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诸智”,在讲见道的时候,开端就说八忍八智,后来说八正道的时候,又说正智、正见,八正道有正见,无学十支有正智,那么这个里边就是忍智见,里边有三个名相,他下面提的问题是:“为有忍非智耶?为有智非见耶?”是不是起忍作用的不是智?它不属于智的。有没有智的是不属于见的?就问这个问题。实际上也就是忍、智、见的差别在哪里。差别知道之后,然后可以说,哪些包括哪个,哪些不包括哪些。

  

  “颂曰:圣慧忍非智”,圣慧——无漏慧,无漏慧里边,忍不是智。“尽无生非见”,在智里边,尽智、无生智不属于见的。“余二”,其它的都有,也是见,也是智。忍决定不是智,这个第一个就说明了。“有漏慧,皆智六见性”,有漏的慧,都属于智的范围,因为有漏的慧,无始以来都是有漏里边,没有一个东西是第一次见到的,无始以来,我们都看了不晓得多少次了,都属于智的范围;而见道的时候,无始以来是创见,从来没有见过无漏的,没有无漏的智慧。这时无漏的智慧能够把四谛的道理真正看清楚,这是第一次看清楚,所以说是忍,忍是第一次见,重复的见都叫智。那么智里边也有见,推度性的叫见;那么只有两个智,尽智、无生智,它没有推度性,所以这两个是不属于见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初两句,及第三句,余二两字,明无漏慧;有漏已下,明有漏慧也。圣慧忍非智者,圣慧忍,谓见道中八忍也。忍非智性,决断名智,忍起之时,与疑得俱,未成决断,故不名智。尽无生非见者,尽无生智,不名为见。推度名见,此之二智,已息求心,非推度故,故不名见。

  

  “释曰:初两句,及第三句余二”,第三句开头两个字,这是说的无漏慧;有漏,下边一句半说是有漏慧,那么就是说把它的体,有漏的、无漏的分两段来说。见、忍、智都是慧的别名,总的体是慧,那么慧里边,分有漏的,分无漏的。

  

  先说无漏的,“圣慧忍非智”,圣慧就是无漏的慧,这个里边的忍,在无漏的慧里边那个忍,它不是智,那就是说,见道的时候八忍八智那个八忍。“忍非智性”,忍不属于智的特性。那么智是什么特性呢?“决断名智”,能够起决断性叫智慧。“忍起之时,与疑得俱,未成决断,故不名智”,忍开始起来时候,忍是无间道,无间道跟那个烦恼的疑还在那里搏斗,疑的得还没有消除,但是它力量衰退了,不能再生起下面的烦恼。那么这个时候,疑得既然还在,决断的功能是没有的,所以说不叫智。第一个智是决断的,忍跟疑得两个还在一起,既然疑得还在,它决断能力是没有,所以说不叫智。另外一个意思,重复的见也叫智,而忍呢,见四谛的时候,是创见,开始见,第一次见,这个也不叫智。所以说这两个意思一贯的,因为重复见,才能决断,开始见不敢决断。开始见,初次认识,我们对一人知道他是好的、坏的,决定要时间长一点的考验才知道,第一次一见面,你说他是好人、坏人,这个不敢说的。忍是初次见到四谛道理,决断的作用是没有的。那么这是讲忍跟智的差别,忍决定不是智,因为智是决断的,忍是初见,有疑得还在,没有决断的功能,所以不叫智。忍决定不能叫智,这是无漏慧来说的。

  

  那么在无漏慧里边,尽智、无生智,有两个智,它们不属于见性的,“尽无生智,不名为见”。什么叫见?有推度的功能叫见,我们前面在根品里边,“眼法界一分,八种说名见”,这是见,推度性或者眼睛是观照性的叫见。那么这个尽智、无生智,它没有推度性。为什么没有推度性?“此之二智,已息求心,非推度故,故不名见”,他已经成了无学,再也没有什么追求,尽智──烦恼断完,无生智──不需要再断,“我生已尽,烦恼已断,梵行已立”,再不受后有,没有追求心了。所以说这两个智特殊的,是没有推度性的,决断是有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余二者,谓余无漏慧,皆通智、见二性,已断疑故,推度性故。有漏慧,皆智六见性者,谓有漏慧,皆智性摄,于中唯六,亦是见性,谓身见等五,及世间正见。如上圣慧,及有漏慧,皆择法故,并慧性摄。

  

  “余二”,其余的无漏慧,它有智——决断的功能,也有见——推度的功能,所以说余二——其余的无漏慧,都有智跟见的功能。为什么有智?“已断疑故”,把忍起了之后,疑除掉之后,这个智决定有断疑的作用,有决断的作用;“推度性故”,它本身是慧,有推度功能的,所以也能叫智,也能叫见,这是无漏的慧讲完了。

  

  有漏的慧都叫智,其中有六个有推度性,见性。“谓有漏慧,皆智性摄”,有漏的慧,它都属于智的。为什么呢?无始以来,我们所有的一切境界,没有一个没有见到过的,都是经常看到,数数见到,所以这个都叫智。其中有六种也是推度性的,那么哪六种呢?身见、边见、见取、邪见、戒禁取,这五种有推度性的,还有世间正见,五个是邪的,一个是正的,那么这都属于见,都有推度功能。

