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独名静虑。
“问:何故色界定独名为胜”,这个问得很好,你说殊胜可以叫静虑,那么四个色界定叫静虑,对了,有的人就满足了,“四静虑对了,对了”;但是为什么它叫静虑,它胜在哪地方呢?作用殊胜,才能叫静虑,那么你说它是殊胜,什么殊胜?你还得要问。
“答:一、谓诸等持内摄十八支;二、止观均行,最能审虑;三、名现法乐住;四、名乐通行。故色界定,独名静虑”,它有四个殊胜点,第一个在等持里边,一共八等持,四个禅、四无色,这个八个等持里边,摄十八个禅支的只有四个静虑,这是第一个殊胜,摄十八禅支。
第二个,“止观均行”,止跟观两个恰恰平衡的。“最能审虑”,就在这个平衡的情况之下,慧的作用特别大,最能审虑。那么无色界,就是定多止少,未到地定、中间定,观多止少,都不均行。
第三个,“现法乐住”,现前所得法的乐,就是这四静虑这个功能,所以它是现法乐住。
那么前面讲的四个通行,乐通行里边得了四禅的叫乐通行,那么乐通行也是,只有殊胜的乐通行也是四禅才有。
所以从这几个方面看,这四个定特别殊胜,所以它有这个资格叫静虑,其它的定没有这些殊胜之点,就没有资格叫静虑,那么殊胜就殊胜在这里。
问:色界染定,宁得此名?答:由彼亦能邪审虑故,世尊亦说有恶静虑。
“问:色界染定,宁得此名”,这里就出来了,染污定,色界里边也有染污定,在后边马上就要讲,再过去两个颂,第二段,“此本等至八,前七各有三,谓味净无漏”,味静虑就是染污定,那么这个染污定,它是染污的,不是善的,它怎么也叫静虑啊?
“答:由彼亦能邪审虑故”,它虽然是染污的,但也有审虑的作用,邪的审虑,不是正的审虑。“世尊亦说有恶静虑”,佛也说有一种静虑是染污的,叫恶静虑,不是善的。所以前面说,“总而言之”,谓善性心一境性,这个“总而言之”加进去有需要的,不是说一切都是善的,也有染污定的,总的来说是善的。
问:心一境性,是静虑体,依何相立初、二、三、四?答:颂言初具伺喜乐,后渐离前支。谓初定内,具伺、喜、乐,名初静虑。后之三定,渐离前支,谓唯离伺,有喜、乐支,立第二静虑,若离伺、喜,唯有乐支,立第三静虑,具离三种,立第四静虑。故一境性,分为四种。
“问:心一境性是静虑体”,静虑的体是心一境性,心集中在一点。“依何相立,初、二、三、四”,那么你说四个静虑,它的体都是心一境性,把心集中在一点,初禅如此,二禅也如此,三禅也如此,四禅也是一样,那么你怎么分一、二、三、四呢(都是心一境性)?那当然,它有它的层次不同。
“答:颂言,初具伺喜乐,后渐离前支”,它的分别,就是它禅支不同。谓初静虑里边“具伺、喜、乐”,都有的,具伺,有伺有寻,初静虑有寻伺,也有具喜,具乐,寻伺喜乐都有。后边三个定,“渐离前支”,一个一个离开前面那一支。那就是挨了次第来,这个四静虑,这三个次第,后边的静虑离开,一个一个离开前面的。二禅离开第一个伺,那就是无寻无伺,第二静虑喜乐还是有,但是寻伺没有,“后之三定,渐离前支,谓唯离伺有喜乐支”,喜乐没有除掉,单除一个伺的,就是第二静虑,定生喜乐,喜乐是有的,寻伺没有了。那么第三静虑,寻伺没有,喜也没有,但是有个乐,离喜妙乐。那么第四静虑,乐也没有,寻伺、喜当然没有了,那么渐离前支。(153B)所以这个次第,写得很扼要,记起来也好记。
“谓唯离伺,有喜、乐支”,离开伺以后,还有喜、乐,这是第二静虑;假使离了伺、喜两支,还有个乐支,这是第三静虑;假使离开三个,伺喜乐全部除掉,那就是第四静虑,第四静虑就是舍念中受定,他喜乐都没有了。
“故一境性分为四种”,虽然都是心一境性,但是从禅支不同分了四个,很清楚,一点不含糊。
丙二、明四无色定
从此第二,明无色定。论云:已辨静虑,无色云何?颂曰:
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
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
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
“从此第二,明无色定”,四个静虑讲完了,讲四无色。“论云:已辨静虑,无色云何”,静虑讲完了,那么无色定是怎么回事?
