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了的,只能知道現在心。你現在打妄想你昨天幹啥,明天又准備做什麼,這個他能知道;真正你明天的心,他知不了,因爲還沒來,過去的心滅掉了,他也不能知了。他心智怎麼練出來的?這個後頭要講,就是觀察你的一些迹象,從迹象慢慢、慢慢推進去,推進去就知道他心,這個後頭還要講的。那從這個裏邊看,他心智也不是萬能的,也有限度的。
記得以前有個公案3,中國一個禅師,大概是皇帝的國師,印度那邊來了一個有神通的僧人,結果呢,皇帝要試試看他們兩個人的道的高低。那麼有神通的西方的那個僧人,他確實有神通,這個國師他心裏想什麼,他說“你說我現在在想什麼?”他說你現在西湖,你到杭州西湖在想西湖東西。他再說我想些什麼?又說了,都說。最後他說,“你現在知道我想什麼?” 不知道了,不知道什麼呢?他入了空心定,就觀不到了,那就是說他心智是有限度的。這個裏邊,他入空心定。假使這個對方的人,如果是證的地位不如他高的,也不能知他的心,假使你是叁果,他二果,你叁果的境界顯出來了,他二果就莫明其妙,他知不了了。而且他下邊還要說,知心不知心所,知心所不知心王,這個都有一定的限度,所以說有的人看到人家有他心智就害怕得不得了,但是這個他心智也不是我們想象的萬能的,還是有一定的限度的。
法類不相知者,法智所攝他心智,不知類品心,類智所攝他心智,不知法品心,謂法智他心智,以欲界全分對治,爲所緣境,若類智他心智,以上界全分對治,爲所緣境故,此二智互不相緣。
(145B)“法類不相知者”,法智、類智不相知,你起法智的心,他類智知不了你,你起類智的心,法智也不能知道你。“法智所攝他心,不知類品心”,法智所攝他心智,假使這個他心智是法智一類的,那麼對方的類心你就知不了;反過來,你假使這個他心智是類智一類所攝的,那麼對方起的法智品心後,你也知不了,因爲它是不同類的,你就觀察不到。
“謂法智他心智,以欲界全分對治,爲所緣境,若類智他心智,以上界全分對治,爲所緣境,故此二智互不相緣”,爲什麼這兩個智不能知呢?因爲法智、類智兩個是功能不同,法智他心智以欲界的全分對治爲所緣境,就是法智他心智所緣的境,欲界的全部對治的品,它可以所緣的,類智他心智,上界的全部是它所緣的境,這兩個所緣的境不一樣的,所以說不能互知。簡單地說,一個是緣欲界的,一個是緣上界的,它這個境是不一樣的。
聲聞麟喻佛,如次知見道,二叁念一切者,聲聞知見道二念心,謂知苦法忍及苦法智也。麟覺知見道叁念心,謂知初二念,及第八集類智心也。佛知見道一切心。
“聲聞麟喻佛,如次知見道,二叁念一切”,這是講又一種情況來比較功能,聲聞的他心智,麟喻(就是麟喻獨覺),跟佛(大覺世尊),如其次第,他們他心智的功能,在見道的時候,一個能見兩剎那,一個能見叁念,就是叁剎那的心,一個能見一切。這個是很稀奇的,見道我們說很快,十五剎那,這十五剎那,我們念頭一起,就過掉了,那麼這十五剎那裏邊,假使起他心智來觀察他見道,能觀出幾個念頭呢?假使聲聞的話,能觀兩個念頭,當然這個聲聞是無學;獨覺的話,比聲聞利一點,能觀叁個念頭;那麼佛,他要觀察你見道,十五剎那全部觀得清清楚楚,佛是如量知,完全是跟境界兩個吻合,他是任運而起的智,那是特別地殊勝的。下邊就要解釋。
“聲聞知見道二念心”,聲聞,假使對方在見道,他以他心智觀他的心,那麼那個見道人的開頭兩個剎那,就是苦法忍、苦法智這兩個剎那,他是看得到的,再要看下去,不行了。爲什麼不行?下邊要說。麟覺就是獨覺,假使對方在見道,他可以看到叁念心,苦法忍、苦法智兩個見到了,第八集類智他也見到,再過去見不到了,中間也跳了幾個。佛呢,“知見道一切心”,假使對方在見道,佛來觀察,他從第一剎那到十五剎那,清清楚楚完全看到,這個是佛的功能,特別殊勝了。他心智也有高低的,所以你在佛的他心智之下呢,你什麼都瞞不了的,他都全知道;在一些聲聞、緣覺的他心智,有些是見不到,見道的時候,你說“我見道,你給我看,我十五個心,到底是什麼你說出來”,他說不完的。但是佛呢,你不要說見道,你再怎麼樣,佛什麼都給你講完的。他心智功能有不同。
問:聲聞知初二念心已,何故不即知第叁苦類忍耶?答:初二念心,是法分心,第叁念等,是類分心,法類不同,所緣境別,故不能知。若爲更知類分心故,別修類分他心加行,經十叁念聲聞由上加行,或中加行,故十叁念也,加行方滿,彼已度至第十六心,雖知此心,而非見道。
那麼這裏要提問:爲什麼聲聞只能是兩個念呢?“問:聲聞知初二念心已,何故不即知第叁苦類忍耶?”這個十五剎那,第一是苦法忍,第二是苦法智,第叁念就是苦類忍,那麼聲聞他前兩個念頭知道,爲什麼第叁個念頭,不接著知下去呢?那個看不到,爲什麼看不到?
