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馬上就跳出來這個頌子。
第四禅叫不動,什麼原因?“離八災患故”,八種災患沒有了,那麼什麼八種災患呢?“八者謂尋伺”,尋、伺兩個,四受──苦、樂、憂、喜四個受,入出息,入息、出息兩種,那麼一共是八種。尋伺兩個,四個受,六個,入出息,八個,這八個有災患的,是災患的因,一切災患從此而來。第四禅這八個東西都沒有,那麼是不動,不會有災患了。
釋曰:第四靜慮,無八災患動,是故世尊,說名不動。災患有八,所謂尋、伺、憂、苦、喜、樂、出息、入息。有余師說,第四靜慮,如密室燈,照而無動,故名不動。
“釋曰:第四靜慮,無八災患”,不動,動亂的八個災患是沒有的。我們說要安定,不要動亂,這個就是動亂的因素,如果你說你這個東西還有,你說要不動亂,沒有辦法的。你要不動亂,那你就是一定把這八個東西除掉。這八個東西什麼時候除掉?第四禅,所以第四禅不動。
我們前面《世間品》講過,火燒初禅,大火、劫火起時候,初禅也燒完,燒成灰。水淹二禅,七次火災以後,來一次水災,這個水災,一漂不但是下邊漂完了,二禅也漂掉了,這是有喜的關系。叁禅,風災要吹叁禅,叁禅的地方前面兩個災免掉了,但是風災來的時候,叁禅也吹得粉碎,那就沒有了,也是毀滅掉了。第四禅不動,叁個災都碰不到,爲什麼原因?就在這裏,離開八個災患,尋伺沒有了,火就不會有,那麼苦樂憂喜這些受沒有了,當然欲界下邊的那些苦都不會有,那麼尋伺沒有,初禅的火就沒有,那個極喜的受沒有,二禅的水也沒有,入出息沒有,叁禅的風災也不會有,那麼是不動了,災頂,災在地方到頂了,不能上去了,這個是災的頂,就是災到不了的地方。
“有余師說第四靜慮,如密室燈,照而無動,故名不動”,這是災所不能動,一個解釋。另外其他的論師也有其它的解釋,第四靜慮怎麼叫不動?打個比喻,在密室,這個房間門窗關得嚴密的,絕對不露風的,那麼裏邊點一個燈,這個燈不會動搖。我們說在一個風裏邊點蠟燭,那一天起臺風,我們在殿上的蠟燭,不要說是動搖,點都點不住,點起來了,它又熄掉了,點了又吹熄了,那風裏邊的蠟燭不行的。如果你密室裏點一個蠟,一動也不動,那麼照東西就是最清楚的。那麼它這個不動,就是說跟密室燈一樣,“照而無動”,它能夠照得很清楚,本身就一點也不動搖,那就是第四禅有這個功能,這個叫不動。
那麼這兩種都可以用,是從兩個角度來看問題,都沒有矛盾,而且都可以應用。那麼我問你什麼叫不動?你答第一個也可以,答第二個也可以,但是都是五十分,答兩個,一百分,你說出了一個是不夠的,不全面了。
己五、明生受有異
從此第五,明生受有異。論雲:如定靜慮,所有諸受,生亦爾不問也?不爾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生靜慮從初 有喜樂舍受 及喜舍樂舍 唯舍受如次
“從此第五,明生受有異”,生受,生靜慮,前面說受是定靜慮,定中的話,生靜慮,就是生在天上的話,那個受就不一樣了。我們說生靜慮跟定靜慮不要混淆成一個東西,這是兩個東西,在定中沒有前五識,在生了天上的人,初禅、二禅的有前叁識,因爲還有眼、耳、身,這叁個識還能起作用的,那麼鼻識跟舌識,因爲沒有段食,它們就不起作用了,所以有身識的。那麼所以生靜慮跟定靜慮是有差異的,不要混淆,這裏就特別地把受不同標一下。
“論雲:如定靜慮所有諸受,生亦爾不”,前面我們講定靜慮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它所有的受,喜、樂、舍等等,這些受,生靜慮是不是一樣的?“生亦爾不問也?”“不爾”,不是的。那麼怎麼不是呢?
