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4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马上就跳出来这个颂子。

  

  第四禅叫不动,什么原因?“离八灾患故”,八种灾患没有了,那么什么八种灾患呢?“八者谓寻伺”,寻、伺两个,四受──苦、乐、忧、喜四个受,入出息,入息、出息两种,那么一共是八种。寻伺两个,四个受,六个,入出息,八个,这八个有灾患的,是灾患的因,一切灾患从此而来。第四禅这八个东西都没有,那么是不动,不会有灾患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第四静虑,无八灾患动,是故世尊,说名不动。灾患有八,所谓寻、伺、忧、苦、喜、乐、出息、入息。有余师说,第四静虑,如密室灯,照而无动,故名不动。

  

  “释曰:第四静虑,无八灾患”,不动,动乱的八个灾患是没有的。我们说要安定,不要动乱,这个就是动乱的因素,如果你说你这个东西还有,你说要不动乱,没有办法的。你要不动乱,那你就是一定把这八个东西除掉。这八个东西什么时候除掉?第四禅,所以第四禅不动。

  

  我们前面《世间品》讲过,火烧初禅,大火、劫火起时候,初禅也烧完,烧成灰。水淹二禅,七次火灾以后,来一次水灾,这个水灾,一漂不但是下边漂完了,二禅也漂掉了,这是有喜的关系。三禅,风灾要吹三禅,三禅的地方前面两个灾免掉了,但是风灾来的时候,三禅也吹得粉碎,那就没有了,也是毁灭掉了。第四禅不动,三个灾都碰不到,为什么原因?就在这里,离开八个灾患,寻伺没有了,火就不会有,那么苦乐忧喜这些受没有了,当然欲界下边的那些苦都不会有,那么寻伺没有,初禅的火就没有,那个极喜的受没有,二禅的水也没有,入出息没有,三禅的风灾也不会有,那么是不动了,灾顶,灾在地方到顶了,不能上去了,这个是灾的顶,就是灾到不了的地方。

  

  “有余师说第四静虑,如密室灯,照而无动,故名不动”,这是灾所不能动,一个解释。另外其他的论师也有其它的解释,第四静虑怎么叫不动?打个比喻,在密室,这个房间门窗关得严密的,绝对不露风的,那么里边点一个灯,这个灯不会动摇。我们说在一个风里边点蜡烛,那一天起台风,我们在殿上的蜡烛,不要说是动摇,点都点不住,点起来了,它又熄掉了,点了又吹熄了,那风里边的蜡烛不行的。如果你密室里点一个蜡,一动也不动,那么照东西就是最清楚的。那么它这个不动,就是说跟密室灯一样,“照而无动”,它能够照得很清楚,本身就一点也不动摇,那就是第四禅有这个功能,这个叫不动。

  

  那么这两种都可以用,是从两个角度来看问题,都没有矛盾,而且都可以应用。那么我问你什么叫不动?你答第一个也可以,答第二个也可以,但是都是五十分,答两个,一百分,你说出了一个是不够的,不全面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五、明生受有异

  

  从此第五,明生受有异。论云:如定静虑,所有诸受,生亦尔不问也?不尔答也。云何征也?颂曰:

  

  生静虑从初  有喜乐舍受  及喜舍乐舍  唯舍受如次

  

  “从此第五,明生受有异”,生受,生静虑,前面说受是定静虑,定中的话,生静虑,就是生在天上的话,那个受就不一样了。我们说生静虑跟定静虑不要混淆成一个东西,这是两个东西,在定中没有前五识,在生了天上的人,初禅、二禅的有前三识,因为还有眼、耳、身,这三个识还能起作用的,那么鼻识跟舌识,因为没有段食,它们就不起作用了,所以有身识的。那么所以生静虑跟定静虑是有差异的,不要混淆,这里就特别地把受不同标一下。

  

  “论云:如定静虑所有诸受,生亦尔不”,前面我们讲定静虑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它所有的受,喜、乐、舍等等,这些受,生静虑是不是一样的?“生亦尔不问也?”“不尔”,不是的。那么怎么不是呢?

  

  “颂曰:生静虑从初,有喜乐舍受,及喜舍乐舍,唯舍受如次”,生静虑从初静虑开始,挨了次第,第一个初静虑有喜乐舍受,第二个静虑有喜舍二受,第三禅静虑有乐舍二受,第四静虑只有舍受,“如次”,挨着次第,一二三四,这个颂也是很精练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生静虑中,初有三受:一、喜受,意识相应;二、乐受,三识相应;三、舍受,四识相应。第二有二,谓喜与舍,意识相应。第三有二,谓乐与舍,意识相应。第四有一,谓唯舍受,意识相应。是谓定生受有差别。

  

  “释曰:生静虑中,初有三受”,在生静虑的里边,就是生到四禅天去,这个不是定中的事情。四禅天的天人,初静虑有三种受,一种是喜受,意识相应,心受;二是乐受,三识相应,就是说在初禅,他有眼识、耳识还有身识,因为有寻伺;那么第三舍受,不苦不乐舍当然是有的,当喜乐受不起的时候,就是舍受。那一个人都会有了,喜受、乐受、舍受都会有的。你站在那里动也不动,你说你舒服吧?也不舒服。你说你苦吗?也不苦,舍受。一共四个受相应,喜受、乐受,三识相应,舍受四识相应,就是意识也是舍受,前三识也是舍受,所以说初禅里边的生静虑的人,有情,三种受相应,喜、乐、舍。

