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正法住世”,“叁、明造論宗旨”。這個定的功德屬于六百個頌裏的正文,正法久住跟造論宗旨,就是回向的頌。“就明定中二,一明所依諸定”,在講定當中,先講定,我們的功德所依的定是哪一些;然後說能依的功德。能依所依,依靠定産生功德的,功德是能依,定是所依。“就明諸定中,分爲四段”,第一個是四靜慮,第二是無色定,第叁是八等持,第四明諸等持。
“此下第一,明四靜慮”,這個定裏邊第一個,四靜慮。“論雲:已說諸智所成功德,余性功德,今次當辨”,前面把智所成的功德都講過,“余性功德”,那定的功德,挨著要辨。那麼要辨定的功德,先要說定,“于中先辨所依止定”,能依的功德,先要所依的定才能現出來,所以說要講定的功德,那要把所依的定先講。“且諸定內,靜慮雲何”,那麼當然定很多,先說靜慮,靜慮倒底是怎麼回事?
“頌曰:靜慮四各二,于中生已說,定謂善一境,並伴五蘊性,初具伺喜樂,後漸離前支”,這個講得很扼要。靜慮有二種,靜慮一共四個靜慮,每一個靜慮都有兩種。那麼是哪兩種呢?一種是定靜慮,一種是生靜慮,生靜慮就是生到天上的四禅天,十七個天;那麼定靜慮,這裏就要說了。“于中生已說”,生靜慮在世間品講得很多,色界的定有初禅天,有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,二禅天又是少光天等等,一共有十七個天,那麼世間品都詳細說過了,這裏不再重複。那麼這裏要講的是定靜慮,定靜慮是修的禅定,得了這個禅定的果就是生靜慮,這一輩子如果修得初禅,初禅定得到了,那麼來世,決定生初禅天,那麼所生的初禅天就是生靜慮,而修得到的初禅的定,是定靜慮。所以說生靜慮,前面世間品講得很多,已經廣分辨,而定的靜慮,就是這一品正要說內容。
“定謂善一境”,什麼叫定?善的心一境性,就是善的叁摩地。假使助伴一起說,五蘊都有,它的心王心所相應法,再加上定共戒的色法,所以五個蘊都有。“初具伺喜樂,後漸離前支”,初具伺,第一個靜慮,有伺、有尋、有喜、樂,後來離前支,第二靜慮就沒有尋伺,第叁個靜慮就沒有喜,第四個靜慮離開樂,一個一個離,所以這個頌說得很善巧,把四個靜慮用這個次第,一個一個除掉就是得了四個靜慮。
釋曰:靜慮四各二者,四種靜慮,各有二種,一、生靜慮,二、定靜慮。于中生已說者,于二靜慮中,四種靜慮體,世間品已說,謂世間品,說色界中,有十七天,是生靜慮也。
“釋曰:靜慮四各二者”,四種靜慮各有二種。我們說靜慮有四種,四種靜慮每一個靜慮都有兩種,一種是生靜慮,就是四禅天,第二種定靜慮,所修的禅定。“于中生已說”,前面的生靜慮在世間品講過了,“于二靜慮中四種靜慮體,世間品已說”,兩個靜慮就是生靜慮跟定靜慮,生靜慮的體世間品已經說過了。“謂世間品,說色界中有十七天,是生靜慮也”,世間品中,有十七種天,這個是生靜慮,我們前面都講的。那麼後來的可以去參考一下世間品,它前面講器世間的時候,就有這個。那麼後來講有情世界,前面的有情世界就是天人,講天人也講起的。
定謂善一境,並伴五蘊性者,定靜慮體,謂唯善性心一境性。克體言之,以善等持爲自性故,若並助伴,五蘊爲體有色蘊者,定共戒也。
“定謂善一境,並伴五蘊性”,那麼這裏講的是定靜慮,這是四禅的定,這個定靜慮的體呢,是善的心一境性,假使它的助伴加上去的話,五個蘊都有。“定靜慮體,謂唯善性心一境性”,這個在《俱舍論》裏邊30,加一句話,定靜慮的體,“總而言之”,謂唯善性心一境性。這個“總而言之”有道理的,就是說總地說是善的,但是後邊我們也看到靜慮也有染汙定,染汙的靜慮也有,所以說要總而言之,總地說是善的。“唯善性心一境性”,總的來說,靜慮的體是善的性,是善的心一境性,心集中在一個境上,就是等持。
“克體言之,以善等持爲自性故”,克實地講,善的等持是這個定靜慮的自性。假使助伴一起講,那麼五個蘊都有。識蘊是他的心王,相應的,那麼受蘊、想蘊、行蘊,是心所法,相應的,那麼還有心所法裏邊的四相──生住異滅,得等等都是俱有法,還有定共戒,是色蘊,所以說五個蘊都有。
問:何等名心一境性?答: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。
“問:何等名心一境性”,那麼這裏就要辨:什麼叫心一境性?