“頌曰:生靜慮從初,有喜樂舍受,及喜舍樂舍,唯舍受如次”,生靜慮從初靜慮開始,挨了次第,第一個初靜慮有喜樂舍受,第二個靜慮有喜舍二受,第叁禅靜慮有樂舍二受,第四靜慮只有舍受,“如次”,挨著次第,一二叁四,這個頌也是很精練了。
釋曰:生靜慮中,初有叁受:一、喜受,意識相應;二、樂受,叁識相應;叁、舍受,四識相應。第二有二,謂喜與舍,意識相應。第叁有二,謂樂與舍,意識相應。第四有一,謂唯舍受,意識相應。是謂定生受有差別。
“釋曰:生靜慮中,初有叁受”,在生靜慮的裏邊,就是生到四禅天去,這個不是定中的事情。四禅天的天人,初靜慮有叁種受,一種是喜受,意識相應,心受;二是樂受,叁識相應,就是說在初禅,他有眼識、耳識還有身識,因爲有尋伺;那麼第叁舍受,不苦不樂舍當然是有的,當喜樂受不起的時候,就是舍受。那一個人都會有了,喜受、樂受、舍受都會有的。你站在那裏動也不動,你說你舒服吧?也不舒服。你說你苦嗎?也不苦,舍受。一共四個受相應,喜受、樂受,叁識相應,舍受四識相應,就是意識也是舍受,前叁識也是舍受,所以說初禅裏邊的生靜慮的人,有情,叁種受相應,喜、樂、舍。
第二靜慮,有兩個受相應,喜受跟舍受,因爲第二靜慮無尋無伺,無尋無伺就是沒有對外的身識,尋伺是對外的,沒有尋伺,前五識就不起。“五識唯尋伺”,這個話你們記不記得了?所以這個前後東西都要照顧的,五識裏邊都是有尋有伺的,那麼你既然是第二禅無尋無伺,那有五識呢?五識沒有,身識就沒有,樂受就沒有,只有心受,喜受有的,舍受,也是意識相應的舍受是有的。“意識相應”,這個舍受是跟意識相應的,跟身識相應的就沒有了。那麼第二禅如此,只有喜受、舍受。
第叁禅有二,樂與舍都是意識相應。第叁禅的樂,心樂,意識相應,身樂是不會有了,因爲都是無尋無伺,身識不起的,那麼他心裏邊的樂,第叁禅的意地的樂叫樂受,這個是第六意識相應是有的,那麼舍受,第六意識相應的,也是有的。那麼兩個受——樂、舍。
第四靜慮,只有一個舍受,意識相應的。爲什麼要說個意識相應呢?一定要說,不說的話,倒底這個舍受可以跟前五識相應,也可以與意識相應,你說哪一個?那麼是意識相應的,前五識是不起的,沒有尋伺,不起的。
“是謂定生受有差別”,這個就是定靜慮跟生靜慮的受不同的,那麼我們一比較就看出來了,這是不同的。
己六、明起下心
從此第六,明起下心。論雲:上叁靜慮,無叁識身,及無尋伺,如何生彼,能見、聞、觸,及起表業?問也。非生彼地,無眼識等,但非彼系也。答也。所以者何?征也。頌曰:
生上叁靜慮 起叁識表心 皆初靜慮攝 唯無覆無記
“從此第六,明起下心”,上邊,我們說無尋無伺,二禅以上無尋無伺,無尋無伺的話,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了,那麼我們說,是不是二禅以上人象一個殘廢人一樣,看也看不到,聽也聽不到,什麼都沒有的,木而木殼的只有心裏邊一個意識,是不是這樣子的?不是的!如果是這樣子,哪個去修二禅、叁禅呢?生上去苦得不得了。他照樣能看,能聽,能說話,但是他這個能說話、能見、能聽、能看的識,卻不是二禅的識,是用初禅的識,他用下邊的識來做這個外邊的那些事情。所以起下心,二禅以上對初禅說,初禅在下了。
“論雲:上叁靜慮,無叁識身及無尋伺,如何生彼能見、聞、觸及起表業”,上叁,叁個靜慮,二、叁、四叁個靜慮,上面叁個,無尋無伺,叁個識也沒有,就是眼識、耳識、身識都沒有(鼻識、舌識早就沒有了,初禅就沒有了,只有欲界才有),那麼叁識沒有了,尋伺也沒有了,“如何生彼能見、聞、觸及起表業”?那麼生在他們上邊的人,怎麼能看呢?怎麼能聽呢?怎麼能觸,身體碰到東西?起表業,他要說話,要動作,怎麼能?尋伺沒有了,就不會動了,這個身識沒有了,就不會動了,你這個眼識、耳識沒有了,你看不了了,聽不到了,那不是苦得不得了?不是,能看、能聽、能做,也能起表業。
那麼怎麼起的呢?“非生彼地,無眼識等,但非彼系也”,這個說,生了那些二禅、叁禅以上的靜慮,並不是說眼識就沒有了,不過這個眼識,不是他們當地的,是屬于下邊的,“非彼系”。不是二禅所系的,也不是叁禅所系的。那麼所以者何?這個事情怪了,要問一下,怎麼一回事啊?
“頌曰:生上叁靜慮,起叁識表心,皆初靜慮攝,唯無覆無記”,這他就直接告訴你了,生到上面叁個靜慮也可以起眼識、耳識、身識,也可以起發表的心,當地他們沒有的,但是,可以借初靜慮的拿來用。這個心無覆無記的,這是通果心,無覆無記的,或者威儀路。
釋曰:生上叁地,起叁識身,及發表心,皆初定系。生上起下,如起化心,故能見、聞、觸及發表。起下叁識,及發表心。此唯是無覆無記。不起下染,謂已斷故;不起下善,以下劣故。無記中庸,故得起下身識威儀無記。起下眼、耳二識,若修得者,通果無記;若泛起者,威儀無記。起下發表心,亦威儀無記。
“釋曰:生上叁地,起叁識身,及發表心,皆初定系”,生了上叁地,二、叁、四禅,他也能看,也能聽。也能身上觸東西,也能夠碰的到,也能發表心,身表、語表都能發,那麼這些是哪裏來呢?叁禅沒有尋伺,不能發表,叁禅沒有叁識,不能看、不能聽、不能觸,這是初禅的,是用初禅的識的那個心,作他的識。
“生上起下,如起化心,故能見、聞、觸及發表”,生在上地起下地心,等于說變化心一樣的,能用的了。上邊有自在,用下邊的是很容易,下地的用上邊的,對不起,不能用的,沒有這個自在權。“故能見、聞、觸”,所以說他能起變化心一樣,把初禅的下邊那個地的心拿來用就是了,拿來用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