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”,这六个功德都是依边际定而有,所以前面我们说的,四无碍解,你不得边际定,四个得不到的,但是得了边际定,四个,得一必具四,就是从这一点来的。“边际六后定”,边际定的体有六个,这个讲体的时候,却不包含词无碍解。因为词无碍解是依边际定得,边际定是因,词无碍是果,这个对的。但是边际定体,词无碍却不能包进去了,词无碍是初禅、欲界,边际定是第四静虑,不能包进去。所以说边际定的体有六个,这六个把词无碍要除掉,另外加一个“后定”,决定依第四禅,四个静虑最后一个静虑是第四禅,所以后定,第四个那个禅定。“遍顺至究竟”,什么叫边际?它有遍顺的意思,到究竟的意思,叫边际定,这个下面里边要讲。“佛余加行得”,哪个怎样子得到呢?佛是离染得,其余圣者加行得。
释曰:六依边际得者,无诤、愿智、四无碍解,此六皆依边际定得。边际六者,此边际定,体有六种,谓四无碍、无诤、愿智,此六除词,更加延促寿等边际,故体成六,谓无诤边际,乃至延促等边际也。词无碍解,虽依第四边际定发,体是欲界、初静虑摄故,词无碍解,非边际体。后定者第四定也,此明边际唯依第四禅故。
“释曰:六依边际得者”,六个功德是依边际定而得到的。哪六个呢?“无诤、愿智、四无碍解,此六皆依边际定得”,前面说的,虽然词无碍解它依的地是初禅跟欲界,依这两个地可以起词无碍解,但是你要得词无碍解,单靠这两个地方还不行的,要靠得了第四禅的边际定才能得词无碍解,所以从这一点说,得一必具四。所以说,《顺正理论》的其他的论师,他就是没有看到这一点,他说不一定得一个就得四个。看到这一点的话,都是依边际定来的,那么词无碍解也是要到边际定才有,那得一必得四,决定是如此。“此六皆依边际定得”,这句话就肯定了,这六个功德,一定要第四禅的边际定(就是最高的那个定)才能得到。那么词无碍解,虽然它的体是初禅、欲界,但是没有得边际定的话,得不到的。
“边际六者,此边际定,体有六种”,那么前面讲的,边际定是因,能得这六个功德的果,但是边际定的本体也是六个,却不是这六个。“此边际定,体有六种,谓四无碍、无诤、愿智”,还是前面六个,但是要除一个,四无碍里边,要除词无碍,因为词无碍的体是初禅、欲界,那么其它三个无碍都是通四禅的,所以说第四禅在里边的。那么愿智跟那个无诤,当然是第四禅定来的,所以说这六个边际定的体,有六个,就是四无碍、无诤、愿智里边除一个,“此六除词”,那么除一个,不是只有五个了嘛?“更加延促寿边际”,延促寿,加一个这个东西。什么叫延促寿呢?得了这个边际定之后,他假使要看到寿命快完了,他可以尽量修布施等等,福报的那些,修福,然后得了这个定把这个福气转成寿命,可以把寿延长。那么我们密法里边修一个长寿法,也是同样的道理,他不过不是得边际定,边际定一般人得不到,它就靠佛的法的加持力,佛的本尊加持力,修那个长寿法,尽量做布施、供养的事情,把这个福气由修法的力量,本尊的加持力量,转成寿命,每修一次,增寿十三岁,那么这是延促寿的意思。延促寿,有些阿罗汉,他是要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,要寿命延长,也有些阿罗汉,要成就事业,他寿命很长他不在乎,但是福报不够,可以把寿命改成福气,来扩大他的事业,这也可以,所以说延寿、促寿都可以,得了第四禅的边际定,就有这个自在。所以说这个边际定的体是六个,四无碍里边除了词无碍,一个愿智,一个是无诤,延促寿这个边际,就是说无诤所依的边际,三个无碍所依的边际,愿智所依的边际,延促寿所依的边际,有这么六个体。“故体成六”,所以体是六个。这个一定要分清楚,六个功德是它为因能够产生六个功德是一码事,它本身的体六个又是一码事,虽然两个都是六,却不是一回事情,这个一定要搞清楚。它为因产生的功德有词无碍解,而它的本体却没有词无碍解,这个一定要搞清楚,虽然都是六个。
“词无碍解,虽依第四边际定发,体是欲界、初静虑摄,故词无碍解,非边际体”,词无碍解,它是依第四边际定得到的,所以说它是它的因,六依边际得,这六个功德都是边际里边得到的。但是它得到的因固然是边际定,体却不是边际定,体是欲界、初禅,所以说词无碍解不属于边际定的体,这个是一定要它搞清楚。本来搞混了,一会儿有它,一会儿没有它,怎么一回事呢?那个里边是有差别的,一个是因,一个是体,不要混淆,因跟体不能混的。
“后定”,那么这个边际定依什么定修来的呢?第四禅。“后定者,第四定也,此明边际唯依第四禅故”,要修边际定,决定第四禅修得出来。
遍顺至究竟者,释边际名也。从一切地,遍所随顺,增至究竟,故名边际。谓从欲界加行善心,入初静虑;次第顺入,乃至有顶,复从有顶,入无所有处,次第逆入,乃至欲界,复从欲界,次第顺入,展转乃至第四静虑,名一切地,遍所随顺。谓专修习第四静虑,从下至中,从中至上,如是三品,复各分三,上上品生,名至究竟,如是静虑,得边际名。
