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 初二樂輕安  內淨即信根  喜即是喜受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支體性”,這個十八支,倒底幾個體?幾個法爲體?

  

  “論雲:靜慮支名既有十八,于中實事總有幾種”,靜慮的支,我們前面說過,十八個支,那麼十八支裏面有相同的,真正的實體一共有幾個?

  

  “頌曰:此實事十一,初二樂輕安”,這個就標出來了,實際上的體只有十一個。“初、二樂輕安”,初禅、二禅的樂,喜樂的樂是屬于輕安的樂,不是身受樂,因爲定中沒有身受。“內淨即信根”,第二禅的內等淨就是信根,“喜即是喜受”,那麼所謂喜,就是喜受。這裏就是說,把這個十一體裏邊,有混淆的或者其他的部不同說法的,特別標一下;那麼其它好懂的就略掉不說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名雖十八,實體十一。謂初五支,即五實事;第二靜慮,叁支同前,增內淨一,足前成六;第叁靜慮,定支同前,增余四支,足前成十;第四靜慮,叁支同前,增非苦樂受,足前成十一。

  

  “釋曰:名雖十八,實體十一”,名有十八支,但是實際的體只有十一個體。那麼哪十一個呢?“謂初五支”,那是沒有見過面的,都是五個實在的,尋伺喜樂定,這五個法。第二靜慮,有叁支同前,喜樂定前面有過,不要再加,加一個內等淨,那麼五支加一支是六支。第叁靜慮,定,一樣的,不要加了,其余四支沒有見過,就是說第叁靜慮行舍、正念、正慧、心受樂都沒有出現過,要加進去;四支加六支,十支。第四靜慮,行舍、念都有了,等持也有的,非苦非樂受,就是中受沒有的,那麼再加一支,加一個非苦樂受。“足前成十一”。這樣子總地來說四個禅,它的禅支真正的體只有十一個。那麼這十一個我們如果心細一點,也可以看出來,實際上只有九個,爲什麼只有九個?學過的人應當知道,喜樂舍都是受,叁禅樂是受,那麼二禅的喜也是受,舍受也是受,那麼這叁個實際上就是一個,都是受心所嘛。受心所裏分了叁個,那麼叁個把它合一個的話,十一個就變了九個。所以說真正的體,說是九個法;喜樂舍把它分開說,十一個;如果在每一個禅具足地說,成十八個。

  

  那麼這些關系很簡單,但是心裏要有一個數,不要人家說了這個問題,茫然不知所雲,不曉得說啥東西,好象腦子來去找不出一個東西來,慌慌張張的,就不行了;人家說這個,你馬上就心裏回憶到是這個原因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初二已有樂支,何故第叁,說增樂受?答:頌言初二樂輕安,由初二定樂,是輕安樂,故于第叁,說增樂受。

  

  “問:初二已有樂支,何故第叁,說增樂受”,前面初禅、二禅都有樂,那麼第叁個樂以前是出現過的,何必再加一個樂受,幹什麼原因呢?第叁靜慮加一個樂,還加正念、正慧、行舍,一共加了四支,樂也加進去,這個樂加它幹什麼?已經出現過了,不是重複了嗎?

  

  “答:頌曰:初二樂輕安”,並沒有重複,初二禅的樂,“由初二定樂,是輕安樂”,初二禅的樂,不是樂受的樂,是輕安的那個樂,所以說兩個不一樣。輕安大家學過的都知道,在大善地法十個裏邊只有一個,而受心所在大地法裏邊十個是一個,兩個不一樣的,所以說要加進去的。所以前面兩個樂是輕安樂,跟後面的第叁禅的樂受這個受樂是不一樣的,所以並不是重複。“故于第叁,說增樂受”,所以第叁禅要加一個樂受,這沒有重複,輕安跟樂受並不是一個東西。那麼這裏就強調,有部說的這個初二禅的樂是輕安,因爲有部的說法,在定中沒有身受的,在定中都是意識的活動的範圍,前五識都不起作用的。一般說修定都是意識的活動,你說一邊修定,一般在吃東西,這個沒有的吧?一邊修定,一邊在看電視,也不會的吧?所以說入了定之後,決定是意識,內緣的了。爲什麼叫內門呢?就是不向外緣,色聲香味觸境已經關掉,這個門關掉,只是內心的第六意識的內境。

  

  有一個居士他跟我說,他一天到晚念佛,幾乎不斷,看電視也在念佛。這個好不好?有好有不好,你說你一般的在家人看電視,他看得迷了,全部精神看電視去了,至少他還在念佛,有一個念頭來挂在佛的身上總比他們好一點點;但是真正對修行的人來說,你還在看電視,這個念佛的效果有好大?我們說要真正要念佛修行,娑婆世界的東西都要放下,你連實際生活東西放不下不說,還要來一個無中生有的電視把你迷住了,這個說起來不大夠格。我們說真正要修行,電視是不能看的。我們以前在其他佛學院裏邊有電視機,這個成了個問題,今天早上給你講課講得很好的,戒定慧講的,要修定什麼東西,晚上電視一聽,什麼都忘掉了,這個白白的講了一天。它一個小時,可以頂你十幾個小時,甚至于說可以把你這個白天上的幾節課全部覆沒了。那爲什麼呢?它這個厲害,它是無始的習氣養成的東西,一觸即發。你這個東西它無始以來,沒有熏習過,本來接受的就很少一點點,你要消滅它的話,快得不得了,幾下子把你忘得幹幹淨淨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何故初二無樂受樂?答:初二定中,無樂根故。謂初二定,無心受樂,說有喜故,雖初二定,有身受樂,正在定中,無叁識故。依經部宗,初二定樂,是身受樂,非輕安樂。以經部師,許在定中,得有身識,謂在定內,有輕安風,從勝定生,順生身識相應樂受,遍觸身故。又引經雲:諸聖弟子,于離生喜,已斷五法,修習五法,所修五者,一歡,二喜,叁輕安,四樂,五叁摩地,此經輕安,與樂別說,故初二樂,非是輕安。

  

  “問:何故初二無樂受樂”,第叁靜慮是樂受,第二初靜慮,不是樂受,那麼你爲什麼第一,第二靜慮不能有樂受呢?

