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又加到十個,一點點加。

  

  那麼叁智說完了。這個叁智緣什麼境?前有漏智,緣瓶等世俗境,有漏智緣世俗境的。“世俗遍爲境”,“謂世緣智,遍緣一切有爲、無爲之法,爲所緣境”,世俗智緣的境是很寬,一切有爲法、無爲法都可以緣。我們現在的智就是世俗智,那麼我們在想,我要觀有爲法,什麼都可以觀,無爲法,擇滅、非擇滅,我們也可以觀,那麼一切法都是它所緣境,但是觀的不正確,就是這一點。“後叁句者,明法、類智境”,那麼法智,類智緣什麼境呢?“若法智緣欲界苦等四谛爲境,若類智緣上界四谛爲境”,這個前面講了好幾道了,不需要解釋了,法智緣欲界的四谛,類智緣上二界的四谛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、明叁增至九

  

  從此第二,明叁增至九。論雲:即于如是叁種智中,頌曰:

  

  法類由境別  立苦等四名  皆通盡無生  初唯苦集類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叁增至九”,這是二到叁,那麼叁要加到九。“論雲:即于如是叁種智中,頌曰:法類由境別,立苦等四名,皆通盡無生,初唯苦集類”,法智、類智裏邊,它緣的境,緣苦、集、滅、道,那麼它既然境不一樣,緣苦的就苦智,緣集的集智,又立苦集滅道四個智。這四個智,它通盡智、無生智,它都是通的,盡智、無生智,它們包括這些智的。那麼在開始的時候,盡智、無生智一開頭的時候,緣的是苦集類,緣苦集的,下邊說爲什麼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兩句者,謂明法智、類智,緣四谛境,有差別故,分爲苦、集、滅、道四智也。皆通盡無生者,此上六智,至無學身,非見性者,名爲盡無生。故此二智,以六智爲體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初兩句,謂明法智、類智緣四谛境,有差別故,分爲苦、集、滅、道四智也”,因爲法智、類智它緣的境有差別,那麼又安了四個名字,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,又分了四個。“皆通盡無生者,此上六智”,法智、類智,苦集滅道四智,都是通盡智、無生智的;這六個智到無學的時候,它不屬于見性的,就改個名字叫盡智、無生智。它的體就是這個,它把見性除掉,沒有推度性,但是還是這六個東西。“此二智以六智爲體也”,盡智、無生智的體就是這六個智,法智、類智、苦集滅道四智,一共六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初唯苦集類者,盡無生智,初起之時,唯苦集類,以緣有頂苦集二谛,作六行相,觀有頂蘊,爲境界故。初起之時,唯苦集類,後起時,方能遍緣四谛,故通六智。

  

  “初唯苦集類者”,盡智無生智,它初起的時候,只是緣苦集類。“以緣有頂苦、集二谛,作六行相,觀有頂蘊爲境界故,初起之時,唯苦集類”,因爲它開始的時候,苦集滅道,盡智、無生智一開始的時候,它是在斷有頂的第九品惑,第九品惑是苦集,那麼它緣的境是緣苦集,以緣有頂苦集二谛作六行相的,觀有頂蘊爲境界故,所以緣的是苦集類。“初起之時,唯苦集類”,後來,“方能遍緣四谛,故通六智”,開始的時候,只緣苦集類。類,類智,因爲是觀上二界的,它是類智,有頂是上界,所以只是苦集類叁個;但是後來,它能四個谛都能緣了,所以說有六個智。本來是叁個,再加一個,滅谛、道谛、還有法智,叁界的苦集滅道都能緣,所以說通六智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何緣初位,唯緣有頂苦集爲境?答:有頂苦集,從無始來未能全斷,今時初斷,故先緣彼,自生慶喜。

  

  “問:何緣初位,唯緣有頂苦集爲境?”爲什麼開始時候,一定要緣有頂的苦集的境呢?不能緣其它呢?

  

  “答:有頂苦集,從無始來未能全斷,今時初斷,故先緣彼,自生慶喜”,這個有頂的第九品的惑,不要說第九品,第一品也好,他從來沒有斷過,如果斷掉了就出叁界了。凡夫是沒有辦法斷的,以有漏道斷是欣上厭下,有頂上面沒有了,不能欣了,那麼厭也厭不起來,所以說那麼有頂是不能出離的。只有無漏道才能斷有頂的惑,所以說無始以來,從來沒有斷完過。前面的雖然是斷掉了,就是在金剛喻定之前,前八品斷掉,但是最後一品還沒有斷。所以說這個時候,盡智無生智,金剛喻定之後的那個智生出來之後,把這個開始斷完,所以心裏很高興,就是緣那個境,從來沒有把你斷掉過,現在把你斷掉了,所以說,開始的時候,緣苦集。那麼既然緣有頂的苦集,當然類智在裏邊;過了這個時候,以後的時間,它的範圍就寬一些,滅谛、道谛、法智都可以緣,那麼這個時候,整個六個智是它的體。(後邊要講),他緣四谛,本來四谛有十六行相,他只有十四個行相,他緣苦集的時候,空、無我兩個行相,他是不作這個行相的,因爲他因上沒有空、無我的行相,所以說他出了定之後,他就會有這個感覺或者自己說,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煩惱永斷,不受後有。如果說你在觀裏邊,已經有空、無我,那麼“我生已盡”這個話就不會說了,所以說這個盡智無生智,在緣四谛的時候,最後苦谛的後面,空跟無我的行相是不起的,所以四谛只緣十四個行相,這後邊要講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叁、明九增至十

