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拿出来了。“第二有四支,内净喜乐定”,也拿出来了。“寻伺喜乐定”,这是五个支,寻一个,伺一个,喜一个,乐一个,定一个。二禅四支,内净是一个,喜、乐、定,三个,一共四个。第三个禅又是五支,“舍念慧乐定”,舍一个,念一个,慧一个,乐一个,定一个。第四有四支,“舍念中受定”,舍一个,念一个,中受一个,定一个,那么四支。这个颂很有价值,希望大家把它背下来。我们到现在好几品没有考,就在赶时间,要把它赶完,所以说考试就停下来了。那么我们讲完,却是要考起来了,讲完了时间还有多的。考呢,我们想不是一下考完,一下考完,你准备起来是粗粗糙糙的,还是分了考。以前考到《随眠品》,还没有考完,考到哪里就那里开始,《贤圣品》、 《智品》、 《定品》我想至少考三天,或者考四天,《随眠品》考一天,《贤圣品》一天,《智品》一天,《定品》一天,这样分了考要好一些。如果你一下子考的话,题也出得不多,投机,碰到一个题,碰到的,你就考上了,碰不上的,就不及格,好处没有,碰上了,也不过只知道这两个题,碰不上的根本就不知道。那你学了半天,还是一个不知道,还是分开考。那么这个颂要背的,以后其它的要背的颂,我们还要摘一下。这个颂肯定要背,非常重要!
释曰:唯净无漏四静虑中,有十八支。初静虑中,具有五支:一寻,二伺,三喜,四乐,五等持。第二静虑唯有四支:一内等净,二喜,三乐,四等持。第三, 静虑,具有五支:一行舍解云:是大善地中舍,故名行舍也,二正念,三正慧,四乐受,五等持前二是轻安乐,此乐受乐。第四静虑,唯有四支:一、行舍清净,二、念清净离八灾患,得清净名,下文释也,三、非苦乐受此是颂文中受,四、等持。
“释曰:唯净无漏四静虑中,有十八支”,前面的八等至里边,前面四个等至就是四禅,四个静虑它有味、净、无漏三种,那么在味静虑当中,没有支,只有净静虑、无漏的静虑中有十八支。所以说讲禅支,决定是善定,要么是有漏的善,或是无漏的善。染污的定、静虑没有禅支。那么十八支呢,哪十八支?
初静虑中具有五支,一是寻,二是伺,三是喜,四是乐,五是等持。这个前面都见过面的。
第二个静虑只有四支。“内等净”,内等净就是信心。怎么信心呢?我们说过去就是说他离开了欲界的五欲产生喜乐,得了定,初禅已经离开五欲,那么又离开了初禅,定里边也能生喜乐,这个信心生起来了,那是极大的喜乐,最高的喜就是在二禅。内等净,净是清净的信心,那么喜、乐、等持。
第三禅,也是五支。行舍,为什么叫行舍呢?舍有几种呢?舍,最起码说有三种,一种是舍受,受里边不苦不乐受是舍受;一种是四无量心的舍,舍无量;一种是行舍,行蕴里边的心所法,行舍,是个舍心所。这里指的是行舍,是大善地法中舍心所法,是属于行蕴的,叫行舍。一个叫受舍,一个叫无量舍,这个同样是舍,就是有不同的。二是正念,第三是正慧,第四是乐受,第五是等持,每一个等持都是有的,如果没有等持的话,那就不叫定了。
第四静虑,也有四支。行舍清净、念清净,他怎么来个清静呢?下面有个注解,“离八灾患,得清净名”,八个灾患没有了叫清净。哪个八灾患,我们以后再说。非苦乐受,舍受,就是中受。等持,定,每一个静虑都有。
问:何故初二静虑,立轻安不立行舍?后二静虑,立行舍,不立轻安?答:第三定舍极喜,第四定舍极乐,故立行舍,初二既不立行舍,故立轻安。
“问:何故初二静虑,立轻安,不立行舍?后二静虑立行舍不立轻安”,他这里先把禅支十八个说了,然后提问题。我们说前面的初禅、二禅都有喜、乐,喜是心的悦叫喜,那么乐,一般说是身的悦叫乐。但是我们说在定中,身受是没有的,这个乐什么乐?轻安乐,轻安的乐,不是乐受的那个乐。照有部的说法,这个在初禅、二禅里边身受是没有的,心受是有的,那么乐受是不会有的,这是轻安的乐。他就是问:为什么在初禅里边、二禅里边有轻安,没有行舍?他也有舍的,他把下边的东西都舍掉,把沉掉都舍掉,有行舍;怎么没有行舍,只立个轻安?而最后两个静虑,三、四静虑要立行舍,不立轻安?难道说最后两个定没有轻安的吗?
