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“答:頌言:先立願留身,後起余心語”,這個根據那個頌,先立個願留身,然後起化語心來說話。“謂先願力,留所化身”,你准備要說話了,那麼你要考慮這個身體,是靠你的化心而存在的,你現在要說話,你要先立個願,這個化的身要把它維持到,不要消掉,不要滅掉,然後你再起發語的心起來好了,這個因爲願一立,這個身體就留住了,不會沒有了。“留所化身,後起余心,發語表業”,把身體留住之後,然後起其它的心發語表,你說話的心起來好了,這個身體還是存在,不會消滅。

  

  “故雖化語,二心不同,而依化身,亦得發語”,雖然化身、化語的心是不同的,不能一時都起來了,但是你依這個化身來說話,這個事實沒有困難,可以的,就是發願了,把它留身,你先把身留住,然後你起化語的心,起變化說什麼話,都可以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死留堅體者,有說願力,留所化身,亦得死後。如大迦葉留骨鎖身至慈尊世,唯堅實體,可得久留,即骨鎖身,名堅實也,謂簡肉等。余說無留義者,有余師說,無有留身得至死後。迦葉留者,天神扶持,非願力也。

  

  這裏邊附帶一個問題。“有死留堅體”,有的時候,死了之後還可以留個化身,“堅體”。“有說願力留所化身,亦得死後”,你發願留個化身,活的時候可以,你要使它說話,留一段時間;死了之後,能不能留?有的人說,也能留,他舉個例,舉個例就是說,“如大迦葉,留骨鎖身至慈尊世”,這個話怎麼說的呢?他說他有依據的,摩诃迦葉,他到雞足山裏邊,就是以這個骨鎖身,這個骨頭的身體,不是血肉之身,血肉之身不能久留,以骨鎖的身,一直留到什麼?等到彌勒菩薩的世,那個時候他要出來。那麼這個留只能是堅實體,骨鎖體是堅實的,“可得久留”,這個堅實的體,這個要好多億萬年之後的事情,這樣子的堅實體可以留得住。“即骨鎖身,名堅實也”,骨鎖的身叫堅實,骨頭,“謂簡肉等”,不是血肉的身,血肉的身不能留那麼久的。

  

  “余說無留義”,也有的人說不能留,管你骨鎖身也好,死了以後不能留,活的時候你要變化可以留一段時間,死了以後沒有留的意思。“有余師說,無有留身至死後”,死了之後不能留身的。“迦葉留者,天神扶持,非願力也”,迦葉尊者的身體所以能夠扶持,不是他的願,是天人起了作用。清辯論師,也是因爲一個問題他辯論的時候有懷疑,他這個問題要問彌勒菩薩,他就修了一個法,藥叉把他關在山裏邊,身體不壞,一直到彌勒菩薩出世,他可以去親自見彌勒菩薩問這個問題,這也是留身。這個留身卻不是死的,他就是跟迦葉有點不一樣了,這是傳說裏邊有些不一樣的。那麼迦葉尊者的留身,也有幾個說法,有的說是涅槃了,留一個骨鎖身,化身,這是留一個化的身體了,不是真身了。有的人說,迦葉尊者沒有涅槃,是入滅盡定。入滅盡定之後,到了彌勒菩薩出世的時候他出定,再來跟彌勒菩薩奉獻那個袈裟。那麼這是各式各樣說法,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他是根據《大毗婆沙》他們的論主,認爲這個留身是可以的,但是,要死後留身有條件,只能骨鎖身。另外,有的論師說,死後不能留,除非天神加持。那麼清辯論師也是天神的,他不是留身,不是自己的力量,是藥叉神幫忙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初多心一化,成滿此相違者,初起化事,由多化心,方能化作一所化事;後若成滿,與此相違,但一化心,即能化作衆多化事。修得無記攝者,此前十四,能變化化心,從定修生,無記性攝,四無記中,通果無記也。余得通叁性者,余生得等,能變化心,即通叁性,如鬼神等所有化心,或善或惡,或是無記。

  

  “初多心一化,成滿此相違”,開始的時候,“初起化事”,因爲開始的時候艱難。“由多化心,方能化作一所化事”,要很多的心化一個東西,化一個事情。“若後成滿”,假使後來成滿,就是成熟了,習慣了,熟練了之後。“與此相違”,反過來了,一個心能化很多的事情。“但一化心,即能化作衆多化事”,那麼反過來,一個心化很多事情。我們背書也有這個同樣情況,一本新的書來了,你要非常用心,集中,念了好幾道,才能夠把這個書勉強念下來,否則的話,不是掉一個字,就是錯一個字,那麼你念熟了,你打妄想好了,照樣一個字不差背下來,這個東西熟練不熟練有關系。我們說念一個咒,你說阿Ra巴雜那,你念下來很熟,你反過來念,馬上給我念出來,行不行?恐怕不行,那就是不熟練。但是世親菩薩,《尊勝陀羅尼》,很長的,他臨終的時候,從最後一個字,倒背到第一個字,一字不差,這個就是他的功夫,他是修行成就的人。

  

  “修得無記攝”,這十四個能變化心,從定裏邊修出來的,那麼是無記的心。“四無記中,通果無記”,就是變化心,通果無記。“余得通叁性”,余得,生得通那些,後邊還要講,有生得的、有咒得的、有業成的,各式各樣的,那麼這些,“叁性”,能夠通善、惡、無記叁性。“余生得等,能變化心”,通叁性的。“如鬼神等”,他是生得通。“所有化心,或善或惡,或是無記”,都可以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五、別釋眼耳

