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講了一半,還是重頭念一道。“靜慮初五支,尋伺喜樂定,第二有四支,內淨喜樂定,第叁具五支,舍念慧樂定,第四有四支,舍念中受定”,這是把四個禅,每一個禅有幾支都說清楚了。
“釋曰:唯淨無漏四靜慮中有十八支”,那麼靜慮有叁種,我們前面講過的,味、淨,還有一個是無漏,淨的跟無漏的四靜慮有十八支;那麼其染汙的定就是味定,它沒有十八個支,有沒有支?有,不到十八個。
十八支裏邊,初靜慮有五支,這個支我們說就是它的支分,也是它的隨順的意思幫助它、資助的意思、隨順的意思、現成的意思,這麼有幾個意思。那麼它就是它的支分了,那麼有幾個支分才成功一個總的東西了,所以資助的意思。
初靜慮有五支,一是尋,一個是伺,一個是喜,一個是樂,等持(就是定)。
第二靜慮四支,內淨,內等淨,這是信心,在這個初禅離了欲界的惡不善法,能夠得定,離生喜樂,那麼散地(欲界是散地),散地的染汙可以離,這是初禅證明了。但是定地的染汙能不能離?這個還有個問題。第二禅就證明了這個問題,定地的染汙也是可以離的,從這個方面起了極大信心叫內等淨。那麼下邊也有喜,也有樂,也是等持。
第叁個靜慮有五支,行舍(行舍,我們昨天講過,是行蘊裏的舍心所,是大善地法裏邊一個);正念、正慧,這個正念、正慧,就是說離開了二禅沖動的喜,能夠把它防止,不起那個喜的這個念叫正念,這個慧叫正慧,本來是慧念了,它因爲是能夠離開喜的沖動,他是得到叁禅的這個正念、正慧;第四是樂,這是心受樂,這前面我們在《界品》一開始就講,第叁禅的樂是心受的樂,不是身樂;五,等持,也是定,定心所。這裏下邊還要廣講。那麼前面初禅、二禅這個樂跟叁禅的樂有什麼不同?前面講過的,“身不悅名苦,即此悅名樂”,身上的不舒服的叫苦,身上的感覺的好的叫樂,那這個入定時候,我們在初禅的時候,在初禅的天上,它香味二塵沒有,那麼相對的就是鼻識跟舌識是沒有,但是身識、眼識、耳識是有的,這叁個識也能受,那麼是不是這個受呢?在定中身受是不起的,所以說這個樂是輕安樂。輕安是一個心所法,也是大善地法之一,這個我們學過《根品》的都要記住;如果沒有學過的把《根品》的心王心所裏邊看一看,大善地法裏邊,有行舍,也有輕安心所。行舍是對治掉舉的,輕安是對治沈沒的。
第四靜慮也是四支,行舍清淨,念清淨,這裏行舍跟念爲什麼叫清淨兩個字呢?就是四禅天離開八個災患,這叫清淨。哪八個災患?那就是說,下邊講苦樂憂喜,跟出入息,還有尋伺,這八個東西都是引起災患的,那麼第四禅離開這八個叫清淨。所以說第四禅,特別叫行舍清淨,念清淨。非苦樂受,就是中受,不苦不樂受。那麼這也是四支,還有一個等持,最後一支,等持是心一境性,每一個禅都有的。
“何故初二靜慮,立輕安不立行舍”,這個問題昨天我們講過。“後二靜慮立行舍不立輕安?”“答:第叁定舍極喜,第四定舍極樂,故立行舍,初二既不立行舍,故立輕安”,昨天我們講過了,輕安跟行舍的行相是沖的,當輕安的行相顯的時候,行舍就隱下去了,當行舍的行相顯的時候,輕安就隱下去了,那麼第叁靜慮是舍這個第二靜慮的極喜(最極的喜在第二靜慮),第四靜慮又是舍第叁靜慮的最高的樂,那麼這兩個舍的行相顯,所以說第叁、第四靜慮立行舍,並不是初二靜慮沒有行舍;因爲初二靜慮,輕安的作用顯著,所以,立輕安,也不是沒有行舍,那麼立了行舍的,也不是沒有輕安。就是哪個作用顯著,就立哪一個,因爲它們兩個互相要映蔽的。昨天講過的,太陽出來了,月亮的光就看不到了。
問:信通諸地,何故唯于第二靜慮,立信爲支?答:隨起增上淨信,必依大喜,第二靜慮,有勝喜故,立內淨支。
“問:信通諸地,何故唯于第二靜慮立信爲支”,信,每一個地都有信,爲什麼第二靜慮立個內等淨是信,其他的不立?“答:隨起增上淨信,必依大喜,第二靜慮有勝喜故,立內淨支”,那麼其他的靜慮,並不是沒有信,而這個第二靜慮的信,是特別地增上。我們說起了增上的信,必定同時生起大喜。假使學法,學得好的時候,就會生起法樂,喜心就會起來。那麼你學得冷冰冰的,那就是說你沒有得益處。修定一樣,禅定你修得好的話,就生起輕安喜樂;如果你坐了半天,冷冰冰的也是,什麼都沒有感覺,也就是喜不了。那麼這個信心是起極大的信心,那個隨行的喜也是最高的喜,在叁界裏邊,二禅的喜是最大的喜,所以說第二靜慮有最勝的喜,所以這個時候的信心也最大。“增上淨信,必依大喜”,信心跟喜兩個是連起的。那麼從第二靜慮的最勝的喜,也就證明第二禅信是最增上的,所以特別在第二靜慮強調一個內淨支;其他的地方,不是說沒有信,沒有像他那麼的增上,就不安立了。
(154B)普光的筆記裏邊,就是《光記》裏邊,對七十五個法,爲什麼這十八個?十八實際上就是十一個,這十一個也說是九個,這個馬上跟著要講。那麼爲什麼在七十五法之中,這九個要安禅支,其它的都不安呢?在普光的《光記》裏邊有詳細的解釋34,當然我們不一定要那麼仔細地去念那些文,這個是比較進一步的深細的問題,在初學,還趕不上這些問題,所以就略掉了。
問:慧通諸地,何故第叁定,獨立慧爲支?答:彼有樂受,爲耽此樂,不欣上地,對治此故,立正慧支。
“問:慧通諸地,何故第叁定,獨立慧爲支”,慧,每一地都有,靜慮都有慧,那麼爲什麼第叁禅要立個慧支,其他的就不立呢?
