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二、明共功德
丙一、总标名
从此第二,明共功德。就中有二:一、总标名,二、别解释。且总标者,论云:已说如来不共功德,共功德今当辨。颂曰:
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
“从此第二,明共功德”,不共的功德,就是佛一个才有的,那么其他的,跟声闻、缘觉相共的功德,这是叫第二个。
“就中有二:一、总标名,二、别解释,且总标名者,论云:已说如来不共功德,共功德今当辨”,佛的不共的功德,十八个不共法讲完了,下边共声闻、缘觉的功德,应当辨。这些功德,声闻、缘觉也有,但是不如佛的殊胜。
“颂曰:复有余佛法,共余圣异生,谓无诤愿智,无碍解等德”,还有其它的佛法,这个佛法,这个功德,跟圣者(就是其他的声闻缘觉那些圣者)共,都有的;那么“异生”,乃至异生也有的,异生共的就是五通,凡夫没有证圣者的也有五通;那么漏尽通,共这个声闻缘觉。哪些功德呢?“无诤”,无诤定,愿智、四无碍解等等,等就是下边的五神通之类的,那些功德,有的是共声闻缘觉的,有的是共异生的。但是他跟声闻、缘觉,跟异生虽然共有功德,但是佛的是最殊胜的,其他的是等而下之。
释曰:复有佛法,与余圣者,及异生共。谓无诤、愿智、四无碍解,此三二乘亦有。五通、静虑、四无色、八等至、三等持、四无量、八解脱、十遍处等,异生亦有。虽佛功德,超过一切,然依类同,故说为共。
“释曰:复有佛法,与余圣者及异生共”,还有其它的一些法,那就是功德,跟余的圣者,跟其他二乘的圣者,跟异生,那些没有证圣者的凡夫,共同所有的。哪些呢?“谓无诤”,无诤定,“愿智、四无碍解”。“此三二乘亦有”,这是共余圣的。那么还有五通、四静虑、四无色、八等至、三等持,还有四无量、八解脱、十遍处等,这些功德凡夫也能有。
“虽佛功德,超过一切,然依类同,故说为共”,虽然佛的功德超过一切,异生跟余圣是不能比的,但是从它的同类来说,它的类相同,所以说是共的功德。余圣、凡夫虽然有些功德跟佛同类,但是层次的高下却不可比,佛是最高的,超过一切的,圣者又是超过凡夫的,凡夫虽然也有通,但是这是等而下之的。
这是标名,下边是别解释,各别地分开解。
丙二、别解释
丁一、明共圣德
戊一、明无诤行
从此第二,别解释。就中二:一、明共圣德,二、明共凡德。就共圣德中四:一、明无诤行,二、明愿智,三、明无碍解,四、明依边际定力得。且初无诤者,论云:且辨无诤者,颂曰:
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
“从此第二,别解释,就中二:一、明共圣德,二、明共凡德”,先说共二乘圣者的功德,第二明共凡夫(异生)的功德。先说共圣功德中,“一、明无诤行,二、明愿智,三、明无碍解,四、明依边际定力得”,那么这些都是声闻缘觉也有,佛也有,但是佛的功德比他们要高。
“且初无诤者,论云:且辨无诤者”,《俱舍论》说:什么叫无诤呢?
“颂曰:无诤世俗智,后静虑不动,三洲缘未生,欲界有事惑”,无诤定,入了这个定,使对方的烦恼不起来。“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”,这是《金刚经》的须菩提尊者,他得无诤三昧的,得了这个定的人,最殊胜,人家对他不会起烦恼。那么无诤定十智里边哪一个智呢?是世俗智,它依的是依四静虑。哪一个人能得到这个无诤定的呢?不动阿罗汉。钝根的还不行,一定要是不退的利根的阿罗汉能得无诤定。
那么哪些人能修这个无诤定呢?是三洲的人,人间只有三洲,要除北俱卢洲,是没有佛法的。那么他缘的是什么东西呢?缘的是还没有生的烦恼,欲界的烦恼,这个烦恼有事惑,就是修所断的烦恼,迷事的惑,不是迷理的惑。迷理的惑是没有办法制止,迷事的惑,他入了这个定之后,一切有情对他一切烦恼会生不起来,不起烦恼就不会堕恶趣,所以说这个定是从悲心出发的。
释曰:无诤世俗智者,烦恼名诤,谓阿罗汉,观有情苦由烦恼生,恐他烦恼复缘己生,故思引发如是相续。此智生时,令他有情,不缘己身生贪瞋等,息烦恼诤,得无诤名。此行但以俗智为体。
“释曰:无诤世俗智者,烦恼名诤”,这个前面《界品》一开头就讲了的,烦恼叫有诤。烦恼叫诤,“谓阿罗汉观有情苦由烦恼生”,阿罗汉他是圣者,他看到有情的苦从哪里来?从烦恼而来的,就是由烦恼造业而感苦果,那么根子在烦恼,如果你烦恼不生,这个苦也不会有。“恐他烦恼复缘己生,故思引发如是相续”,他因为知道一切有情从烦恼起业而感苦果,他为了避免其他的那些有情对自己生起烦恼来,生起烦恼就要生苦了,所以他“故思引发”,他就是这样子故意地引发一种定,“如是相续”。
