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耳根生的识来相应的法,那么除了天眼、天耳之外,其它的都是善性。
好,这个是五通是辨完了。五通辨完了之后 ,接着下面就是三明,无学有三个明,这三个明就是五通里边的三个通。
戊二、辨三明
从此第二,辨明三明。论云:如契经说,无学三明,彼于六通,以何为性?颂曰:
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暗非明
“从此第二三明,论云:如契经说,无学三明,彼于六通,以何为性”,经里边经常说三明六通。我们说得了俱解脱的阿罗汉,不但是烦恼断掉,而且三明六通,那么这六通讲完了,什么叫三明呢?这个三明跟六通,两个有什么关系?
“颂曰:第五二六明,治三际愚故”,第五个通,第二个通,第六个通,这三通叫明,安了三个叫明。为什么这三个通叫明呢?治三际愚故,因为这三个能够对治三际的愚,前际、中际、后际的愚,能够对治掉,所以这三个特别叫明。明,什么意思?对治愚痴叫明。那么这三个,恰恰能对治三际的愚,所以说把它安立成叫明,三个明。那么其余的三个通,它不对治愚,那就不安明了。
“后真二假说”,那么我们说无学三明,后边这个漏尽明是真正的无学的明,是真的明,是无学明。“二假说”,还有两个呢,天眼跟宿住,这两个明是假安立的,因为它不是无漏的。
“学有暗非明”,有学身上的这三个通能不能叫明呢?不能叫。因为“学有暗”,他身上还有烦恼,烦恼是痴暗的,不能叫明。那就是说,明一定在无学身上。有学尚不能叫明,那凡夫更不能叫明。凡夫就是有点宿命通,那就是一个通完了,不能叫明。这里虽然是共凡的功德,说是说共凡,前五通是通凡夫的,但是安了明的话,不但是凡夫,就是有学也不能安明,只有无学才能叫明。
释曰:第五二六明者,第五宿住通,是第一宿住智证明;第二天眼通,是第二死生智证明;第六漏尽通,是第三漏尽智证明。治三际愚故者,于六通中,唯三名明,谓能对治三际愚故:宿住智明,治前际愚;死生智明,治后际愚;漏尽智明,治中际愚。
“释曰:第五二六明”,第五个通、第二个通、第六个通,按了次第叫三个明。“第五宿住通,是第一宿住智证明”,第一个明。“第二天眼通,是第二死生智证明”。“第六漏尽通,是第三漏尽智证明”,三个明。三个明这个名字要记住,我们说三明六通,哪三明?宿住、天眼、漏尽,这个是略说,你要具足地说,宿住智证明、死生智证明、漏尽智证明,这三个明。
这三个为什么叫明?“治三际愚故”,愚的对面是明,所以说它既然对治三际的愚,那就安明。“于六通中,唯三名明,谓能对治三际愚故”,在六通当中只有三个通叫明,因为它能够对治三际的愚,那就是说其余三个通不能对治愚的,不能叫明。
哪对治三个愚呢?宿住智证明,“治前际愚”,对前际不了解的,这个宿住智证明,他可以彻底了解,看得清清楚楚。死生智证明,“治后际愚”,死生智证明,可以看到未来的死此生彼,那么这个治后际的愚,后际可以看清楚。漏尽智证明,“治中际愚”,现在的愚什么愚?烦恼,当下把烦恼断掉,现世的烦恼断掉,这是治现世的愚。所以说这三个是治三际愚的,所以叫明。
那么这里就含了一个问题,我们说天眼通是转了死生智证明,天眼看到的是现在的,那么你怎么呢能看到未来呢?这个里边就是有一点问题。天眼通见的是现在,看得很远,天眼通跟肉眼的不同在后边专门讲天眼的时候要讲,这一篇最后第二个颂,最后一行,故有颂言,“肉眼于诸方,被障细远色,无能见功用,天眼见无遗”,这是天眼、肉眼有一个比较。天眼跟肉眼有什么不同呢?肉眼只能看远离眼睛的东西,天眼贴了眼睛也能看,离开眼睛也能看;肉眼看得近,距离不太远,天眼可以看到非常远;肉眼看到有障东西障住了就看不到外边,天眼可以透过墙、那些山,都可以看到对方去;那么肉眼见前不见后,见左不见右,天眼前后左右一下见,这个肉眼、天眼功能是差得很远的。
但是毕竟看是现在的东西,那么怎么你说是看到未来呢?这个在《俱舍论》里边有,这句话他这里没有引,其实应当引一下。《俱舍论》有这一句话26,他说“非天眼通能知此事”,就是将来、未来的死此生彼,这个死生智证明就是看到有情在未来,这地方死那里投生,这个他能看得一清二楚,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事情他能看到。那么就是说,天眼通实际上并不能看到这个。另外一个智慧,有个殊胜的智慧,跟天眼通,两个是相通的,这个智慧只有圣者的身上能起,阿罗汉身上能起来,这个智慧起来之后,才能知道未来的,这是殊胜的智慧。而天眼通跟这个智慧两个是非常接近,同时是它引起的,从天眼通里边引生的那个智慧,这个智慧跟天眼通合起来叫死生智证明。所以说死生智证明的体,不单是天眼通,实际上还是那个智慧,殊胜的智慧是它的体。这个殊胜的智慧能见未来,所以死生智证明能见未来,不是天眼能见,天眼只能见现在,而跟天眼中附带生起一个智,这个智的力量很殊胜,能知未来的死此生彼。
