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讲了一半,还是重头念一道。“静虑初五支,寻伺喜乐定,第二有四支,内净喜乐定,第三具五支,舍念慧乐定,第四有四支,舍念中受定”,这是把四个禅,每一个禅有几支都说清楚了。
“释曰:唯净无漏四静虑中有十八支”,那么静虑有三种,我们前面讲过的,味、净,还有一个是无漏,净的跟无漏的四静虑有十八支;那么其染污的定就是味定,它没有十八个支,有没有支?有,不到十八个。
十八支里边,初静虑有五支,这个支我们说就是它的支分,也是它的随顺的意思帮助它、资助的意思、随顺的意思、现成的意思,这么有几个意思。那么它就是它的支分了,那么有几个支分才成功一个总的东西了,所以资助的意思。
初静虑有五支,一是寻,一个是伺,一个是喜,一个是乐,等持(就是定)。
第二静虑四支,内净,内等净,这是信心,在这个初禅离了欲界的恶不善法,能够得定,离生喜乐,那么散地(欲界是散地),散地的染污可以离,这是初禅证明了。但是定地的染污能不能离?这个还有个问题。第二禅就证明了这个问题,定地的染污也是可以离的,从这个方面起了极大信心叫内等净。那么下边也有喜,也有乐,也是等持。
第三个静虑有五支,行舍(行舍,我们昨天讲过,是行蕴里的舍心所,是大善地法里边一个);正念、正慧,这个正念、正慧,就是说离开了二禅冲动的喜,能够把它防止,不起那个喜的这个念叫正念,这个慧叫正慧,本来是慧念了,它因为是能够离开喜的冲动,他是得到三禅的这个正念、正慧;第四是乐,这是心受乐,这前面我们在《界品》一开始就讲,第三禅的乐是心受的乐,不是身乐;五,等持,也是定,定心所。这里下边还要广讲。那么前面初禅、二禅这个乐跟三禅的乐有什么不同?前面讲过的,“身不悦名苦,即此悦名乐”,身上的不舒服的叫苦,身上的感觉的好的叫乐,那这个入定时候,我们在初禅的时候,在初禅的天上,它香味二尘没有,那么相对的就是鼻识跟舌识是没有,但是身识、眼识、耳识是有的,这三个识也能受,那么是不是这个受呢?在定中身受是不起的,所以说这个乐是轻安乐。轻安是一个心所法,也是大善地法之一,这个我们学过《根品》的都要记住;如果没有学过的把《根品》的心王心所里边看一看,大善地法里边,有行舍,也有轻安心所。行舍是对治掉举的,轻安是对治沉没的。
第四静虑也是四支,行舍清净,念清净,这里行舍跟念为什么叫清净两个字呢?就是四禅天离开八个灾患,这叫清净。哪八个灾患?那就是说,下边讲苦乐忧喜,跟出入息,还有寻伺,这八个东西都是引起灾患的,那么第四禅离开这八个叫清净。所以说第四禅,特别叫行舍清净,念清净。非苦乐受,就是中受,不苦不乐受。那么这也是四支,还有一个等持,最后一支,等持是心一境性,每一个禅都有的。
“何故初二静虑,立轻安不立行舍”,这个问题昨天我们讲过。“后二静虑立行舍不立轻安?”“答:第三定舍极喜,第四定舍极乐,故立行舍,初二既不立行舍,故立轻安”,昨天我们讲过了,轻安跟行舍的行相是冲的,当轻安的行相显的时候,行舍就隐下去了,当行舍的行相显的时候,轻安就隐下去了,那么第三静虑是舍这个第二静虑的极喜(最极的喜在第二静虑),第四静虑又是舍第三静虑的最高的乐,那么这两个舍的行相显,所以说第三、第四静虑立行舍,并不是初二静虑没有行舍;因为初二静虑,轻安的作用显著,所以,立轻安,也不是没有行舍,那么立了行舍的,也不是没有轻安。就是哪个作用显著,就立哪一个,因为它们两个互相要映蔽的。昨天讲过的,太阳出来了,月亮的光就看不到了。
问:信通诸地,何故唯于第二静虑,立信为支?答:随起增上净信,必依大喜,第二静虑,有胜喜故,立内净支。
“问:信通诸地,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”,信,每一个地都有信,为什么第二静虑立个内等净是信,其他的不立?“答:随起增上净信,必依大喜,第二静虑有胜喜故,立内净支”,那么其他的静虑,并不是没有信,而这个第二静虑的信,是特别地增上。我们说起了增上的信,必定同时生起大喜。假使学法,学得好的时候,就会生起法乐,喜心就会起来。那么你学得冷冰冰的,那就是说你没有得益处。修定一样,禅定你修得好的话,就生起轻安喜乐;如果你坐了半天,冷冰冰的也是,什么都没有感觉,也就是喜不了。那么这个信心是起极大的信心,那个随行的喜也是最高的喜,在三界里边,二禅的喜是最大的喜,所以说第二静虑有最胜的喜,所以这个时候的信心也最大。“增上净信,必依大喜”,信心跟喜两个是连起的。那么从第二静虑的最胜的喜,也就证明第二禅信是最增上的,所以特别在第二静虑强调一个内净支;其他的地方,不是说没有信,没有像他那么的增上,就不安立了。
(154B)普光的笔记里边,就是《光记》里边,对七十五个法,为什么这十八个?十八实际上就是十一个,这十一个也说是九个,这个马上跟着要讲。那么为什么在七十五法之中,这九个要安禅支,其它的都不安呢?在普光的《光记》里边有详细的解释34,当然我们不一定要那么仔细地去念那些文,这个是比较进一步的深细的问题,在初学,还赶不上这些问题,所以就略掉了。
问:慧通诸地,何故第三定,独立慧为支?答:彼有乐受,为耽此乐,不欣上地,对治此故,立正慧支。
“问:慧通诸地,何故第三定,独立慧为支”,慧,每一地都有,静虑都有慧,那么为什么第三禅要立个慧支,其他的就不立呢?
