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3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事情,它就變化什麼顔色,然後你觀他,他這個顔色,他的心喜了也是這個顔色,他心怒了也那個顔色,那你只要觀他色,就可以把他心裏狀態就知道了。那麼這不是那麼簡單了,你心裏做個念頭,又起種變化,色又什麼變化,你再怎麼樣子又有什麼變化,這樣子慢慢地,可以把他心能夠仔仔細細地,他心裏起個念頭就可以知道他在想什麼東西。

  

  那麼他的修法從色下手的,所以無色界沒有這個功能,無色界沒有色的,所以說他心智一定也要由四靜慮修。

  

  “由此加行,後得他心”,從這個觀色的加行,後來證到根本他心。當然根本他心智得到之後,就不需要色了,但是你修的時候、加行的時候不能離開色的,那無色界沒有色,你不能起加行,不能加行,你根本也得不到。

  

  那麼得到他心之後,“于他心等”,心王、心所,能知他心,也能知心所,所以說都能如實知。這是他心通不能依無色的原因。

  

  “若宿住通”,宿住通應當是過去的事情,是心念的事情,無色界應當也可以有吧?宿住通,“漸次憶念,分位差別”,什麼叫分位差別呢?“謂憶前念,漸複逆觀,于此生身十位差別,次第而憶”,就是說,我現在這個念頭,前面是什麼念頭,慢慢、慢慢推想,推想這一輩子的十位差別,十位差別就是出胎以後,嬰孩、童子、少年、壯年、老年、五個位。在胎裏邊,羯羅藍、頞部昙、閉屍、健南、缽羅佉奢又是五位,這十個位,從老的推到壯年,壯年推到少年,少年推到嬰孩,嬰孩這個到胎裏邊的缽羅佉奢,乃至羯羅藍,羯羅藍之後,推到中有一念,這樣子,慢慢、慢慢推上去,能夠憶到中有之前的一念之心,中有以前的一念,就是投生時那個一念,投生之前的一念,這個叫宿住通的加行成就。那麼加行到此圓滿了。根本成就,過去身裏邊的,你生在哪裏,叫什麼姓,你過去做過什麼事情等等,都能知道。

  

  那麼這個無色界就沒有這些事情,沒有這個堪能,無色界就是一片心理狀態,沒有什麼姓、色、地方等等,都沒有那些東西的,所以宿住隨念通也不能依無色定。這就是說爲什麼五通不能依無色界的定,只能依四靜慮,就是這個原因。欲界沒有定,當然不會起通,當然不要說了。

  

  那麼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130講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五通,他心通是從觀光的色鍛煉下手的;宿命通,也是從一念退上去,經過這一生的十位,胎外的五位,胎內的五位,一共十位,一直到中有前的一念,這個時候叫加行成就,再往上去,那就可以知道過去生的事情;神境通,修的時候觀想輕;天眼通,加行從觀光開始;神境通,觀輕(往上飄的那個輕);宿住隨念通,觀身。這叁個加行是從這叁個方面下手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依無色地,無如是能。又于無色,觀減止增,五通必依止觀均地。未至等地,觀增止減,以增地故,亦無通。 

  

  “依無色地,無如是能”,在無色地沒有修加行的可能性,因爲觀色、觀光、觀身,都是色法,而這個無色界沒有色法的,沒有可能修這個加行。這是第一個原因,無色界爲什麼沒有五通。

  

  “又于無色,觀減止增,五通必依止觀均地。未至等地,觀增止減,以增地故,亦無通”,那麼無色界另外一個原因爲什麼沒有五通呢?“觀減止增”,就是觀的成分少,止的成份多,而五通必定要止觀均等,止觀均等力量強。觀少了,指揮的能力薄弱,而止多定的力量強,那就是在定中觀的力量就不夠。那麼未到、中間,這兩個地,觀是多,但是止的力量小,止的力量小,這個就不集中,那就是也不能止觀均等,也不能練五通。所以說練五通只能在四根本靜慮,未到、中間不能練是觀增止減的緣故,無色界,止增觀減也不行。“以增地故,亦無通”,因爲觀增,它也沒有通。

  

  

  

  

  自下地爲境者,五通唯緣自下地境。如神境通,于初禅發,能于初禅及下欲界,行化自在,于上不然,勢力劣故。余四通亦爾。

  

  “自下地爲境”,那麼五通緣什麼境呢?自地、下地,當然不能緣上地。上地殊勝,他還沒有得上地,不能緣上地的境。

  

  “五通唯緣,自下地境”,自地可以緣,下地也能緣。“如神境通,于初禅發,能于初禅及下欲界,行化自在,于上不然,勢力劣故”,打個比喻,神境通,假使依初禅發的神境通,他在初禅自地,能夠起變化,他在下地欲界,也能起變化,都自在。上地,到二禅去變化就不行,因爲他力量達不到上邊,上邊殊勝,微細,下邊力量沒有上邊大。“余四通亦爾”,余四通同樣,都是自下地。

  

  

  

  

  聲聞麟喻佛,二叁千無數24者,諸大聲聞,能于二千世界,起神通用,麟覺能于叁千世界,佛能于無數世界,神通自在。

  

