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加行成功,那個時候就成熟了,起一個念頭可以化很多的東西,那就自在了。
“修得無記攝”,它是修得的,屬于無記攝。“余得通叁性”,修得到的是屬于無記的;那麼余得,還有生得的,什麼業得的,各式各樣的,通叁性。
釋曰:能化心十四,定果二至五者,從神境通,生變化心,總有十四,謂初定果有二,二定果有叁,叁定果有四,第四定果有五。且依初禅,有二化心:一、欲界攝,謂初禅作欲界化也;二、初禅攝,謂初禅作初禅化也。第二靜慮有叁化心,二種如前,加第二禅化也。第叁靜慮,有四化心,叁種如前,加第叁禅化。第四靜慮,有五化心,四種如前,加第四禅化。諸果化心,依自、上地,必無依下。如初禅化,依初禅名自,依二禅等,名之爲上。二禅等化,不依初禅,故無依下。下地定心,不生上果者,謂勢力劣故。
“釋曰:能化心十四,定果二至五者,從神境通,生變化心,總有十四”,就是神境通起了之後,要變化,先要一個變化的心,沒有變化心怎麼變呢?當然有個能變的心。此能變心,一共十四種。“謂初定果有二”,“定果二至五”,初定的果有兩個,二定的果有叁個,叁定的果有四個,四定的果有五個,所以“定果二至五”,初禅二,二禅叁,叁禅四,四禅五。
那麼怎麼樣子定果,初禅二呢?“且依初禅”,打個比喻說,假使依初禅的話,“有二化心”,一個是欲界攝,初禅可以化欲界的,下界可以化,上界不能化,自界也可以化,所以欲界攝的,“謂初禅作欲界化”,欲界去變化可以的;“初禅攝”,攝初禅自己,本地的,自己化也可以。初禅不能化二地,二地是上地,殊勝,初禅的力量微弱,劣,下劣,不能化上地,所以初禅只有化兩個。
二禅多一個,“叁化心”,二種如前,欲界、初禅是他的下地能化,他再也化自地,第二禅,那麼叁個。
叁禅,當然也加一個,欲界、初禅、二禅在他下邊能化,他自己叁地,叁禅也能化,所以四種,“叁種如前,加第叁禅化”。
四禅,照此類推,有五個化心,前面的欲界、初禅、二禅、叁禅都在下地,那麼自地第四禅,一共是五種,四種如前,加第四禅化,一共是五種。
“諸果化心,依自、上地,必無依下”,要化果的那個心,必定是自地或者上地,上地的心化下地可以,自地的心化自地的變化也可以,下地的心化上地不行的,所以必無依下,這個化果心,下化上邊不行的。
“如初禅化,依初禅名自,依二禅等名之爲上”,依二禅的定來化初禅的變化,這上地,心在上地,化在下。“二禅等化,不依初禅”,初禅的心不能化二禅的東西,所以沒有依下的。這個我們一想就知道的,下地力量小,怎麼化上邊呢?上邊力量大,可以化下邊。
“不生上果者,謂勢力劣故”,下地的定心不能産生上地的變化的果,這個很簡單,力量不夠,力量劣。上地的是力量勝,可以化下,下邊的力量不能化上。
如所依定得者,如得初禅定,必得初禅化,乃至得第四禅定,必得第四定化,以果化心,與所依定,俱時得故。
“如所依定得”,依什麼定得什麼?“如得初禅定,必得初禅化”,你得了初禅的定的話,初禅的變化就會有,“乃至得第四禅定,必得第四定化,以化果心,與所依定,俱時得故”,化果的心,變化的心跟你所依的定同時生起來的,同時得到的。那麼這就是說,你依什麼定得什麼化呢?這個就是根據得什麼定,就得什麼定的化果心。
從淨自生二者,淨者善靜慮也,自者化心也。此能化心:一、從淨生,二、從自生。又此化心,能生二心,謂生淨心,及生化心。謂從靜慮,起能化心,此心必無直出觀義。且從淨定地,起初化心,此後後化心,從自類化心生,最後化心,還生淨定。故此化心,從二心生,能生二心。
“從淨自生二”,淨就是善靜慮,這個後邊要講,靜慮又分幾種,淨的就是善的,善心的靜慮。靜慮還有染汙的,味禅,貪著這味禅就是染汙的,這個不貪著的,淨,善的。“自者化心”,就是這個“自”,頌裏“自”就是能化的心。這個能化心從兩個心生,一個從淨生,從善的靜慮可以生能化心;從自生能化心,等流果,又生能化心。這個能化心,又能夠生二個心,“謂生淨心及生化心”,生淨心,能化的心,生禅定的心,就是不變了,要出定,還要入了定的心才出定;不能說你變化心直接出定,不行。你先要入定,然後入定的心(就是淨心),淨的變變化心,在定中可以變化;變化完了,你要出定,還要入淨,還要入靜慮的心,入了靜慮之後再出定。所以它們相生的關系,就是說能化心從淨生,或者從自生,就是等流果;它這個心,又生兩個心,生淨心,出定的時候要生靜慮的心,要自己,不出定,他還要變下去,這是化心,自己再變下去。