“答:彼有樂受,爲耽此樂,不欣上地,對治此故,立正慧支”,這是有原因的,因爲第叁禅的樂是最大的樂,這個樂如果沒有慧對治它的話,他要耽著這個樂,不肯上進,所以說必定要起個正慧的心所,對治他不要耽著這個樂,這個樂還是要舍。所以說要對治它,立一個正慧支,沒有慧的話,就不會離開,不會放下這個樂的。我們人也是這樣的,在五欲之樂當中你要放棄了,要來出家,或者來修行的話,你決定有點智慧。沒有智慧,你絕對放不了這個東西。五欲是一般世間上都是追求,要享受的東西,怎麼會放呢?沒有智慧,怎麼放得下呢?所以說這個要智慧的,叁禅的樂是最大的樂,沒有智慧對治,他就要執著這個樂,所以要立個慧支。
問:念通諸地,何故叁、四定,獨立念爲支?答:此第叁定,爲第二定勝喜漂溺,若第四定,爲第叁定勝樂留礙,由爲下地所留難故,于自地染,不能出離,是故世尊勸住正念。
“問:念通諸地,何故叁、四定獨立念爲支”,念每一個地都有,念、定、慧這是大地法,哪一個心王心所都有,四個禅決定也有,爲什麼第叁、第四禅有念支?第一、二就不立呢?
“答:此第叁定,爲第二定勝喜漂溺,若第四定,爲第叁定勝樂留礙,由爲下地所留難故,于自地染,不能出離,是故世尊勸住正念”,這也是有原因的,第叁禅,他有最勝的樂,一個留礙,“第叁定,爲第二定勝喜漂溺”,第叁定才出離第二定,第二定有殊勝的喜,假使你沒有這個念,他對下地這個喜,還會要留戀,可能要留戀那下邊的喜,所以要立個正念把它出離;那麼第四禅,他是出離了叁禅的勝樂,對叁禅勝樂如果沒有正念的話,他還會留戀過去的那個樂,所以說要一個正念。“勸住正念”,不要耽著那些樂喜。對下邊的留礙的話,對自地的染汙也不能出離了,就是不能除掉這個本地染,跟下地染,兩個是相連關系的,所以這個要立個正念。
問:何故初、叁靜慮,等具五支?二、四靜慮,等具四支?答:欲界諸惡難斷、難可破、難可越度,故初靜慮,須具五支。第二靜慮有極重喜,難斷、難破、難可越度,故第叁定,建立五支,初及第叁,無如是事,故于二、四,唯立四支。又解爲欲隨順,超定法故,謂從五支定,超入五支定,複從支四35定,超入四支定,以支等者,易可超越。
“問:何故初、叁靜慮等具五支,二、四靜慮等具四支”,這個又奇怪,他問的問題是無孔不入。他說第一、第叁個靜慮要五支,第二、第四只有四支,這又什麼原因?
“答:欲界諸惡難斷、難可破、難可越度,故初靜慮,須具五支”,那麼我們說欲界地是散地,煩惱也最重,你要離開這個欲界的煩惱、那些惡不善法,那是很困難,“難可破、難可越度、難可斷”,所以初靜慮要五支,力量大一些;第二靜慮,有極重的喜,“難斷、難破、難可越度”,第二靜慮的喜是最厲害的,那麼這也是難斷、難破、難可越度,所以第叁禅也要五支。那麼初及第叁,無如是事,初禅沒有什麼難可破的東西,所以第二禅四支就夠了;那麼第叁禅來說也是沒有什麼難可度的,第四禅也是四支就夠了,就立四支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另外解釋,“爲欲隨順超定法故”,有一種叫超定法,什麼叫超定法?下邊要說。要隨順這個法,所以說要五支,四支,五支,四支。什麼叫超定法?“謂從五支定超入五支定,複從四支定超入四支定,以支等者,易可超越”,超越法,初禅超到叁禅,這個就是跳一禅,這個支相同的,初禅五支,叁禅也五支,這個跳得過去,如果初禅是五支,叁禅是四支,那就不好跳。所以說順了這個法,要跳的時候,容易跳,所以初禅跟叁禅要同樣。同樣的二禅跟四禅也有同樣,因爲他是四支到四支,一個跳一個。那麼這樣子從超定法來說呢,它們要兩個兩個相等才能跳,“易可超越”。
己二、明支體
從此第二,明支體性者。論雲:靜慮支名,既有十八,于中實事,總有幾種?頌曰:
此實事十一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