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4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摩地——等持。这个等持,定心、散心都有。等持心,在大地法就有它,三摩地心所,就是不入定的人也有等持心,当你心集中在一个的时候,就叫等持,但是只能一剎那,第二剎那跑掉了。入定的人,他就是可以连续地定在那个,心把它定在一定的境的上,就是不散乱,尽管你境在调,心还是集中的,这样子把心一境性的状态能够连续下去的就是入定。欲界的人,他就是虽然有三摩地心所,他不能连续,那么所以说定地、散地都有它,散心都通。这是有心的,无心定不能叫三摩地。

  

  第二个三摩钵底——等至,有心、无心都有它。我们说三摩钵底,等至,可以说无心定也叫等至,无心定不能叫等持。那么有心、无心都可以有。什么叫等?有心定来说,离开沉、掉,平等地到这个定,叫等至,至就是到,到这个定,入定了。离开沉、掉,平等了,沉是低下,掉是高举,离开高举,离开低下去,那个是平平等等的,进入那个定,叫等至。假使无心定,你说心哪里沉掉呢?心都没有了,没有高低了,那怎么样呢?他四大的平等,四大里边,没有偏差的,没有哪个特别厉害,以四大的平等进入那个定的,也叫等至,所以说等至通有心、无心。三摩地,心一境性只是心一境性,没有心,就没有心一境性,所以说无心定是没有,不能叫等持的。

  

  还有一个叫三摩呬多——等引,这个也只是有定,散心没有的,属于定的境界。能引起这个定,专致的心引入这个定,就叫等引。

  

  那么这三个名字,都是定的别名,但是里边有微细的差别,虽然名相,但是还是比较重要的,像这些我们应当知道的。

  

  下边我们就看这八个等至,跟等持有不同的,决定是定中的境界,不通散心的,而且可以通无心的,那么这里就辨八个等至。

  

  “云何等至?颂曰:此本等至八”,根本的等至有八个。“前七各有三”,前面七个等至都有三种,“谓味净无漏”,一种是味贪着,贪着禅定的味的,就是贪禅。菩萨戒禅定度里边,就是“贪味禅”,就是贪这个味禅。第二是净定,那就是说净等至,有漏的善定,前面是善等至,就是有漏善,前面讲过的,净就是善。那么第三种,是无漏的定。所以说,八个等至里边前面七个有三种,后面一个,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只有两种。前面七个等至,有味的等至,就是爱、贪着的等至,染污的,一是净,有漏的善的等至,一个是无漏的等至。那么后来那个等至(非想非非想处),没有无漏,所以说要除掉无漏,只有味、净两种。

  

  

  什么叫味?“味谓爱相应”,这个爱着禅味的那个爱相应的那个定叫味定,味等至。什么叫净?世间善,世间有漏的善。什么叫无漏?没有烦恼随增的叫无漏。(154A)“此即所味着,无漏谓出世”,下边还是有,这个净等至就是前面那个味等至所贪着的那个定,他因为感到这个等至很好,起了贪着,那就失去了原来的净等至,成了一个味等至。所以说不能贪,一贪,好的境界就没有了。我们修行更不能执着,看到一个什么好的境界,高兴得很,明天最好再看到,糟了,你不但是好的境界不会显了,还是魔的要来了,所以说这个一定不要执着,一执着的话,就会出毛病。这里就是说,禅定里边一贪着禅味,这个净的,好的禅就会失去了,那你得到的是一个染污定,染污定会退。“无漏谓出世”,无漏定就是出世的定,就是没有烦恼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此本等至八者,此四静虑、四无色地,根本等至,总有八种。前七各有三,谓味净无漏者,于前七地,各具有三。一、味等至,谓爱相应,爱能味着,故名为味,由定与彼爱相应故,定得味名。二、净等至,谓世善定,与无贪等诸白净法,相应起故,定得净名。三、无漏等至,谓出世定。后味净二种者,后是有顶地,有二种等至,谓味与净,想昧劣故,无无漏也。

  

  “释曰:此本等至八”,这个四静虑、四无色地根本的等至一共有八个。这个就是前面那个,但是它名字不一样,叫等至。这八个都叫等至,前面这个静虑,只有四个叫静虑,后边这个是无色定。那么这个都叫等至,因为等至的名字跟等持的名字不一样。

  

  “前七各有三”,这个很好懂,所以说要到后头,实在是很快很快的,没有什么多讲的,大家念一道就会懂的。这个根本等至里边,前面七个,各有三种,一种是味,与爱相应的,一种是净,有漏的善的,一种是无漏的,出世的。“于前七地各具有三,一味等至,谓爱相应,爱能味着”,味是爱的作用,能够味着的那个禅的味道的,这就是爱相应的等至,就是味等至。

  

  “由定与彼爱相应故,定得味名”,因为这个定里边,有这个爱跟它相应,这个定就叫味等至。

  

  第二种是净等至,“谓世善定”,有漏的禅定,有漏善,不是无漏善。“与无贪等诸白净法,相应起故”,它就跟前面正好相反,一个是爱相应,一个是无贪相应,“无贪等”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与这些相应的定,就是世间的善定,这些无贪等白净法(善法、干净的法)相应起的叫净定。

