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諸智”,在講見道的時候,開端就說八忍八智,後來說八正道的時候,又說正智、正見,八正道有正見,無學十支有正智,那麼這個裏邊就是忍智見,裏邊有叁個名相,他下面提的問題是:“爲有忍非智耶?爲有智非見耶?”是不是起忍作用的不是智?它不屬于智的。有沒有智的是不屬于見的?就問這個問題。實際上也就是忍、智、見的差別在哪裏。差別知道之後,然後可以說,哪些包括哪個,哪些不包括哪些。

  

  “頌曰:聖慧忍非智”,聖慧——無漏慧,無漏慧裏邊,忍不是智。“盡無生非見”,在智裏邊,盡智、無生智不屬于見的。“余二”,其它的都有,也是見,也是智。忍決定不是智,這個第一個就說明了。“有漏慧,皆智六見性”,有漏的慧,都屬于智的範圍,因爲有漏的慧,無始以來都是有漏裏邊,沒有一個東西是第一次見到的,無始以來,我們都看了不曉得多少次了,都屬于智的範圍;而見道的時候,無始以來是創見,從來沒有見過無漏的,沒有無漏的智慧。這時無漏的智慧能夠把四谛的道理真正看清楚,這是第一次看清楚,所以說是忍,忍是第一次見,重複的見都叫智。那麼智裏邊也有見,推度性的叫見;那麼只有兩個智,盡智、無生智,它沒有推度性,所以這兩個是不屬于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兩句,及第叁句,余二兩字,明無漏慧;有漏已下,明有漏慧也。聖慧忍非智者,聖慧忍,謂見道中八忍也。忍非智性,決斷名智,忍起之時,與疑得俱,未成決斷,故不名智。盡無生非見者,盡無生智,不名爲見。推度名見,此之二智,已息求心,非推度故,故不名見。

  

  “釋曰:初兩句,及第叁句余二”,第叁句開頭兩個字,這是說的無漏慧;有漏,下邊一句半說是有漏慧,那麼就是說把它的體,有漏的、無漏的分兩段來說。見、忍、智都是慧的別名,總的體是慧,那麼慧裏邊,分有漏的,分無漏的。

  

  先說無漏的,“聖慧忍非智”,聖慧就是無漏的慧,這個裏邊的忍,在無漏的慧裏邊那個忍,它不是智,那就是說,見道的時候八忍八智那個八忍。“忍非智性”,忍不屬于智的特性。那麼智是什麼特性呢?“決斷名智”,能夠起決斷性叫智慧。“忍起之時,與疑得俱,未成決斷,故不名智”,忍開始起來時候,忍是無間道,無間道跟那個煩惱的疑還在那裏搏鬥,疑的得還沒有消除,但是它力量衰退了,不能再生起下面的煩惱。那麼這個時候,疑得既然還在,決斷的功能是沒有的,所以說不叫智。第一個智是決斷的,忍跟疑得兩個還在一起,既然疑得還在,它決斷能力是沒有,所以說不叫智。另外一個意思,重複的見也叫智,而忍呢,見四谛的時候,是創見,開始見,第一次見,這個也不叫智。所以說這兩個意思一貫的,因爲重複見,才能決斷,開始見不敢決斷。開始見,初次認識,我們對一人知道他是好的、壞的,決定要時間長一點的考驗才知道,第一次一見面,你說他是好人、壞人,這個不敢說的。忍是初次見到四谛道理,決斷的作用是沒有的。那麼這是講忍跟智的差別,忍決定不是智,因爲智是決斷的,忍是初見,有疑得還在,沒有決斷的功能,所以不叫智。忍決定不能叫智,這是無漏慧來說的。

  

  那麼在無漏慧裏邊,盡智、無生智,有兩個智,它們不屬于見性的,“盡無生智,不名爲見”。什麼叫見?有推度的功能叫見,我們前面在根品裏邊,“眼法界一分,八種說名見”,這是見,推度性或者眼睛是觀照性的叫見。那麼這個盡智、無生智,它沒有推度性。爲什麼沒有推度性?“此之二智,已息求心,非推度故,故不名見”,他已經成了無學,再也沒有什麼追求,盡智──煩惱斷完,無生智──不需要再斷,“我生已盡,煩惱已斷,梵行已立”,再不受後有,沒有追求心了。所以說這兩個智特殊的,是沒有推度性的,決斷是有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余二者,謂余無漏慧,皆通智、見二性,已斷疑故,推度性故。有漏慧,皆智六見性者,謂有漏慧,皆智性攝,于中唯六,亦是見性,謂身見等五,及世間正見。如上聖慧,及有漏慧,皆擇法故,並慧性攝。

  

  “余二”,其余的無漏慧,它有智——決斷的功能,也有見——推度的功能,所以說余二——其余的無漏慧,都有智跟見的功能。爲什麼有智?“已斷疑故”,把忍起了之後,疑除掉之後,這個智決定有斷疑的作用,有決斷的作用;“推度性故”,它本身是慧,有推度功能的,所以也能叫智,也能叫見,這是無漏的慧講完了。

  

  有漏的慧都叫智,其中有六個有推度性,見性。“謂有漏慧,皆智性攝”,有漏的慧,它都屬于智的。爲什麼呢?無始以來,我們所有的一切境界,沒有一個沒有見到過的,都是經常看到,數數見到,所以這個都叫智。其中有六種也是推度性的,那麼哪六種呢?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邪見、戒禁取,這五種有推度性的,還有世間正見,五個是邪的,一個是正的,那麼這都屬于見,都有推度功能。

