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都是修满了的,这是佛佛佛相同的。
“二、由法身等成办故”,都证到五分法身,也可以说彻底地把佛的法身全部证到的。
“三、利他等究竟故”,利益众生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方,这是佛相同的,这是一切佛都同样的。
但是,“约寿、种性、身量等”有差别,“等殊,佛有差别”。“言寿别者,谓佛寿有长短”,有的佛寿很长,有的佛寿也不太长。言种性不同,“谓佛有生剎帝利种,有生婆罗门种”,都是高贵种,有的是剎帝利里边出来的,有的是婆罗门种出来的。“言姓别者”,那么他的种不同,姓也不同,释迦牟尼佛,姓乔答摩,有的姓迦叶婆,迦叶佛,这么姓氏也不同。这当然,你生在哪一个地方,不会每一个佛都叫释迦牟尼佛,也不一样的。“言量别者”,身量有差别,“谓佛身有长丈六”,一丈六,“有长千尺”,一千尺,等,各式各样的,还有更大的也有。
“颂言等者,显佛法住久近等故”,佛法住得长,正法长,或者短,这也是每一尊佛不一样。我们在《律海十门》里边就讲起,有些佛他没有结戒,那就他的正法很短时间,结了戒的正法就会长,所以后来舍利弗就请佛结戒了,希望正法久住,那么我们现在要知道正法久住,就是佛结戒,如果依戒而行,那就是正法久住,如你不依戒行,佛戒是结了,你不去听他的话,正法还住不了,所以这个戒是很重要的事情。(150A)偏偏有的人就反对戒,认为戒是束缚身心的,对现在时代是不适合的。台湾有这个舆论说:现在的比丘尼,还要不要行八敬法?好象八敬法是对女性有屈辱的,屈辱女性的,这里边,他们辩论了很多。有的是决定要坚持,不能动的,佛说的话不能改的,有的说,在现代的时代,要现代化了,八敬法不一定要行的,这些论调经常可以听到的。那我们说正法久住不久住,就看戒久不久住,如果戒改掉了,正法决定要灭掉的,这个是摆在那里的。
“如是别者,所化有情,机宜别故”,这些差别都不是佛的功德的差别,因为所化的有情他的机,逗机的关系,因为这些有情,需要这样的佛化他,那些有情要那样的佛化他,所以有差别,因为所化的有情差别不同,佛显的寿量、种性等等,也有不同,并不是佛的功德有不同。所以说有同有不同,就是这个关系。
下边说佛的功德。我们说,念佛、念佛,念了半天,佛的功德知不知道?这里就把佛的功德给你讲了之后,你念佛才能真正地起那个虔诚的恭敬的心念佛。我记得以前有一篇公案,有一个做官的一个人,当然,这是世间上的一篇东西,不是佛教内部的,一个做官的,他是一个很有名的人,他也名望很高,但是他的太太,信佛的,一天到晚,“南无观世音菩萨!南无观世音菩萨!南无观世音菩萨!”……那么人家对这位做官的,就是对他很尊重,但是好象他的太太,怎么好象一天到晚念观音干啥呢?感到有点不大理解,那么这个做官的,也好象感到很难为情,他也想了个办法,他一天坐在房间里,他在叫他女人的名字,太太,太太,太太,尽叫,他太太说,你什么事啊?不睬,太太!太太!太太!他太太问了半天不说话,他太太发脾气了,你尽喊我话,问你又不说。他说我喊了这么几句,你发脾气了,你天天喊观音菩萨,他不会发脾气啊?他太太上了他的当,她就不念了。这个你搞错了,观音菩萨是圣者,你念他,专心念,把心系在他身上,能得他感应,一个凡夫你念他,他当然不一样的,他把凡夫跟观音菩萨划起等号来了,搞这么一个公案。他们以为这个是破除迷信的,实际上,他自己愚痴。这个东西不能比的。佛的功德他又不知道,把凡夫当佛来看,那就是搞错了。
佛有三德不可思议:一、因圆德,二、果圆德,三恩圆德。因圆德者,复有四种:一、无余修,福德智慧修无遗故;二、长时修,三阿僧祇耶,修无倦故;三、无间修,剎那剎那,时无废故;四、尊重修,恭敬所学,修无慢故。
我们现在就是说佛的功德要大家知道一下,“佛有三德不可思议”,佛有三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,一是因圆德,二是果圆满德,三是恩圆德。
什么叫因圆德?“因圆德者,复有四种”。“一、是无余修,福德、智慧修无遗故”,他的因的圆满四个方面说,修是无余,彻底圆满了,他的福德、智慧修得没有余,就是全部修够,圆满是透顶的。
第二是“长时修”,三阿僧祗劫耶,“修无倦故”。这个长时修,有的人说三大阿僧祗劫,唉呀,那么长,我们修密法,即身成佛不是好吗?你要把你养成一个不怕疲劳的心,这个长久性要养成功,你说太贪图懒了,最好少受些苦,一辈子成就,三大阿僧祗劫苦就不要受,这个心就占便宜心要不得。这个三大阿僧祗劫发长远心,“修无倦”,即使头目脑髓,三大阿僧祗劫不断地在布施,没有厌倦,这个心要生起来,这才是成佛的心。你这个心你生不起,你想占便宜,最好一分钟就成佛了,那个太便宜了吧?