那么这样子就是未来的全俱了。前际是过去,是宿住智证明来对治;中际的烦恼是漏尽智证明来断除;那么后际的死生,是死生智证明来对治,他都看的清楚。所以说,治三际愚。
后真二假说者,此三明中,后漏尽明,容有是真,通无漏故。前二名明,但是假说,以有漏故。
“后真二假说”,此三明中最后那个漏尽智证明,“容有是真”,它里边有真的,就是真的无学,“通无漏故”,因为这个漏尽智证明里边,也有无漏,也有有漏,“容”,就是说这个里边有容许是无学的,那就是无漏的那一部分,有漏那一部分,也不是真无学,真正的无学,是无漏那一部分。
“前二名明,但是假说”,前两个明,宿住智证明、死生智证明这两个明,是假安立的,(152A)不是真的无学。这个不是说他不明,就是说不是无学的,我们说的无学三明,一开始讲的无学的三明,那么这个真正漏尽明的无漏的那一部分,真正属于无学的明,那么死生智证明,跟宿住智证明,它本身是非学非无学,既不是学,又不是无学,那么这个就不是真的无学,是假安立。那么为什么又叫明呢?它有能对治的功能,同时它有能引生漏尽明的功能,所以说也叫明,但是,是假安立的明,不是真的明。
学有暗非明者,有学身中,虽有宿住及死生智,不名明者,以彼身中有暗惑故。
有学身上的三个通能不能叫明?“学有暗非明,有学身中,虽有宿住及死生智”,漏尽没有,那么这两个可不可以叫二个明呢?有学二明行不行?不能叫明。“以彼身中有暗惑故”,因为他身上有烦恼的暗,烦恼的暗,既然是有暗,不能叫明,所以有学身上烦恼没有除尽的,不能叫明。那你反过来证明就是说真正地叫三明,一定是无学身上的,有学尚称不到明,那么凡夫更谈不上明。所以说你要修三明,你说“我在修三明”,你乱说的话,你有学还没得到,你想修三明了?你说“我也能知宿念,我宿念可以修宿住智证明”,你不能证的,你这个宿念通,最多是一个五通之很小的一个部分,力量很小的,跟有学、无学乃至佛比,简直不可比的,那你没有资格修明的。一定要无学才能修明。
那么这里我们补充一个材料,这是一个注解上说的。他说为什么叫明呢?除三际愚,当然叫明,前面说过的。另外他引了《顺正理论》的话27。“宿住通忆念前际自他苦事”,宿住通能够记住,能够忆念到前际、过去的,自己跟他人受苦的事情。死生智证通,能够观察后际(将来的)他身的苦事。自身,阿罗汉再不受后际,没有自身;但是前际阿罗汉本身也有过去的事情,苦的事情。就是观苦,一个是前际的苦,自他的苦,一个是后际的他身的苦。“由此厌背生死众苦”,那起漏尽通。所以说宿住通跟死生通能引起漏尽通就是这个意思,它为什么叫明?因为它引生漏尽智证明。怎么引起的呢?就是观过去的苦,观未来的苦,观了苦之后,就厌离那个苦,厌离那个苦就要追究脱苦的地方,那就是要求漏尽智证通。漏尽智证通,就是涅槃的乐,它没有生死之苦,就单是涅槃乐。所以这三种不但是都叫明,而且还有前后引生的关系。所以假安立明,因为它能引生漏尽明,也是这个意思。
戊三、明三示导
从此第三,明三示导。论云:契经说有三种示导,彼于六通,以何为体?颂曰:
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
“三示导”,这个很重要,佛教化众生有三种方式,叫三示导。
“论云:契经说有三种示导,彼于六通,以何为体”,三示导,在我们将来受了戒之后,要讲《根本阿含》,讲前面的受戒犍度的时候,就大讲三示导,佛一生的事迹,要讲得很多。这个里边就是三示导要广讲的。在这里,因为经藏、律藏都讲三示导,他也要提出来讲一下,什么叫三示导。“彼于六通,以何为体”,这个三示导在六通里边,哪个通是它的体?那么我们说三明、三示导都是从六通里化出来的。
“第一四六导”,在六通里边,第一个通、第四个通、第六个通,这三个通就叫示导。“教诫导为尊”,这三示导里边,最后那个漏尽通的教诫示导最殊胜、最珍贵,那么前面的,就是神通的示导,还有记心的示导,这两种,一个是神足通,一个是他心通转过来的。
“定由通所成,引利乐果故”,为什么它特别殊胜呢?第一个,这个教诫示导,决定要通能够转过来,所成功,能够成立的。前面那个两种,用咒、用药也能够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