“答: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”, 這個很簡單,把心集中在一個所緣的境上,叫心一境性。有的人修定他不知道,以爲修定把心死死地定在一個點上,好象釘子一樣定在那裏不動了,這個叫修定。修定就是緣的境可以很多,但是你每一剎那緣的時候,就集中在一個點上,其它的不流散,這個叫心一境性;不是說修定就不能動了,一個念頭,從開頭到後頭,就是一個念頭,死死的、不動的,那就不是修定了。真正修定是活動的,但是每一個所緣境上,全部集中在這個上頭。所以說,我們修《叁歸依觀》,有人傳過的就知道,《叁歸依觀》裏邊,所緣的境多得不得了。那怎麼叫定呢?那麼多緣的境,心都搞散了,但是不是的,你每緣一個剎那的時候,都定在這一點上,你要是緣上師的時候,心全部集中在上師身上,緣佛的時候,全部集中佛身上,並沒有流散,心一境性還是。所以說我們有的人就不知道,以爲念誦,那麼厚的書,一本兩本地要念,甚至我們念《五大金剛》要念五本,那麼這樣子念,是不是心散亂呢?不散亂,念誦是隨文入觀,是修定的前階段,如果沒有念誦的訓練,定也進不去,我們說要修定的話,先是依文義,先是依文,然後依文、依義兩個跳了觀,最後是把文義都拋掉,直接入定。那這個東西你前面文義的基礎沒有,你怎麼入定呢?所以說不要看念誦是麻煩事情,你想得定的話,你念誦是基礎。在念誦的時候得定的情況也很多的,古代的人他念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,一下子空掉了,這個已經定境現前,那麼你說你念誦是麻煩的話,你的境界就不會來的,當然也有加持,我們說要真正得定,是談何容易?有的時候,一下子把身心忘掉了,得了空境界,那就是加持,一方面過去善根,一方面叁寶加持,也有法的加持,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的般若法門的加持,就是各方面加持所得。
問:何等名靜慮?答:由定寂靜,慧能審慮,故慮體是慧,定有靜用,及生慧慮,故名靜慮。問:無色等持,亦能靜慮,應名靜慮?答:無色等持,不名靜慮,謂就勝義,立靜慮名,色界定勝,獨名靜慮,如世間說,發光名日,螢燭雖光,不得名日。
“問:何等名靜慮”,什麼叫靜慮?心一境性知道是定,靜慮是什麼東西?
“答:由定寂靜,慧能審慮,故慮體是慧,定有靜用,及生慧慮,故名靜慮”,靜慮的真正的解釋就在這裏。定能夠寂靜,把心集中在一點上,不會亂動。那麼由心定下來之後,慧才能深細地慮,就是考慮,就是觀察。這個我們在修定的書上經常打這個比喻,古代沒有電燈,就是用蠟,這個蠟如果擺在風頭上,那個蠟,雖然是很大的蠟,很亮,但是風吹得閃來閃去的,你要在蠟下邊要看書,看不清楚的,一會兒黑,一會兒亮,一會兒黑,一會兒亮,閃來閃去,看不清;如果你把風止掉,把窗門關掉,這個蠟不動的這樣子一個火燭,這個火燭能夠把東西照得很清楚,那就是靜下來之後,心不亂動之後,這個智慧就能夠很仔細地觀察。所以說,“慮體是慧”,在這個裏邊能觀察的那個體是慧心所。那麼慧跟定有什麼關系呢?“定有靜用”,定的作用,能夠産生寂靜作用,同時能夠産生慧的這個果,它的用是靜,它的果是慧,所以說這個定叫靜慮。靜慮的靜是這個定的作用,那麼慮是慧,慧是這個定的果,所以說我們叫靜慮、靜慮,從它的作用,從它的果來安名的。這是什麼釋?你自己去考慮。
“問:無色等持,亦能靜慮,應名靜慮”,那麼照你這麼說,定能夠靜下來,智慧能夠觀察,那麼無色界的定,“無色等持”,無色定,同樣有定,他能心靜下來,他也有智慧,也能觀察,他也可以叫靜慮?
“答:無色等持,不名靜慮”,回答,這個不行,無色界的等持,只能叫無色定,不能叫靜慮。爲什麼原因?“謂就勝義立靜慮名”,這個靜慮,從它殊勝的、超勝的方面來說,叫靜慮。色界的定是殊勝,所以只能色界的定叫靜慮;無色界的定雖然也是定,有慧的果,但是不殊勝,不能叫靜慮。那就是說靜慮這個名字,就是殊勝的定才能叫靜慮,色界的定是殊勝的,所以叫靜慮。
“如世間說”,這個打個比喻,“發光名日,螢燭雖光,不得名日”,太陽發光的,叫太陽,發光的這些東西叫太陽,但是螢火蟲跟蠟燭都能發光,能不能叫太陽?你說發光的叫太陽,那個螢火蟲它也是太陽,它也發光,一支蠟燭,它也能發光。不行,不殊勝。太陽的光,什麼光都頂不過。日光燈,晚上看看亮得很,大太陽一照,日光燈好象沒有一樣的,根本見不到它光明,那就是太陽的光可以映蔽一切光明,所以說只有太陽的光,發光的那個叫太陽,螢火蟲也好,蠟燭也好,電燈也好,同樣它能放光,不能叫太陽,因爲它的光度差得遠。那就是說只有四個色界定,可以叫靜慮,因爲他們特別地殊勝,其他的定,無色定,他們雖然也能夠集中心,也能夠智慧觀察,但是好象螢火蟲跟蠟燭一樣,不能叫太陽。同樣發光的只有太陽叫太陽,其它的不能叫太陽,那麼這個同樣是定,只有最殊勝的四靜慮能叫靜慮,其它的定不能叫靜慮,同樣的意思。
問:何故色界定,獨名爲勝?答:一、謂諸等持內,攝十八支,二、止觀均行,最能審慮,叁、名現法樂住,四、名樂通行。故色界定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