  

  “如上圣慧及有漏慧皆择法故,并慧性摄”,那么上面的圣慧(无漏慧)也好,有漏慧也好,它本身都能够决择法的。什么择法呢?就是选了,这是有漏的,这是无漏的,决择的功能都有的,都是慧心所,都属于慧。再说得直率一点,它都是慧心所的功能。慧心所,本身是决择为性,这是前面讲过的,那么慧心所里边,有某一些有推度性叫见,慧心所里边,有些决断性的叫智,慧性心所里边有些第一次见到四谛,跟疑得还没有断完的,这个时候的叫忍,这是无漏慧;根据它的功能的不同,就立了忍、智、见三个名字,总的来说都是慧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、明十智相殊

  

  丙一、明渐增至十

  

  丁一、明二智三智

  

  从此第二,明十智相殊。就中四:一、明渐增至十,二、明尽无生别,三、明建立为十,四、明法类智别治。就明渐增中三:一、明二智三智,二、明三增至九,三、明九增至十。且初明二智三智者,论云:智有几种?相别云何?颂曰:

  

  智十总有二  有漏无漏别  有漏称世俗  无漏名法类

  

  世俗遍为境  法智及类智  如次欲上界  苦等谛为境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十智相殊”,把无漏、有漏智讲了之后,里边就要打开。总的来说,智有十种,那么里边慢慢加,先说两个智——有漏、无漏,然后再加、加,加到十个。讲十智里边分好几科。“一、明渐增至十”,一个一个加上到十。那么十智里边,尽智、无生智,特殊的两种,它们两个的差别在哪里?都是无学的智,成了无学的时候产生的智,它们的差别在哪里?为什么一个叫尽智,一个叫无生智?“明建立为十”,十智的建立。法智、类智别治,法智跟类智它们对治的各别的不同的,讲一下。

  

  “就明渐增中三:一、明二智三智”,先说是两智,再说是三智,再说是三加到九,九又加到十。这个跟讲随眠品一样的,根本的随眠先说六个,后说七个,再说十个,再说九十八个,一个一个加,这里也一样。

  

  “且初明二智三智者,论云:智有几种?相别云何?”简单地说智有几种?它的差别相是怎么样的?

  

  “颂曰:智十总有二”,这是总地问智有几种,智,总的来说有十种,但是约其主要来说,十个智里边可以总括地说,分两类。“有漏无漏别”,就是总的说是有漏智、无漏智,是两种,两种里边又可以打开是十种。“有漏称世俗”,有漏的智称世俗智,“无漏名法类”,无漏智两种,是欲界的,法智,是上二界的,类智。“世俗遍为境”,世俗智所缘的境,一切都缘,世俗智缘境很宽。

  

  “法智及类智,如次欲上界,苦等谛为境”,那么法智跟类智的所缘境,挨着次第,一个是缘欲界的,一个是缘上界——色、无色界的。色无色界、欲界什么东西呢?“苦等谛为境”,苦集灭道,四个谛是它的境界。那就是说,法智是缘欲界的四谛,类智缘上界的四谛。这是把两个智,有漏、无漏分成三个,有漏是叫世俗智,无漏的打开来,法智、类智,两个智变三个智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智十总有二,有漏无漏别者,一、世俗智,二、法智,三、类智,四、苦智,五、集智,六、灭智,七、道智,八、他心智,九、尽智,十、无生智。如是十智,总为二种:一、有漏智,二、无漏智。有漏称世俗者,前有漏智,名为世俗,多缘瓶等世俗境故。无漏名法类者,前无漏智,分为二种,谓法智、类智也。世俗遍为境者,谓世俗智,遍缘一切有为、无为之法,为所缘境。后三句者,明法、类智境也。若法智,缘欲界苦等四谛为境;若类智,缘上界四谛为境。

  

  “释曰:智十总有二,有漏无漏别者”,那么智有十个,先把名相——十个智的名字告诉你。世俗智、法智、类智、苦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、他心智、尽智、无生智,一共十个智,我们讲的十智,就是这十个智。那么这十个智总括起来分两大类,一种是有漏智,一种是无漏智。那么就是二智,二智就是有漏智、无漏智。

  

  两个变三个,“有漏称世俗”,有漏智就是世俗智,那是很简单。“前有漏智,名为世俗,多缘瓶等世俗境故”,有漏智都缘世俗的瓶啊、水啊,那些世俗境,缘世俗的境界的叫有漏智,叫世俗智。为什么叫世俗智呢?缘世俗境,缘世俗境的智,叫世俗智。那么无漏智就不一样了,它分两种:一种是法智,一种是类智。“前无漏智,分为二种”,前面所说的有漏智讲完了,是世俗智,那么所说的无漏智,也可以分两种:一种是法智,一种是类智。这个我们都学过的,所以在后面讲得快,也不是说马虎,这是都讲过了的,都学过的东西,你不需要多讲的,法智、类智都见过面的。那么法智、类智嘛,就是两个了,无漏智两个,有漏智一个——世俗智,不是成了三智了吗?所以说,先说两个智,后来就化成三个智,三智又加到九个,九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