“謂從靜慮起能化心,此心必無直出觀義”,假使先從靜慮,入了定之後起變化心,這個心要出定、出觀,不能直接出觀的,還要還到定裏邊再出觀。“且從淨定地,起初化心,此後後化心,從自類化心生”,他給你講得很仔細,你說一個淨定的地,得一個善靜慮,能變化了,起一個變化心,要變化了,這個變化心盡變下去,後後的化心從自類的化心而生的,同類引生等流果;那麼這個變,變到後來不變了,最後化心要出定了,“還生淨定”,還是要入定,這個化心生淨定的心,然後從定再出觀。所以這個化心,“從二心生,能生二心”,它從兩個心生,自己又能生兩個心。這個關系很明確,沒有什麼困難。
化事由自地者,化前境事,由自地心。如化四境是欲化心,化初禅境,是初禅化心,必無異地化心生起異地化事故。
“化事由自地” ,化的事情。“化前境事,由自地心,如化四境是欲化心,化初禅境是初禅心,必無異地化心生起異地化事”,就是說你要變化,這個變化心跟所化的事情,一定是要同地的。欲界的變化由欲界的變化心生,色界初禅的境是初禅的化心生,不能這個地的化心生那個地的變化的東西,這個當然不行的,你心是上邊的不能變下邊的,心是下邊的當然更不能變上邊的。
語通由自下者,化所發語,通自、下心。謂欲、初禅化所發言,此言必是自地心起,依二禅等化所發言,此必依下地心發,謂二禅等,無尋伺故,無發語心,起下初禅心,而發語也。
“語通由自下”,前面是化東西,下邊是化語,要說話。“化所發語,通自下心”,要化發語的,通自、下心,自己的地、下面的,都可以化。“謂欲、初禅,化所發言,此言必是依自地心起”,假使欲界、初禅化,這個化必定是自地心起。那麼假使是二禅等化所發言,“此必依下地心”,欲界自地心,初禅也是自地心,那麼二禅他不能說話,那要借下地的心。所以說話也跟化境不一樣,因爲二禅以上沒有尋伺,沒有尋伺就不說話,那麼說話要借下地初禅的心來說。“此必依下地發,謂二禅等,無尋伺故,無發語心”,沒有尋伺,就沒有發語的心,沒有發語的心就不會說話,那麼他要起下地的初禅心,起了下地心就說話了,初禅的有尋伺。所以說可以自下地,發語的話,自地,初禅、欲界都有尋伺的,自地可以化;那二禅以上的沒有尋伺,發語要借下地的心,就是初禅心,所以自下。
化身與化主,語必俱非佛者,若一化主,起多化身,要化主語時,諸所化方語,言音诠表,一切皆同,故有伽陀頌曰:一化主語時,諸所化皆語,一化主若默,諸所化亦然。佛則不爾,與所化語,容不俱時,言音所诠,亦容有別,以佛定力不思議故。
“化身與化主,語必俱非佛”,這個好懂。“若一化主,起多化身”,假使一個能變化的人,他變了很多的身體,“要化主語時,諸所化方語,言音诠表,一切皆同故”,這個奇怪了。假使他化了一百個人,那麼能化的人說話了,那一百人同時說話,他的聲音,他的語言、說的話,內容、聲調,一模一樣,就是一個刺叭,就是一個錄音機一樣的。我們現在是占便宜,我們說話,你拿一個廣播筒,你安一百個喇叭好了,一百個喇叭說的話一模一樣,但是沒有人,他這個能變化的,他可以變化一百個人,一百個人,你說話了他一百個人都說話,說的話跟你模一樣。這是一般的化,“非佛”,佛不是這樣子的。
故有伽陀頌曰:有一個伽陀證明這個。“一化主語時,諸所化皆語。一化主若默,諸所化亦然”,有一個頌證明我們這個道理,他說:一個化主,他說話的時候,所化很多的人,都一起說話;“一化主若默,諸所化亦然”,一個化主假使不說話,那麼所化的人同樣不說話。那就是一般的二乘,他只能做到這裏。
“佛則不爾”,佛這個力量就大了,不一樣。“與所化語,容不俱時”,佛說話跟所化的那些人說話不一定要同時的。“言音所诠,亦容有別”,說的話的聲音,說什麼話,它的內容,都可以不一樣。“以佛定力,不思議故”,因爲佛的定力是不可思議,不能跟一般的比。
問:發語心起,化心已無,應無化身,化如何語?答:頌言先立願留身,後起余心語,謂先願力,留所化身,後起余心,發語表業,故雖化語二心不同,而依化身,亦得發語。
“問:發語心起,化心已無,應無化身,化如何語”,這個就提一個問題,他說你發語心要變化發語,這個心一起來,那麼你化身的心就沒有了,你前面起一個心要化一個身,你這個心在,身在,現在你要發語,起那個發語的心,這個化身的心沒有了,那麼你這個化身也沒有了,你這個語怎麼發呢?因爲有化身說發語,你現在化身的心沒有了,化身也沒有了,那你這個話怎麼說呢?
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