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了的,只能知道现在心。你现在打妄想你昨天干啥,明天又准备做什么,这个他能知道;真正你明天的心,他知不了,因为还没来,过去的心灭掉了,他也不能知了。他心智怎么练出来的?这个后头要讲,就是观察你的一些迹象,从迹象慢慢、慢慢推进去,推进去就知道他心,这个后头还要讲的。那从这个里边看,他心智也不是万能的,也有限度的。

  

  记得以前有个公案3,中国一个禅师,大概是皇帝的国师,印度那边来了一个有神通的僧人,结果呢,皇帝要试试看他们两个人的道的高低。那么有神通的西方的那个僧人,他确实有神通,这个国师他心里想什么,他说“你说我现在在想什么?”他说你现在西湖,你到杭州西湖在想西湖东西。他再说我想些什么?又说了,都说。最后他说,“你现在知道我想什么?” 不知道了,不知道什么呢?他入了空心定,就观不到了,那就是说他心智是有限度的。这个里边,他入空心定。假使这个对方的人,如果是证的地位不如他高的,也不能知他的心,假使你是三果,他二果,你三果的境界显出来了,他二果就莫明其妙,他知不了了。而且他下边还要说,知心不知心所,知心所不知心王,这个都有一定的限度,所以说有的人看到人家有他心智就害怕得不得了,但是这个他心智也不是我们想象的万能的,还是有一定的限度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法类不相知者,法智所摄他心智,不知类品心,类智所摄他心智,不知法品心,谓法智他心智,以欲界全分对治,为所缘境,若类智他心智,以上界全分对治,为所缘境故,此二智互不相缘。

  

  (145B)“法类不相知者”,法智、类智不相知,你起法智的心,他类智知不了你,你起类智的心,法智也不能知道你。“法智所摄他心,不知类品心”,法智所摄他心智,假使这个他心智是法智一类的,那么对方的类心你就知不了;反过来,你假使这个他心智是类智一类所摄的,那么对方起的法智品心后,你也知不了,因为它是不同类的,你就观察不到。

  

  “谓法智他心智,以欲界全分对治,为所缘境,若类智他心智,以上界全分对治,为所缘境,故此二智互不相缘”,为什么这两个智不能知呢?因为法智、类智两个是功能不同,法智他心智以欲界的全分对治为所缘境,就是法智他心智所缘的境,欲界的全部对治的品,它可以所缘的,类智他心智,上界的全部是它所缘的境,这两个所缘的境不一样的,所以说不能互知。简单地说,一个是缘欲界的,一个是缘上界的,它这个境是不一样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声闻麟喻佛,如次知见道,二三念一切者,声闻知见道二念心,谓知苦法忍及苦法智也。麟觉知见道三念心,谓知初二念,及第八集类智心也。佛知见道一切心。

  

  “声闻麟喻佛,如次知见道,二三念一切”,这是讲又一种情况来比较功能,声闻的他心智,麟喻(就是麟喻独觉),跟佛(大觉世尊),如其次第,他们他心智的功能,在见道的时候,一个能见两剎那,一个能见三念,就是三剎那的心,一个能见一切。这个是很稀奇的,见道我们说很快,十五剎那,这十五剎那,我们念头一起,就过掉了,那么这十五剎那里边,假使起他心智来观察他见道,能观出几个念头呢?假使声闻的话,能观两个念头,当然这个声闻是无学;独觉的话,比声闻利一点,能观三个念头;那么佛,他要观察你见道,十五剎那全部观得清清楚楚,佛是如量知,完全是跟境界两个吻合,他是任运而起的智,那是特别地殊胜的。下边就要解释。

  

  “声闻知见道二念心”,声闻,假使对方在见道,他以他心智观他的心,那么那个见道人的开头两个剎那,就是苦法忍、苦法智这两个剎那,他是看得到的,再要看下去,不行了。为什么不行?下边要说。麟觉就是独觉,假使对方在见道,他可以看到三念心,苦法忍、苦法智两个见到了,第八集类智他也见到,再过去见不到了,中间也跳了几个。佛呢,“知见道一切心”,假使对方在见道,佛来观察,他从第一剎那到十五剎那,清清楚楚完全看到,这个是佛的功能,特别殊胜了。他心智也有高低的,所以你在佛的他心智之下呢,你什么都瞒不了的,他都全知道;在一些声闻、缘觉的他心智,有些是见不到,见道的时候,你说“我见道,你给我看,我十五个心,到底是什么你说出来”,他说不完的。但是佛呢,你不要说见道,你再怎么样,佛什么都给你讲完的。他心智功能有不同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声闻知初二念心已,何故不即知第三苦类忍耶?答:初二念心,是法分心,第三念等,是类分心,法类不同,所缘境别,故不能知。若为更知类分心故,别修类分他心加行,经十三念声闻由上加行,或中加行,故十三念也,加行方满,彼已度至第十六心,虽知此心,而非见道。

  

  那么这里要提问:为什么声闻只能是两个念呢?“问:声闻知初二念心已,何故不即知第三苦类忍耶?”这个十五剎那,第一是苦法忍,第二是苦法智,第三念就是苦类忍,那么声闻他前两个念头知道,为什么第三个念头,不接着知下去呢?那个看不到,为什么看不到?

