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4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 初二乐轻安  内净即信根  喜即是喜受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支体性”,这个十八支,倒底几个体?几个法为体?

  

  “论云:静虑支名既有十八,于中实事总有几种”,静虑的支,我们前面说过,十八个支,那么十八支里面有相同的,真正的实体一共有几个?

  

  “颂曰:此实事十一,初二乐轻安”,这个就标出来了,实际上的体只有十一个。“初、二乐轻安”,初禅、二禅的乐,喜乐的乐是属于轻安的乐,不是身受乐,因为定中没有身受。“内净即信根”,第二禅的内等净就是信根,“喜即是喜受”,那么所谓喜,就是喜受。这里就是说,把这个十一体里边,有混淆的或者其他的部不同说法的,特别标一下;那么其它好懂的就略掉不说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名虽十八,实体十一。谓初五支,即五实事;第二静虑,三支同前,增内净一,足前成六;第三静虑,定支同前,增余四支,足前成十;第四静虑,三支同前,增非苦乐受,足前成十一。

  

  “释曰:名虽十八,实体十一”,名有十八支,但是实际的体只有十一个体。那么哪十一个呢?“谓初五支”,那是没有见过面的,都是五个实在的,寻伺喜乐定,这五个法。第二静虑,有三支同前,喜乐定前面有过,不要再加,加一个内等净,那么五支加一支是六支。第三静虑,定,一样的,不要加了,其余四支没有见过,就是说第三静虑行舍、正念、正慧、心受乐都没有出现过,要加进去;四支加六支,十支。第四静虑,行舍、念都有了,等持也有的,非苦非乐受,就是中受没有的,那么再加一支,加一个非苦乐受。“足前成十一”。这样子总地来说四个禅,它的禅支真正的体只有十一个。那么这十一个我们如果心细一点,也可以看出来,实际上只有九个,为什么只有九个?学过的人应当知道,喜乐舍都是受,三禅乐是受,那么二禅的喜也是受,舍受也是受,那么这三个实际上就是一个,都是受心所嘛。受心所里分了三个,那么三个把它合一个的话,十一个就变了九个。所以说真正的体,说是九个法;喜乐舍把它分开说,十一个;如果在每一个禅具足地说,成十八个。

  

  那么这些关系很简单,但是心里要有一个数,不要人家说了这个问题,茫然不知所云,不晓得说啥东西,好象脑子来去找不出一个东西来,慌慌张张的,就不行了;人家说这个,你马上就心里回忆到是这个原因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初二已有乐支,何故第三,说增乐受?答:颂言初二乐轻安,由初二定乐,是轻安乐,故于第三,说增乐受。

  

  “问:初二已有乐支,何故第三,说增乐受”,前面初禅、二禅都有乐,那么第三个乐以前是出现过的,何必再加一个乐受,干什么原因呢?第三静虑加一个乐,还加正念、正慧、行舍,一共加了四支,乐也加进去,这个乐加它干什么?已经出现过了,不是重复了吗?

  

  “答:颂曰:初二乐轻安”,并没有重复,初二禅的乐,“由初二定乐,是轻安乐”,初二禅的乐,不是乐受的乐,是轻安的那个乐,所以说两个不一样。轻安大家学过的都知道,在大善地法十个里边只有一个,而受心所在大地法里边十个是一个,两个不一样的,所以说要加进去的。所以前面两个乐是轻安乐,跟后面的第三禅的乐受这个受乐是不一样的,所以并不是重复。“故于第三,说增乐受”,所以第三禅要加一个乐受,这没有重复,轻安跟乐受并不是一个东西。那么这里就强调,有部说的这个初二禅的乐是轻安,因为有部的说法,在定中没有身受的,在定中都是意识的活动的范围,前五识都不起作用的。一般说修定都是意识的活动,你说一边修定,一般在吃东西,这个没有的吧?一边修定,一边在看电视,也不会的吧?所以说入了定之后,决定是意识,内缘的了。为什么叫内门呢?就是不向外缘,色声香味触境已经关掉,这个门关掉,只是内心的第六意识的内境。

  

  有一个居士他跟我说,他一天到晚念佛,几乎不断,看电视也在念佛。这个好不好?有好有不好,你说你一般的在家人看电视,他看得迷了,全部精神看电视去了,至少他还在念佛,有一个念头来挂在佛的身上总比他们好一点点;但是真正对修行的人来说,你还在看电视,这个念佛的效果有好大?我们说要真正要念佛修行,娑婆世界的东西都要放下,你连实际生活东西放不下不说,还要来一个无中生有的电视把你迷住了,这个说起来不大够格。我们说真正要修行,电视是不能看的。我们以前在其他佛学院里边有电视机,这个成了个问题,今天早上给你讲课讲得很好的,戒定慧讲的,要修定什么东西,晚上电视一听,什么都忘掉了,这个白白的讲了一天。它一个小时,可以顶你十几个小时,甚至于说可以把你这个白天上的几节课全部覆没了。那为什么呢?它这个厉害,它是无始的习气养成的东西,一触即发。你这个东西它无始以来,没有熏习过,本来接受的就很少一点点,你要消灭它的话,快得不得了,几下子把你忘得干干净净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故初二无乐受乐?答:初二定中,无乐根故。谓初二定,无心受乐,说有喜故,虽初二定,有身受乐,正在定中,无三识故。依经部宗,初二定乐,是身受乐,非轻安乐。以经部师,许在定中,得有身识,谓在定内,有轻安风,从胜定生,顺生身识相应乐受,遍触身故。又引经云:诸圣弟子,于离生喜,已断五法,修习五法,所修五者,一欢,二喜,三轻安,四乐,五三摩地,此经轻安,与乐别说,故初二乐,非是轻安。

  

  “问:何故初二无乐受乐”,第三静虑是乐受,第二初静虑,不是乐受,那么你为什么第一,第二静虑不能有乐受呢?