  “聲聞麟喻佛,二叁千無數者”,這個通的範圍,他力量的大小。“諸大聲聞”,那是阿羅漢,“能于二千世界起神通用”,可以兩千個世界裏邊起神通作用。麟喻覺,“能于叁千世界”,叁千世界裏邊起作用,就是獨覺。佛呢,無數無邊,盡虛空、遍法界都能起神通自在。25

  

  

  

  

  未曾由加行,曾修離染得者,此明五通,于無始來,若未曾得,由加行得,曾已串習,由離染得。

  

  “未曾由加行,曾修離染得”,沒有得過、修過的要加行得,那麼已經修過,離染得。

  

  “此明五通于無始來,若未曾得由加行得”,這個五通,假使你開始以來從來沒有修過的,沒有得到過的,那麼你這一次得,是加行得。, “曾已串習,由離染得”,假使過去練過的,那麼這一次呢,只要離染,他也會得到這個通。所以說,福不唐捐,很多人以爲這一輩修了很多的東西,結果沒有成就,好象是可惜了。但是你這個力量還保存在那裏,下輩子一觸即發。過去你得了五通,雖然你轉世了之後失掉了,但是你只要離染的時候不要修加行,離染,煩惱斷掉了,假使說是證阿羅漢,盡智開始得到時候,那個通自己就顯出來了,離染就得了,這是過去修過的。

  

  大家很多人看過天臺宗的《小止觀》,《小止觀》裏邊,開始的時候就是修止,修止的時候是住心臍下,把心觀在臍下邊,小止觀用這個方法修止。但是修止住心臍下的時候,如果你過去修過不淨觀的,那個時候就能夠不淨觀的善根會現出來,他把自己身上的內髒看得一清二楚,如打倉庫看東西一樣,倉庫裏邊,門一開裏邊東西全部看到,你自己內髒都全部看到清楚,這是過去有善根的。如果你過去沒有善根的,你住心臍下,住了半天,最多是心能夠靜下去了,什麼都看不到,這是過去沒有善根。所以說善根並不是白費的,很多人不想修,“修了沒有成就,我白白修了”,沒有白修的,這一輩修了沒有成就,下一輩子接下去很快,這一輩子不修,下一輩子從頭開始,那就很慢。那麼我們現在很多人感到我怎麼慢得很,人家怎麼一修就來,那麼你自己問自己好了,你過去就是不修,過去懶,那麼現在是要慢的,人家過去很勤快地修,他那時沒有成就,現在一修就來了,那就是我們說佛教裏邊沒有賺便宜,也沒有吃虧的地方。

  

  

  

  

  念住初叁身,他心叁余四者,念住分別。初之叁通,唯身念住,緣色起故。他心智通,唯叁念住,不知色故,無身念住。所余宿住及漏盡通,四念住攝,謂緣五蘊一切法故。

  

  “念住初叁身,他心叁余四”,四念住來配。“念住分別。初之叁通,唯身念住”,神境通、天耳通、天眼通,都是身上的事情,是身念住。“緣色起故”,這是緣色法而起的。他心通緣的是他心,心所跟心王,是受念住、心念住跟法念住,後面叁念。“不知色故”,他心通,不知色,不能有身念住。“所余宿住,及漏盡通,四念住攝”,余下宿住隨念通跟漏盡通,四個念住都有。宿住隨念通他記的範圍很寬,漏盡通也是,整個四個念住都可以有。“謂緣五蘊一切法故”,因爲這兩個通,緣五蘊一切法都緣的,那麼四個念住都包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天眼耳無記者,天眼、耳二通,無記性攝,以二通體,是眼耳識相應慧故。謂眼耳識,生得善者,非異地起。若色界生得,不能生定。今此二通,與定相生,故二通體,唯無記性,四無記中,通果無記。余四通唯善者,除天眼、耳,所余四通,性皆是善。

  

  叁性門,“天眼耳無記”,天眼、天耳這兩個通屬于無記性。“以二通體是眼耳識相應慧故”,這個二通的體是一個眼識、耳識相應的慧心所,這個智,就是智慧的智。

  

  “謂眼耳識,生得善者,非異地起,若色界生得,不能生定,今此二通,與定相生,故二通體,唯無記性”,那麼這裏就是要辨:爲什麼它是無記性?眼耳識,它這兩種假使是生得善,就是生來就有的善法的話(那不是無記的,是善的),“非異地起”,上地不能到下地起來,上地的只能在上地,下地只能下地,那麼通要異地化的,上界的通可以到下邊去化,那麼異地起,那善是不行。那麼假使自地,“若色界生得、不能生定”,假使色界的生得善,它跟定兩個不能相生,定一定要從入定的心進去,而這個生得善的心不能入定的,天眼通的這個慧要從定中生,入了定之後,生起這個慧,慧要出來的時候,又要生起定,這兩個互相相生的,那麼這個生得善跟定不相生的,那這個通決不是生得善。所以從這兩個依據來說,生得善不可能産生通,那麼通就是無記,不是善。

  

  今此二通與定相生的,所以說二通體唯是無記。“四無記中,通果無記”,那麼這個無記什麼無記呢?那麼我們前面說過的,異熟生、威儀路、工巧明、通果,通果無記,這是第四種。

  

  “余四通唯善”,這個天眼,天耳是無記性的,因爲它是從眼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