  

  “如上聖慧及有漏慧皆擇法故,並慧性攝”,那麼上面的聖慧(無漏慧)也好,有漏慧也好,它本身都能夠決擇法的。什麼擇法呢?就是選了,這是有漏的,這是無漏的,決擇的功能都有的,都是慧心所,都屬于慧。再說得直率一點,它都是慧心所的功能。慧心所,本身是決擇爲性,這是前面講過的,那麼慧心所裏邊,有某一些有推度性叫見,慧心所裏邊,有些決斷性的叫智,慧性心所裏邊有些第一次見到四谛,跟疑得還沒有斷完的,這個時候的叫忍,這是無漏慧;根據它的功能的不同,就立了忍、智、見叁個名字,總的來說都是慧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、明十智相殊

  

  丙一、明漸增至十

  

  丁一、明二智叁智

  

  從此第二,明十智相殊。就中四:一、明漸增至十,二、明盡無生別,叁、明建立爲十,四、明法類智別治。就明漸增中叁:一、明二智叁智,二、明叁增至九,叁、明九增至十。且初明二智叁智者,論雲:智有幾種?相別雲何?頌曰:

  

  智十總有二  有漏無漏別  有漏稱世俗  無漏名法類

  

  世俗遍爲境  法智及類智  如次欲上界  苦等谛爲境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十智相殊”,把無漏、有漏智講了之後,裏邊就要打開。總的來說,智有十種,那麼裏邊慢慢加,先說兩個智——有漏、無漏,然後再加、加,加到十個。講十智裏邊分好幾科。“一、明漸增至十”,一個一個加上到十。那麼十智裏邊,盡智、無生智,特殊的兩種,它們兩個的差別在哪裏?都是無學的智,成了無學的時候産生的智,它們的差別在哪裏?爲什麼一個叫盡智,一個叫無生智?“明建立爲十”,十智的建立。法智、類智別治,法智跟類智它們對治的各別的不同的,講一下。

  

  “就明漸增中叁:一、明二智叁智”,先說是兩智,再說是叁智,再說是叁加到九,九又加到十。這個跟講隨眠品一樣的,根本的隨眠先說六個,後說七個,再說十個,再說九十八個,一個一個加,這裏也一樣。

  

  “且初明二智叁智者,論雲:智有幾種?相別雲何?”簡單地說智有幾種?它的差別相是怎麼樣的?

  

  “頌曰:智十總有二”,這是總地問智有幾種,智,總的來說有十種,但是約其主要來說,十個智裏邊可以總括地說,分兩類。“有漏無漏別”,就是總的說是有漏智、無漏智,是兩種,兩種裏邊又可以打開是十種。“有漏稱世俗”,有漏的智稱世俗智,“無漏名法類”,無漏智兩種,是欲界的,法智,是上二界的,類智。“世俗遍爲境”,世俗智所緣的境,一切都緣,世俗智緣境很寬。

  

  “法智及類智,如次欲上界,苦等谛爲境”,那麼法智跟類智的所緣境,挨著次第,一個是緣欲界的,一個是緣上界——色、無色界的。色無色界、欲界什麼東西呢?“苦等谛爲境”,苦集滅道,四個谛是它的境界。那就是說,法智是緣欲界的四谛,類智緣上界的四谛。這是把兩個智,有漏、無漏分成叁個,有漏是叫世俗智,無漏的打開來,法智、類智,兩個智變叁個智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智十總有二,有漏無漏別者,一、世俗智,二、法智,叁、類智,四、苦智,五、集智,六、滅智,七、道智,八、他心智,九、盡智,十、無生智。如是十智,總爲二種:一、有漏智,二、無漏智。有漏稱世俗者,前有漏智,名爲世俗,多緣瓶等世俗境故。無漏名法類者,前無漏智,分爲二種,謂法智、類智也。世俗遍爲境者,謂世俗智,遍緣一切有爲、無爲之法,爲所緣境。後叁句者,明法、類智境也。若法智,緣欲界苦等四谛爲境;若類智,緣上界四谛爲境。

  

  “釋曰:智十總有二,有漏無漏別者”,那麼智有十個,先把名相——十個智的名字告訴你。世俗智、法智、類智、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,一共十個智,我們講的十智,就是這十個智。那麼這十個智總括起來分兩大類,一種是有漏智,一種是無漏智。那麼就是二智,二智就是有漏智、無漏智。

  

  兩個變叁個,“有漏稱世俗”,有漏智就是世俗智,那是很簡單。“前有漏智,名爲世俗,多緣瓶等世俗境故”,有漏智都緣世俗的瓶啊、水啊,那些世俗境,緣世俗的境界的叫有漏智,叫世俗智。爲什麼叫世俗智呢?緣世俗境,緣世俗境的智,叫世俗智。那麼無漏智就不一樣了,它分兩種:一種是法智,一種是類智。“前無漏智,分爲二種”,前面所說的有漏智講完了,是世俗智,那麼所說的無漏智,也可以分兩種:一種是法智,一種是類智。這個我們都學過的,所以在後面講得快,也不是說馬虎,這是都講過了的,都學過的東西,你不需要多講的,法智、類智都見過面的。那麼法智、類智嘛,就是兩個了,無漏智兩個,有漏智一個——世俗智,不是成了叁智了嗎?所以說,先說兩個智,後來就化成叁個智,叁智又加到九個,九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