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的染汙離掉了,這個時候生起極大信心,定地染汙也是能離的,這個信心起來了,這個是極大歡喜。“于定地亦可離,有深信生”,本來是散地可以離,那麼定地能離,也起了極大的信心,他已經離掉了嘛。這個就叫內等淨。什麼叫淨?淨就是信。信是澄淨爲相,前面我們講《根品》就講過,把那不信的渣滓都沈下去了,就是淨信,淨的相。“故立淨名”,這個淨就是信,信本來是淨,以淨爲相的,所以信就叫淨。

  

  什麼叫內等呢?“離外、均流,故名內等”,離外就是內,均流就是等。它離開外面的鼓動,怎麼外邊鼓動?尋伺都是東想兩想的,定外的事情去攀緣,那麼這個就是離開了,尋伺已經去掉了,二禅是離尋離伺,那麼離開外邊的鼓動,尋伺鼓動已經沒有了。均流,在定裏邊平衡地等流下去。那麼怎麼叫不均流呢?就是有了外邊的鼓動,等于說興風作浪,這個水就不均流了,裏邊起波浪,那麼現在既然把外面的鼓動去掉了,那水是平平的,很均勻的等流,所以叫內等。一個是離外是內,均流是等。“淨而內等,故立內等淨名”,本身是淨,又是內,又是等,就叫內等淨。這個六離合釋又是什麼?自己去想。

  

  “喜即是喜受”,那麼這個喜是什麼?就是喜受。這個喜就是喜受,何必要提出來呢?內等淨是信根,那需要解釋一下,初二禅的樂是輕安樂,那要解釋一下;那麼喜就是喜受,好象很容易懂,爲什麼要說呢?有原因的。“謂上座部等,于心所中,別有喜體,非是喜受”,上座部,有些部,“等”還有其他的部,在心所法裏邊還有個體,不是屬于喜受的,那就是說離開受以外,還有個喜的,心所法裏一個喜,是有體的,不是喜受,受裏邊也有喜受,它另外一個喜。那麼它的說法有部不承認,這個喜不是你們所說的心所法裏一個喜心所,就是受,受心所裏邊那個喜受。“謂簡彼故,故言喜即是喜受”,要簡別上座部裏邊的說法,就是不同意他們的說法,我們說這個喜就是喜受,不是你們說心所法有另外一個喜。“謂初二定,喜名喜受”,初二定的喜不是你們上衆座部說的另外一個心所法叫喜,就是受心所裏邊的心悅的受,就叫喜。

  

  那麼這是把十八個禅支,歸納成十一個體,這十一個體每一個體的已經講過的就不重複了,沒有講過的就把它解釋一下,那把這十一個東西都交待清楚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叁、明染無支

  

  從此第叁,明染無支。論雲:諸靜慮支,染靜慮中,謂皆有不問也?不爾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
  

  染如次從初  無喜樂內淨  正念慧舍念  余說無安舍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染無支”,這是淨、無漏的定有十八個禅支,還有個味定,染汙定,它是沒有支的,不是全部沒有支,就是少支,沒有十八個支那麼多的。

  

  “論雲:諸靜慮支,染靜慮中,謂皆有不”,前面講的十八個靜慮支,或者十一個體,在染汙的靜慮,就是味靜慮當中,是不是同樣都有的?“問也”,就是問這個問題。“不爾”,不是的。“雲何”,那麼怎麼樣子不是呢?

  

  “頌曰:染如次從初,無喜樂內淨,正念慧舍念,余說無安舍”,對染汙定,挨了次第,從第一靜慮開始,乃至第二、第叁、第四,挨了次第說,沒有喜樂,就是少兩支,第一靜慮沒有喜樂;第二靜慮沒有內淨;第叁靜慮沒有正念、正慧;第四靜慮沒有舍念。那就是說,它要缺很多的支,並不是說一個支也沒有,就是十八支是不滿的,就少那麼多支。另外一個說法,“余說無安舍”,另外說法,染汙的靜慮沒有輕安、行舍,因爲輕安、行舍是大善地法,善的,染汙的定沒有善法的,有善法怎麼叫染汙呢!我們要把這個搞清楚。什麼叫染汙?不善法,跟有覆無記都屬于染汙的,那麼善法是屬于善的,無覆無記不屬于染汙的,所以說染汙不一定就是不善法,還要包括有覆無記。那麼這裏邊來說,既然說這個是染汙定,當然不能有善法。輕安跟行舍都是大善地法,是善法,怎麼可以在染汙定裏有善呢?有了善就不叫染了。所以說這兩個沒有,並不是說前面的那些都沒有,就是輕安跟行舍沒有就完了。這麼兩種說法,在《俱舍論》裏邊有辯論,我們這裏是介紹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禅染中,無離生喜樂,非離煩惱,而得生故。第二染中,無內等淨,煩惱濁故。第叁染中,無正念慧,染樂亂故。第四染中,無舍念淨,煩惱染故。余說無安舍者,有余師說,初二染中,但無輕安,後二染中,唯無行舍,以此二種,大善地攝,故染定無。

  

