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摩地——等持。這個等持,定心、散心都有。等持心,在大地法就有它,叁摩地心所,就是不入定的人也有等持心,當你心集中在一個的時候,就叫等持,但是只能一剎那,第二剎那跑掉了。入定的人,他就是可以連續地定在那個,心把它定在一定的境的上,就是不散亂,盡管你境在調,心還是集中的,這樣子把心一境性的狀態能夠連續下去的就是入定。欲界的人,他就是雖然有叁摩地心所,他不能連續,那麼所以說定地、散地都有它,散心都通。這是有心的,無心定不能叫叁摩地。
第二個叁摩缽底——等至,有心、無心都有它。我們說叁摩缽底,等至,可以說無心定也叫等至,無心定不能叫等持。那麼有心、無心都可以有。什麼叫等?有心定來說,離開沈、掉,平等地到這個定,叫等至,至就是到,到這個定,入定了。離開沈、掉,平等了,沈是低下,掉是高舉,離開高舉,離開低下去,那個是平平等等的,進入那個定,叫等至。假使無心定,你說心哪裏沈掉呢?心都沒有了,沒有高低了,那怎麼樣呢?他四大的平等,四大裏邊,沒有偏差的,沒有哪個特別厲害,以四大的平等進入那個定的,也叫等至,所以說等至通有心、無心。叁摩地,心一境性只是心一境性,沒有心,就沒有心一境性,所以說無心定是沒有,不能叫等持的。
還有一個叫叁摩呬多——等引,這個也只是有定,散心沒有的,屬于定的境界。能引起這個定,專致的心引入這個定,就叫等引。
那麼這叁個名字,都是定的別名,但是裏邊有微細的差別,雖然名相,但是還是比較重要的,像這些我們應當知道的。
下邊我們就看這八個等至,跟等持有不同的,決定是定中的境界,不通散心的,而且可以通無心的,那麼這裏就辨八個等至。
“雲何等至?頌曰:此本等至八”,根本的等至有八個。“前七各有叁”,前面七個等至都有叁種,“謂味淨無漏”,一種是味貪著,貪著禅定的味的,就是貪禅。菩薩戒禅定度裏邊,就是“貪味禅”,就是貪這個味禅。第二是淨定,那就是說淨等至,有漏的善定,前面是善等至,就是有漏善,前面講過的,淨就是善。那麼第叁種,是無漏的定。所以說,八個等至裏邊前面七個有叁種,後面一個,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只有兩種。前面七個等至,有味的等至,就是愛、貪著的等至,染汙的,一是淨,有漏的善的等至,一個是無漏的等至。那麼後來那個等至(非想非非想處),沒有無漏,所以說要除掉無漏,只有味、淨兩種。
什麼叫味?“味謂愛相應”,這個愛著禅味的那個愛相應的那個定叫味定,味等至。什麼叫淨?世間善,世間有漏的善。什麼叫無漏?沒有煩惱隨增的叫無漏。(154A)“此即所味著,無漏謂出世”,下邊還是有,這個淨等至就是前面那個味等至所貪著的那個定,他因爲感到這個等至很好,起了貪著,那就失去了原來的淨等至,成了一個味等至。所以說不能貪,一貪,好的境界就沒有了。我們修行更不能執著,看到一個什麼好的境界,高興得很,明天最好再看到,糟了,你不但是好的境界不會顯了,還是魔的要來了,所以說這個一定不要執著,一執著的話,就會出毛病。這裏就是說,禅定裏邊一貪著禅味,這個淨的,好的禅就會失去了,那你得到的是一個染汙定,染汙定會退。“無漏謂出世”,無漏定就是出世的定,就是沒有煩惱的。
釋曰:此本等至八者,此四靜慮、四無色地,根本等至,總有八種。前七各有叁,謂味淨無漏者,于前七地,各具有叁。一、味等至,謂愛相應,愛能味著,故名爲味,由定與彼愛相應故,定得味名。二、淨等至,謂世善定,與無貪等諸白淨法,相應起故,定得淨名。叁、無漏等至,謂出世定。後味淨二種者,後是有頂地,有二種等至,謂味與淨,想昧劣故,無無漏也。
“釋曰:此本等至八”,這個四靜慮、四無色地根本的等至一共有八個。這個就是前面那個,但是它名字不一樣,叫等至。這八個都叫等至,前面這個靜慮,只有四個叫靜慮,後邊這個是無色定。那麼這個都叫等至,因爲等至的名字跟等持的名字不一樣。
“前七各有叁”,這個很好懂,所以說要到後頭,實在是很快很快的,沒有什麼多講的,大家念一道就會懂的。這個根本等至裏邊,前面七個,各有叁種,一種是味,與愛相應的,一種是淨,有漏的善的,一種是無漏的,出世的。“于前七地各具有叁,一味等至,謂愛相應,愛能味著”,味是愛的作用,能夠味著的那個禅的味道的,這就是愛相應的等至,就是味等至。
“由定與彼愛相應故,定得味名”,因爲這個定裏邊,有這個愛跟它相應,這個定就叫味等至。
第二種是淨等至,“謂世善定”,有漏的禅定,有漏善,不是無漏善。“與無貪等諸白淨法,相應起故”,它就跟前面正好相反,一個是愛相應,一個是無貪相應,“無貪等”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與這些相應的定,就是世間的善定,這些無貪等白淨法(善法、幹淨的法)相應起的叫淨定。
第叁,無漏等至,出世的。這個不要多說了,大家都知道了,無漏無漏說了那麼多,一開頭有漏無漏法,就講無漏了。
“後味淨二種”,後邊的有頂定。前面七個是從初禅到無所有處,最後留下一個非想非非想地,這個等至沒有叁種。這個我們也知道的,非想非非想這個定裏邊沒有無漏定的,只有世間定,那麼只有兩種,一種是染汙的,有愛味的,一種是世間的善的,兩種。“謂味與淨”,這個有頂地的等至沒有無漏,只有兩種,一種是味,一種是淨。“想昧劣故,無無漏也”,因爲他的想這個心的力量非常的昧劣,無漏法生不起來。那也可以說,無漏法是有力的,在見道的時候,十五剎那,把八十八使的煩惱要斷完,這個力量之大是可想而知。如果你糊裏糊塗,稀裏糊塗,迷迷糊糊的心,怎麼能斷得了那麼多煩惱呢?
