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又加到十个,一点点加。
那么三智说完了。这个三智缘什么境?前有漏智,缘瓶等世俗境,有漏智缘世俗境的。“世俗遍为境”,“谓世缘智,遍缘一切有为、无为之法,为所缘境”,世俗智缘的境是很宽,一切有为法、无为法都可以缘。我们现在的智就是世俗智,那么我们在想,我要观有为法,什么都可以观,无为法,择灭、非择灭,我们也可以观,那么一切法都是它所缘境,但是观的不正确,就是这一点。“后三句者,明法、类智境”,那么法智,类智缘什么境呢?“若法智缘欲界苦等四谛为境,若类智缘上界四谛为境”,这个前面讲了好几道了,不需要解释了,法智缘欲界的四谛,类智缘上二界的四谛。
丁二、明三增至九
从此第二,明三增至九。论云:即于如是三种智中,颂曰:
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
“从此第二,明三增至九”,这是二到三,那么三要加到九。“论云:即于如是三种智中,颂曰:法类由境别,立苦等四名,皆通尽无生,初唯苦集类”,法智、类智里边,它缘的境,缘苦、集、灭、道,那么它既然境不一样,缘苦的就苦智,缘集的集智,又立苦集灭道四个智。这四个智,它通尽智、无生智,它都是通的,尽智、无生智,它们包括这些智的。那么在开始的时候,尽智、无生智一开头的时候,缘的是苦集类,缘苦集的,下边说为什么。
释曰:初两句者,谓明法智、类智,缘四谛境,有差别故,分为苦、集、灭、道四智也。皆通尽无生者,此上六智,至无学身,非见性者,名为尽无生。故此二智,以六智为体也。
“释曰:初两句,谓明法智、类智缘四谛境,有差别故,分为苦、集、灭、道四智也”,因为法智、类智它缘的境有差别,那么又安了四个名字,苦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,又分了四个。“皆通尽无生者,此上六智”,法智、类智,苦集灭道四智,都是通尽智、无生智的;这六个智到无学的时候,它不属于见性的,就改个名字叫尽智、无生智。它的体就是这个,它把见性除掉,没有推度性,但是还是这六个东西。“此二智以六智为体也”,尽智、无生智的体就是这六个智,法智、类智、苦集灭道四智,一共六个。
初唯苦集类者,尽无生智,初起之时,唯苦集类,以缘有顶苦集二谛,作六行相,观有顶蕴,为境界故。初起之时,唯苦集类,后起时,方能遍缘四谛,故通六智。
“初唯苦集类者”,尽智无生智,它初起的时候,只是缘苦集类。“以缘有顶苦、集二谛,作六行相,观有顶蕴为境界故,初起之时,唯苦集类”,因为它开始的时候,苦集灭道,尽智、无生智一开始的时候,它是在断有顶的第九品惑,第九品惑是苦集,那么它缘的境是缘苦集,以缘有顶苦集二谛作六行相的,观有顶蕴为境界故,所以缘的是苦集类。“初起之时,唯苦集类”,后来,“方能遍缘四谛,故通六智”,开始的时候,只缘苦集类。类,类智,因为是观上二界的,它是类智,有顶是上界,所以只是苦集类三个;但是后来,它能四个谛都能缘了,所以说有六个智。本来是三个,再加一个,灭谛、道谛、还有法智,三界的苦集灭道都能缘,所以说通六智。
问:何缘初位,唯缘有顶苦集为境?答:有顶苦集,从无始来未能全断,今时初断,故先缘彼,自生庆喜。
“问:何缘初位,唯缘有顶苦集为境?”为什么开始时候,一定要缘有顶的苦集的境呢?不能缘其它呢?
