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神名所目”,神,這個名字所指的就是勝等持,就是殊勝的等持,一般等持不發通的,不叫勝等持,能夠發通的等持,勝等持。唯有殊勝等持,是叫神。“由此能爲神變事故”,因爲這個殊勝的等持,能夠産生神變的事情,它是有這個殊勝的神變作用,所以神就叫等持。等持是體,神是用。
境二謂行化者,神變名境,境有二種:一行,二化。行叁意勢佛,運身勝解通者,釋行境也。行有叁種:一者運身,謂乘空行,猶如飛鳥;二者勝解,謂極遠方作近思惟,便能速至;叁者意勢,謂極遠方,舉心即至,此勢如意,得意勢名。意勢唯佛,運身、勝解,亦通二乘。
神境中的境是什麼呢?有兩種,一種是行境,一種是化境。“神變名境”,神所變的東西叫境。境所變化的有兩種:一種是行境,一種是化境。“行叁”,行裏有叁個,一個是意勢,只有佛有,運身、勝解,這兩個通二乘。“釋行境”,先說行境。“行境叁種”,一者是運身,最低是運身,騰空自在,“乘空行,猶如飛鳥”,跟鳥一樣的在空中飛。
我們想起一個公案,有一個比丘他行持不好,被僧團裏趕出來了。那麼他路上走,心裏很懊惱。也很巧,碰到一個鬼,這個鬼也是大概犯了點錯誤,被鬼的團體裏趕出來,也在懊惱,這兩個懊惱人碰上了,同病相憐,就談起來,談得很投機。後來這個鬼說:你受人家排斥,我來幫助你,使人家恭敬你,你有利養恭敬,你照顧我一點,大家分。這個比丘說:你辦法好,試試看。這個鬼有鬼通,它就把這個比丘放在空中跑來跑去,這個城市上面東跑西跑,在空中跑。
下邊老百姓看到,“唉呀!這個比丘有那麼大神力,空中在走來走去自在,以前把他趕出去了,搞錯了,那是好比丘,得了神通,真正的修行比丘,他們以前搞錯了,唉呀!我們趕快把他請下來”,恭敬利養不得了,那麼這個鬼也是沾了光,他的恭敬利養,它要分一半了。這樣子,兩個人搞了一段時間很好。有一次又在表演他們的技術,鬼身體隱掉了,人家看不到的,那個比丘又在空中跑來跑去。正在跑來跑去的時候,那個鬼團體的人,有幾個跑過來看見這個鬼,“你怎麼在這裏搞胡鬧,你趕快回去”,把它抓起拉起就走。那這個比丘糟糕了,護持他的人沒有了,他空中“啪”掉下來了,完了。這是假的,假的沒有用的,真的通才有用,假通搞了個結果,粉身碎骨,完蛋了。我們說這是鬼,那麼氣功的神通也有同樣的性質,它一下子走掉了,你這下完蛋了,你什麼都沒有了。這個事情有的,就是有些他練氣功練到後來能看病,什麼能驅鬼,什麼狐狸精,什麼精,他都給你驅掉,本事很大,也得了很大的名譽利養,什麼都有。到臨死的時候,那個鬼跑掉了,神跑掉了,那麼好了,一些冤家,冤鬼都來找他要債了,苦得不得了,死得很慘,這樣的人有沒有?有的。一是運身乘空飛行,猶如飛鳥。
第二是勝解,這個更高一層。“謂極遠方,作近思惟便能速至”,很遠的地方你只要起一個念頭,“這很近的”,把它距離縮短,馬上就到,遠的可以縮近。這個在物理學講是不可能的,距離是現在到北京,有那麼長距離,怎麼你想一想就短起來了呢?你是唯心主義。唯心主義卻是起作用的,你勝解想它短的話,就馬上就到了。所以佛教不可思議,既不是唯心,又不是唯物。
第叁是意勢,這個更厲害。“謂極遠方”,再遠,“舉心即至”,前面是很快,想它近就快,很快,畢竟還得要一個時間的,這個意勢的話,再遠好了,起一個念頭,要到那裏去,馬上就到了,隨念就到,這個不得了,只有佛才有。“此勢如意”,這個勢力跟意一樣快,心裏想到哪裏就跑到哪裏。“得意勢名”,就叫意勢。這個勢力跟意一樣快,叫意勢。“意勢唯佛”,意勢這個通,只有佛有;“運身、勝解,也通二乘”,所以說“運身、勝解通”,通二乘,那麼當然凡夫也有一點,運身也有,凡夫也可以空中飛行。這是說行境。
化二謂欲色,四二外處性者,釋化境也。化有二種:一、欲界化,二、色界化。欲界化四,謂四外處,色、香、味、觸,名欲界化。色界化二,所謂色、觸,名色界化,以色界中無香、味故。此各有二種,謂似自他身者,此二界化,各有二種:一、似自身化,二、似他身化。身在欲界,化有四種:謂作欲界自他二化,及作色界自他二化。身在色界,化亦有四種,如欲界說,故總成八。
行化,不變本形的;化境,要變東西,把各式各樣的東西變出來。化有兩種化,“謂欲色,四二外處性”,欲界化、色界化,化境。化境有二種,謂欲界化、色界化。
欲界裏邊可以變各式各樣的東西,色界裏邊也可以變各式各樣的東西。欲界化,有四個塵,外處就是外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四個,四個都可以變。聲不是任運的,要起作意才能起來,聲一向不是屬于變化的一個境。我們以前說的,最起碼有八個東西,地水風火,色香味觸,也沒有聲,這個欲界化,有四個塵。