“三、无间修,剎那剎那,时无废故”,不但是长时,在长时里边也不休息地修,一剎那一剎那里边,没有停的时候的,那这个是厉害。有的人出力了,干工作干得很疲劳了,干得时候还蛮猛的,后来搞得精疲力竭,沙发上一坐,咖啡一杯,休息起来了;他不休息,一剎那也不休息,这个厉害!
“四、尊重修,恭敬所学,修无慢故”,他对所修的法,恭恭敬敬地学修,没有慢、懈怠心,怠慢心都没有,这个不容易。我们说,搞疲了,“老皮参”不会起恭敬心了,恭敬心起不起来,慢就要来了,慢来了,那就是说,修要得感应,要得成效,就不行了。一般的人,稍微有点名闻,有点什么,恭敬的人多了,好话听多了,就骄慢起来了。那你成功就没有了,以后再进步就没有了,到此为止,甚至还会退。
这是因的圆满,四个方面说。
次果圆德,复有四种:一、智圆德,二、断圆德,三、威势圆德,四、色身圆德。智圆德中,复有四种:一、无师智,自觉悟故,二、一切智,照真理故,三、一切种智,照俗事故,四、无功用智,任运起故。断圆德中,亦有四种:一、一切烦恼断,二、一切定障断,三、毕竟断,四、并习断。威势圆德,亦有四种:一、难化必能化,二、答难必决疑,三、立教必出离,四、恶党必能伏。色身圆德,亦有四种:一、具众相,二、具随好,三、具大力,四、内身骨坚越金刚,外发神光,逾百千日。
次果圆满也分四个方面说:智圆满、断圆满、威势圆满、色身圆满。
智圆满里边又分四种。“一、无师智”,佛成了佛之后,不要师了,自己觉悟的。那么你说我没有成佛,来个无师智行不行?不行!没有成佛的人,决定要有师。“二、一切智,照真理故”,空性彻底地能够照明。“三、是一切种智,照俗事故”,世间上的缘起,清清楚楚丝毫不少,这是一切种智。“四、无功用智,任运起故”,这个无功用智,一切事情做的时候,不要用心的,他就任运而起。佛在路上走,提婆达多要想害佛,拿了一匹香象(就是最大的象,气力很大,比十个象那么大的气力的象),把它灌醉了,知道佛从那条路来,当时的路很小了,就是知道佛在那条路来,就把醉象放过去,把它住前冲,冲过去。佛看到象来了,也不动念头,就把手一伸,这一伸里边就每一指里边就出一个狮子,对着那个大象,哇!一起吼起来,那个象吓得来屎尿都流出来了,趴在地上动也动不来了。这个佛任运而起,佛又没有起个念头——“我要起神通,要化五个狮子,把象降伏”,佛只要手一伸好了,马上五个狮子自己来了,任运而起。这个功德不简单,无功用智。那么这是智的功德。
断烦恼的功德有四种。“一切烦恼断”,烦恼是断完的。“一切定障断”,定障是不染无知的一种,定障断完的,就是俱解脱。三是“毕竟断”,断了之后究竟的、不退的。有的时候断了,又来了,这个东西割草一样的,春风吹又生,割了半天,风一吹,又生起来了,怎么办呢?没有用了,这烦恼断不了了。他毕竟断,断了之后,再也不生了。第四“并习断”,把习气都断完的,那就是一切种冥,那些也断掉了。这是佛的断德的圆满。
威势的圆满,也是四种。一是“难化必能化”,再难化的有情都能化他的,决定能化他,这是佛的功德、威势、威德。“二、答难必决疑”,佛要么不答你疑难,一答你疑难的话,必定会把你疑解决掉的。第三,“立教必出离”,佛立的教,必定使你出离的,决定不会立一个教,你不出离的。 《四十二章经》里边说,佛说的法犹似蜜,中边皆甜,一样的,一个味道,中间也好,边上也好,只沾到一点味道好了,都能够出离。那就是说佛的法决定出离的。第四“恶党必能伏”,那些坏的破坏佛教的党徒,决定能够降伏他。那我们前面讲过的提婆达多,引了一批无智的新比丘到另外一个山头,拉山头了,另外山头去,另外自己要成新的佛了,把他们给破僧,结果不过夜,舍利弗去了就把他们领回来了,又和合了,必能服,决定能降伏的。这是威势的圆满。
佛的威光,就是这样子的,我们说佛才成佛的时候,他就观察,哪些要先度的,他就想那个憍陈如他们五个人,是父王派来照顾他的,跟他苦行了六年,这几个人该度他们。那晓得跑了去呢,……。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前呢,到尼连河洗了澡,受了牧女的牛奶供了之后呢,他就是吃了东西,他本来是苦行一麻一麦,吃了很多的牛奶,结果他们五个就看他不起了,说太子他是苦行退了心了,吃起东西了,吃了那么多牛奶,好的营养品吃了,那退心了,我们不睬他,随他去。他们五个人自己修,他们还在那个地方修,苦行里边修。后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就看他们几个人根机快成熟了,该度他们,他们五个人坐在那里修行呢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