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成办故”, 要成就大悲,这个资粮非常大,要大的福气、智慧,这个资粮才能够成办这个大悲,那就是佛三大阿僧祗劫修行之后产生的大悲。 我们说“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”,观世音菩萨是大悲的代表性的一个菩萨,那就是十方诸佛的大悲都体显观音菩萨身上,观音菩萨就是十方佛的悲心,大悲。这个悲心、大悲是要极大的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积集而成的。
“二、行相大,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”,一般的悲只依苦的境,救苦,不是苦的境它就不管了;这个大悲,三苦境都起它的行相,就是缘三苦境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都缘的,这个三个苦境里边,都有它的行相,它的行相大。
“三、所缘大”,就是这个颂里边的“行相境”,资粮大、行相大,境大就是所缘的境大。“谓是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”,一切的有情,三界里边所有的有情,都是它的对象,它的所缘境,无缘大悲就是一切有情都要救的,一个没有遗漏的。这个我们下边要说,悲无量只缘欲界,因为欲界有苦,上二界的都是在定中的境界,都是定生喜乐、离生喜乐、离喜妙乐,这个不需要起悲心了。但是它以三苦境作行相,所缘的境就大了,三界的有情,都在大悲的所缘的境里边。
“四、平等大”,“谓普利乐诸有情故”,一切有情都作他益利,平等心大。一般的人,就是经常听到的,要发菩提心,要利益众生,一切众生我都利益,就是这个人,我是不利益他的,这个是冤家,他对我太对不起了,我还要利益他,划不来了,那这个心就不平等。那平等心,不管你冤家、亲家都要平等的利乐,一个也不舍。这个我们要下点功夫,“我们僧团里边什么人都讲得来,就这个人我讲不来”,这个心要去掉,一个僧团里边,不到二十个人,你都要这个见不得、那个见不得的话,你一切有情怎么救呢?你说你现在出家干啥?修行成佛,度众生,你说你现在不到二十个人里边,有两个见不得的人,那你一切有情,你能度多少啊?你这个心就太小了,所以说你要度一切众生,就从度你的同修的人开始,每个人要对他起悲心,起好的心,不要起这个人见不得,“我只要一个见不得,其他我都好”,不行,一个也不行,都要可以,都要讲得来。
“五、上品大”,“更无余悲能齐此故”,最上品的悲,没有其它的悲心,能够跟它等齐、看齐的。
那么这里有五种大,所以叫大悲。
此与悲异,由八种因:一、由自性异,大悲以无痴为体,悲以无瞋为体;二、由行相异,大悲作三苦行相,悲唯作苦苦行相;三、由所缘异,大悲缘三界,悲唯缘欲界也;四、由依地异,大悲依第四禅,悲依四静虑;五、由依身异,大悲依佛身,悲依二乘身;六、由证得异,大悲离有顶证,悲离欲界证;七、由救济异,大悲救济事成,悲唯希望救济故;八、由哀愍异,大悲哀愍平等,悲哀愍不平等故。
我们说慈悲喜舍的悲无量心,跟大悲不是差不多吗?初学的人,“大悲就是悲无量心,大悲,慈悲喜舍的大悲大悲”,对不对?不对!大悲跟悲无量有差异的,八个因。
“一、由自性异,大悲以无痴为体”,智慧,我们说一切佛的功德都由智慧为导首的,般若为导首,“无痴为体”。大悲心不是单是一个女人慈悲啊,看到人家苦了,起动念头了,无痴为体,就是智慧的心。悲无量,“以无瞋为体”,它是瞋的对立面,没有瞋心,两个不一样。
“二、由行相异”,大悲的行相作三苦行相,它对三个苦都是要救度的;而悲无量,只有苦苦行相,看到哪个有苦的,要救,那么哪个在舒服得很的,享受的,不是它的对象,而大悲呢,却是一切都是它对象,苦苦、坏苦也是。你享受很舒服——坏苦,还是苦,你说我不苦也不乐——行苦,还是要救。这个悲无量只是救苦苦,所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间的病痛,生老病死,这些要救,那些住在家里很舒服,吃烟、吃鸦片,这个东西不是苦苦了,也不管了。
“三、由所缘异”,大悲缘三界的众生,悲无量只缘欲界的众生,因为欲界有苦,一般说是上二界的人都是享受的定中之乐,那有什么苦呢?不缘了。大悲,三界都有苦——行苦、苦苦、坏苦,所以行相不同,所缘也不同。
“四、由依地异”,所依的地也不一样,大悲,依第四禅的,最高的禅,定力均等当中的最高一层的第四禅,力量最大的;悲依四静虑,悲无量,四个静虑都可以做它的依地。
