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是很微細的,這個微細的物質在我們凡夫的、欲界的人粗的色裏邊看,等于沒有。無色界裏邊沒有色蘊,沒有色法,所以叫無色這個名字。“依大衆部、化地部等”,但是也有些部,他說無色界中也有色法,“以色微故,立無色名”,因爲色極微細,對我們說等于是沒有一樣。天眼看到的色,我們凡夫等于沒有。水裏邊很多的微生蟲,在我們凡夫看看很清,這個水幹幹淨淨的,什麼都沒有。那就是不起作用了,這個色。

  

  “問:無色多劫,色相續斷,後沒生下,色從何生”,他提一個問題,無色界他的壽命很多長,我們記得,在世間品裏邊,空無邊處兩萬大劫,識無邊處四萬大劫,無所有處六萬大劫,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四千大劫,這個是時間長得不得了,那你這個色法早就斷掉了,“色相續斷”,這個色界的相續沒有了,不相續了,斷掉了;那麼後來無色界要死的,無色界死了時候,他沒有出輪回,還得要投生。如果他無色界死了以後,生到下邊色界、欲界的時候,這個生到色界、欲界有色法,這個色法哪裏來的呢?他上邊沒有色,突然之間投生下邊來了,色又出來了,這個怎麼?無中生有是不可能的,他這個色從哪裏來?

  

  “答:頌言後色起從心”,這個頌裏邊就回答這個問題。“後色”,後來投生那個色法,從心裏起來的。“謂昔所起,色異熟因,熏習在心”,過去的色的異熟因,就是過去色法種子,它熏習在心裏邊,“功能今熟”,這個熏習的功能,現在成熟了。“是故今色從彼心生”,所以說,他要投生下邊來的時候,這個心裏邊熏的異熟因的色法,成熟了,可以生成現行,從心裏邊又生出色法來了。“此是論主依經部釋”,這個是根據經部的解釋。因爲經部來說這個色心的種子,都可以熏習,在色上也能熏習,在心上也能熏習。在你入了無心定時候,心沒有了,那你種子都熏在色上,這個身體上;如果你得了無色天去了,色法沒有了,那這個種子的熏習都集中在心裏邊,這是經部的解釋。那麼這個經部的解釋我們一看,很顯然,再進一步就是阿賴耶識,能夠熏習色心種子。

  

  

  

  

  空無邊等叁,名從加行立者,謂修定前,起加行位,厭色境故,作勝解想,思無邊空,加行成時,名空無邊處。又于加行中,厭無邊空,起勝解想,思無邊識,加行成時,名識無邊處。又于加行中,厭無邊識,起勝解想,舍諸所有,寂然而住,加行成時,名無所有處。

  

  “空無邊等叁,名從加行立”,空無邊、識無邊、無所有處,這叁個名字,從他修加行的時候安立的。“謂修定前,起加行位,厭色境故,作勝解想,思無邊空,加行成時,名空無邊處”,修加行的時候,這一類人思想境界很高,他感到有色法總是一個有過患的東西。色法當然包含兩種,一種是山河大地,一種是自己的身體,我們中國的老子也看到這個問題,他說“吾有大患,謂吾有身”。這個身體存在就是過患的存在,有這個身體,那是事情很多了,要給它吃、要給它穿,要什麼,它還要害病,要給它治,這個東西就是,它又是要享受,要追求,要起貪心,追求不到起瞋心,戰爭什麼都會來,所以這個根本的過患都在身體上。身體上,這是從內色來說,外色也是一個産生過患的東西。這些人思想境界很高,認爲有色法的東西都是有過患的,他就是要超脫這個色法。“思無邊空”,他就想無邊際都是空,把色就空掉它,以這樣子加行來修,修到的一個果就叫空無邊處。那麼我們想想如果我們修空定,單想一個空,你得到是什麼?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性的勝解加進去的話,你就是得到一個空觀,還是一個空無邊處,跟那個空觀定,那還差得很遠了。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學教理啊!把什麼叫自性空,把空的理解搞清楚了,然後借這個色的空可以悟入真空。如果你把空的理解沒有,即使你觀成功了,……這還不容易了,一般人觀、觀、觀,你觀了半天,什麼也空不了,亂七八糟的,都是東想西想的,還是有。那麼他就是很好了,把什麼空掉了,即使空掉了之後,如果沒有空的理解的話,還不是一個空無邊處!那也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。所以說這個空觀的道理非學不可,你說“我什麼都不要,就是觀一切法空”,好,算你成功了,空無邊處,這個又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,還不是佛法。所以你離開了空觀、佛的教理,你要想自己搞一個名堂出來,往往會墮到一邊去。這是空無邊處。

  

  “又于加行中,厭無邊空,起勝解想,思無邊識,加行成時,名識無邊處”,他再進一層,空畢竟還有外境,即使你空、空、空,總是還有心外有物,還有空的東西在,那麼就是空這個空也不要,只想自己識無邊整個的充滿自己的識,這是內心。這個很像唯識,你們去想一想看,這個把識外邊的空再去掉,這個觀的境,空那個境都去掉,只是能觀的識留住,這樣觀無邊的識,以這樣地修加行,最後得到的什麼?識無邊處。所以說加行思無邊的識,那得到的果是識無邊處的果,這個果是從加行來安名的。