  

  第二静虑,有两个受相应,喜受跟舍受,因为第二静虑无寻无伺,无寻无伺就是没有对外的身识,寻伺是对外的,没有寻伺,前五识就不起。“五识唯寻伺”,这个话你们记不记得了?所以这个前后东西都要照顾的,五识里边都是有寻有伺的,那么你既然是第二禅无寻无伺,那有五识呢?五识没有,身识就没有,乐受就没有,只有心受,喜受有的,舍受,也是意识相应的舍受是有的。“意识相应”,这个舍受是跟意识相应的,跟身识相应的就没有了。那么第二禅如此,只有喜受、舍受。

  

  第三禅有二,乐与舍都是意识相应。第三禅的乐,心乐,意识相应,身乐是不会有了,因为都是无寻无伺,身识不起的,那么他心里边的乐,第三禅的意地的乐叫乐受,这个是第六意识相应是有的,那么舍受,第六意识相应的,也是有的。那么两个受——乐、舍。

  

  第四静虑,只有一个舍受,意识相应的。为什么要说个意识相应呢?一定要说,不说的话,倒底这个舍受可以跟前五识相应,也可以与意识相应,你说哪一个?那么是意识相应的,前五识是不起的,没有寻伺,不起的。

  

  “是谓定生受有差别”,这个就是定静虑跟生静虑的受不同的,那么我们一比较就看出来了,这是不同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六、明起下心

  

  从此第六,明起下心。论云:上三静虑,无三识身,及无寻伺,如何生彼,能见、闻、触,及起表业?问也。非生彼地,无眼识等,但非彼系也。答也。所以者何?征也。颂曰:

  

  生上三静虑  起三识表心  皆初静虑摄  唯无覆无记

  

  “从此第六,明起下心”,上边,我们说无寻无伺,二禅以上无寻无伺,无寻无伺的话,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了,那么我们说,是不是二禅以上人象一个残废人一样,看也看不到,听也听不到,什么都没有的,木而木壳的只有心里边一个意识,是不是这样子的?不是的!如果是这样子,哪个去修二禅、三禅呢?生上去苦得不得了。他照样能看,能听,能说话,但是他这个能说话、能见、能听、能看的识,却不是二禅的识,是用初禅的识,他用下边的识来做这个外边的那些事情。所以起下心,二禅以上对初禅说,初禅在下了。

  

  “论云:上三静虑,无三识身及无寻伺,如何生彼能见、闻、触及起表业”,上三,三个静虑,二、三、四三个静虑,上面三个,无寻无伺,三个识也没有,就是眼识、耳识、身识都没有(鼻识、舌识早就没有了,初禅就没有了,只有欲界才有),那么三识没有了,寻伺也没有了,“如何生彼能见、闻、触及起表业”?那么生在他们上边的人,怎么能看呢?怎么能听呢?怎么能触,身体碰到东西?起表业,他要说话,要动作,怎么能?寻伺没有了,就不会动了,这个身识没有了,就不会动了,你这个眼识、耳识没有了,你看不了了,听不到了,那不是苦得不得了?不是,能看、能听、能做,也能起表业。

  

  那么怎么起的呢?“非生彼地,无眼识等,但非彼系也”,这个说,生了那些二禅、三禅以上的静虑,并不是说眼识就没有了,不过这个眼识,不是他们当地的,是属于下边的,“非彼系”。不是二禅所系的,也不是三禅所系的。那么所以者何?这个事情怪了,要问一下,怎么一回事啊?

  

  “颂曰:生上三静虑,起三识表心,皆初静虑摄,唯无覆无记”,这他就直接告诉你了,生到上面三个静虑也可以起眼识、耳识、身识,也可以起发表的心,当地他们没有的,但是,可以借初静虑的拿来用。这个心无覆无记的,这是通果心,无覆无记的,或者威仪路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生上三地,起三识身,及发表心,皆初定系。生上起下,如起化心,故能见、闻、触及发表。起下三识,及发表心。此唯是无覆无记。不起下染,谓已断故;不起下善,以下劣故。无记中庸,故得起下身识威仪无记。起下眼、耳二识,若修得者,通果无记;若泛起者,威仪无记。起下发表心,亦威仪无记。

  

  “释曰:生上三地,起三识身,及发表心,皆初定系”,生了上三地,二、三、四禅,他也能看,也能听。也能身上触东西,也能够碰的到,也能发表心,身表、语表都能发,那么这些是哪里来呢?三禅没有寻伺,不能发表,三禅没有三识,不能看、不能听、不能触,这是初禅的,是用初禅的识的那个心,作他的识。

  

  “生上起下,如起化心,故能见、闻、触及发表”,生在上地起下地心,等于说变化心一样的,能用的了。上边有自在,用下边的是很容易,下地的用上边的,对不起,不能用的,没有这个自在权。“故能见、闻、触”,所以说他能起变化心一样,把初禅的下边那个地的心拿来用就是了,拿来用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