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名遍趣行”,一切行,你造什么行,将来趣向什么果,遍趣行智力,佛都能知道,叫遍趣行智力。“若谓但缘能趣为境”,假使能趣的为境的话,那么九智为体,灭智要除掉,因为能趣不是无为法,“灭是所趣果”,所以要除掉,“非能趣行故”,能趣行有为的,那么灭是所趣,所以假使以能趣为境的,他就是九智为体。假使以所趣的缘做境界的话,十个智都可以,“十智为体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宿住死生俗者,一、第八宿住随念智力,能知过去宿住事故,二、第九宿住死生智力,能知众生死此生彼故。此二智力,缘事法故,俗智为体。

  

  “宿住死生俗”,三个智,一个是宿住随念智,知过去宿住事,过去世的事情,都能够知道。第二个是死生智力。(这个里边,宿住死生智,这个“宿住”可能是多出来的,应当是死生智力)。第九个死生智力,“能知众生死此生彼”,这是未来的事情。宿住是过去的事情,过去有什么事情,宿住随念智能知道。死生智力,这个众生将来死此生彼,这里死到那里生,这个能够看到,这不是过去的事情,不能叫宿住。

  

  “此二智力,缘事法故,俗智为体”,这两个智,缘的是一些具体的事情,是世俗智为体。

  

  

  

  

  尽六或十智者,第十漏尽智力。言漏尽者,谓涅槃择灭也。若谓但缘漏尽为境,名漏尽智力,以六智为体,除苦、集、道、他心四智,以此四智不缘灭故。若漏尽身中,所得智故,名漏尽智力,以十智为体。

  

  “尽六或十智”,漏尽智,前面讲五通没有讲漏尽通,因为阿罗汉的尽智的时候,这个漏尽智就得了,他一切烦恼没有,就是漏尽。(149A)“尽六”,漏尽智力,“言漏尽者,谓涅槃择灭也”,这是什么叫漏尽呢?涅槃择灭是漏尽,一切烦恼尽了就是择灭、涅槃。

  

  “若谓但缘漏尽为境,名漏尽智力,以六智为体”,假使单缘漏尽,择灭为境的,这个叫漏尽智力的话,六智为体。哪六智呢?世俗智、法智、类智、灭智、尽智、无生智,这六智,缘择灭的;“苦、集、道、他心四智”,这四个智不缘择灭的,不能摆进去。

  

  “若漏尽身中所得智故,名漏尽智”,这两种了,一种漏尽智是缘漏尽为境的叫漏尽智,那么六智为体;假使漏尽身中所得的智,就是漏尽身就是阿罗汉,漏尽阿罗汉,他所有的智,那就漏尽智的话,十智为体,那就是十个智都有了。

  

  这十个力以哪些智为体的,讲完了。那么依什么地来得到这十个力的?

  

  

  

  

  宿住死生智,依静虑余通者,宿住、死生二力,依四静虑起。所余八智,通依十一地起,谓欲界、四禅、未至、中间,并四无色也。赡部男佛身者,此之十力,依赡部洲男子佛身。

  

  宿住随念智力、死生智力,这两个力依四静虑的,一定要靠四根本定。“所余八智,通依十一地起”,其他的八个智,十一个地都可以起,那就包括欲界,欲界、四禅、未至、中间、四个无色都可以起。

  

  “赡部男佛身”,那么依什么身可以起十力呢?“此之十力,依赡部洲男子佛身”,佛必定在南赡部洲成佛的,金刚座就在印度那个地方,那么佛决定是男身,三十二相,不是女相,所以说依赡部洲的男子的佛的身,一个一个要求高了,以赡部洲的人,赡部洲的女人不要,男身,男身很多,要佛,就是一个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境无碍故者,释力义也。智于境中,知无碍故,名之为力。由此十力,唯依佛身,唯佛永断诸惑习气,于一切境,随欲能知。余圣不然,故不名力。

  

  “于境无碍故”,什么叫力?于境无碍。“智于境中,知无碍故”,智慧,在所缘的境里边能够彻底知道,一点没有障碍叫力。“由此十力,唯依佛身”,既然这个力那么厉害,只有佛的身才有。“谓佛永断诸惑习气”,只有佛永远断了一切惑(诸冥)、习气(一切种冥),这个又回到前面去了,都是有联系的。“于一切境,随欲能知”,一切境,他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。“余圣不然”,“余圣”,其他的圣者,“不然”,不一定,不可能了,“故不名力”,所以这个力只有佛才有,其余圣者不能叫力。前面在《界品》一开始“诸一切种诸冥灭”的时候,就讲到阿罗汉不识赤盐,在八万四千劫以前,有一种盐是红的,人家,后来的人发现这个东西就去问阿罗汉这是什么,他入定八万四千劫看完了,看不出这个东西,再八万四千劫以前的事情,他没有办法了,他问佛,佛一看,赤盐,马上就告诉你。那就是佛的力量是无边的,一切境都没有障碍的,智慧通达一切无碍,那么这是十力的意思。

  