我们说得了定都有轻安,凡是修定的人都有感觉,你本来是身体疲疲跨跨的,一坐之后,就像个皮球打了气一样,蹦起来,他精神也来了,腰也直了,那个什么东西,身上的血脉什么都流通了,感到非常舒服,这还是一般的小小的一点感触;如果你真正得了定之后,“充满遍充满”,这样子全身都充满了喜悦,那个是真正得定的感觉,这是在《法蕴足论》也好,在这个《戒定慧三学》里边的《禅定品》也好,都讲得很多。充满,怎么样子充满?全身充满还可以回过来,等于说田灌水一样的,水引进去,慢慢!慢慢的水多起来,多得后,追齐了,跟那个口一样齐,你一面灌进去,一面可以涌出来,这叫充满;如果你还灌得进去,还涌不出来,还没有满。那么这样子的充满的轻安的才是叫三摩地,开始的时候或者是脐下或者是哪里有点舒服,这个才是刚刚的苗子,那还谈不上得定,这个就是要经常注意。我们说轻安,就是定中的一种特殊的身心的一种轻,就是把沉重的那些东西舍掉了。这我们也感到,轻安两个安得很好啊。你如果说没有轻安的话,坐在那里就是身体重得不得了,把你腰也伸不直、头也抬不起那个样子,重,也不安,很不舒服,心里烦躁得很,想跑掉,最好不要坐了。有些人不愿意念经的,我们看到很多啊!《五字真言》好一些,时间不长,念广的《五大金刚》要几个小时,唉呀,他实在坐不住了,去抽个解也好,呆个半天,在外边东晃西晃的,再回来,或者什么事情来了,去转一转,什么东西,就是坐得不耐烦的表现,那就是没有轻安;如果你有轻安的话,坐十个小时,十个小时也感到不吃力的。
这个轻安,我们可以打个比喻。有一个居士,他感到入定很稀奇,他对他的师父说,他说:入定有轻安,非常之舒服,我也没有修定,也没有得定,这个味道尝不到。他师父说:我给你尝尝味道好了,你今天晚上不要睡觉,就坐在那里。他就坐在床上,坐了一夜,一下子天亮了,舒服得不得了,感到没有疲劳,这是加持的定,加持他得了禅定,实际上他没有得禅定,就是加持力使他感到一点点舒服。那么这个就是轻安。那么这个轻安,第三禅、第四禅难道没有吗?为什么不安立呢?他提这个问题。
“答:第三定舍极喜,第四定舍极乐,故立行舍,初二既不立行舍,故立轻安”,那么这就是从它的殊胜的地方来说。轻安跟行舍,两个东西作用是有点相反的,假使你有了行舍,轻安的相就盖掉了,有了轻安,行舍的相就盖掉了,那么这两种东西不是说没有,就是太阳出来,月亮的光就遮掉了。那么就是在第三禅、第四禅的时候,第三禅把二禅的最大的喜舍掉了,这是舍的力量特别大,所以说立行舍。那么第四禅又是把第三禅最乐的那个乐舍掉了。我们说世间上,什么最乐?大家想想看,有的人说吃饭最快乐。有一个以前来讨单,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干,什么也不想学,就是弄点好的吃吃,最快乐,这个是很等而下之的;那么再有的人什么快乐,什么快乐,最快乐的,我们在佛经上说,三界里最乐的地方就是第三禅的乐。所以说提婆达多,他是示现的,他造了五无间罪,到了阿鼻地狱去了,佛陀就派哪个弟子去看他了,问他好不好什么,他说:我在这里好象第三禅的乐一样的乐,并不苦。那就是他示现的,他虽做了坏事,下阿鼻地狱是给那些世间人看的,不要做坏事,做坏事要下阿鼻地狱的。但是他示现的,他实际上心里没有苦,最大的乐。什么乐呢?第三禅的乐,他用第三禅的乐来作比喻,那就是第三禅的乐是世间上最大的乐。那当然说第四禅以上,并不是不好,这是乐受是没有了,轻安是有的,那么真正乐受来说,三界的乐受最高的,就是第三禅的乐。第四禅把这个最大的乐舍掉了,所以他是行舍的相特别显著,所以要立行舍的这一支。那么初、二禅没有立行舍,那么就安轻安了。
行舍者,谓是善舍,行蕴摄故,标行舍名。不同舍受,受蕴摄。32
这里时间还有一点点,我们讲不完的,讲不完,就把一个注解念一下。他说:什么叫行舍?行蕴里边摄得那个舍,舍心所,不是受舍,也不是无量舍。
行舍轻安互相覆蔽,若处有一第二便无。轻安治沉其相飘举,行舍治掉其相寂止,故安与舍互相覆蔽。33
《顺正理论》有这么一句话,“行舍轻安,互相覆蔽”,行舍跟轻安的行相,互相要遮蔽的。假使那里有一个相,就是有行舍,轻安相就隐下去了,有轻安,行舍的相就隐下去了。轻安对治什么?对治沉,轻安是对治沉的,你心假使沉没了,轻安一生,就把它提起来了,它的相是轻飘的,飘举的。行舍,是对治掉举的,你假使心里东想西想的,用行舍来对治。这个我们讲心所法的时候都讲过,轻安对治沉,行舍对治掉举,它的相,一个是飘举,一个是寂止。所以说,它们的行相是不同的,一个相显起的时候,那个相就不显了,并不是说没有了,就是说它行相既然是不同,哪个显的时候,那个就隐下去了。那个初二禅,他的轻安相显,行舍相就隐下去,不立了;那么第三、四禅,因为他们舍了极喜,舍了极乐,行舍相显了,那么它的轻安相就不立了,就隐下去了。
那么这个十八支,今天暂时讲到这里。
第132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《定品》,讲到四禅的禅支。今天我们还是接下去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