“此智生时”,这个引发他的这个相续的智生起来之后,可以使其他有情,对他自己不会生贪瞋等烦恼。一个阿罗汉是没有烦恼的,但是凡夫缘阿罗汉身,不会不起烦恼,有的是讨厌,起瞋心,有的是欢喜,生贪心。我们前面讲过,就是《清净道论》说有一个妇女,她跟丈夫吵了架,她自己心里很生气,把自己打份得跟天人一样,在路上走,碰到一个比丘,她起了烦恼心,对他笑,那么这就是对阿罗汉的贪心。这起贪心的结果当然是不好的,起贪心之后要感苦果的,贪瞋痴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根。他为了要使一切有情对他不要起烦恼,不从烦恼生苦,所以入这个无诤定,这个无诤定生了之后,可以使他有情对自己一切贪瞋痴的烦恼都不会起来。
“息烦恼诤,得无诤名”,一切烦恼的诤(烦恼是叫有诤)都给息下去,他自己的早就断掉了,把有情的烦恼诤息下去,(150B)这个定叫无诤定。这个无诤的名字这么来的。
“此行但以俗智为体”,它的体是什么?世俗智。因为对有情使他不起烦恼,这是属于世俗智方面的事情。
后静虑不动者,此无诤行,依第四禅发,乐通行中,此最胜故。言不动者,六无学中,唯不动性,有无诤智,退法等五,不能自防,况能息他诸烦恼诤,故唯不动。三洲缘未生者,唯人三洲,有无诤智。缘未生者,缘未来惑,令不起故。欲界有事惑者,谓缘未生迷事烦恼,诸无事惑,不可遮防,内起随应,总缘缘19境故。
无诤依什么的静虑呢?后静虑,“后静虑不动者,此无诤行”,无诤体是世俗智。“依第四禅发”,要四静虑才能产生,不但是四静虑,还是要不动的阿罗汉才能修这个定。所以说有的人他吹牛:“我修什么?我修无诤定”。你是阿罗汉利根啊?这个你不能乱说,无诤定,只有阿罗汉利根依第四禅才能生。“乐通行中,此最胜故”,乐通行不要忘记,得了四禅的叫乐通行,利根的是速,得了四禅的叫乐,那么这是乐通行中最殊胜的那个定。
“言不动者”,什么叫不动?六个无学里边,只是不动性才能修这个,“有无诤智”。“退法等五,不能自防,况能息他诸烦恼诤”,只有不动性的阿罗汉,有无诤这个智慧,这个无诤智能防止其他的有情对自己生烦恼心,而退法等五,自己的烦恼还怕守不住,何况能息其他的有情呢?所以说,只有不动的阿罗汉才能有这个功能,有这个智慧。
哪些人能修这个无诤智?三洲,“唯人三洲,有无诤智”,只有人间的三洲的地方,有能够修无诤智的。那就是说,生在北俱卢洲是不能修,三洲的人,那人是阿罗汉的人,利根阿罗汉能生;那就是阿罗汉是天上也生不起来,无诤智,因为要观欲界的苦,天上没有苦,看不到欲界苦,就不起这个定了。
这个无诤定,无诤的智,它起什么作用呢?“缘未生者”,对未来的没有生的烦恼,令它不起来。如果已经生了,那就没有用了;还有没生的烦恼,你这个无诤智起了之后,使对方能够不起来。
“欲界有事惑”,哪些烦恼呢?欲界的烦恼。“缘未生迷事烦恼”,就是修所断的烦恼。“诸无事惑,不可遮防,内起随应,总缘境故”,那么只能防止那个迷事的烦恼,就是修惑;迷理的烦恼,就是无事惑,不是从事上生的烦恼,就是迷理的见惑。这个见惑是不可防的,防止不了的,因为见惑从是内起的,内心可以起来的,不要缘境可以起的,不是从事上起的。缘事惑,那是从事上产生的烦恼,迷理的烦恼,自己内心可以起的,内心可以起,你防不了了。所以说只能防止那些欲界的修所断的迷事惑,这些烦恼,他入了这个定,起了这个无诤智,那么一切有情不会对他生起贪瞋的烦恼。这是共声闻、缘觉的功德。
戊二、明愿智
从此第二,明愿智。论云:辨无诤已,次辨愿智。颂曰:
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
释曰:以愿为先,引妙智起,如愿而了,故名愿智。此智出体,依地种性,及所依身,与无诤同。唯所缘别,愿智遍缘一切法故。
“从此第二,明愿智。论云:辨无诤已,次辨愿智”,无诤讲好了,第二个要讲的就是愿智。
“颂曰:愿智能遍缘,余如无诤说”,愿智能够遍缘一切境,能够通达。
“释曰:以愿为先,引妙智起”,先发一个愿,从这个愿引起殊胜的智慧,“如愿而了,故名愿智”,那么这个智慧引起之后,你发的愿要知道什么,就能知道什么?这个叫愿智。
“此智出体,依地种性,及所依身,与无诤同”,这个智的体,它依什么地,它依什么种性的人能修,依什么样子的身,就是人三洲,这个跟无诤定相同,所以“余如无诤说”。但是能所缘的不一样,所以叫遍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