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4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那是很微细的,这个微细的物质在我们凡夫的、欲界的人粗的色里边看,等于没有。无色界里边没有色蕴,没有色法,所以叫无色这个名字。“依大众部、化地部等”,但是也有些部,他说无色界中也有色法,“以色微故,立无色名”,因为色极微细,对我们说等于是没有一样。天眼看到的色,我们凡夫等于没有。水里边很多的微生虫,在我们凡夫看看很清,这个水干干净净的,什么都没有。那就是不起作用了,这个色。

  

  “问:无色多劫,色相续断,后没生下,色从何生”,他提一个问题,无色界他的寿命很多长,我们记得,在世间品里边,空无边处两万大劫,识无边处四万大劫,无所有处六万大劫,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四千大劫,这个是时间长得不得了,那你这个色法早就断掉了,“色相续断”,这个色界的相续没有了,不相续了,断掉了;那么后来无色界要死的,无色界死了时候,他没有出轮回,还得要投生。如果他无色界死了以后,生到下边色界、欲界的时候,这个生到色界、欲界有色法,这个色法哪里来的呢?他上边没有色,突然之间投生下边来了,色又出来了,这个怎么?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,他这个色从哪里来?

  

  “答:颂言后色起从心”,这个颂里边就回答这个问题。“后色”,后来投生那个色法,从心里起来的。“谓昔所起,色异熟因,熏习在心”,过去的色的异熟因,就是过去色法种子,它熏习在心里边,“功能今熟”,这个熏习的功能,现在成熟了。“是故今色从彼心生”,所以说,他要投生下边来的时候,这个心里边熏的异熟因的色法,成熟了,可以生成现行,从心里边又生出色法来了。“此是论主依经部释”,这个是根据经部的解释。因为经部来说这个色心的种子,都可以熏习,在色上也能熏习,在心上也能熏习。在你入了无心定时候,心没有了,那你种子都熏在色上,这个身体上;如果你得了无色天去了,色法没有了,那这个种子的熏习都集中在心里边,这是经部的解释。那么这个经部的解释我们一看,很显然,再进一步就是阿赖耶识,能够熏习色心种子。

  

  

  

  

  空无边等三,名从加行立者,谓修定前,起加行位,厌色境故,作胜解想,思无边空,加行成时,名空无边处。又于加行中,厌无边空,起胜解想,思无边识,加行成时,名识无边处。又于加行中,厌无边识,起胜解想,舍诸所有,寂然而住,加行成时,名无所有处。

  

  “空无边等三,名从加行立”,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处,这三个名字,从他修加行的时候安立的。“谓修定前,起加行位,厌色境故,作胜解想,思无边空,加行成时,名空无边处”,修加行的时候,这一类人思想境界很高,他感到有色法总是一个有过患的东西。色法当然包含两种,一种是山河大地,一种是自己的身体,我们中国的老子也看到这个问题,他说“吾有大患,谓吾有身”。这个身体存在就是过患的存在,有这个身体,那是事情很多了,要给它吃、要给它穿,要什么,它还要害病,要给它治,这个东西就是,它又是要享受,要追求,要起贪心,追求不到起瞋心,战争什么都会来,所以这个根本的过患都在身体上。身体上,这是从内色来说,外色也是一个产生过患的东西。这些人思想境界很高,认为有色法的东西都是有过患的,他就是要超脱这个色法。“思无边空”,他就想无边际都是空,把色就空掉它,以这样子加行来修,修到的一个果就叫空无边处。那么我们想想如果我们修空定,单想一个空,你得到是什么?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性的胜解加进去的话,你就是得到一个空观,还是一个空无边处,跟那个空观定,那还差得很远了。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学教理啊!把什么叫自性空,把空的理解搞清楚了,然后借这个色的空可以悟入真空。如果你把空的理解没有,即使你观成功了,……这还不容易了,一般人观、观、观,你观了半天,什么也空不了,乱七八糟的,都是东想西想的,还是有。那么他就是很好了,把什么空掉了,即使空掉了之后,如果没有空的理解的话,还不是一个空无边处!那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。所以说这个空观的道理非学不可,你说“我什么都不要,就是观一切法空”,好,算你成功了,空无边处,这个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,还不是佛法。所以你离开了空观、佛的教理,你要想自己搞一个名堂出来,往往会堕到一边去。这是空无边处。

  

  “又于加行中,厌无边空,起胜解想,思无边识,加行成时,名识无边处”,他再进一层,空毕竟还有外境,即使你空、空、空,总是还有心外有物,还有空的东西在,那么就是空这个空也不要,只想自己识无边整个的充满自己的识,这是内心。这个很像唯识,你们去想一想看,这个把识外边的空再去掉,这个观的境,空那个境都去掉,只是能观的识留住,这样观无边的识,以这样地修加行,最后得到的什么?识无边处。所以说加行思无边的识,那得到的果是识无边处的果,这个果是从加行来安名的。