  好,今天讲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128讲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有人提一个问题,在二十六卷的最后第二个颂。“诸道依得此,修此地有漏”,这是有漏的,下边是无漏的,“为离得起此”,就是指这个。无漏有三类,一是离此,二是得此,三是起此。他这个问题,就是无漏、有漏的差别,前面是有漏的,这里是讲无漏的。无漏道,我们说无漏道不是三界所系的,就是活的,就是不被三界所系缚的,那么他得了本地,下面一些地的无漏道也能修,但上地的还没有得到就不能修,劣的不能修胜的,胜的能修劣的,所以他本身的这一道得到之后,下地是能修,这是无漏道的原因。那么这里边就是三个东西,“离此”,离此地,假使我们说无漏道离一个地的染,他不一定是有漏道一样死板板的,初禅的未到地定离欲界的染,二禅的未到定,二禅离初禅的染,不一定那么死;他随便依哪个定离一个地的染,假使说依初定来修,离二定的染也可以的,依初定起无漏道,把二定的烦恼去掉、断掉,这个时候,得第二定的无漏道,跟他下边的,因为得了上边,可以修下边的了。

  

  “得此”,得哪一个定,那么随便你依哪一个地来修得那个定,假使得二禅,得了二禅之后,这个二禅跟他下边的初禅那些无漏的道都能修。

  

  “起此”,起此就是说依哪一个定起无漏道,假使以二禅起无漏道,那么二禅跟他下地的无漏的善法都能修。

  

  反正三个样子,都是有一点点差别。我们再说一下。“离此”,离这一个地的染污的时候,他就是说依那一个定起无漏道,离这个地的染污。举个例,以初禅的定来离第二禅的染污,那么这个时候,第二禅的跟他下面的无漏法都能够修。“得此”,那么得此也好说,得了这个定之后,那么他这个定,假使得了二禅之后,那么他跟他下边的那些无漏法都能修。那么“起此”,你随便依哪个地的定来修无漏道,那么这一个地的定跟他下边的无漏未来的得修都能够起来。言无漏道,就是自地的跟下地的,他不系的都能起,上地的还没得到的,当然不能起了。大概就是这样子,看起来是有点儿麻烦,你把它仔细分析一下,三个三个不同的样子就行了。

  

  十力里边有几个好懂,有些我想今天补充一下,因为昨天忙着把十力念完,所以有些没有仔细说。十力里边,第三个,静虑、解脱、等持、等至智力,这个就是说佛自己对一切的静虑、一切的解脱、一切等持、一切等至,里边的杂染跟清净如何安立,一切都如实地知道,反正对定中的事情完全知道的,就是第三个智。那么其中还有一个第五个智,叫种种胜解智力,胜解就是意乐,我们的心里欢喜什么,这个就是胜解。佛他的功德,一切有情他心里喜欢什么,各式各样的差别,都无挂碍能够知道,一切都能知道。第六种,种种界智力,种种界就是说,一切有情无始以来的他的习气、随眠、志性、种性等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,都能知道,不是一种,所以说种种的界。这个就是指的根性。其他几个好懂。

  

  昨天我们补充了个表,恐怕你们抄好了吧?就是根据《大毗婆沙》里边,把四念住给它配一下,我们还是念一道,这个书上没有讲,因为这个四念住,前面跟见修道的时候都配的,现在我们把这个十力也配一下。十力里边,种种胜解智力、宿住随念智力,这是法念住,这是心里边的事情。死生智力,那是知道死此生彼,那是身念住,色法里边的事情。漏尽智力,漏尽的智力有两种说法:一种缘漏尽的境的那个智,那么是法念住,因为漏尽是择灭,属于法里边;假使说缘这个漏尽的那个人身体的那个智,依了漏尽身,他产生的智,前面讲过的,两种了,那就属于四个念住都有了。漏尽身中的所有的智,这是第二种。他们书上有的,缘漏尽为境,那是只有法念住,假使说漏尽身上他所有的智,那么这是身上的东西,这个身受心法都有,那就是四念住都有的。这是四个特殊的,其余六个力,四个念住都有。那么下边四无畏、大悲、三念住也是配这个四念住,我们还没有讲,那些到讲了之后再说。

  

  力,心力讲完了。力有两种:佛的心的力,智慧的力;一种是身的力,那是真正的气力的力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二、明佛身力

  

  从此第二,明身力。论云:如是诸佛遍于所知,心力无边,云何身力?颂曰:

  

   身那罗延力  或节节皆然  象等七十增  此触处为性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身力。论云:如是诸佛遍于所知,心力无边,云何身力?”前面讲过,佛对他所知的境,所有的境,他的心力全部能知道,无边能够达到、通达无碍,那么这个是心的智慧的力量讲, 过了,那么佛的身体的力量到底怎么样?我们说世间上看到有些很聪明的人非常之瘦,没有气力的,风一吹就倒的,特别以前秀才都是很单薄的。那么佛智力那么大,他的身力怎么样呢?

  

  “颂曰:身那罗延力,或节节皆然,象等七十增,此触处为性”,那么他就讲佛的身体力量该是怎么大。身呢,他说“身那罗延力”,佛的身跟那罗延神那么大的力量,或者是说,每一个骨节都有那么大的力量,那就是加起来力量更大了。那罗延神的力量是多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