  

  從此第叁,明九增至十。論雲:于前所說九種智中,頌曰:

  

  法類道世俗  有成他心智  于勝地根位  去來世不知

  

  法類不相知  聲聞麟喻佛  如次知見道  二叁念一切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九增至十”,從叁個加到九個,本來是叁個,加上苦集滅道,變了七個,七個之後,再加盡智、無生智,九個。那麼九個再加一個,十個就完整了。“從此第叁,從九增至十,論雲:于前所說九種智中”,就在前面所說九智裏邊,還有名堂。“頌曰:法類道世俗,有成他心智”,法智、類智、道智、世俗智,這四個智,有可以成爲他心智的,就這四個智可以成他心智。這個他心智,“于勝地根位,去來世不知”,這個他心智的功能,“勝地”,對上面的地它不能知道;勝的根,這個根是利根,鈍根不能知道利根;“位”,地位殊勝的,初果不能知二果,這些。“去來世不知”,知道的他心只是現在的心,過去的心不能知道,未來的心也知不了。“法類不相知”,假如起的法智,不能知類智心,起的類智不能知法智的心。

  

  “聲聞麟喻佛,如次知見道,二叁念一切”,那麼這是說,他心智假使你觀察一個人在見道的時候,你觀察他,用他心智來觀察,聲聞來觀察,這十五剎那只能見到兩剎那,緣覺只能見叁剎那,那麼佛十五剎那一切都能見,清清楚楚,那就是說他們的功德有大小了。所以觀察見道的人這十五剎那,有的見二剎那,有的見叁剎那,有的是全部能見,這是他心智的功能的比較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法類道世俗,有成他心智者,謂法智、類智、道智、世俗智,此之四智,成他心智。若知他無漏心,以法、類、道他心智知也;若知他有漏心,以世俗他心智知,故由四智,成他心智。

  

  “法類道世俗,有成他心智者,謂法智、類智、道智、世俗智”,這個四智“有成他心智”,並不是說全部都是他心智,它其中有的可以練成他心智的。“若知他無漏心”,那麼假使要知他的無漏的心,假使對方心是無漏的心,“以法、類、道他心智知也”,那麼以法智、類智、道智練成的那個的他心智去觀察他。假使對方是有漏的心,就是以世俗智來知道它。所以說這個他心智裏邊,有兩個成份,一種是有漏的,一種是無漏的。這就是看對方的心是無漏的,用無漏的那些去觀,假使對方心是有漏的,用有漏的世俗智來觀。以世俗他心智知,這個是有漏心。“故由四智,成他心智”,所以說他心智有四個智所成的。

  

  這是他心智體,是四個智合成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勝地根位,去來世不知者,明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,不知于勝地、勝根、勝位,及去來心,皆不能知。不知勝地者,謂下地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。不知勝根者,謂信解時解脫鈍根他心智,不知見至不時解脫心。不知勝位者,謂不還聲聞、無學、獨覺、大覺他心智,前前不知後後者心。不知去來心者,謂唯現在他心心所,爲境界故。

  

  那麼它的功能,“于勝地根位,去來世不知”,他心智不是一切都能知的,有些情況,它不能知的。什麼呢?勝地、勝根、勝位,還有過去世,未來世,這是他心智不能知的。“明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,不知于勝地、勝根、勝位,及去來心”,它哪些不能知呢?勝地、勝根、勝位、去來心,皆不能知。那麼下邊要說,什麼叫勝地,什麼叫勝根,什麼叫勝位。

  

  “不知勝地者,謂下地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”,上地的心,由下地的他心智知不了,因爲上地的心殊勝,下地的心比較粗,粗的不能知細的,所以說下地的他心智,見不了上地的心。

  

  “不知勝根者,謂信解、時解脫鈍根他心智,不知見至、不時解脫心”,鈍根的信解,或者時解脫阿羅漢的,信解是修道,時解脫,是無學道,就是修道的,或者無學道的鈍根阿羅漢,他的他心智,不能知道利根的,見至或者不時解脫的心,就是鈍根的信解不能知見至的心,時解脫他心智不能知不時解脫的心。這是根鈍的不能見利的。

  

  “不知勝位者,謂不還聲聞、無學、獨覺、大覺他心智,前前不知後後者心”,根據他的位不同,低的不能見高的。他這裏舉了幾個,不還的聲聞(就是第叁果)不能見無學的心,無學的他心智不能見獨覺的他心智,獨覺的他心智又不能知佛的心,所以說,只要是後的、地位越殊勝的,前面的就不能知他,反過來,後邊的就能知前頭的,這是沒有話說。“不知後後心”,就是說不還聲聞、無學、獨覺、大覺的他心智,前面的不能知後頭的。

  

  “不知去來心者,謂唯現在他心、心所,爲境界故”,過去的心,昨天的心,他心智知不了的,未來的心,明天要起的心,這個他心智也知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