种变化,色又什么变化,你再怎么样子又有什么变化,这样子慢慢地,可以把他心能够仔仔细细地,他心里起个念头就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东西。
那么他的修法从色下手的,所以无色界没有这个功能,无色界没有色的,所以说他心智一定也要由四静虑修。
“由此加行,后得他心”,从这个观色的加行,后来证到根本他心。当然根本他心智得到之后,就不需要色了,但是你修的时候、加行的时候不能离开色的,那无色界没有色,你不能起加行,不能加行,你根本也得不到。
那么得到他心之后,“于他心等”,心王、心所,能知他心,也能知心所,所以说都能如实知。这是他心通不能依无色的原因。
“若宿住通”,宿住通应当是过去的事情,是心念的事情,无色界应当也可以有吧?宿住通,“渐次忆念,分位差别”,什么叫分位差别呢?“谓忆前念,渐复逆观,于此生身十位差别,次第而忆”,就是说,我现在这个念头,前面是什么念头,慢慢、慢慢推想,推想这一辈子的十位差别,十位差别就是出胎以后,婴孩、童子、少年、壮年、老年、五个位。在胎里边,羯罗蓝、頞部昙、闭尸、健南、钵罗佉奢又是五位,这十个位,从老的推到壮年,壮年推到少年,少年推到婴孩,婴孩这个到胎里边的钵罗佉奢,乃至羯罗蓝,羯罗蓝之后,推到中有一念,这样子,慢慢、慢慢推上去,能够忆到中有之前的一念之心,中有以前的一念,就是投生时那个一念,投生之前的一念,这个叫宿住通的加行成就。那么加行到此圆满了。根本成就,过去身里边的,你生在哪里,叫什么姓,你过去做过什么事情等等,都能知道。
那么这个无色界就没有这些事情,没有这个堪能,无色界就是一片心理状态,没有什么姓、色、地方等等,都没有那些东西的,所以宿住随念通也不能依无色定。这就是说为什么五通不能依无色界的定,只能依四静虑,就是这个原因。欲界没有定,当然不会起通,当然不要说了。
那么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这里。
第130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五通,他心通是从观光的色锻炼下手的;宿命通,也是从一念退上去,经过这一生的十位,胎外的五位,胎内的五位,一共十位,一直到中有前的一念,这个时候叫加行成就,再往上去,那就可以知道过去生的事情;神境通,修的时候观想轻;天眼通,加行从观光开始;神境通,观轻(往上飘的那个轻);宿住随念通,观身。这三个加行是从这三个方面下手的。
依无色地,无如是能。又于无色,观减止增,五通必依止观均地。未至等地,观增止减,以增地故,亦无通。
“依无色地,无如是能”,在无色地没有修加行的可能性,因为观色、观光、观身,都是色法,而这个无色界没有色法的,没有可能修这个加行。这是第一个原因,无色界为什么没有五通。
“又于无色,观减止增,五通必依止观均地。未至等地,观增止减,以增地故,亦无通”,那么无色界另外一个原因为什么没有五通呢?“观减止增”,就是观的成分少,止的成份多,而五通必定要止观均等,止观均等力量强。观少了,指挥的能力薄弱,而止多定的力量强,那就是在定中观的力量就不够。那么未到、中间,这两个地,观是多,但是止的力量小,止的力量小,这个就不集中,那就是也不能止观均等,也不能练五通。所以说练五通只能在四根本静虑,未到、中间不能练是观增止减的缘故,无色界,止增观减也不行。“以增地故,亦无通”,因为观增,它也没有通。
自下地为境者,五通唯缘自下地境。如神境通,于初禅发,能于初禅及下欲界,行化自在,于上不然,势力劣故。余四通亦尔。
“自下地为境”,那么五通缘什么境呢?自地、下地,当然不能缘上地。上地殊胜,他还没有得上地,不能缘上地的境。
“五通唯缘,自下地境”,自地可以缘,下地也能缘。“如神境通,于初禅发,能于初禅及下欲界,行化自在,于上不然,势力劣故”,打个比喻,神境通,假使依初禅发的神境通,他在初禅自地,能够起变化,他在下地欲界,也能起变化,都自在。上地,到二禅去变化就不行,因为他力量达不到上边,上边殊胜,微细,下边力量没有上边大。“余四通亦尔”,余四通同样,都是自下地。
声闻麟喻佛,二三千无数24者,诸大声闻,能于二千世界,起神通用,麟觉能于三千世界,佛能于无数世界,神通自在。
“声闻麟喻佛,二三千无数者”,这个通的范围,他力量的大小。“诸大声闻”,那是阿罗汉,“能于二千世界起神通用”,可以两千个世界里边起神通作用。麟喻觉,“能于三千世界”,三千世界里边起作用,就是独觉。佛呢,无数无边,尽虚空、遍法界都能起神通自在。25