色界化要少一點,沒有香、味,色界沒有段食,沒有香,沒有吃東西,沒有味道,不吃東西當然也沒有味道,這兩個沒有。色、觸兩個外境可以變化,“以色界中無香、味故”。
“此各有二種”,這些變化,各有兩種。“謂似自他身”,似自身變化,似他身的變化,可以各式各樣的,兩種。自己身上變,或者是其他人身上變,兩種都可以,“各有二種,一似自身化,二似他身化”。
“身在欲界,化有四種,謂作欲界自他二化。及作色界自他二化。身在色界,化亦有四種,如欲界說,故總成八。”這裏說的自身化、他身化,到底怎麼樣子回事呢?一般的注解上就這麼說,于自己身上變化的叫自身化,假使化其他的外邊的人的叫他身化。另外化一個人,一個在自己身上化。假使這個天龍可以化成一個人,化一個比丘樣子來聽法,這是自身化,那你另外去化一個人,跑到自己另外一個,那麼這是他身化。
好!這個神境的一些現象講好了。
己二、明能所化
從此第二,明能所化。論雲:化作化事,爲即是通?問也不爾。答也雲何?征也是通之果。答:此能化心,從神境通,能化生,是通果也。此有幾種?差別雲何?頌曰:
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
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化身與化主 語必俱非佛
先立願留身 後起余心語 有死留堅體 余說無留義
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余得通叁性
化心裏邊比較複雜一點,但是也不是很複雜。“從此第二,明能所化”,能化、所化,能化的是什麼?所化的什麼?
“論雲:化作化事,爲即是通?不爾”,化作化事是不是就是通?那些化的事情是不是叫通呢?“不爾”,不是。“雲何”,爲什麼不是?“是通之果”,這是通的果。我們一想也知道,它本身不是通,它是通所變化的果,能化的是通果心,所化的果就是那些化出來的東西。“答:此能化心從神境通”,能化的心從神境通出來的,“能化生,是通果也”,那你所化的東西,是通的果。
“此有幾種”,那麼能化、所化到底一共有幾種呢?此有幾種?這個有幾種呢?能化所化一共有幾?
“頌曰:能化心十四”,能化的心有十四種,這個又算賬了。“定果二至五,如所依定得,從淨自生二”,從淨生、從自生,這個後邊講,這是能化的。所化的事情,由自地,“語通由自下”,化語那麼要自地、下地,不能化上面去。
“化身與化主,語必俱非佛”,化身與化主,假使你化了一個人,你能化的人,跟所化的那個人要麼不說話,要說話一起說,你要控製他,你不說話,他也不說話,你說,他也說,你說什麼話,他一樣說什麼話,這是這個所化的人,這是非佛。佛卻不是這樣子了,佛可以化了無量數人,各說說各的話,佛自己也可以不說話,也可以說話,都說各不一樣的話。那麼一般的化,不行了,你說什麼,他也說什麼,那跟留聲機一樣的,等于廣播電臺,只不過是活的廣播電臺。
(152B)“先立願留身”,那裏邊産生個問題,你化身生要化語。當你化身的時候,可以化一個身,當你要使化身要說話,要化語的心來了,你化身的心沒有了,那你這個事情糟糕,你化個身才要它說話,話都說出來了,化身沒有了。你化身一個心沒有了,你本來這個心起化身,把它化個人,後來你說要說話,你起個化語的心,那麼化身的心當然沒有了,那麼你一個人不見了,話都出來了,那個奇怪了。那這個不是跟事實不符合?我們看到變化的人還在,又在說話,怎麼回事?那就是說可以留身,假使這個人你化一個人,你要他說話的,你後來起化語之前,你發一個願,“這個身體,我要留它一段時間的”,那麼你然後,心裏調個心去化語,叫他說什麼話。那麼這個化身的心沒有了,但是因爲這個願在前頭,他身子還留住,他身體還在,可以說話。如果你不留身的話,等到你化語心一來,話出來了,身沒有了,這個是鬧笑話了。“後起余心語”,先立個願留身,然後再起一個語心來化語。
那麼這個就談到,死了之後能不能留身。“有死留堅體,余說無留義”,有的說死的時候,可以留身的,像迦葉尊者,他留下骨鎖身,骨頭的身子留在那裏,等彌勒佛出來;有的人說沒有留的意思,不能留的。這個迦葉尊者的身體是天人護持在那裏,沒有天人護持,他也不能留的。因爲留身只能生前留,你人在,你有這個變化能力,身能留住,人死掉了,涅槃了,你變的心都沒有了,這個身怎麼留呢?那麼兩種說法,一種是可以留,一種是不能留。
“初多心一化”,開始的時候要用很多的心化一個東西。“成滿此相違”,到了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