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3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産生這個功效,而這個教誡示導,用咒用藥産生不了的,一定要有漏盡通才能有這個功能,所以說這是特別殊勝。

  

  第二個殊勝,前面的神通示導也好,神變示導也好,跟那個記心示導也好,只能夠引你入門,真正要你離苦得樂的話,那必定要靠教誡示導,能夠引生利樂,現身的利樂,將來的利樂,乃至最後的安樂,得涅槃果。人天是利益,涅槃是安樂;那麼人天的利益就是增上生,涅槃的安樂就是決定勝。這兩種就是都能夠從教誡的示導裏邊引出來,前面兩個不行。辟支佛只有神通變化,他對了衆生顯了一番神通,他就相信了,了不得,下面的沒有。怎麼樣子修行離苦呢?沒有了,他不說了。那麼佛就是主要講教誡示導,但是神通很稀奇,我們說現在的氣功師,他也是有點神通,希奇得很,吸引了很多人,他不但不教你出苦的方法,還教你一些亂七八糟的方法,可能還有受苦的方法,那就是沒有意思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第一四六導者,第一神境通,名第一神變示導;第四他心通,名第二記心示導;第六漏盡通,名第叁教誡示導。能示能導,得示導名故。

  

  “釋曰:第一四六導者”,這一句話就是第一個神境通,是示導,叫神變示導,第二個他心通,叫記心示導,第六個漏盡通,叫第叁個教誡示導。什麼叫示導?“能示能導,得示導名”,能夠告示,能夠引導你。“示”,顯示,顯示、開示等等,他引導你,這個就叫示導。

  

  

  

  

  教誡導爲尊者,叁示導中,教誡示導,最爲尊勝。定由通所成者,教誡示導,定由第六漏盡通成,故最爲尊。前二示導,咒藥亦成,非定由通,故非勝也。如有咒術,名健馱利此雲持地也,持此便能騰空自在。複有咒術,名伊剎尼此雲觀察,持此便能知他心念。引利樂果故者,教誡示導,以能如實方便說法,故能令他引當利益果人天果也及安樂果涅槃果也。前二示導,無此勝能,由是故教誡最爲尊勝也。

  

  在這叁個示導裏邊,哪個最殊勝?“教誡導爲尊,叁示導中,教誡示導,最爲尊勝”,教誡,我們前面見過面的,教授教誡。教授勸你信善,教誡勸你止惡,那麼教授教誡,這個示導最珍貴,“叁示導中,教誡示導,最爲尊勝”。

  

  尊勝的原因,下邊兩句。“定由通所成”,教誡示導,決定是由第六個漏盡通成的,你沒有漏盡通教誡不了。我們說如何斷煩惱呢?如何證涅槃?你沒有漏盡通,你怎麼說了?你自己都不知道,你怎麼教誡人家呢?那麼我們凡夫,做法師的,你說你又沒有漏盡通,你怎麼講起來了呢?我們又不是亂講,我們根據佛說的講的,依據佛的教授教誡來轉言,並不是說自己證了,但是以佛的修證,我們是從傳承上接受下來,也可以傳下去。它決定是漏盡通所成的,沒有漏盡通,沒有教誡示導。所以示導,真正示導是佛的示導,我們不能叫示導的,一般的人講經,只能是根據佛的教授教誡,這樣子宣傳一下,不能叫示導。

  

  “前二示導,咒藥亦成”,前面兩個示導用咒、用藥都可以有這個功能。“非定由通”,不一定要通的,沒有他心通,沒有神變通,但是用咒、用藥也能起作用,“故非勝也”,所以說這個不殊勝。“如有咒術,名健馱利此雲持地”,健馱利,是印度話,我們叫持地。“持此便能騰空自在”,它有一種咒,這個叫健馱利咒,這個健馱利是個天女的名字,她有一個咒,人家持她的咒就騰空。我們以前菲律賓一個居士,在報紙上剪了一塊給我寄過來,就是叁個歐洲人,在印度修那個婆羅門,他是持咒能夠騰空,照片是騰空在房子的頂部,騰得那麼高了,他拍了照。那麼也是持咒來的,他持的是什麼咒,我們就不知道了。在這裏舉個例,一個健馱利咒,就能夠騰空的。當然你持咒要一心持咒,你如果叁心二意來持,那騰不了空。好象還有一個不曉得哪裏來的,到漢地來表演的,他也是能夠騰空,不過騰得不太高,跳,跟青蛙一樣的,一跳一跳往前跳,空中跑一下,又掉下來,再跳一下又下來,這個比印度的婆羅門的騰空要差一點,但是畢竟也是騰空的一種。這些都是憑咒術也可以的。還有一種咒叫伊剎尼,這個是印度話,漢語叫觀察,持此咒便能知他心,這個咒你念了,念得好的話,人家心裏有什麼事情你可以知道。這是持咒。

  

  另外用藥的。有一種藥給你用了之後,也能起神通的作用。以前龍樹菩薩沒有進入佛門之前,就是會和藥,這個藥一和之後,他能夠隱身,把身體都隱掉了。

  

  這些都是通咒、通藥的,並不是最殊勝,而這個教授教誡的示導,只有漏盡通才能出來,藥也不能得到,咒也不能得到,那就是特別殊勝了。前兩種咒藥都能得到的,那就是不太殊勝的。那麼這是一種殊勝。

  