非想非非想天的這個心,就是恍兮惚兮、若有若無那樣子個心,這樣子個心你說要斷煩惱,那是不可能。所以說無漏法是生不起的,沒有無漏的。舒服很舒服,有的人修定,他就是歡喜舒服,這個定住了,很舒服,定裏有很多的變化,舒服是舒服的,你一個智慧就沒有了。那天不是我們講過的嗎?他是修了很短一段時間,他跑得來著急的很,他說:我現在發現一個問題,我的記憶力明顯的減退了,辦事情不行了。那麼我問他:你修什麼?他說:我修這個定。我說你糟了,自己造出來的。我說:你現在還好,你如果再修下去將來可能做畜生去的。爲什麼?智慧沒有了。愚癡就是畜生,瞋恨就是地獄,那麼貪心就是餓鬼,貪道起是餓鬼,癡道起就做畜生去的。這個不是開玩笑,《廣論》裏講過的,引經據典的。這個非想非想定,心想的力量太昧太劣了,沒有無漏法,只有兩種。
味謂愛相應者,釋味定也,愛名爲味,定與愛相應,故名味定。淨謂世間善者,釋淨定也。此即所味著者,此淨等至,是前味定,所味著境,謂淨定滅,彼味定生,緣已滅淨,深生愛著。無漏謂出世者,愛不緣故,非所味著。
下邊就是解釋什麼叫味,什麼叫淨。“味謂愛相應”,跟愛這個貪心相應的,這個愛不是欲界的五欲之貪,就是貪著這個禅味,相應的那個定就叫味定,“釋味定也”。“愛名爲味”,愛怎麼叫味呢?就是“定與愛相應,故名味定”。愛有味的作用,能夠貪著這個味道,那麼這個愛叫味。愛叫味,什麼釋?六離合釋,這個自己又可以去看。定跟那個愛心所相應的,就叫味定。
“淨謂世間善”,那麼第二個淨定是什麼淨呢?世間善,世間有漏的善就叫淨。“釋淨定也,此即所味著者”,那就是前面的味定所貪著的那個定就是世間善,他感到這個好,這個好要把它抓住、執著、味著,那麼好了,這個世間禅的清淨的就沒有了,就留下的是染汙的。此淨等至就是前面味定所味著的那個境,“謂淨定滅,彼味定生,緣已滅淨,深生愛著”,他因爲是因爲起了這個愛著,本來是淨定,一起愛著,淨定就失掉了,失掉之後,就生了個染汙定,味定生。這個味定,他還要貪著,就想到以前那個滅掉的那個淨定,還是深生愛著,這就是味定。
“無漏謂出世”,無漏定就是出世定。“愛不緣故”,反過來,沒有愛的。“非所味著”,也無所味著的,染不上的。就是燒紅的石頭,你就想踩上去,踩不住的,你趕快跳起來的,爲什麼?你受不了了。那麼貪也貪不到這個無漏法的,無漏的法貪站不住的。
丁二、別明八等至
戊一、明靜慮支
己一、明靜慮支數
從此第四,別明八等至,就中有二:一、明靜慮支,二、明淨等等至。前中分六:一、明靜慮支數,二、明支體,叁、明染無支,四、明名不動,五、明生受有異,六、明起下心。且第一明靜慮支數者,論雲:于四靜慮,各有幾支?頌曰:
靜慮初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 內淨喜樂定
第叁具五支 舍念慧樂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
“從此第四,別明八等至”,那麼八個等至,總地講完了,分別地講,那就分科。“一、明靜慮支”,前面四個等至是四靜慮,四靜慮有它的支,前面說的攝十八支,這裏就講了。“二、明淨等等至”,淨等至、味等至、無漏等至等等幾個。這個兩大科。先第一個,“明靜慮支”,又分六科,“明靜慮支數”,“明支體”,“明染無支”,染汙的沒有支,“明名不動”,什麼叫不動,“五、明生受有異”,“六、明起下心”。“先第一明靜慮支數”,靜慮的支的數字,十八支就要講了。
“論雲:于四靜慮各有幾支”,于四個靜慮裏邊,每一個靜慮有幾支?幾個禅支?
“頌曰:靜慮初五支”,很幹脆,五支。哪五支?“尋伺喜樂定”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