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明正法住世”,“三、明造论宗旨”。这个定的功德属于六百个颂里的正文,正法久住跟造论宗旨,就是回向的颂。“就明定中二,一明所依诸定”,在讲定当中,先讲定,我们的功德所依的定是哪一些;然后说能依的功德。能依所依,依靠定产生功德的,功德是能依,定是所依。“就明诸定中,分为四段”,第一个是四静虑,第二是无色定,第三是八等持,第四明诸等持。

  

  “此下第一,明四静虑”,这个定里边第一个,四静虑。“论云:已说诸智所成功德,余性功德,今次当辨”,前面把智所成的功德都讲过,“余性功德”,那定的功德,挨着要辨。那么要辨定的功德,先要说定,“于中先辨所依止定”,能依的功德,先要所依的定才能现出来,所以说要讲定的功德,那要把所依的定先讲。“且诸定内,静虑云何”,那么当然定很多,先说静虑,静虑倒底是怎么回事?

  

  “颂曰:静虑四各二,于中生已说,定谓善一境,并伴五蕴性,初具伺喜乐,后渐离前支”,这个讲得很扼要。静虑有二种,静虑一共四个静虑,每一个静虑都有两种。那么是哪两种呢?一种是定静虑,一种是生静虑,生静虑就是生到天上的四禅天,十七个天;那么定静虑,这里就要说了。“于中生已说”,生静虑在世间品讲得很多,色界的定有初禅天,有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,二禅天又是少光天等等,一共有十七个天,那么世间品都详细说过了,这里不再重复。那么这里要讲的是定静虑,定静虑是修的禅定,得了这个禅定的果就是生静虑,这一辈子如果修得初禅,初禅定得到了,那么来世,决定生初禅天,那么所生的初禅天就是生静虑,而修得到的初禅的定,是定静虑。所以说生静虑,前面世间品讲得很多,已经广分辨,而定的静虑,就是这一品正要说内容。

  

  “定谓善一境”,什么叫定?善的心一境性,就是善的三摩地。假使助伴一起说,五蕴都有,它的心王心所相应法,再加上定共戒的色法,所以五个蕴都有。“初具伺喜乐,后渐离前支”,初具伺,第一个静虑,有伺、有寻、有喜、乐,后来离前支,第二静虑就没有寻伺,第三个静虑就没有喜,第四个静虑离开乐,一个一个离,所以这个颂说得很善巧,把四个静虑用这个次第,一个一个除掉就是得了四个静虑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静虑四各二者,四种静虑,各有二种,一、生静虑,二、定静虑。于中生已说者,于二静虑中,四种静虑体,世间品已说,谓世间品,说色界中,有十七天,是生静虑也。

  

  “释曰:静虑四各二者”,四种静虑各有二种。我们说静虑有四种,四种静虑每一个静虑都有两种,一种是生静虑,就是四禅天,第二种定静虑,所修的禅定。“于中生已说”,前面的生静虑在世间品讲过了,“于二静虑中四种静虑体,世间品已说”,两个静虑就是生静虑跟定静虑,生静虑的体世间品已经说过了。“谓世间品,说色界中有十七天,是生静虑也”,世间品中,有十七种天,这个是生静虑,我们前面都讲的。那么后来的可以去参考一下世间品,它前面讲器世间的时候,就有这个。那么后来讲有情世界,前面的有情世界就是天人,讲天人也讲起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定谓善一境,并伴五蕴性者,定静虑体,谓唯善性心一境性。克体言之,以善等持为自性故,若并助伴,五蕴为体有色蕴者,定共戒也。

  

  “定谓善一境,并伴五蕴性”,那么这里讲的是定静虑,这是四禅的定,这个定静虑的体呢,是善的心一境性,假使它的助伴加上去的话,五个蕴都有。“定静虑体,谓唯善性心一境性”,这个在《俱舍论》里边30,加一句话,定静虑的体,“总而言之”,谓唯善性心一境性。这个“总而言之”有道理的,就是说总地说是善的,但是后边我们也看到静虑也有染污定,染污的静虑也有,所以说要总而言之,总地说是善的。“唯善性心一境性”,总的来说,静虑的体是善的性,是善的心一境性,心集中在一个境上,就是等持。

  

  “克体言之,以善等持为自性故”,克实地讲,善的等持是这个定静虑的自性。假使助伴一起讲,那么五个蕴都有。识蕴是他的心王,相应的,那么受蕴、想蕴、行蕴,是心所法,相应的,那么还有心所法里边的四相──生住异灭,得等等都是俱有法,还有定共戒,是色蕴,所以说五个蕴都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等名心一境性?答: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。

  

  “问:何等名心一境性”,那么这里就要辨:什么叫心一境性?