  

  “答:初二念心是法分心,第三念等,是类分心,法类不同,所缘境别,故不能知”,因为开始的时候,苦法忍、苦法智是属于法分的,前面说过的,法智不能知类的,类智品就不能知。他开始知道的,用法智来知,你的苦法忍、苦法智他知道了,但是第三念变类忍了,类忍,他心智里边用的法智不能观了,他要改变类智;他要用类智不是马上一变就变出来的,那么要下功夫。“若为更知类分心故,别修类分他心加行”,那么第三念是苦类忍,那是属于类的那一分的心,那么你要知道它的话,要从法智改到类智,那要修加行,他要起功夫。这个功夫要多少时候呢?要经十三念,十三个剎那加行修好了,就可以知道你类心。“声闻由上加行,或中加行,故十三念也”,上加行就是要起大大的加行,中加行或者是中等加行,就是声闻根比缘觉、佛要钝一点,他要起大的加行,或者是中等加行,这两个加行,上加行也好、中加行也好,最起码十三个念头,他才可以转到类智;你一个加行修完了,他已到十六个心,你前面两个加了十三个,十三个加行修好再去观,十六心了,十六心是道类智,修道了,不是见道了,所以见道里边只能见两个念头。“虽知此心,而非见道”,这个倒是类智,道类智,是类智心品的,他的类智加行修好了,十三念,那么去知,一知的话,道类智。你在加行,他那边还在运动,等你加行修好了一看,他道类智来了,修道了,不是见道了,你看是看到了,不是见道的;见道里边,只能知两个心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故麟觉,能知第八集类智心?答:谓此麟觉知法分心初二念已,为欲更知类分心故,别修类分他心加行,经五念心,加行即满谓麟觉根胜故,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。故能知彼第八集类智心。世尊欲知,不由加行,故于见道,一切能知。

  

  那么缘觉怎么知三个心呢?“问:何故麟觉,能知第八集类智心”,缘觉怎么可以知?前面两个不稀奇,声闻也能见,那么缘觉多了一个,第八,不前不后来个第八干什么?

  

  “答:谓此麟觉,知法分心初二念已”, 麟觉开始知的对方是法智品的心,两个是一样的,他可以见;到第三个念头,类智品来了,类智来了之后,他要知道类智,要改变了,要起加行。“为欲更知类分心故,别修类分他心加行,经五念心”,这是下加行,就是麟觉是利根,只要稍稍加行一下,就可以知道了,但是这个加行要五个念,五个剎那。五个剎那是快得不得了,我们感也感不到,他早就已经加行好了,但是见道的速度,也是一样地快。你五个念头过了之后,再去观,观的什么?五个念头过了之后,就观察第八个念头了,前面是两个念头,加行五个念头,再去观,第八个,集类智心,也是类智,但是已经是集类智,不是苦了,他能知道这个,“故能知彼第八集类智心”。

  

  “世尊欲知,不由加行”,假使佛来说,要知道对方见道的心,佛不要加行的,一切是任运的,要知就知,要观就观,他每一个剎那都能看到。因为他们前面两者要修加行的,那么所说,时间就不一样,声闻的加行长一点,十三念,那么就是看到不了;缘觉的加行,五个念头,那么可以还可以看到这个集类智。

  

  那么有人提这个问,集类智过后,再来五个念头,是不是再可以看下边的?那么这里有两种说法。有的人说,集类智之后再过五念,再去看,也可以看,有的人说就不能看了,这个道理《俱舍论》里边讲得很多,在这里就不介绍了,他也是同意第四个念头是看不到,只能看三个念头。但是为什么原因看不到?在《俱舍论》里边讲得很多很多,我们或者是可以稍微说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知第八心已,何故不更以五心为加行知第十四心?解云:欲知亦得。而不知者,见道位心总有二分:一法分,二类分。知初二念是法分,知第八分是类分,既具知二其心委歇故不更知。又解:欲知亦不得。初修加行知初二念,第二复以五心为加行知第八心,至第三更修加行其力微劣,以五、六心为加行不能成也。又解:前心稍劣,五心加行即能得知,后心渐胜,以五、六心为其加行不能知也。又解:知初二念已,意欲知彼第三苦类忍心,五心加行至加行满乘知第八集类智心,以彼第三第八所缘苦集一物,因果义分,知时即易,虽不能知第三,能知第八。知第八已,更欲知彼第九灭法忍心,用五心为加行,不知第十四道法智心,以彼二心所缘各别,一缘有为,一缘无为,非是一物,知时即难,故不能知。4

  

  问:第八心以后,为什么不再拿五个心作加行去看?再过五个心,第十四个心还看得到的。“欲知亦得”,第一种说法。十四个念是什么?十四念是道法智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