“五、由依身异”,那么起大悲心的人,跟修四无量心,悲心无量的人,依身也不一样,“大悲依佛身”,大悲只有佛身有。所以,我们说观音菩萨大慈大悲,观音菩萨就是佛,他是古佛化的,如果不是佛的话起不了大悲的,大悲只有佛身有。“悲依二乘身”,悲就是二乘也可以起,悲无量就是阿罗汉也可以起四无量心,所以说,悲通余身,这里说二乘身,《俱舍论》里边说通余身,通余就是说二乘,声闻、缘觉都有,当然佛也是有这些功德的了,但是真正的大悲,只有佛有,其他二乘没有的。
“六、由证得异”,怎样子证呢?不一样。“大悲离有顶证,悲离欲界证”,大悲要把有顶的烦恼都断完了,才能证到,而悲无量,只要得到四静虑,初禅也可以,离了欲界之后,就能证到悲无量,就可以修悲无量了。那么从这里我们说,修四无量也得要得禅定的,没有禅定,“我修四无量”,你修吧,你现在心里打打妄想就是完了。这个我们说修《三归依观》,有的人很谦虚,他说“我修啥个观了,就是坐在那里妄想就是了”,这个话谦虚是谦虚,也是实际话,凡夫,你没有得定,没有得定谈不上修的,修慧就是定中的慧。那就是我们说也在修,就是以这个方式,将来能得定,也叫修,实际上不是修,因为将来能达到修的境界,也就是说,你现在也在叫修。所以要谦虚一点,不要自以为了不得,“我是出家人,我该吃你的供养,我在修,我修行的”。
“七、由救济异”,它救济的视野也不一样。“大悲救济事成,悲唯希望救济故”,大悲,救济事情完成的,他要救就救,把事情圆满的。悲心,悲无量就是发个愿,希望能够救度,实际上对方得不得救,这个他就管不到了。所以说一个,事上有成效的,一个就是主观的愿望。悲无量,就是去瞋心的,对一切众生起一个悲心的话,把自己瞋心消掉干干净净,至于说人家得不得到你的救济呢,那就不一定了;而大悲,却是你对那个众生决定能救它,观音菩萨你救苦救难,只要闻名,专心念他的圣号的话,一切苦难都能救,《普门品》讲得很多。
“八、由哀愍异”,他的悲心的哀愍的程度也不一样。“大悲哀愍平等,悲哀愍不平等故”,大悲心哀愍是平等的,就是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看待,而悲是哀愍的方式不够平等。怎么叫不够平等呢?苦要救,拔苦予乐,那么没有苦的,哀愍心就起不来了。而大悲,不管你是苦苦、行苦、坏苦,都一样的要救你,所以说他的哀愍的范围也不一样的。这个是智慧的关系,所以一切东西,你有智慧,范围就扩大,智慧不够的,范围小一点,这个悲无量不能说没有智慧,就是不如大悲的智慧。大悲是成佛的智慧才能够证到的,悲无量,只要离开欲界就行了,所以他智慧也差一点,他的哀愍程度也是不一样,一个平等,一个不平等。
丁五、明佛同异
从此第五,明佛同异。论云:已辨佛德异余有情,诸佛相望法皆等不?颂曰:
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性量等 诸佛有差别
“从此第五,明佛同异”,我们说把十八不共法讲完,十力、四无畏、大悲、三念住都讲完了,那么说佛的功德有那么大,佛有很多啊,每一尊佛到底是不是一样的?
“论云:已辨佛德异余有情”,已经说了,佛的功德不共法有十八种,对于其他的有情,不管二乘独觉、声闻、缘觉,都不一样,凡夫更比不上了;那么佛与佛之间来比,是不是一样的呢?
“诸佛相望,法皆等不”,佛与佛之间他的法是不是同样的?这是不共法,跟其他的有情不共,佛与佛之间是不是相同呢?我们说无等等,无等,其他的不能跟他等,但是等,佛与佛之间是相等,这个就是功德是相等的,但是里边也有不同的,下边要说。
“颂曰:由资粮法身,利他佛相似,寿种性量等,诸佛有差别”,由资粮证到的五分法身,三大阿僧祗劫修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,证到的五分法身,利一切有情,这个佛佛相同,都一样的。但是,寿、种性、量,佛的寿命的长短,无量寿佛,寿命无量,释迦牟尼佛八十岁,不一样。种性,释迦牟尼佛是剎帝利种,有的佛是婆罗门种,不一样。量,身高大,释迦牟尼佛一丈六金身,有的佛是卢舍那身18,长得不得了,高得不得了。好象一个经上有讲起,目犍连神通第一,他跑到一个佛国里面去,他跑到那个佛国里边去,那里人大得不得了,比丘在吃饭,目犍连就跑到那个比丘的钵上边,钵的边边上在走,那个吃饭的那个比丘看到这个钵上怎么有个虫啊?他看成大概是一个虫,那就大得不得了,那个比丘那么大,那个佛的身更大。所以说佛的身量也有大小不同,就是诸佛有差别的。
释曰:谓佛三等,一、由资粮等圆满故,二、由法身等成办故,三、由利他等究竟故。约寿、种性、身量等殊,佛有差别。言寿别者,谓佛寿有长短。言种别者,谓佛有生剎帝利种,有生婆罗门种。言姓别者,谓佛有姓乔答摩,有姓迦叶婆等。言量别者,谓佛身有长丈六,有长千尺等。颂言等者,谓显佛法住久近等故。如是别者,所化有情,机宜别故。
“释曰:谓佛三等”,佛有三个是相同的,佛佛相同的,所以无等等,我们前面说,有等,有不等。三个是相等的。“一、由资粮等圆满故”,福德资粮同样的圆满了,三大阿僧祗劫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