  

  “又于加行中,厭無邊識,起勝解想,舍諸所有,寂然而住,加行成時,名無所有處”,他感到有個內心,無邊的內心,還不好,什麼都不要,內心也不要,無所有。外境五花八門的五欲境固然是不好,那麼第一個要把它空掉。空掉外境,這是很高超了,我們說這個人已經不簡單,把一切五欲境都空掉,乃至色界的境也空掉,這是很高的,空無邊處;但是你觀空還是一個對象,是個境,把空的境除掉,只是一個能緣的識,那是更高;這裏再高,把能緣的識也沒有了,這個樣子的境界,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高得不得了了,能緣、所緣都沒有了,無所有,留下個無所有了,什麼有沒有了。這個在我們的定裏邊,也只屬于一個無色界的第叁個定,無所有處定,也是有漏法。所以說你想自己去闖一條路,你以爲把空除掉、識除掉,什麼都沒有,一切法都一絲不挂,好得不得了了,你得到的東西得到了,無所有處定,並不是開悟了。所以說,這個禅定境界裏邊,東西是千變萬化,你如果離開明師,自己要闖路的話,往往走了這些道路去。同時,這些還是好的,得了禅定,如果弄得不好入魔,你還糟糕。所以一個禅宗,我們再叁勸告大家,沒有得到一定的明師,不要隨便亂修;看看公案、嘴裏講些口頭禅,當然著魔的可能性是少一點,但是對你沒有受用。人家的寶你數了半天,不是你的,與你不相幹,你根本就沒有。沒有參,這個境界跟你是毫不相幹的,隔靴搔癢,搔了半天,裏邊癢得不得了,沒有搔到一點點,你把你手都搔酸了,裏邊還是那麼癢,這個又不起作用的。

  

  這個就是說,前面叁個無色定,是從加行安名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非想非非想,昧劣故立名者,立第四名,由想昧劣,謂無下地明慧勝想,得非想名,有昧劣想,名非非想,故約彼處,想昧劣故,當體立名,名非非想。前叁無色,約加行立,第四非想,約當體立。

  

  最後一個非想非非想處,這是“昧劣故立名”,它當體暗昧。這類的人就是更高一層,他想:無所有處,還有這麼一個思想,現在把想也沒有它,非想。下邊都有明利的想,到這個最高的境界,他說想也不好,有想它還是一個東西,把想也沒有,非想,不要想了;但是不要想,這個外道也害怕了,無色界色已經沒有了,再一個想沒有了,這個我就沒有了,我到哪裏去了呢?糟了,這個東西,學了半天,把我都丟掉了,他修就是爲修我自己,要得到最高的境界,那麼非想還不行,要非非想,也不是沒有想,就是想留一點點,這樣子我還存在,就是說留這個非想非非想。這個當體立名,這個定就是這麼一個定,他下邊的明利的想都丟掉了,但是全部沒有想他又害怕,還要留一點點的想,非非想,非想也不是,想也不是。

  

  那麼畢竟有沒有想呢?有想,微微想,極微想。所以說你說兩個非,你是說既不是想,又不是非想,倒底什麼東西?你猜猜謎子看。這個東西猜來猜去,想也不是,非想也不是,中間沒有的。它中間是有的,這個就是想,這個想很微弱,既不是明利想,也不是沒有想,並不是說一點想也沒有。如果你說,既不是想,又不是非想,那個東西是找不出來的。他是非想,不是明利的想,也不是一點沒有想,叫非想非非想。這樣子是昧劣想,他並不是沒有想,就是說有昧劣想,有一種含含糊糊的,一種力量很微弱的想。如果是一點想也沒有了,那就是無想定,心都沒有了,成了無心定,那麼無心定,無想天可以,因爲有色法,他身體還在,他還放心,心沒有了,身體還在,這個我還有一個。如果你這個無色界的定,身體已經沒有了,再來一個心沒有了,那就完了,所以他要有個非非想,還要留一點點昧劣想。“故約彼處,想昧劣故,當體立名”,所以說搞了半天,非想非非想還是有想,有想的。所以說沒有想又沒有不想,這個東西拿不出來的,中觀裏邊,《入中論》裏邊就講了很多這一類的方面的東西。那麼搞了半天,你還是有想了,這個想是很昧劣的,是昧劣想。“故約彼處,想昧劣故當體立名”,當體安的名字,不從加行立,叫非想非非想。

  

  “前叁無色,約加行立,第四非想,約當體立”,要當體來安名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叁、明八等至

  

  丁一、總明八等至

  

  從此第叁,明八等至,就中二:一、總明,二、別明。且總明八等至者,論雲:已辨無色,雲何等至?頌曰:

  

  此本等至八  前七各有叁  謂味淨無漏  後味淨二種

  

  味謂愛相應  淨謂世間善  此即所味著  無漏謂出世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八等至”,那麼四靜慮、四無色講了,下面八個等至,就是這個東西,又一個名字,叫八等至。“就中有二:一、總明,二、別明。且總明八等至者,論雲:已辨無色,雲何等至”,什麼叫等至?這裏要把名字解釋一下31。

  

  第一個是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