未曾由加行,曾修离染得者,此明五通,于无始来,若未曾得,由加行得,曾已串习,由离染得。
“未曾由加行,曾修离染得”,没有得过、修过的要加行得,那么已经修过,离染得。
“此明五通于无始来,若未曾得由加行得”,这个五通,假使你开始以来从来没有修过的,没有得到过的,那么你这一次得,是加行得。, “曾已串习,由离染得”,假使过去练过的,那么这一次呢,只要离染,他也会得到这个通。所以说,福不唐捐,很多人以为这一辈修了很多的东西,结果没有成就,好象是可惜了。但是你这个力量还保存在那里,下辈子一触即发。过去你得了五通,虽然你转世了之后失掉了,但是你只要离染的时候不要修加行,离染,烦恼断掉了,假使说是证阿罗汉,尽智开始得到时候,那个通自己就显出来了,离染就得了,这是过去修过的。
大家很多人看过天台宗的《小止观》,《小止观》里边,开始的时候就是修止,修止的时候是住心脐下,把心观在脐下边,小止观用这个方法修止。但是修止住心脐下的时候,如果你过去修过不净观的,那个时候就能够不净观的善根会现出来,他把自己身上的内脏看得一清二楚,如打仓库看东西一样,仓库里边,门一开里边东西全部看到,你自己内脏都全部看到清楚,这是过去有善根的。如果你过去没有善根的,你住心脐下,住了半天,最多是心能够静下去了,什么都看不到,这是过去没有善根。所以说善根并不是白费的,很多人不想修,“修了没有成就,我白白修了”,没有白修的,这一辈修了没有成就,下一辈子接下去很快,这一辈子不修,下一辈子从头开始,那就很慢。那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感到我怎么慢得很,人家怎么一修就来,那么你自己问自己好了,你过去就是不修,过去懒,那么现在是要慢的,人家过去很勤快地修,他那时没有成就,现在一修就来了,那就是我们说佛教里边没有赚便宜,也没有吃亏的地方。
念住初三身,他心三余四者,念住分别。初之三通,唯身念住,缘色起故。他心智通,唯三念住,不知色故,无身念住。所余宿住及漏尽通,四念住摄,谓缘五蕴一切法故。
“念住初三身,他心三余四”,四念住来配。“念住分别。初之三通,唯身念住”,神境通、天耳通、天眼通,都是身上的事情,是身念住。“缘色起故”,这是缘色法而起的。他心通缘的是他心,心所跟心王,是受念住、心念住跟法念住,后面三念。“不知色故”,他心通,不知色,不能有身念住。“所余宿住,及漏尽通,四念住摄”,余下宿住随念通跟漏尽通,四个念住都有。宿住随念通他记的范围很宽,漏尽通也是,整个四个念住都可以有。“谓缘五蕴一切法故”,因为这两个通,缘五蕴一切法都缘的,那么四个念住都包完了。
天眼耳无记者,天眼、耳二通,无记性摄,以二通体,是眼耳识相应慧故。谓眼耳识,生得善者,非异地起。若色界生得,不能生定。今此二通,与定相生,故二通体,唯无记性,四无记中,通果无记。余四通唯善者,除天眼、耳,所余四通,性皆是善。
三性门,“天眼耳无记”,天眼、天耳这两个通属于无记性。“以二通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”,这个二通的体是一个眼识、耳识相应的慧心所,这个智,就是智慧的智。
“谓眼耳识,生得善者,非异地起,若色界生得,不能生定,今此二通,与定相生,故二通体,唯无记性”,那么这里就是要辨:为什么它是无记性?眼耳识,它这两种假使是生得善,就是生来就有的善法的话(那不是无记的,是善的),“非异地起”,上地不能到下地起来,上地的只能在上地,下地只能下地,那么通要异地化的,上界的通可以到下边去化,那么异地起,那善是不行。那么假使自地,“若色界生得、不能生定”,假使色界的生得善,它跟定两个不能相生,定一定要从入定的心进去,而这个生得善的心不能入定的,天眼通的这个慧要从定中生,入了定之后,生起这个慧,慧要出来的时候,又要生起定,这两个互相相生的,那么这个生得善跟定不相生的,那这个通决不是生得善。所以从这两个依据来说,生得善不可能产生通,那么通就是无记,不是善。
今此二通与定相生的,所以说二通体唯是无记。“四无记中,通果无记”,那么这个无记什么无记呢?那么我们前面说过的,异熟生、威仪路、工巧明、通果,通果无记,这是第四种。
“余四通唯善”,这个天眼,天耳是无记性的,因为它是从眼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