  

  “答: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”, 这个很简单,把心集中在一个所缘的境上,叫心一境性。有的人修定他不知道,以为修定把心死死地定在一个点上,好象钉子一样定在那里不动了,这个叫修定。修定就是缘的境可以很多,但是你每一剎那缘的时候,就集中在一个点上,其它的不流散,这个叫心一境性;不是说修定就不能动了,一个念头,从开头到后头,就是一个念头,死死的、不动的,那就不是修定了。真正修定是活动的,但是每一个所缘境上,全部集中在这个上头。所以说,我们修《三归依观》,有人传过的就知道,《三归依观》里边,所缘的境多得不得了。那怎么叫定呢?那么多缘的境,心都搞散了,但是不是的,你每缘一个剎那的时候,都定在这一点上,你要是缘上师的时候,心全部集中在上师身上,缘佛的时候,全部集中佛身上,并没有流散,心一境性还是。所以说我们有的人就不知道,以为念诵,那么厚的书,一本两本地要念,甚至我们念《五大金刚》要念五本,那么这样子念,是不是心散乱呢?不散乱,念诵是随文入观,是修定的前阶段,如果没有念诵的训练,定也进不去,我们说要修定的话,先是依文义,先是依文,然后依文、依义两个跳了观,最后是把文义都拋掉,直接入定。那这个东西你前面文义的基础没有,你怎么入定呢?所以说不要看念诵是麻烦事情,你想得定的话,你念诵是基础。在念诵的时候得定的情况也很多的,古代的人他念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,一下子空掉了,这个已经定境现前,那么你说你念诵是麻烦的话,你的境界就不会来的,当然也有加持,我们说要真正得定,是谈何容易?有的时候,一下子把身心忘掉了,得了空境界,那就是加持,一方面过去善根,一方面三宝加持,也有法的加持,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的般若法门的加持,就是各方面加持所得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等名静虑?答:由定寂静,慧能审虑,故虑体是慧,定有静用,及生慧虑,故名静虑。问:无色等持,亦能静虑,应名静虑?答:无色等持,不名静虑,谓就胜义,立静虑名,色界定胜,独名静虑,如世间说,发光名日,萤烛虽光,不得名日。

  

  “问:何等名静虑”,什么叫静虑?心一境性知道是定,静虑是什么东西?

  

  “答:由定寂静,慧能审虑,故虑体是慧,定有静用,及生慧虑,故名静虑”,静虑的真正的解释就在这里。定能够寂静,把心集中在一点上,不会乱动。那么由心定下来之后,慧才能深细地虑,就是考虑,就是观察。这个我们在修定的书上经常打这个比喻,古代没有电灯,就是用蜡,这个蜡如果摆在风头上,那个蜡,虽然是很大的蜡,很亮,但是风吹得闪来闪去的,你要在蜡下边要看书,看不清楚的,一会儿黑,一会儿亮,一会儿黑,一会儿亮,闪来闪去,看不清;如果你把风止掉,把窗门关掉,这个蜡不动的这样子一个火烛,这个火烛能够把东西照得很清楚,那就是静下来之后,心不乱动之后,这个智慧就能够很仔细地观察。所以说,“虑体是慧”,在这个里边能观察的那个体是慧心所。那么慧跟定有什么关系呢?“定有静用”,定的作用,能够产生寂静作用,同时能够产生慧的这个果,它的用是静,它的果是慧,所以说这个定叫静虑。静虑的静是这个定的作用,那么虑是慧,慧是这个定的果,所以说我们叫静虑、静虑,从它的作用,从它的果来安名的。这是什么释?你自己去考虑。

  

  “问:无色等持,亦能静虑,应名静虑”,那么照你这么说,定能够静下来,智慧能够观察,那么无色界的定,“无色等持”,无色定,同样有定,他能心静下来,他也有智慧,也能观察,他也可以叫静虑?

  

  “答:无色等持,不名静虑”,回答,这个不行,无色界的等持,只能叫无色定,不能叫静虑。为什么原因?“谓就胜义立静虑名”,这个静虑,从它殊胜的、超胜的方面来说,叫静虑。色界的定是殊胜,所以只能色界的定叫静虑;无色界的定虽然也是定,有慧的果,但是不殊胜,不能叫静虑。那就是说静虑这个名字,就是殊胜的定才能叫静虑,色界的定是殊胜的,所以叫静虑。

  

  “如世间说”,这个打个比喻,“发光名日,萤烛虽光,不得名日”,太阳发光的,叫太阳,发光的这些东西叫太阳,但是萤火虫跟蜡烛都能发光,能不能叫太阳?你说发光的叫太阳,那个萤火虫它也是太阳,它也发光,一支蜡烛,它也能发光。不行,不殊胜。太阳的光,什么光都顶不过。日光灯,晚上看看亮得很,大太阳一照,日光灯好象没有一样的,根本见不到它光明,那就是太阳的光可以映蔽一切光明,所以说只有太阳的光,发光的那个叫太阳,萤火虫也好,蜡烛也好,电灯也好,同样它能放光,不能叫太阳,因为它的光度差得远。那就是说只有四个色界定,可以叫静虑,因为他们特别地殊胜,其他的定,无色定,他们虽然也能够集中心,也能够智慧观察,但是好象萤火虫跟蜡烛一样,不能叫太阳。同样发光的只有太阳叫太阳,其它的不能叫太阳,那么这个同样是定,只有最殊胜的四静虑能叫静虑,其它的定不能叫静虑,同样的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故色界定,独名为胜?答:一、谓诸等持内,摄十八支,二、止观均行,最能审虑,三、名现法乐住,四、名乐通行。故色界定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