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加行成功,那个时候就成熟了,起一个念头可以化很多的东西,那就自在了。
“修得无记摄”,它是修得的,属于无记摄。“余得通三性”,修得到的是属于无记的;那么余得,还有生得的,什么业得的,各式各样的,通三性。
释曰:能化心十四,定果二至五者,从神境通,生变化心,总有十四,谓初定果有二,二定果有三,三定果有四,第四定果有五。且依初禅,有二化心:一、欲界摄,谓初禅作欲界化也;二、初禅摄,谓初禅作初禅化也。第二静虑有三化心,二种如前,加第二禅化也。第三静虑,有四化心,三种如前,加第三禅化。第四静虑,有五化心,四种如前,加第四禅化。诸果化心,依自、上地,必无依下。如初禅化,依初禅名自,依二禅等,名之为上。二禅等化,不依初禅,故无依下。下地定心,不生上果者,谓势力劣故。
“释曰:能化心十四,定果二至五者,从神境通,生变化心,总有十四”,就是神境通起了之后,要变化,先要一个变化的心,没有变化心怎么变呢?当然有个能变的心。此能变心,一共十四种。“谓初定果有二”,“定果二至五”,初定的果有两个,二定的果有三个,三定的果有四个,四定的果有五个,所以“定果二至五”,初禅二,二禅三,三禅四,四禅五。
那么怎么样子定果,初禅二呢?“且依初禅”,打个比喻说,假使依初禅的话,“有二化心”,一个是欲界摄,初禅可以化欲界的,下界可以化,上界不能化,自界也可以化,所以欲界摄的,“谓初禅作欲界化”,欲界去变化可以的;“初禅摄”,摄初禅自己,本地的,自己化也可以。初禅不能化二地,二地是上地,殊胜,初禅的力量微弱,劣,下劣,不能化上地,所以初禅只有化两个。
二禅多一个,“三化心”,二种如前,欲界、初禅是他的下地能化,他再也化自地,第二禅,那么三个。
三禅,当然也加一个,欲界、初禅、二禅在他下边能化,他自己三地,三禅也能化,所以四种,“三种如前,加第三禅化”。
四禅,照此类推,有五个化心,前面的欲界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都在下地,那么自地第四禅,一共是五种,四种如前,加第四禅化,一共是五种。
“诸果化心,依自、上地,必无依下”,要化果的那个心,必定是自地或者上地,上地的心化下地可以,自地的心化自地的变化也可以,下地的心化上地不行的,所以必无依下,这个化果心,下化上边不行的。
“如初禅化,依初禅名自,依二禅等名之为上”,依二禅的定来化初禅的变化,这上地,心在上地,化在下。“二禅等化,不依初禅”,初禅的心不能化二禅的东西,所以没有依下的。这个我们一想就知道的,下地力量小,怎么化上边呢?上边力量大,可以化下边。
“不生上果者,谓势力劣故”,下地的定心不能产生上地的变化的果,这个很简单,力量不够,力量劣。上地的是力量胜,可以化下,下边的力量不能化上。
如所依定得者,如得初禅定,必得初禅化,乃至得第四禅定,必得第四定化,以果化心,与所依定,俱时得故。
“如所依定得”,依什么定得什么?“如得初禅定,必得初禅化”,你得了初禅的定的话,初禅的变化就会有,“乃至得第四禅定,必得第四定化,以化果心,与所依定,俱时得故”,化果的心,变化的心跟你所依的定同时生起来的,同时得到的。那么这就是说,你依什么定得什么化呢?这个就是根据得什么定,就得什么定的化果心。
从净自生二者,净者善静虑也,自者化心也。此能化心:一、从净生,二、从自生。又此化心,能生二心,谓生净心,及生化心。谓从静虑,起能化心,此心必无直出观义。且从净定地,起初化心,此后后化心,从自类化心生,最后化心,还生净定。故此化心,从二心生,能生二心。
“从净自生二”,净就是善静虑,这个后边要讲,静虑又分几种,净的就是善的,善心的静虑。静虑还有染污的,味禅,贪着这味禅就是染污的,这个不贪着的,净,善的。“自者化心”,就是这个“自”,颂里“自”就是能化的心。这个能化心从两个心生,一个从净生,从善的静虑可以生能化心;从自生能化心,等流果,又生能化心。这个能化心,又能够生二个心,“谓生净心及生化心”,生净心,能化的心,生禅定的心,就是不变了,要出定,还要入了定的心才出定;不能说你变化心直接出定,不行。你先要入定,然后入定的心(就是净心),净的变变化心,在定中可以变化;变化完了,你要出定,还要入净,还要入静虑的心,入了静虑之后再出定。所以它们相生的关系,就是说能化心从净生,或者从自生,就是等流果;它这个心,又生两个心,生净心,出定的时候要生静虑的心,要自己,不出定,他还要变下去,这是化心,自己再变下去。