什么叫边际呢?“遍顺至究竟”,遍顺、到究竟,就是边际的意思,遍顺就是广,一个是广度是遍,一个是深度是究竟,所以说既广又深,才叫边际。
什么叫广?什么叫深?“从一切地,遍所随顺”,一切地都随顺,增至究竟叫边际。那么这个还是笼统,具体怎么说呢?一切地,三界九地,“从欲界加行善心”,欲界起加行善,进入初静虑,初静虑到二静虑,乃至三静虑,一直到四静虑,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一直到有顶,一个一个随顺上去,这是顺地上去;然后从有顶逆地下来,从有顶到无所有处,无所有处到识无边处,识无边处到空无边处,乃至四禅,三禅,二禅,初禅到欲界,“遍随顺”,顺的、逆的都随顺。然后再重新欲界开始,按着次第,初禅,二禅,三禅,四禅,这个叫一切地,遍所随顺,这是边际的一个意思。一切地都随顺的,欲界到有顶,顺的上去,逆的下来,最后又收到这个第四禅,一切都遍了。随顺,顺逆都随顺。
“谓专修习第四静虑,从下至中,从中至上”,这是讲究竟了。那么第四禅里边,专修的时候,从下品到中品,中品到上品。“如是三品,复各分三,上上品生,名至究竟”,那么从下品修到中品,中品到上品,每一品里边又是上中下,那么从下下品,一直修到上上品的时候,到究竟,这是深度也够了。“如是静虑,得边际名”。
这个两个意思:一个遍随,九地都随顺,顺逆随顺,二个就是说,只有第四禅修得最高的那一品,这个叫边际定。“如是静虑,得边际名”,这样子静虑到边际了。那么这个边际定,要得这样的功能,只有第四禅才有堪能,所以叫第四禅,依第四禅才能修边际定。
此中边言,显无越义,胜无越此,故名为边。际言为显类义、极义,如说一颂,有四句故,名为四际,显类义也,如说涅槃,名为实际,显极义也。佛余加行得者,此边际定,佛离染得,所余圣者,唯加行得。
那么下边辨这个名词。 “此中边言”,这个边际的这个边,“显无越义”,到了边边,再也超不过去,就是最高的,不能再超越了。“胜无越此”,再好的,没有超过它了,叫边,就是最边际,最最的边上,就是最高点,不能再超越它,边际这个边。
际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类,一个是极。类,他就举个喻,“如说一颂,有四句故,名为四际”,印度的一个颂就是四个句子,四个句成了一颂,我们做诗一样的,四句一首诗。那么这个叫四际,“显类义也”,同类的,这么讲际。这个讲际就是不太明显,我们还是要根据注解来讲一下。慧晖的注解,他是说无诤定这六个依第四禅,成个六际,就是六个类,“此六定是流类如一颂四句为句之流类也”23,这个一句四颂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四句的颂,这个四句是每一句的同类的所依,就是一个四句,这个四个句,每一句都是跟四句,依它又是同类的,那么每一个这个定的,这个六个功德,就是说都依第四禅的边际,这个第四禅,它的依类,每一个都是它同类的东西,同类的意思。实际上意思就是它有同类性,里面有同类的意思。
另外一个意思是极,最高的。“如说涅槃名为实际”,实际就是涅槃,真实的到极点了,就是叫涅槃。涅槃就是真实的东西到最极点了,就是实际。这个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一切定里边,这个定是最最高的,到边,就是最高峰了,实际就是证涅槃是一切法的择灭,择灭涅槃是一切法的最高的真实的边际,那么这个边际定,是一切定里边最最高,登峰造极的定是边际定。
两个意思,一个同类的意思,这六个东西都有同类的意思;另一个,这个定是到最高的顶。总说的话,没有超越的意思,再不能胜过它了,就是这个边际定。
边际定,哪个人,怎样子得?“佛余加行得者,此边际定,佛离染得”,佛,一切功德都是离染得,我们在《界品》里就讲过了;那么其他的圣者,要加行得,唯加行得,不加行,它不来的。
丁二、明共凡德
戊一、明六通
从此第二,明共凡德。就中分六:一、明六通,二、辨三明,三、明三示导,四、别明神境,五、别释眼耳,六、明通种类。且第一明六通者,论云:已辨前三,唯共余圣功德,于中亦共凡德,且应辨通。颂曰:
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
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
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
念住初三身 他心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