  

  “又于加行中,厌无边识,起胜解想,舍诸所有,寂然而住,加行成时,名无所有处”,他感到有个内心,无边的内心,还不好,什么都不要,内心也不要,无所有。外境五花八门的五欲境固然是不好,那么第一个要把它空掉。空掉外境,这是很高超了,我们说这个人已经不简单,把一切五欲境都空掉,乃至色界的境也空掉,这是很高的,空无边处;但是你观空还是一个对象,是个境,把空的境除掉,只是一个能缘的识,那是更高;这里再高,把能缘的识也没有了,这个样子的境界,在我们凡夫看起来高得不得了了,能缘、所缘都没有了,无所有,留下个无所有了,什么有没有了。这个在我们的定里边,也只属于一个无色界的第三个定,无所有处定,也是有漏法。所以说你想自己去闯一条路,你以为把空除掉、识除掉,什么都没有,一切法都一丝不挂,好得不得了了,你得到的东西得到了,无所有处定,并不是开悟了。所以说,这个禅定境界里边,东西是千变万化,你如果离开明师,自己要闯路的话,往往走了这些道路去。同时,这些还是好的,得了禅定,如果弄得不好入魔,你还糟糕。所以一个禅宗,我们再三劝告大家,没有得到一定的明师,不要随便乱修;看看公案、嘴里讲些口头禅,当然着魔的可能性是少一点,但是对你没有受用。人家的宝你数了半天,不是你的,与你不相干,你根本就没有。没有参,这个境界跟你是毫不相干的,隔靴搔痒,搔了半天,里边痒得不得了,没有搔到一点点,你把你手都搔酸了,里边还是那么痒,这个又不起作用的。

  

  这个就是说,前面三个无色定,是从加行安名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非想非非想,昧劣故立名者,立第四名,由想昧劣,谓无下地明慧胜想,得非想名,有昧劣想,名非非想,故约彼处,想昧劣故,当体立名,名非非想。前三无色,约加行立,第四非想,约当体立。

  

  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处,这是“昧劣故立名”,它当体暗昧。这类的人就是更高一层,他想:无所有处,还有这么一个思想,现在把想也没有它,非想。下边都有明利的想,到这个最高的境界,他说想也不好,有想它还是一个东西,把想也没有,非想,不要想了;但是不要想,这个外道也害怕了,无色界色已经没有了,再一个想没有了,这个我就没有了,我到哪里去了呢?糟了,这个东西,学了半天,把我都丢掉了,他修就是为修我自己,要得到最高的境界,那么非想还不行,要非非想,也不是没有想,就是想留一点点,这样子我还存在,就是说留这个非想非非想。这个当体立名,这个定就是这么一个定,他下边的明利的想都丢掉了,但是全部没有想他又害怕,还要留一点点的想,非非想,非想也不是,想也不是。

  

  那么毕竟有没有想呢?有想,微微想,极微想。所以说你说两个非,你是说既不是想,又不是非想,倒底什么东西?你猜猜谜子看。这个东西猜来猜去,想也不是,非想也不是,中间没有的。它中间是有的,这个就是想,这个想很微弱,既不是明利想,也不是没有想,并不是说一点想也没有。如果你说,既不是想,又不是非想,那个东西是找不出来的。他是非想,不是明利的想,也不是一点没有想,叫非想非非想。这样子是昧劣想,他并不是没有想,就是说有昧劣想,有一种含含糊糊的,一种力量很微弱的想。如果是一点想也没有了,那就是无想定,心都没有了,成了无心定,那么无心定,无想天可以,因为有色法,他身体还在,他还放心,心没有了,身体还在,这个我还有一个。如果你这个无色界的定,身体已经没有了,再来一个心没有了,那就完了,所以他要有个非非想,还要留一点点昧劣想。“故约彼处,想昧劣故,当体立名”,所以说搞了半天,非想非非想还是有想,有想的。所以说没有想又没有不想,这个东西拿不出来的,中观里边,《入中论》里边就讲了很多这一类的方面的东西。那么搞了半天,你还是有想了,这个想是很昧劣的,是昧劣想。“故约彼处,想昧劣故当体立名”,当体安的名字,不从加行立,叫非想非非想。

  

  “前三无色,约加行立,第四非想,约当体立”,要当体来安名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三、明八等至

  

  丁一、总明八等至

  

  从此第三,明八等至,就中二:一、总明,二、别明。且总明八等至者,论云:已辨无色,云何等至?颂曰:

  

  此本等至八  前七各有三  谓味净无漏  后味净二种

  

  味谓爱相应  净谓世间善  此即所味着  无漏谓出世

  

  “从此第三,明八等至”,那么四静虑、四无色讲了,下面八个等至,就是这个东西,又一个名字,叫八等至。“就中有二:一、总明,二、别明。且总明八等至者,论云:已辨无色,云何等至”,什么叫等至?这里要把名字解释一下31。

  

  第一个是三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