  

  “答:初二定中無樂根故”,初二定裏邊樂根是沒有的。“謂初二定無心受樂”,心受樂只有叁禅有。“說有喜故”,因爲初二定心受的喜有了,你說一樣的心受,又是喜又是樂,重複了,不會有了。第叁禅沒有喜,他是心受樂,第二禅、第一禅,他心裏的喜已經有了,再來個心樂,那不是一個心裏邊兩個舒服的心所,不可能的,在有部裏邊兩個不能同時起的,所以有喜就不能有樂。那麼你說心受的樂不能有,那麼我們說樂本來是身受,是前五識的時候,身悅的時候叫樂受,你是身受就可以了,不要心受了。“雖初二定有身受樂”,初二定身受的樂是有的,就是說生到初禅、二禅,身受樂是有的,但是正在入定的時候,前面講過了,這個叁個識沒有了。定是內門轉,就是第六意識的事情,前面叁個識是緣外境的,關掉了,內門轉,外境就不轉了,所以前叁識也沒有了。叁識沒有,這個樂受也就不可能起。身受樂,要依叁識而起,叁識沒有,你怎麼還有身受樂呢?這是有部的說法到此爲止,是講完了。

  

  那麼經部的說法就不一樣了。“依經部宗初二定樂,是身受樂”,經部裏邊說初二禅的樂是身樂,是有身樂的,不是輕安樂。“以經部師,許在定中,得有身識。謂在定內,有輕安風,從勝定生,順生身識,相應樂受,遍觸身故”,這個經部他准許在定裏中有身識的,有部說身識不能有,這個經部說有身識。那麼什麼原因呢?“謂在定內有輕安風”,入定的時候有個輕安的風,這個風就是一股氣了,“從勝定生”,這個輕安風從殊勝的定生的。“順生身識”,因爲輕安風起來,隨順的生起這個身識來了,“相應樂受,遍觸身故”,起了這個身識,跟身識相應的樂受,遍身充滿。那麼這是解釋的不同,他說輕安舒服的感覺,全身舒服的感覺是身識的,這個身識不是對外的觸的身識,是定中起一個輕安風,這個輕安風順著起個身識,這個身識就領納這個舒服的受,遍身充滿。這是經部說有身受樂,這個不是輕安樂。

  

  那麼他要有依據,說話不能沒有依據。“又引經雲”,經裏邊有證明的。經怎麼說?“諸聖第子,于離生喜,已斷五法,修習五法”,“諸聖弟子”,佛的弟子,那些修行的弟子,“于離生喜”,離開那些五欲,生到喜。“已斷五法”,五個不好的法,五蓋之類的斷掉了,修習五個好的法,那五個好的呢?“所修五者,一歡,二喜,叁輕安,四樂,五叁摩地”,那麼這個裏邊,“此經輕安,與樂別說,故初二樂,非是輕安”,在這個經裏邊,說修五個法裏邊,有歡、有喜、有輕安、有樂、有定,那麼這個明明說,輕安跟樂是兩回事,既然說輕安跟樂兩回事,你怎麼說輕安就是樂呢?所以說,初二定的樂不是輕安。我們說經部跟有部最大的差異,就是說經部以經爲它的宗,一切依佛的經爲准則,有部以論爲宗,大部分的依據,都是《發智》、 《 六足》、 《大毗婆沙》,所以說這個兩個差異,一個宗經的,所以叫經部。實際上,經部就是從有部分出來的,有部裏邊的有一部分對有部的看法有一些不同的,他慢慢慢慢地,就成了個支派,這個支派要找依據,從經上找到依據,找了依據之後,他就跟有部正式的分裂了,說我們是依經的。“故初二樂,非輕安”,這是經部的依據,這麼講完了。這是經部、有部的辯論,在《俱舍論》裏邊辯的還多,那麼我們這裏就介紹了兩個不同的說法,中間的辯論就沒有引過來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內淨即信根者,謂若證得第二靜慮,則于定地亦可雖中,有深信生,名內等淨。信是淨相,故立淨名,離外均流,故名內等,淨而內等,故立內等淨名。喜即是喜受者,謂上座部等,于心所中,別有喜體,非是喜受,謂簡彼故,故言喜即是喜受,謂初二定,喜名喜受也。

  

  內等淨,第二禅裏邊不是有個內等淨嗎?這個內等淨是什麼東西?“內淨即信根者。”,內等淨就是信根。“謂若證得第二靜慮,則于定地亦可離中,有深信生名內等淨”,本來我們說,初禅離欲界,欲界是散地,散地的染汙,初禅離掉了,那麼定地的染汙能不能離?這是一個問題。那麼當第二靜慮得到之後,初禅是定地,定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