“答:有顶苦集,从无始来未能全断,今时初断,故先缘彼,自生庆喜”,这个有顶的第九品的惑,不要说第九品,第一品也好,他从来没有断过,如果断掉了就出三界了。凡夫是没有办法断的,以有漏道断是欣上厌下,有顶上面没有了,不能欣了,那么厌也厌不起来,所以说那么有顶是不能出离的。只有无漏道才能断有顶的惑,所以说无始以来,从来没有断完过。前面的虽然是断掉了,就是在金刚喻定之前,前八品断掉,但是最后一品还没有断。所以说这个时候,尽智无生智,金刚喻定之后的那个智生出来之后,把这个开始断完,所以心里很高兴,就是缘那个境,从来没有把你断掉过,现在把你断掉了,所以说,开始的时候,缘苦集。那么既然缘有顶的苦集,当然类智在里边;过了这个时候,以后的时间,它的范围就宽一些,灭谛、道谛、法智都可以缘,那么这个时候,整个六个智是它的体。(后边要讲),他缘四谛,本来四谛有十六行相,他只有十四个行相,他缘苦集的时候,空、无我两个行相,他是不作这个行相的,因为他因上没有空、无我的行相,所以说他出了定之后,他就会有这个感觉或者自己说,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烦恼永断,不受后有。如果说你在观里边,已经有空、无我,那么“我生已尽”这个话就不会说了,所以说这个尽智无生智,在缘四谛的时候,最后苦谛的后面,空跟无我的行相是不起的,所以四谛只缘十四个行相,这后边要讲的。
丁三、明九增至十
从此第三,明九增至十。论云:于前所说九种智中,颂曰:
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
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
“从此第三,明九增至十”,从三个加到九个,本来是三个,加上苦集灭道,变了七个,七个之后,再加尽智、无生智,九个。那么九个再加一个,十个就完整了。“从此第三,从九增至十,论云:于前所说九种智中”,就在前面所说九智里边,还有名堂。“颂曰:法类道世俗,有成他心智”,法智、类智、道智、世俗智,这四个智,有可以成为他心智的,就这四个智可以成他心智。这个他心智,“于胜地根位,去来世不知”,这个他心智的功能,“胜地”,对上面的地它不能知道;胜的根,这个根是利根,钝根不能知道利根;“位”,地位殊胜的,初果不能知二果,这些。“去来世不知”,知道的他心只是现在的心,过去的心不能知道,未来的心也知不了。“法类不相知”,假如起的法智,不能知类智心,起的类智不能知法智的心。
“声闻麟喻佛,如次知见道,二三念一切”,那么这是说,他心智假使你观察一个人在见道的时候,你观察他,用他心智来观察,声闻来观察,这十五剎那只能见到两剎那,缘觉只能见三剎那,那么佛十五剎那一切都能见,清清楚楚,那就是说他们的功德有大小了。所以观察见道的人这十五剎那,有的见二剎那,有的见三剎那,有的是全部能见,这是他心智的功能的比较。
释曰:法类道世俗,有成他心智者,谓法智、类智、道智、世俗智,此之四智,成他心智。若知他无漏心,以法、类、道他心智知也;若知他有漏心,以世俗他心智知,故由四智,成他心智。
“法类道世俗,有成他心智者,谓法智、类智、道智、世俗智”,这个四智“有成他心智”,并不是说全部都是他心智,它其中有的可以练成他心智的。“若知他无漏心”,那么假使要知他的无漏的心,假使对方心是无漏的心,“以法、类、道他心智知也”,那么以法智、类智、道智练成的那个的他心智去观察他。假使对方是有漏的心,就是以世俗智来知道它。所以说这个他心智里边,有两个成份,一种是有漏的,一种是无漏的。这就是看对方的心是无漏的,用无漏的那些去观,假使对方心是有漏的,用有漏的世俗智来观。以世俗他心智知,这个是有漏心。“故由四智,成他心智”,所以说他心智有四个智所成的。
这是他心智体,是四个智合成的。
于胜地根位,去来世不知者,明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,不知于胜地、胜根、胜位,及去来心,皆不能知。不知胜地者,谓下地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。不知胜根者,谓信解时解脱钝根他心智,不知见至不时解脱心。不知胜位者,谓不还声闻、无学、独觉、大觉他心智,前前不知后后者心。不知去来心者,谓唯现在他心心所,为境界故。
那么它的功能,“于胜地根位,去来世不知”,他心智不是一切都能知的,有些情况,它不能知的。什么呢?胜地、胜根、胜位,还有过去世,未来世,这是他心智不能知的。“明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,不知于胜地、胜根、胜位,及去来心”,它哪些不能知呢?胜地、胜根、胜位、去来心,皆不能知。那么下边要说,什么叫胜地,什么叫胜根,什么叫胜位。
“不知胜地者,谓下地他心智,不知上地心也”,上地的心,由下地的他心智知不了,因为上地的心殊胜,下地的心比较粗,粗的不能知细的,所以说下地的他心智,见不了上地的心。
“不知胜根者,谓信解、时解脱钝根他心智,不知见至、不时解脱心”,钝根的信解,或者时解脱阿罗汉的,信解是修道,时解脱,是无学道,就是修道的,或者无学道的钝根阿罗汉,他的他心智,不能知道利根的,见至或者不时解脱的心,就是钝根的信解不能知见至的心,时解脱他心智不能知不时解脱的心。这是根钝的不能见利的。
“不知胜位者,谓不还声闻、无学、独觉、大觉他心智,前前不知后后者心”,根据他的位不同,低的不能见高的。他这里举了几个,不还的声闻(就是第三果)不能见无学的心,无学的他心智不能见独觉的他心智,独觉的他心智又不能知佛的心,所以说,只要是后的、地位越殊胜的,前面的就不能知他,反过来,后边的就能知前头的,这是没有话说。“不知后后心”,就是说不还声闻、无学、独觉、大觉的他心智,前面的不能知后头的。
“不知去来心者,谓唯现在他心、心所,为境界故”,过去的心,昨天的心,他心智知不了的,未来的心,明天要起的心,这个他心智也知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