  第二個,“引利樂果故”,教誡示導,能夠如實方便說法,如實地說法,契理,方便說法,契機,既然契機契理,能夠使對方得到好處了。我們有的時候倒是很忠誠于佛的教導,說了一大篇很深,聽不懂,人家不得利益。有的時候,很方便善巧,隨順世間法說了一大篇,跟佛的真正的意思偏離了,又得不到好處,那麼真正要能夠如實又能方便的話,那是很不容易了。那麼你真正能夠如實方便說法的話,能夠引導他,“當”,當就是將來的利益果,利益果是人天果,將來能夠最少是人天身,得增上生;最後安樂果,涅槃的決定勝。那麼這就是我們的兩重的利益。

  

  “前二示導,無此勝能”,前面那個示導,沒有這個功能的。你盡管神通廣大,你不能使人家得人天身,何況得涅槃的果,你盡管知他心,“你現在動什麼念頭,我可以告訴你”,這個可以取信。人家心裏動個念頭,你知道了,“啊!這個人你本事大,我相信你的話”,但是人家相信你的話,你沒有教誡示導的話,相信了你半天,你沒有說一個修行的辦法,那他白白相信你了,只不過稀奇你會知他心,你沒有教誡示導,那也沒有用。所以前二示導沒有這個勝能,“由是故教誡最爲尊勝也”,教誡示導最尊勝。

  

  那麼這叁個東西,怎麼前面沒有用?也有用。《俱舍論》28裏邊說:這叁個示導起什麼作用呢?一個是歸伏。神變,神通變化,本來你信外道的,或者不信佛的,給你一看神變,可以使你相信,可以歸依信奉這個法門、佛教。記心示導,你能夠告訴他:你現在心裏現在在想什麼,我都知道。這個可以取信于人,你說的話人家會相信。那麼最後教誡示導,可以教人家修行。如果你單是前兩個,沒有後頭的,那作用就沒有了,他相信你了,也聽你的話,但是你沒有辦法教他,怎麼辦呢?後頭的效果就起不了,人天的利益、涅槃的安樂就得不到。假使你只會說教誡,沒有前面兩個,那你作用也不大,人家聽到哪裏有神通一下子跑掉了,你這裏本來很多人在聽你講經修行的,哪裏來個什麼人有大神通,一下子跑完了,留下你一個人,那你什麼意思啊?你的教法就不能開廣。所以說我們佛教並不是反對神通,但是不利用神通來作號召,我們重點是教誡,這個是要搞清楚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四、別明神境

  

  己一、正明神境

  

  從此第四,別明神境。就中二:一、正明神境,二、明能所化。且正明神境者,論雲:神境二言,爲目何義?頌曰:

  

  神體謂等持  境二謂行化  行叁意勢佛  運身勝解通

  

  化二謂欲色  四二外處性  此各有二種  謂似自他身

  

  “別明神境”,神境通因爲很稀奇,也是一般人所關注的事情,所以他在這裏開廣地講一下。

  

  “從此第四,別明神境,就中分二:一、正明神境,二、明能所化”,能化、所化,就比較繁複了。“且正明神境”,什麼叫神境?這個是正面的講。“論雲:神境二言,爲目何義”,神境這兩個話是什麼意思?“頌曰:神體謂等持,境二謂行化”。那解釋很清楚,神境兩個啥意思。神就是等持,定,定是起神通變化的一個根本,沒有定,談不上神。

  

  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,真正有神通的人決定要得定的。如果沒有定,你說你神通很大,那麼這個什麼通?一望可知。在上海有人表現,他也是“佛教徒”,他吹得很好,什麼香功,什麼能鍛煉身體,最奇怪就是說,練的時候越練越香,這個香哇!越來越大,不得了,大家都聞到,這個是很神奇,這個可信。但是你看,這個練香功的人得了定沒有?他沒有定,這個香的哪裏變出來的了?你這個一想就知道了,不敢練了,不是正規來的,那是鬼神加持的,這個沒有第二個答案。你自己沒有通變香出來,那麼哪裏來的香呢?就是鬼神加持的香,鬼神加持香,鬼神通,鬼教,神教,不是佛教,那麼你怎麼可以去相信呢?

  

  神是等持,所以說要起神通變化,在佛教裏邊,不要說佛教,就是印度婆羅門,他的定,他的禅定,也是起神通的根本。那麼佛教裏邊當然,沒有禅定也不會神通了。

  

  神境的境什麼?有兩種,一種行,一種化,行就是身體變化,可以騰空、飛行,化就是化其它的東西,各種各樣的變化。“行叁”,行又分叁個。“意勢佛,運身勝解通”,一個是意勢,只有佛有;運身,運身就是飛行自在了;勝解,這叁種東西。這叁種裏邊,最高級的意勢只有佛有,運身、勝解,也通二乘,所以運身、勝解是通。“化二”,那麼行又分叁個,化又分兩個。“欲色”,欲界的化,欲界可以變化各式各樣的東西,色界可以化。“四二外處性”,那化什麼東西?欲界化四種,色、香、味、觸,色界化色、觸兩種,色界沒有香、味,沒有段食就沒有香、味。“外處”,只是外處的東西,化這個外境。“此各有二種”,那麼這個境,行境也好,化境也好,各有兩種。“謂似自他身”,是自己的化,是他身的化,兩種,每一種都有兩種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神體謂等持者,神名所目,唯勝等持,由此能爲神變事故。

  

  “釋曰:神體謂等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