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答:颂言:先立愿留身,后起余心语”,这个根据那个颂,先立个愿留身,然后起化语心来说话。“谓先愿力,留所化身”,你准备要说话了,那么你要考虑这个身体,是靠你的化心而存在的,你现在要说话,你要先立个愿,这个化的身要把它维持到,不要消掉,不要灭掉,然后你再起发语的心起来好了,这个因为愿一立,这个身体就留住了,不会没有了。“留所化身,后起余心,发语表业”,把身体留住之后,然后起其它的心发语表,你说话的心起来好了,这个身体还是存在,不会消灭。
“故虽化语,二心不同,而依化身,亦得发语”,虽然化身、化语的心是不同的,不能一时都起来了,但是你依这个化身来说话,这个事实没有困难,可以的,就是发愿了,把它留身,你先把身留住,然后你起化语的心,起变化说什么话,都可以。
有死留坚体者,有说愿力,留所化身,亦得死后。如大迦叶留骨锁身至慈尊世,唯坚实体,可得久留,即骨锁身,名坚实也,谓简肉等。余说无留义者,有余师说,无有留身得至死后。迦叶留者,天神扶持,非愿力也。
这里边附带一个问题。“有死留坚体”,有的时候,死了之后还可以留个化身,“坚体”。“有说愿力留所化身,亦得死后”,你发愿留个化身,活的时候可以,你要使它说话,留一段时间;死了之后,能不能留?有的人说,也能留,他举个例,举个例就是说,“如大迦叶,留骨锁身至慈尊世”,这个话怎么说的呢?他说他有依据的,摩诃迦叶,他到鸡足山里边,就是以这个骨锁身,这个骨头的身体,不是血肉之身,血肉之身不能久留,以骨锁的身,一直留到什么?等到弥勒菩萨的世,那个时候他要出来。那么这个留只能是坚实体,骨锁体是坚实的,“可得久留”,这个坚实的体,这个要好多亿万年之后的事情,这样子的坚实体可以留得住。“即骨锁身,名坚实也”,骨锁的身叫坚实,骨头,“谓简肉等”,不是血肉的身,血肉的身不能留那么久的。
“余说无留义”,也有的人说不能留,管你骨锁身也好,死了以后不能留,活的时候你要变化可以留一段时间,死了以后没有留的意思。“有余师说,无有留身至死后”,死了之后不能留身的。“迦叶留者,天神扶持,非愿力也”,迦叶尊者的身体所以能够扶持,不是他的愿,是天人起了作用。清辩论师,也是因为一个问题他辩论的时候有怀疑,他这个问题要问弥勒菩萨,他就修了一个法,药叉把他关在山里边,身体不坏,一直到弥勒菩萨出世,他可以去亲自见弥勒菩萨问这个问题,这也是留身。这个留身却不是死的,他就是跟迦叶有点不一样了,这是传说里边有些不一样的。那么迦叶尊者的留身,也有几个说法,有的说是涅槃了,留一个骨锁身,化身,这是留一个化的身体了,不是真身了。有的人说,迦叶尊者没有涅槃,是入灭尽定。入灭尽定之后,到了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他出定,再来跟弥勒菩萨奉献那个袈裟。那么这是各式各样说法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他是根据《大毗婆沙》他们的论主,认为这个留身是可以的,但是,要死后留身有条件,只能骨锁身。另外,有的论师说,死后不能留,除非天神加持。那么清辩论师也是天神的,他不是留身,不是自己的力量,是药叉神帮忙的。
初多心一化,成满此相违者,初起化事,由多化心,方能化作一所化事;后若成满,与此相违,但一化心,即能化作众多化事。修得无记摄者,此前十四,能变化化心,从定修生,无记性摄,四无记中,通果无记也。余得通三性者,余生得等,能变化心,即通三性,如鬼神等所有化心,或善或恶,或是无记。
“初多心一化,成满此相违”,开始的时候,“初起化事”,因为开始的时候艰难。“由多化心,方能化作一所化事”,要很多的心化一个东西,化一个事情。“若后成满”,假使后来成满,就是成熟了,习惯了,熟练了之后。“与此相违”,反过来了,一个心能化很多的事情。“但一化心,即能化作众多化事”,那么反过来,一个心化很多事情。我们背书也有这个同样情况,一本新的书来了,你要非常用心,集中,念了好几道,才能够把这个书勉强念下来,否则的话,不是掉一个字,就是错一个字,那么你念熟了,你打妄想好了,照样一个字不差背下来,这个东西熟练不熟练有关系。我们说念一个咒,你说阿Ra巴杂那,你念下来很熟,你反过来念,马上给我念出来,行不行?恐怕不行,那就是不熟练。但是世亲菩萨,《尊胜陀罗尼》,很长的,他临终的时候,从最后一个字,倒背到第一个字,一字不差,这个就是他的功夫,他是修行成就的人。