  “釋曰:初禅染中”,第一禅,染汙定裏邊,沒有離生喜樂。因爲離生喜樂,是離開煩惱而産生的喜樂。“非離煩惱,而得生故”,你既然沒有煩惱離,染就是沒有離煩惱,沒有離染,那喜樂也生不起來的。有的人說,你們出家人什麼都遠離,世間上的五欲全部拋完了,苦得不得了,一點享受也沒有。這個就是外行的話,他就不知離生喜樂,離了那些染汙的煩惱,有一種喜樂會生出來,這個喜樂遠遠地超過五欲的樂。如果不超過的話,人家修定幹什麼?不要說是佛弟子,就是世間的修禅定的人,他也歡喜修初禅,初禅的樂喜比世間的五欲的樂不曉得要超勝多少,如果不超勝的話,哪個去修禅定呢?那就去貪著世間的樂就可以了,正因爲禅定的樂超過它,所以真正有志氣的人就能夠舍掉那個下劣的樂,追求那個高尚的清淨的樂。所以說離了之後,有喜樂生的。這個不曉得你們有經驗沒有?你們在五欲裏邊,心裏煩得不得了的時候,如果到廟裏住兩天,感到很舒服,這個就是離生喜樂,把你那些煩惱的擔子暫時放下幾天,也會感喜樂;如果永遠放掉了,這個喜樂,你想想看有多少呢?當然是不可量了。得了初禅,把欲界的那些惡不善法、五蓋除掉之後,就能生起極大的喜樂,這叫離生喜樂。

  

  那麼離生喜樂,包括什麼呢?他這裏說,染汙的初禅不等于欲界的染汙,怎麼也沒有喜樂呢?我們說這個離生喜樂,包括什麼?包括離開欲界的染,固然有喜樂,也包括離開初禅的染。(155A)這是《順正理論》的話36,他怎麼說的呢?他說初禅的話,就是離欲惡不善法,離生喜樂,前面已經離了惡不善法,欲界的,後面再來了個離生喜樂,後面的離生喜樂就是離初禅的染汙。所以說既然離欲界的惡不善法,也要離掉初禅本地的染汙,然後生起喜樂。那就是說,染汙的初禅,他本地的染汙沒有離掉,喜樂也就沒有了。所以說,染汙的初禅定,就沒有喜樂支,因爲“非離煩惱,而得生故”,不是離開煩惱能夠生起喜樂的,這個喜樂是要離開了煩惱才生的。既然你初禅的染汙定沒有離開煩惱,那就不能生喜樂,所以染汙定裏邊沒有喜樂二支。這是初禅。

  

  “第二染中”,第二禅的染汙定,“無內等淨,煩惱濁故”,內等淨,它是清淨的,現在你第二禅的染汙,這個煩惱把它混濁了,煩惱的混濁勢力攪亂了,內等淨也淨不下來了,所以內等淨這一支也沒有,所以第二禅缺一個內等淨。

  

  第叁禅的染汙定,“無正念慧,染樂亂故”,第叁禅的正念、正慧正是對治第叁禅的這個心樂的,因爲心樂是極重的樂,沒有慧對治它,會耽著它。那現在既然是染汙定,被第叁禅的樂所攪亂了,那麼這個正念、正慧兩個不起用了,就沒有這兩支了。

  

  “第四染中,無舍念清淨,煩惱染故”,第四禅的染汙定,舍、念清淨兩支沒有了,爲什麼?不清淨,煩惱染汙之後,還談什麼清淨呢?就談不上了,所以舍、念清淨兩支也沒有了。

  

  所以說染汙定,就要少那麼多支,本來是十八支,這裏要減掉那麼多支,因爲染汙的緣故。這是正規的說法。

  

  “余說無安舍者,有余師說,初二染中,但無輕安,後二染中,唯無行舍,以此二種,大善地攝,故染定無”,其他的論師他這麼說,初二定的染汙定裏邊,就是少一個輕安,第叁、第四染汙定中,就少一個行舍,其它的都有。爲什麼少輕安、行舍呢?因爲輕安跟行舍,我們學過前面的心所法的就知道,都屬于大善地法,大善地法只有善心中才能有它。既然是染汙定,染汙或者是不善,或者是有覆無記,不是善心所,不是善法。既然不是善法,就不能有它,那麼輕安跟行舍是不能有,其它的都能有。那麼信可以通染信,也可以通清淨的信。

  

  但是這裏邊就是有辯論。打比方說,你說信,它是什麼?我們查一下,信也是大善地法。如果說邪信的話,叫不信,不能叫染汙信。那麼你說信是大善地法,它可以在染汙定有,這個話說不通。

  

  那麼第二個論師,一般說他的解釋,好象是不正的解釋,一般是采取第一位,第一個比較是正規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四、明不動

  

  從此第四,明不動。論雲:契經中說,叁定有動,不動第四,依何義說?頌曰:

  

  第四名不動  離八災患故  八者謂尋伺  四受入出息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不動”,就是第四禅叫不動,前面《世間品》也講過,第四禅不動,那麼這裏再重複一下:什麼不動?

  

  “論雲:契經中說,叁定有動,不動第四”,經裏邊有這個話,叁定,初、二、叁禅是有動的。什麼動呢?初禅是尋伺所沖動,尋伺是動的,二禅是喜所沖動,叁禅,還有出入息,四禅喜也沒有了,樂也沒有了,出入息也沒有了,不動。這個以前我們講過的,現在這個不動的意思擴大了。他問,經裏邊說,“叁定有動,不動第四”,第四定不動的,“依何義說”,這個不動的意思,是根據什麼意思來說的?

  

  “頌曰:第四名不動,離八災患故,八者謂尋伺,四受入出息”,第四禅叫不動,講得很幹脆。這個頌子我不要說你們看看要不要緊?人家問你第四禅爲什麼叫不動?馬上這個頌直接告訴你,不要轉彎的,也不要注解,都要看出來了。所以這個頌子很要緊,你們自己去背的,背了對你們有好處,以後看到不動,什麼叫不動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