“颂曰:无色亦如是,四蕴离下地”,无色定也跟静虑一样,也有生,也有定。生静虑同样的,无色天,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修了定了后,就生无色天,那么定静虑,就是修他的定。所以说跟静虑一样,“亦如是”,也分两种。
“四蕴离下地”,它的体只有四个蕴,因为无色界没有色的,色蕴就没有了。“离下地”,他离开了第四静虑,下边的色界,那么得到无色界。
“并上三近分,总名除色想”,这四个无色定,根本定,还有上边三个近分定,都叫除色想,都没有色的。最初的那个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,就是空无边处那个近分定,它要观第四禅的粗苦障,要观它的色法,那么他不能说除色想,上边的三个近分定与四个根本定,都是除色想,色蕴就没有了,再也不观了。
“无色谓无色,后色起从心”,什么叫无色?色法没有的叫无色。既然没有色了,那你以前无色界没有色,假使以后掉下来了,生到色界或者欲界,这个色哪里来的啊?“起从心”,从心上起来的,它就是熏习在心上的色种子,它可以从心起现行,那么这是经部的说法。
“空无边等三,名从加行立”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,这三个无色定,从它加行的功夫来安名的。“非想非非想,昧劣故应名”,非想非非想,当体立名,它本身那个定是暗昧、昧劣,是不清楚、力量很微,这个叫非想非非想,叫微微想。
释曰:无色亦如是者,无色定体四,各有二种,生无色体,世品已说;定无色体,亦善性摄,心一境性,与色界同,故言如是。四蕴者,然助伴体,唯有四蕴,彼无色故,除色蕴也。离下地者,辨差别也,虽一境性体相无差别,离下地生,故分四种:离第四静虑生,立空无边处名;离空处生,立识无边处;离识处生,立无所有处;离无所有处生,立非想非非想处。
“释曰:无色亦如是者”,无色定体,也是跟四静虑一样,有四个。“各有二种”,也有生静虑跟定静虑。生静虑在无色界的体,在世间品说过,就是在无色界有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等,这四个。这个无色界有没有方所的?没有的,既然没有色,也没有方向,也没有处所,所以说无色界的没有中阴身的,哪里死掉,就当下就是无色界,没有跑来跑去的。无色界没有处所的,你不要跑的;那么你来的时候,假使从无色界死掉了,也不要跑过来的,无色界到处是它,都有它,当下就生出来了。
生无色体,无色的体世间品讲过;那么定的无色体,也是善性所摄的心一境性,也是心一境性,“与色界同”,跟色界四个静虑同的,“故言如是”,说这些地方跟色界是一样的,但是没有禅支。下面不同的,就是四蕴,“然助伴体,唯有四蕴”,他的心的主体是等持,心一境性那个三摩地,但是他的助伴却不是五蕴,色界的助伴是五蕴,这里是没有五蕴,“然助伴体,唯有四蕴”,只有四个蕴,“彼无色故”,色蕴没有的,所以没有定共戒,所以色蕴是不成立的。
“离下地”,辨差别。那么这个心一境性,它的体相是不是一样的呢?不一样。“离下地生,故分四种”,它一个一个离开下地,分了四种。怎么分四种呢?第一个,“离第四静虑生”,离开了四静虑的投生,那么就不生在四静虑,可以生第一个空无边处,就是四静虑再不投生了,往上生,生到这个空无边处去;离了空无边处生,就是空无边处的投生把它去掉了,再不投生了,往上,识无边处;离识边处的生,生无所有处;离无所有处生,立一个非想非非想处。他离下地安立上地的名字,一个一个离下地,所以说它有四个层次不同。
并上三近分,总名除色想者,前四根本无色,并上三无色近分,此七总名,除去色想;空处近分,未得此名,缘下地色,有色想故。
“并上三近分,总名除色想”,这个里边要总结一下,这四个根本的无色定,还有上三个近分定,就是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三个根本的近分定,这七个都叫除色想,都没有色法。“前四根本无色,并上三无色近分,此七总名,除去色想”,都没有色的,那么空无边处近分有没有色呢?它也是无色定。它不是,没有除,“未得此名”,空无边处的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,“缘下地色,有色想故”,因为修空无边处的近分定的时候,要缘上边的空无边处是静妙离,又要厌恶第四静虑下边的粗苦障,那就是要一个欣,一个厌,要厌的话,就要看第四静虑的色法,所以说它不能叫除色想,它还要缘色的。上边的几个根本定跟近分定,不缘色,所以说都叫除色想。
无色谓无色者,无色界中,谓无色故,立无色名。依大众部、化地部等,无色界中,许有色法,以色微故,立无色名。问:无色多劫,色相续断,后没生下,色从何生?答:颂言后色起从心者,谓昔所起色异熟因,熏习在心,功能今熟,是故今色,从彼心生,此是论主依经部释也。
“无色谓无色”,什么叫无色?无色界中没有色法的,色蕴没有的。什么叫色蕴呢?变碍为性,要变化的、阻碍的东西在无色界找不到的,都没有这样的东西。所以说唯物主义,到了无色界就没有办法了,物质没有了,你怎么唯呢?当然有些大众部说无色界也有物质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