“修得无记摄”,这十四个能变化心,从定里边修出来的,那么是无记的心。“四无记中,通果无记”,就是变化心,通果无记。“余得通三性”,余得,生得通那些,后边还要讲,有生得的、有咒得的、有业成的,各式各样的,那么这些,“三性”,能够通善、恶、无记三性。“余生得等,能变化心”,通三性的。“如鬼神等”,他是生得通。“所有化心,或善或恶,或是无记”,都可以有。
戊五、别释眼耳
从此第五,别释眼耳。论云:天眼、耳言,为目何义?颂曰:
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
“从此第五,别释眼耳”,这个前面神境通讲了,天眼、天耳也再讲一下。我们说这为什么要重讲呢?神境通因为前面没有讲过,天眼、天耳也没有讲过,漏尽通是讲过的,就是断烦恼了,讲了很多,他心通前面也讲了不少,所以说这两个补充地讲一下。这是讲天眼、天耳通。
“从此第五,别释眼耳。论云:天眼耳言,为目何义”,天眼、天耳是什么意思?天眼、天耳倒底是啥?就是眼耳根。“天眼耳谓根”,天眼、天耳就是天的眼根、耳根,“即定地净色”,定里边产生的净色,这个产生的净色根,叫天眼、天耳。“恒同分无缺”,天眼、天耳,总是同分眼,没有彼同分。什么叫同分、彼同分?要看不相应行里边,它是起作用的,就是同分眼。不起作用的,眼睛,你睡觉了,没有看东西,彼同分,或者你这个东西,你没有看到,对那个东西说眼是彼同分。这个前面去看一看,不相应行。
“取障细远等”,天眼,障的,假如山隔开的,墙壁隔住的,都能看到,粗的能见,细的也能见,近的能见,远的也能见,跟肉眼的功能就不同了。
释曰:天眼耳者,谓眼、耳通,依四静虑所生,净色眼、耳二根,见色闻声,名天眼耳。此名天者,定地摄故。天眼有三:一者生得,谓生天中;二者修得,即前所说;三者似天,谓由业得,如轮王鬼神,及中有等。唯有修得天眼耳根,恒是同分,又无缺坏,能取被障,极细远等,诸方色声。故有颂曰:肉眼于诸方,被障细远色,无能见功用,天眼见无遗。
“释曰:天眼耳者,谓眼、耳通”,天眼通,天耳通。“依四静虑所生”,根据四静虑练出来的。“净色眼耳二根,见色闻声,名天眼耳”,从静虑里边(四个静虑)产生的定,定里边就产生一种清净的四大种,这个四大种所造的净色根就是天眼、天耳。那么修四静虑的时候,先要怎么下手呢?天眼的话,就是观想光,天耳的话,就观想声音,这个时候修加行,从光、声下手,然后得了定之后,他从定中的微妙的四大种,产生一种净色根,就是天眼、天耳。这个天眼天耳,能够见色闻声,叫天眼耳。
什么叫天?就是定地摄的,这个天就是指定地。“天眼有三”,所谓天眼总地说起来有三种。一种是生得,生在天上,天然有天眼的;天上的人,要看很远的都看到。二修得,前面就说的,修定而得到的。第三似天,跟天差不多,也不是修来的,“由业得”,以过去的不同的业报感到的。那么转轮圣王,他有通,有天眼、天耳;鬼神,我们说一般鬼神通,就是有天眼、天耳的,他能看得远一点;中有,前面讲过,中有的最厉害,中有的通是除了佛以外,没有它那么厉害的,他能够看得很远,假使你要投生,十方世界哪里有缘的,它一剎那就到了。
“唯有修得天眼、耳根,恒是同分”,这三种天眼里边,只有修得的天眼、天耳是同分,因为它跟眼、耳识都是同时生起的,要么不生起,生起来就是能看,你不起作用的时候,没有,也不用它,当然不起天眼了,一起天眼的话总是能见能听。“又无缺坏”,不会缺坏的,其它的眼睛会损坏,或者会生眼病,它既不会缺,又不会坏。“能取被障,极细远等”,被障住的、极细、极远的东西,“诸方色声”,十方的色、声,再远、再障住都能听(看)到。
“故有颂曰”,一个颂证明这个事情。“肉眼于诸方,被障细远色,无能见功用,天眼见无遗”,“肉眼于诸方”,各方面的、被障住的、细的、远的色,没有能够见的功用,就不能见了,而“天眼见无遗”,天眼可以看到,毫无遗漏。
那么这里我们补充点材料29。他说天眼能见远近,就是说贴了眼睛的,肉眼是看不到的,肉眼看东西一定要有距离的,天眼你挨得再近,它也看得到,再远它也看到。“肉眼有同分、彼同分”,肉眼有的时候看,有的时候不起作用;天眼决定同分,没有彼同分。那么肉眼见前不见后,见左不见右;天眼前后左右一下见。“肉眼见障内,不见障外”,肉眼见障内,房间里边你门窗一关、帘子一拉,只看到房间里边,外边一点也不知道;天眼外边里边同样看到。“肉眼见粗不见细,天眼二皆见”,肉眼看到粗的,细的看不到。水里边有很多微生虫,肉眼,“这个水蛮干净的,一点脏的也没有”,天眼说,“唉呀!不得了,里边都是八万四千虫”,那就是粗细有别。“肉眼见昼不见夜,天眼昼夜皆见”,肉眼白天看得到,晚上漆黑,什么都见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