“答:初二念心是法分心,第叁念等,是類分心,法類不同,所緣境別,故不能知”,因爲開始的時候,苦法忍、苦法智是屬于法分的,前面說過的,法智不能知類的,類智品就不能知。他開始知道的,用法智來知,你的苦法忍、苦法智他知道了,但是第叁念變類忍了,類忍,他心智裏邊用的法智不能觀了,他要改變類智;他要用類智不是馬上一變就變出來的,那麼要下功夫。“若爲更知類分心故,別修類分他心加行”,那麼第叁念是苦類忍,那是屬于類的那一分的心,那麼你要知道它的話,要從法智改到類智,那要修加行,他要起功夫。這個功夫要多少時候呢?要經十叁念,十叁個剎那加行修好了,就可以知道你類心。“聲聞由上加行,或中加行,故十叁念也”,上加行就是要起大大的加行,中加行或者是中等加行,就是聲聞根比緣覺、佛要鈍一點,他要起大的加行,或者是中等加行,這兩個加行,上加行也好、中加行也好,最起碼十叁個念頭,他才可以轉到類智;你一個加行修完了,他已到十六個心,你前面兩個加了十叁個,十叁個加行修好再去觀,十六心了,十六心是道類智,修道了,不是見道了,所以見道裏邊只能見兩個念頭。“雖知此心,而非見道”,這個倒是類智,道類智,是類智心品的,他的類智加行修好了,十叁念,那麼去知,一知的話,道類智。你在加行,他那邊還在運動,等你加行修好了一看,他道類智來了,修道了,不是見道了,你看是看到了,不是見道的;見道裏邊,只能知兩個心。
問:何故麟覺,能知第八集類智心?答:謂此麟覺知法分心初二念已,爲欲更知類分心故,別修類分他心加行,經五念心,加行即滿謂麟覺根勝故,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。故能知彼第八集類智心。世尊欲知,不由加行,故于見道,一切能知。
那麼緣覺怎麼知叁個心呢?“問:何故麟覺,能知第八集類智心”,緣覺怎麼可以知?前面兩個不稀奇,聲聞也能見,那麼緣覺多了一個,第八,不前不後來個第八幹什麼?
“答:謂此麟覺,知法分心初二念已”, 麟覺開始知的對方是法智品的心,兩個是一樣的,他可以見;到第叁個念頭,類智品來了,類智來了之後,他要知道類智,要改變了,要起加行。“爲欲更知類分心故,別修類分他心加行,經五念心”,這是下加行,就是麟覺是利根,只要稍稍加行一下,就可以知道了,但是這個加行要五個念,五個剎那。五個剎那是快得不得了,我們感也感不到,他早就已經加行好了,但是見道的速度,也是一樣地快。你五個念頭過了之後,再去觀,觀的什麼?五個念頭過了之後,就觀察第八個念頭了,前面是兩個念頭,加行五個念頭,再去觀,第八個,集類智心,也是類智,但是已經是集類智,不是苦了,他能知道這個,“故能知彼第八集類智心”。
“世尊欲知,不由加行”,假使佛來說,要知道對方見道的心,佛不要加行的,一切是任運的,要知就知,要觀就觀,他每一個剎那都能看到。因爲他們前面兩者要修加行的,那麼所說,時間就不一樣,聲聞的加行長一點,十叁念,那麼就是看到不了;緣覺的加行,五個念頭,那麼可以還可以看到這個集類智。
那麼有人提這個問,集類智過後,再來五個念頭,是不是再可以看下邊的?那麼這裏有兩種說法。有的人說,集類智之後再過五念,再去看,也可以看,有的人說就不能看了,這個道理《俱舍論》裏邊講得很多,在這裏就不介紹了,他也是同意第四個念頭是看不到,只能看叁個念頭。但是爲什麼原因看不到?在《俱舍論》裏邊講得很多很多,我們或者是可以稍微說一下。
問:知第八心已,何故不更以五心爲加行知第十四心?解雲:欲知亦得。而不知者,見道位心總有二分:一法分,二類分。知初二念是法分,知第八分是類分,既具知二其心委歇故不更知。又解:欲知亦不得。初修加行知初二念,第二複以五心爲加行知第八心,至第叁更修加行其力微劣,以五、六心爲加行不能成也。又解:前心稍劣,五心加行即能得知,後心漸勝,以五、六心爲其加行不能知也。又解:知初二念已,意欲知彼第叁苦類忍心,五心加行至加行滿乘知第八集類智心,以彼第叁第八所緣苦集一物,因果義分,知時即易,雖不能知第叁,能知第八。知第八已,更欲知彼第九滅法忍心,用五心爲加行,不知第十四道法智心,以彼二心所緣各別,一緣有爲,一緣無爲,非是一物,知時即難,故不能知。4
問:第八心以後,爲什麼不再拿五個心作加行去看?再過五個心,第十四個心還看得到的。“欲知亦得”,第一種說法。十四個念是什麼?十四念是道法智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