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4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地的染污离掉了,这个时候生起极大信心,定地染污也是能离的,这个信心起来了,这个是极大欢喜。“于定地亦可离,有深信生”,本来是散地可以离,那么定地能离,也起了极大的信心,他已经离掉了嘛。这个就叫内等净。什么叫净?净就是信。信是澄净为相,前面我们讲《根品》就讲过,把那不信的渣滓都沉下去了,就是净信,净的相。“故立净名”,这个净就是信,信本来是净,以净为相的,所以信就叫净。

  

  什么叫内等呢?“离外、均流,故名内等”,离外就是内,均流就是等。它离开外面的鼓动,怎么外边鼓动?寻伺都是东想两想的,定外的事情去攀缘,那么这个就是离开了,寻伺已经去掉了,二禅是离寻离伺,那么离开外边的鼓动,寻伺鼓动已经没有了。均流,在定里边平衡地等流下去。那么怎么叫不均流呢?就是有了外边的鼓动,等于说兴风作浪,这个水就不均流了,里边起波浪,那么现在既然把外面的鼓动去掉了,那水是平平的,很均匀的等流,所以叫内等。一个是离外是内,均流是等。“净而内等,故立内等净名”,本身是净,又是内,又是等,就叫内等净。这个六离合释又是什么?自己去想。

  

  “喜即是喜受”,那么这个喜是什么?就是喜受。这个喜就是喜受,何必要提出来呢?内等净是信根,那需要解释一下,初二禅的乐是轻安乐,那要解释一下;那么喜就是喜受,好象很容易懂,为什么要说呢?有原因的。“谓上座部等,于心所中,别有喜体,非是喜受”,上座部,有些部,“等”还有其他的部,在心所法里边还有个体,不是属于喜受的,那就是说离开受以外,还有个喜的,心所法里一个喜,是有体的,不是喜受,受里边也有喜受,它另外一个喜。那么它的说法有部不承认,这个喜不是你们所说的心所法里一个喜心所,就是受,受心所里边那个喜受。“谓简彼故,故言喜即是喜受”,要简别上座部里边的说法,就是不同意他们的说法,我们说这个喜就是喜受,不是你们说心所法有另外一个喜。“谓初二定,喜名喜受”,初二定的喜不是你们上众座部说的另外一个心所法叫喜,就是受心所里边的心悦的受,就叫喜。

  

  那么这是把十八个禅支,归纳成十一个体,这十一个体每一个体的已经讲过的就不重复了,没有讲过的就把它解释一下,那把这十一个东西都交待清楚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三、明染无支

  

  从此第三,明染无支。论云:诸静虑支,染静虑中,谓皆有不问也?不尔答也。云何征也?颂曰:

  

  染如次从初  无喜乐内净  正念慧舍念  余说无安舍

  

  “从此第三,明染无支”,这是净、无漏的定有十八个禅支,还有个味定,染污定,它是没有支的,不是全部没有支,就是少支,没有十八个支那么多的。

  

  “论云:诸静虑支,染静虑中,谓皆有不”,前面讲的十八个静虑支,或者十一个体,在染污的静虑,就是味静虑当中,是不是同样都有的?“问也”,就是问这个问题。“不尔”,不是的。“云何”,那么怎么样子不是呢?

  

  “颂曰:染如次从初,无喜乐内净,正念慧舍念,余说无安舍”,对染污定,挨了次第,从第一静虑开始,乃至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挨了次第说,没有喜乐,就是少两支,第一静虑没有喜乐;第二静虑没有内净;第三静虑没有正念、正慧;第四静虑没有舍念。那就是说,它要缺很多的支,并不是说一个支也没有,就是十八支是不满的,就少那么多支。另外一个说法,“余说无安舍”,另外说法,染污的静虑没有轻安、行舍,因为轻安、行舍是大善地法,善的,染污的定没有善法的,有善法怎么叫染污呢!我们要把这个搞清楚。什么叫染污?不善法,跟有覆无记都属于染污的,那么善法是属于善的,无覆无记不属于染污的,所以说染污不一定就是不善法,还要包括有覆无记。那么这里边来说,既然说这个是染污定,当然不能有善法。轻安跟行舍都是大善地法,是善法,怎么可以在染污定里有善呢?有了善就不叫染了。所以说这两个没有,并不是说前面的那些都没有,就是轻安跟行舍没有就完了。这么两种说法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有辩论,我们这里是介绍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初禅染中,无离生喜乐,非离烦恼,而得生故。第二染中,无内等净,烦恼浊故。第三染中,无正念慧,染乐乱故。第四染中,无舍念净,烦恼染故。余说无安舍者,有余师说,初二染中,但无轻安,后二染中,唯无行舍,以此二种,大善地摄,故染定无。

  