  

  第三,无漏等至,出世的。这个不要多说了,大家都知道了,无漏无漏说了那么多,一开头有漏无漏法,就讲无漏了。

  

  “后味净二种”,后边的有顶定。前面七个是从初禅到无所有处,最后留下一个非想非非想地,这个等至没有三种。这个我们也知道的,非想非非想这个定里边没有无漏定的,只有世间定,那么只有两种,一种是染污的,有爱味的,一种是世间的善的,两种。“谓味与净”,这个有顶地的等至没有无漏,只有两种,一种是味,一种是净。“想昧劣故,无无漏也”,因为他的想这个心的力量非常的昧劣,无漏法生不起来。那也可以说,无漏法是有力的,在见道的时候,十五剎那,把八十八使的烦恼要断完,这个力量之大是可想而知。如果你糊里糊涂,稀里糊涂,迷迷糊糊的心,怎么能断得了那么多烦恼呢?

  

  非想非非想天的这个心,就是恍兮惚兮、若有若无那样子个心,这样子个心你说要断烦恼,那是不可能。所以说无漏法是生不起的,没有无漏的。舒服很舒服,有的人修定,他就是欢喜舒服,这个定住了,很舒服,定里有很多的变化,舒服是舒服的,你一个智慧就没有了。那天不是我们讲过的吗?他是修了很短一段时间,他跑得来着急的很,他说:我现在发现一个问题,我的记忆力明显的减退了,办事情不行了。那么我问他:你修什么?他说:我修这个定。我说你糟了,自己造出来的。我说:你现在还好,你如果再修下去将来可能做畜生去的。为什么?智慧没有了。愚痴就是畜生,瞋恨就是地狱,那么贪心就是饿鬼,贪道起是饿鬼,痴道起就做畜生去的。这个不是开玩笑,《广论》里讲过的,引经据典的。这个非想非想定,心想的力量太昧太劣了,没有无漏法,只有两种。

  

  

  

  

  味谓爱相应者,释味定也,爱名为味,定与爱相应,故名味定。净谓世间善者,释净定也。此即所味著者,此净等至,是前味定,所味着境,谓净定灭,彼味定生,缘已灭净,深生爱着。无漏谓出世者,爱不缘故,非所味着。

  

  下边就是解释什么叫味,什么叫净。“味谓爱相应”,跟爱这个贪心相应的,这个爱不是欲界的五欲之贪,就是贪着这个禅味,相应的那个定就叫味定,“释味定也”。“爱名为味”,爱怎么叫味呢?就是“定与爱相应,故名味定”。爱有味的作用,能够贪着这个味道,那么这个爱叫味。爱叫味,什么释?六离合释,这个自己又可以去看。定跟那个爱心所相应的,就叫味定。

  

  “净谓世间善”,那么第二个净定是什么净呢?世间善,世间有漏的善就叫净。“释净定也,此即所味著者”,那就是前面的味定所贪着的那个定就是世间善,他感到这个好,这个好要把它抓住、执着、味着,那么好了,这个世间禅的清净的就没有了,就留下的是染污的。此净等至就是前面味定所味着的那个境,“谓净定灭,彼味定生,缘已灭净,深生爱着”,他因为是因为起了这个爱着,本来是净定,一起爱着,净定就失掉了,失掉之后,就生了个染污定,味定生。这个味定,他还要贪着,就想到以前那个灭掉的那个净定,还是深生爱着,这就是味定。

  

  “无漏谓出世”,无漏定就是出世定。“爱不缘故”,反过来,没有爱的。“非所味着”,也无所味着的,染不上的。就是烧红的石头,你就想踩上去,踩不住的,你赶快跳起来的,为什么?你受不了了。那么贪也贪不到这个无漏法的,无漏的法贪站不住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、别明八等至

  

  戊一、明静虑支

  

  己一、明静虑支数

  

  从此第四,别明八等至,就中有二:一、明静虑支,二、明净等等至。前中分六:一、明静虑支数,二、明支体,三、明染无支,四、明名不动,五、明生受有异,六、明起下心。且第一明静虑支数者,论云:于四静虑,各有几支?颂曰:

  

  静虑初五支  寻伺喜乐定  第二有四支  内净喜乐定

  

  第三具五支  舍念慧乐定  第四有四支  舍念中受定

  

  “从此第四,别明八等至”,那么八个等至,总地讲完了,分别地讲,那就分科。“一、明静虑支”,前面四个等至是四静虑,四静虑有它的支,前面说的摄十八支,这里就讲了。“二、明净等等至”,净等至、味等至、无漏等至等等几个。这个两大科。先第一个,“明静虑支”,又分六科,“明静虑支数”,“明支体”,“明染无支”,染污的没有支,“明名不动”,什么叫不动,“五、明生受有异”,“六、明起下心”。“先第一明静虑支数”,静虑的支的数字,十八支就要讲了。

  

  “论云:于四静虑各有几支”,于四个静虑里边,每一个静虑有几支?几个禅支?

  

  “颂曰:静虑初五支”,很干脆,五支。哪五支?“寻伺喜乐定”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