“答:彼有乐受,为耽此乐,不欣上地,对治此故,立正慧支”,这是有原因的,因为第三禅的乐是最大的乐,这个乐如果没有慧对治它的话,他要耽着这个乐,不肯上进,所以说必定要起个正慧的心所,对治他不要耽着这个乐,这个乐还是要舍。所以说要对治它,立一个正慧支,没有慧的话,就不会离开,不会放下这个乐的。我们人也是这样的,在五欲之乐当中你要放弃了,要来出家,或者来修行的话,你决定有点智慧。没有智慧,你绝对放不了这个东西。五欲是一般世间上都是追求,要享受的东西,怎么会放呢?没有智慧,怎么放得下呢?所以说这个要智慧的,三禅的乐是最大的乐,没有智慧对治,他就要执着这个乐,所以要立个慧支。
问:念通诸地,何故三、四定,独立念为支?答:此第三定,为第二定胜喜漂溺,若第四定,为第三定胜乐留碍,由为下地所留难故,于自地染,不能出离,是故世尊劝住正念。
“问:念通诸地,何故三、四定独立念为支”,念每一个地都有,念、定、慧这是大地法,哪一个心王心所都有,四个禅决定也有,为什么第三、第四禅有念支?第一、二就不立呢?
“答:此第三定,为第二定胜喜漂溺,若第四定,为第三定胜乐留碍,由为下地所留难故,于自地染,不能出离,是故世尊劝住正念”,这也是有原因的,第三禅,他有最胜的乐,一个留碍,“第三定,为第二定胜喜漂溺”,第三定才出离第二定,第二定有殊胜的喜,假使你没有这个念,他对下地这个喜,还会要留恋,可能要留恋那下边的喜,所以要立个正念把它出离;那么第四禅,他是出离了三禅的胜乐,对三禅胜乐如果没有正念的话,他还会留恋过去的那个乐,所以说要一个正念。“劝住正念”,不要耽着那些乐喜。对下边的留碍的话,对自地的染污也不能出离了,就是不能除掉这个本地染,跟下地染,两个是相连关系的,所以这个要立个正念。
问:何故初、三静虑,等具五支?二、四静虑,等具四支?答:欲界诸恶难断、难可破、难可越度,故初静虑,须具五支。第二静虑有极重喜,难断、难破、难可越度,故第三定,建立五支,初及第三,无如是事,故于二、四,唯立四支。又解为欲随顺,超定法故,谓从五支定,超入五支定,复从支四35定,超入四支定,以支等者,易可超越。
“问:何故初、三静虑等具五支,二、四静虑等具四支”,这个又奇怪,他问的问题是无孔不入。他说第一、第三个静虑要五支,第二、第四只有四支,这又什么原因?
“答:欲界诸恶难断、难可破、难可越度,故初静虑,须具五支”,那么我们说欲界地是散地,烦恼也最重,你要离开这个欲界的烦恼、那些恶不善法,那是很困难,“难可破、难可越度、难可断”,所以初静虑要五支,力量大一些;第二静虑,有极重的喜,“难断、难破、难可越度”,第二静虑的喜是最厉害的,那么这也是难断、难破、难可越度,所以第三禅也要五支。那么初及第三,无如是事,初禅没有什么难可破的东西,所以第二禅四支就够了;那么第三禅来说也是没有什么难可度的,第四禅也是四支就够了,就立四支。这是一个解释。
另外解释,“为欲随顺超定法故”,有一种叫超定法,什么叫超定法?下边要说。要随顺这个法,所以说要五支,四支,五支,四支。什么叫超定法?“谓从五支定超入五支定,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定,以支等者,易可超越”,超越法,初禅超到三禅,这个就是跳一禅,这个支相同的,初禅五支,三禅也五支,这个跳得过去,如果初禅是五支,三禅是四支,那就不好跳。所以说顺了这个法,要跳的时候,容易跳,所以初禅跟三禅要同样。同样的二禅跟四禅也有同样,因为他是四支到四支,一个跳一个。那么这样子从超定法来说呢,它们要两个两个相等才能跳,“易可超越”。
己二、明支体
从此第二,明支体性者。论云:静虑支名,既有十八,于中实事,总有几种?颂曰:
此实事十一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