  

  從此第五,別釋眼耳。論雲:天眼、耳言,爲目何義?頌曰:

  

  天眼耳謂根  即定地淨色  恒同分無缺  取障細遠等

  

  “從此第五,別釋眼耳”,這個前面神境通講了,天眼、天耳也再講一下。我們說這爲什麼要重講呢?神境通因爲前面沒有講過,天眼、天耳也沒有講過,漏盡通是講過的,就是斷煩惱了,講了很多,他心通前面也講了不少,所以說這兩個補充地講一下。這是講天眼、天耳通。

  

  “從此第五,別釋眼耳。論雲:天眼耳言,爲目何義”,天眼、天耳是什麼意思?天眼、天耳倒底是啥?就是眼耳根。“天眼耳謂根”,天眼、天耳就是天的眼根、耳根,“即定地淨色”,定裏邊産生的淨色,這個産生的淨色根,叫天眼、天耳。“恒同分無缺”,天眼、天耳,總是同分眼,沒有彼同分。什麼叫同分、彼同分?要看不相應行裏邊,它是起作用的,就是同分眼。不起作用的,眼睛,你睡覺了,沒有看東西,彼同分,或者你這個東西,你沒有看到,對那個東西說眼是彼同分。這個前面去看一看,不相應行。

  

  “取障細遠等”,天眼,障的,假如山隔開的,牆壁隔住的,都能看到,粗的能見,細的也能見,近的能見,遠的也能見,跟肉眼的功能就不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天眼耳者,謂眼、耳通,依四靜慮所生,淨色眼、耳二根,見色聞聲,名天眼耳。此名天者,定地攝故。天眼有叁:一者生得,謂生天中;二者修得,即前所說;叁者似天,謂由業得,如輪王鬼神,及中有等。唯有修得天眼耳根,恒是同分,又無缺壞,能取被障,極細遠等,諸方色聲。故有頌曰:肉眼于諸方,被障細遠色,無能見功用,天眼見無遺。

  

  “釋曰:天眼耳者,謂眼、耳通”,天眼通,天耳通。“依四靜慮所生”,根據四靜慮練出來的。“淨色眼耳二根,見色聞聲,名天眼耳”,從靜慮裏邊(四個靜慮)産生的定,定裏邊就産生一種清淨的四大種,這個四大種所造的淨色根就是天眼、天耳。那麼修四靜慮的時候,先要怎麼下手呢?天眼的話,就是觀想光,天耳的話,就觀想聲音,這個時候修加行,從光、聲下手,然後得了定之後,他從定中的微妙的四大種,産生一種淨色根,就是天眼、天耳。這個天眼天耳,能夠見色聞聲,叫天眼耳。

  

  什麼叫天?就是定地攝的,這個天就是指定地。“天眼有叁”,所謂天眼總地說起來有叁種。一種是生得,生在天上,天然有天眼的;天上的人,要看很遠的都看到。二修得,前面就說的,修定而得到的。第叁似天,跟天差不多,也不是修來的,“由業得”,以過去的不同的業報感到的。那麼轉輪聖王,他有通,有天眼、天耳;鬼神,我們說一般鬼神通,就是有天眼、天耳的,他能看得遠一點;中有,前面講過,中有的最厲害,中有的通是除了佛以外,沒有它那麼厲害的,他能夠看得很遠,假使你要投生,十方世界哪裏有緣的,它一剎那就到了。

  

  “唯有修得天眼、耳根,恒是同分”,這叁種天眼裏邊,只有修得的天眼、天耳是同分,因爲它跟眼、耳識都是同時生起的,要麼不生起,生起來就是能看,你不起作用的時候,沒有,也不用它,當然不起天眼了,一起天眼的話總是能見能聽。“又無缺壞”,不會缺壞的,其它的眼睛會損壞,或者會生眼病,它既不會缺,又不會壞。“能取被障,極細遠等”,被障住的、極細、極遠的東西,“諸方色聲”,十方的色、聲,再遠、再障住都能聽(看)到。

  

  “故有頌曰”,一個頌證明這個事情。“肉眼于諸方,被障細遠色,無能見功用,天眼見無遺”,“肉眼于諸方”,各方面的、被障住的、細的、遠的色,沒有能夠見的功用,就不能見了,而“天眼見無遺”,天眼可以看到,毫無遺漏。

  

  那麼這裏我們補充點材料29。他說天眼能見遠近,就是說貼了眼睛的,肉眼是看不到的,肉眼看東西一定要有距離的,天眼你挨得再近,它也看得到,再遠它也看到。“肉眼有同分、彼同分”,肉眼有的時候看,有的時候不起作用;天眼決定同分,沒有彼同分。那麼肉眼見前不見後,見左不見右;天眼前後左右一下見。“肉眼見障內,不見障外”,肉眼見障內,房間裏邊你門窗一關、簾子一拉,只看到房間裏邊,外邊一點也不知道;天眼外邊裏邊同樣看到。“肉眼見粗不見細,天眼二皆見”,肉眼看到粗的,細的看不到。水裏邊有很多微生蟲,肉眼,“這個水蠻幹淨的,一點髒的也沒有”,天眼說,“唉呀!不得了,裏邊都是八萬四千蟲”,那就是粗細有別。“肉眼見晝不見夜,天眼晝夜皆見”,肉眼白天看得到,晚上漆黑,什麼都見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