“谓从静虑起能化心,此心必无直出观义”,假使先从静虑,入了定之后起变化心,这个心要出定、出观,不能直接出观的,还要还到定里边再出观。“且从净定地,起初化心,此后后化心,从自类化心生”,他给你讲得很仔细,你说一个净定的地,得一个善静虑,能变化了,起一个变化心,要变化了,这个变化心尽变下去,后后的化心从自类的化心而生的,同类引生等流果;那么这个变,变到后来不变了,最后化心要出定了,“还生净定”,还是要入定,这个化心生净定的心,然后从定再出观。所以这个化心,“从二心生,能生二心”,它从两个心生,自己又能生两个心。这个关系很明确,没有什么困难。
化事由自地者,化前境事,由自地心。如化四境是欲化心,化初禅境,是初禅化心,必无异地化心生起异地化事故。
“化事由自地” ,化的事情。“化前境事,由自地心,如化四境是欲化心,化初禅境是初禅心,必无异地化心生起异地化事”,就是说你要变化,这个变化心跟所化的事情,一定是要同地的。欲界的变化由欲界的变化心生,色界初禅的境是初禅的化心生,不能这个地的化心生那个地的变化的东西,这个当然不行的,你心是上边的不能变下边的,心是下边的当然更不能变上边的。
语通由自下者,化所发语,通自、下心。谓欲、初禅化所发言,此言必是自地心起,依二禅等化所发言,此必依下地心发,谓二禅等,无寻伺故,无发语心,起下初禅心,而发语也。
“语通由自下”,前面是化东西,下边是化语,要说话。“化所发语,通自下心”,要化发语的,通自、下心,自己的地、下面的,都可以化。“谓欲、初禅,化所发言,此言必是依自地心起”,假使欲界、初禅化,这个化必定是自地心起。那么假使是二禅等化所发言,“此必依下地心”,欲界自地心,初禅也是自地心,那么二禅他不能说话,那要借下地的心。所以说话也跟化境不一样,因为二禅以上没有寻伺,没有寻伺就不说话,那么说话要借下地初禅的心来说。“此必依下地发,谓二禅等,无寻伺故,无发语心”,没有寻伺,就没有发语的心,没有发语的心就不会说话,那么他要起下地的初禅心,起了下地心就说话了,初禅的有寻伺。所以说可以自下地,发语的话,自地,初禅、欲界都有寻伺的,自地可以化;那二禅以上的没有寻伺,发语要借下地的心,就是初禅心,所以自下。
化身与化主,语必俱非佛者,若一化主,起多化身,要化主语时,诸所化方语,言音诠表,一切皆同,故有伽陀颂曰:一化主语时,诸所化皆语,一化主若默,诸所化亦然。佛则不尔,与所化语,容不俱时,言音所诠,亦容有别,以佛定力不思议故。
“化身与化主,语必俱非佛”,这个好懂。“若一化主,起多化身”,假使一个能变化的人,他变了很多的身体,“要化主语时,诸所化方语,言音诠表,一切皆同故”,这个奇怪了。假使他化了一百个人,那么能化的人说话了,那一百人同时说话,他的声音,他的语言、说的话,内容、声调,一模一样,就是一个刺叭,就是一个录音机一样的。我们现在是占便宜,我们说话,你拿一个广播筒,你安一百个喇叭好了,一百个喇叭说的话一模一样,但是没有人,他这个能变化的,他可以变化一百个人,一百个人,你说话了他一百个人都说话,说的话跟你模一样。这是一般的化,“非佛”,佛不是这样子的。
故有伽陀颂曰:有一个伽陀证明这个。“一化主语时,诸所化皆语。一化主若默,诸所化亦然”,有一个颂证明我们这个道理,他说:一个化主,他说话的时候,所化很多的人,都一起说话;“一化主若默,诸所化亦然”,一个化主假使不说话,那么所化的人同样不说话。那就是一般的二乘,他只能做到这里。
“佛则不尔”,佛这个力量就大了,不一样。“与所化语,容不俱时”,佛说话跟所化的那些人说话不一定要同时的。“言音所诠,亦容有别”,说的话的声音,说什么话,它的内容,都可以不一样。“以佛定力,不思议故”,因为佛的定力是不可思议,不能跟一般的比。
问:发语心起,化心已无,应无化身,化如何语?答:颂言先立愿留身,后起余心语,谓先愿力,留所化身,后起余心,发语表业,故虽化语二心不同,而依化身,亦得发语。
“问:发语心起,化心已无,应无化身,化如何语”,这个就提一个问题,他说你发语心要变化发语,这个心一起来,那么你化身的心就没有了,你前面起一个心要化一个身,你这个心在,身在,现在你要发语,起那个发语的心,这个化身的心没有了,那么你这个化身也没有了,你这个语怎么发呢?因为有化身说发语,你现在化身的心没有了,化身也没有了,那你这个话怎么说呢?
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