  “释曰:初禅染中”,第一禅,染污定里边,没有离生喜乐。因为离生喜乐,是离开烦恼而产生的喜乐。“非离烦恼,而得生故”,你既然没有烦恼离,染就是没有离烦恼,没有离染,那喜乐也生不起来的。有的人说,你们出家人什么都远离,世间上的五欲全部拋完了,苦得不得了,一点享受也没有。这个就是外行的话,他就不知离生喜乐,离了那些染污的烦恼,有一种喜乐会生出来,这个喜乐远远地超过五欲的乐。如果不超过的话,人家修定干什么?不要说是佛弟子,就是世间的修禅定的人,他也欢喜修初禅,初禅的乐喜比世间的五欲的乐不晓得要超胜多少,如果不超胜的话,哪个去修禅定呢?那就去贪着世间的乐就可以了,正因为禅定的乐超过它,所以真正有志气的人就能够舍掉那个下劣的乐,追求那个高尚的清净的乐。所以说离了之后,有喜乐生的。这个不晓得你们有经验没有?你们在五欲里边,心里烦得不得了的时候,如果到庙里住两天,感到很舒服,这个就是离生喜乐,把你那些烦恼的担子暂时放下几天,也会感喜乐;如果永远放掉了,这个喜乐,你想想看有多少呢?当然是不可量了。得了初禅,把欲界的那些恶不善法、五盖除掉之后,就能生起极大的喜乐,这叫离生喜乐。

  

  那么离生喜乐,包括什么呢?他这里说,染污的初禅不等于欲界的染污,怎么也没有喜乐呢?我们说这个离生喜乐,包括什么?包括离开欲界的染,固然有喜乐,也包括离开初禅的染。(155A)这是《顺正理论》的话36,他怎么说的呢?他说初禅的话,就是离欲恶不善法,离生喜乐,前面已经离了恶不善法,欲界的,后面再来了个离生喜乐,后面的离生喜乐就是离初禅的染污。所以说既然离欲界的恶不善法,也要离掉初禅本地的染污,然后生起喜乐。那就是说,染污的初禅,他本地的染污没有离掉,喜乐也就没有了。所以说,染污的初禅定,就没有喜乐支,因为“非离烦恼,而得生故”,不是离开烦恼能够生起喜乐的,这个喜乐是要离开了烦恼才生的。既然你初禅的染污定没有离开烦恼,那就不能生喜乐,所以染污定里边没有喜乐二支。这是初禅。

  

  “第二染中”,第二禅的染污定,“无内等净,烦恼浊故”,内等净,它是清净的,现在你第二禅的染污,这个烦恼把它混浊了,烦恼的混浊势力搅乱了,内等净也净不下来了,所以内等净这一支也没有,所以第二禅缺一个内等净。

  

  第三禅的染污定,“无正念慧,染乐乱故”,第三禅的正念、正慧正是对治第三禅的这个心乐的,因为心乐是极重的乐,没有慧对治它,会耽着它。那现在既然是染污定,被第三禅的乐所搅乱了,那么这个正念、正慧两个不起用了,就没有这两支了。

  

  “第四染中,无舍念清净,烦恼染故”,第四禅的染污定,舍、念清净两支没有了,为什么?不清净,烦恼染污之后,还谈什么清净呢?就谈不上了,所以舍、念清净两支也没有了。

  

  所以说染污定,就要少那么多支,本来是十八支,这里要减掉那么多支,因为染污的缘故。这是正规的说法。

  

  “余说无安舍者,有余师说,初二染中,但无轻安,后二染中,唯无行舍,以此二种,大善地摄,故染定无”,其他的论师他这么说,初二定的染污定里边,就是少一个轻安,第三、第四染污定中,就少一个行舍,其它的都有。为什么少轻安、行舍呢?因为轻安跟行舍,我们学过前面的心所法的就知道,都属于大善地法,大善地法只有善心中才能有它。既然是染污定,染污或者是不善,或者是有覆无记,不是善心所,不是善法。既然不是善法,就不能有它,那么轻安跟行舍是不能有,其它的都能有。那么信可以通染信,也可以通清净的信。

  

  但是这里边就是有辩论。打比方说,你说信,它是什么?我们查一下,信也是大善地法。如果说邪信的话,叫不信,不能叫染污信。那么你说信是大善地法,它可以在染污定有,这个话说不通。

  

  那么第二个论师,一般说他的解释,好象是不正的解释,一般是采取第一位,第一个比较是正规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四、明不动

  

  从此第四,明不动。论云:契经中说,三定有动,不动第四,依何义说?颂曰:

  

  第四名不动  离八灾患故  八者谓寻伺  四受入出息

  

  “从此第四,明不动”,就是第四禅叫不动,前面《世间品》也讲过,第四禅不动,那么这里再重复一下:什么不动?

  

  “论云:契经中说,三定有动,不动第四”,经里边有这个话,三定,初、二、三禅是有动的。什么动呢?初禅是寻伺所冲动,寻伺是动的,二禅是喜所冲动,三禅,还有出入息,四禅喜也没有了,乐也没有了,出入息也没有了,不动。这个以前我们讲过的,现在这个不动的意思扩大了。他问,经里边说,“三定有动,不动第四”,第四定不动的,“依何义说”,这个不动的意思,是根据什么意思来说的?

  

  “颂曰:第四名不动,离八灾患故,八者谓寻伺,四受入出息”,第四禅叫不动,讲得很干脆。这个颂子我不要说你们看看要不要紧?人家问你第四禅为什么叫不动?马上这个颂直接告诉你,不要转弯的,也不要注解,都要看出来了。所以这个颂子很要紧,你们自己去背的,背了对你们有好处,以后看到不动,什么叫不动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