  

  “答:初二定中无乐根故”,初二定里边乐根是没有的。“谓初二定无心受乐”,心受乐只有三禅有。“说有喜故”,因为初二定心受的喜有了,你说一样的心受,又是喜又是乐,重复了,不会有了。第三禅没有喜,他是心受乐,第二禅、第一禅,他心里的喜已经有了,再来个心乐,那不是一个心里边两个舒服的心所,不可能的,在有部里边两个不能同时起的,所以有喜就不能有乐。那么你说心受的乐不能有,那么我们说乐本来是身受,是前五识的时候,身悦的时候叫乐受,你是身受就可以了,不要心受了。“虽初二定有身受乐”,初二定身受的乐是有的,就是说生到初禅、二禅,身受乐是有的,但是正在入定的时候,前面讲过了,这个三个识没有了。定是内门转,就是第六意识的事情,前面三个识是缘外境的,关掉了,内门转,外境就不转了,所以前三识也没有了。三识没有,这个乐受也就不可能起。身受乐,要依三识而起,三识没有,你怎么还有身受乐呢?这是有部的说法到此为止,是讲完了。

  

  那么经部的说法就不一样了。“依经部宗初二定乐,是身受乐”,经部里边说初二禅的乐是身乐,是有身乐的,不是轻安乐。“以经部师,许在定中,得有身识。谓在定内,有轻安风,从胜定生,顺生身识,相应乐受,遍触身故”,这个经部他准许在定里中有身识的,有部说身识不能有,这个经部说有身识。那么什么原因呢?“谓在定内有轻安风”,入定的时候有个轻安的风,这个风就是一股气了,“从胜定生”,这个轻安风从殊胜的定生的。“顺生身识”,因为轻安风起来,随顺的生起这个身识来了,“相应乐受,遍触身故”,起了这个身识,跟身识相应的乐受,遍身充满。那么这是解释的不同,他说轻安舒服的感觉,全身舒服的感觉是身识的,这个身识不是对外的触的身识,是定中起一个轻安风,这个轻安风顺着起个身识,这个身识就领纳这个舒服的受,遍身充满。这是经部说有身受乐,这个不是轻安乐。

  

  那么他要有依据,说话不能没有依据。“又引经云”,经里边有证明的。经怎么说?“诸圣第子,于离生喜,已断五法,修习五法”,“诸圣弟子”,佛的弟子,那些修行的弟子,“于离生喜”,离开那些五欲,生到喜。“已断五法”,五个不好的法,五盖之类的断掉了,修习五个好的法,那五个好的呢?“所修五者,一欢,二喜,三轻安,四乐,五三摩地”,那么这个里边,“此经轻安,与乐别说,故初二乐,非是轻安”,在这个经里边,说修五个法里边,有欢、有喜、有轻安、有乐、有定,那么这个明明说,轻安跟乐是两回事,既然说轻安跟乐两回事,你怎么说轻安就是乐呢?所以说,初二定的乐不是轻安。我们说经部跟有部最大的差异,就是说经部以经为它的宗,一切依佛的经为准则,有部以论为宗,大部分的依据,都是《发智》、 《 六足》、 《大毗婆沙》,所以说这个两个差异,一个宗经的,所以叫经部。实际上,经部就是从有部分出来的,有部里边的有一部分对有部的看法有一些不同的,他慢慢慢慢地,就成了个支派,这个支派要找依据,从经上找到依据,找了依据之后,他就跟有部正式的分裂了,说我们是依经的。“故初二乐,非轻安”,这是经部的依据,这么讲完了。这是经部、有部的辩论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辩的还多,那么我们这里就介绍了两个不同的说法,中间的辩论就没有引过来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内净即信根者,谓若证得第二静虑,则于定地亦可虽中,有深信生,名内等净。信是净相,故立净名,离外均流,故名内等,净而内等,故立内等净名。喜即是喜受者,谓上座部等,于心所中,别有喜体,非是喜受,谓简彼故,故言喜即是喜受,谓初二定,喜名喜受也。

  

  内等净,第二禅里边不是有个内等净吗?这个内等净是什么东西?“内净即信根者。”,内等净就是信根。“谓若证得第二静虑,则于定地亦可离中,有深信生名内等净”,本来我们说,初禅离欲界,欲界是散地,散地的染污,初禅离掉了,那么定地的染污能不能离?这是一个问题。那么当第二静虑得到之后,初禅是定地,定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